敢相信吗电话最早出现在中国,无关贝尔,爱迪生奥斯特原来如此格雷法拉第发明者摄影师科学家生物学家托马斯·爱迪生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爱迪生、奥斯特与贝尔。

这三位在科学界都是鼎鼎大名的风云人物,可以说是里程碑似的人物。

《西学关键》出版刊印于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

该书为汇报馆藏本,鸿宝斋石印,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西学关键》“卷六,磁电学,一”记载:

问:电气有何功效?

答:其效在发光、生热、运机、化物、著身等事。其间,以电灯为最著。欲验电之生发,以铜箸移近电机,如十七图。机中之电力吸箸上,异名电遂跃跃欲出,胜空气之阻而发光,荧荧焉。其力又甚猛,一星之火能烧火酒,立发烈(焰)。火力大者,能烧金丝、白金丝、钢丝等,立刻通红。

《西学关键》“卷六,磁电学,二十五”记载:

问:电灯之法如何?

答:电灯之所由来,因电力大则热,热则生光,其式有二,一曰弓光,一曰(焰)光。弓光者其形如弓,故名。一千八百一年(1801年),西人达味始得此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是此人为真,那么他在1801年就发明了电灯,显然比现行西史宣称的爱迪生于1879年“发明”了电灯要早了78年。

《西学关键》“卷六,磁电学,二十六”记载:

问:何谓电烛?

答:一千八百七十七年(1877年),西人雅鲍哥福创制电烛,如廿九图。

可以发现,无论是从文字的描述,还是从图形来看,这二十九图的“电烛”其实也是一种电灯。

问:何谓电灯?

答:电灯即电(焰)之光,如三十图。

这里又来了一次“电灯”的描述,与前述不同的是,这次是介绍一种在上述电灯、电烛基础上改进的新电灯,而这种新电灯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此法创于厄第宋,时在一千八百七十八年(1878年),今西国大戏台多用之。

姑且就当这个厄第宋是“爱迪生”,但二者“发明”该电灯的时间也相差了一年。而且,从上述的记载可以看出,爱迪生并不是电灯的第一发明人,他用的仍旧是炭条,他只是一个改进者。

爱迪生与他的电灯泡

《西学关键》“卷六,磁电学,二十七”记载:

问:流电能使钢条成磁石否?

答:能。须以铜丝绕钢条,以电气纳铜丝中,纲(钢)条即成磁石,且能久存。不若软铁受磁气,随受随失。

问:何谓电磁石?

答:电磁石如三十三图。一千八百二十年(1820年),亚拉哥见电瓶上铜丝偶入铁屑中,铁屑即附之密布,无(意)间又以钢针横置铜丝上,亦即成磁针……

这主角怎么又被替换了?

1903年的《西学关键》中明明写的是“亚拉哥”、不是奥斯特呀。而且,也没说这亚拉哥是哪国人。

这个发现,也恰好印证了此前在分析《博物通书》时的一个观点。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间,西洋人深究其理,将五金电器上增减两铜线平接于指南针上。增线在南,减线在北,则针之北极必转而向西。接于针下,必转向东......盖针之南北极欲绕增减二线而旋却又左右不同之故。”

在西史叙事中,1820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从而发现了电流磁效应。

消息传至巴黎,这才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安培。

安倍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几天后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就是大家在高中学习过的右手定则。再一周后,他向科学院提交了第二篇论文,在该文中,他讨论了平行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同时,他还发现如果给两个螺线管通电流,它们就会象两个条形磁铁一样相互吸引或者排斥。

1822年,安培在实验的基础上,以严密数学形式表述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

正是传教士于元始1817年之前在中国发现了《博物通书》,然后迅速寄回西方,经过路途运输和消化吸收,于元始1820年形成论文以安培的名义发表,编造奥斯特“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的故事。

再来比较一下上文提及的第三十三图,与《博物通书》的记载。

《博物通书》的记载,如下所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皆属于U型,且都缠了很多金属丝(铜丝),都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显然,《西学关键》的这部分内容必须是中国磁电学的延续,而非什么西方舶来品。

再看西人奥斯特所谓的电磁针,《博物通书》也有呢。一切为什么就这么巧呢?

除此之外,《西学关键》“卷六,磁电学,二十七”还提到了“引电”,著名的西方科学大神法拉第再次出现。

问:何谓引电?

答:一千八百三十一年(1831年),西人法拉代偶以有电铜丝或逼近或离去,电铜丝见无电者,立刻生电。是即所谓引电。犹言,引之使生也。

按照《西学关键》“卷六,磁电学,二十八”的说法,西人在法拉代(法拉第)的基础上造出了磁电机。

问:何谓磁电机?(按西方的命名,应该叫电磁机才对)

答:磁电机乃磁石引电之机。按前论,凡磁石与铜丝圈相近或相离,俱能生电。西人毕细依推此物理作磁电机。

毕细依是谁?

没有国籍、没有生平履历,也查不到任何资料,仅有一个创造的姓名,凭空而出,昙花一现,不知是何人。但很显然的是,这个磁电机的发明者是毕细依,而不是法拉第。

有趣的是,这个毕细依发明的磁电机,居然与《博物通书》中记载的颇为相似。不但相似,而且放大查看后,还能清晰地看见“甲乙丙丁、子丑寅……”

《西学关键》第三十四图,磁电机

《博物通书》中的磁电机,如下。比较可知,二者皆有底板,左侧都竖着一个U型磁铁,板上也都放着缠绕着金属丝的生电装置,电极两端都是从生电装置引出来的,说明二者原理基本一致。

如是,稍微改变一下外观形制,就声称是从西方舶来之物,是西方人的发明与创造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证据显示,贝尔从各种渠道获取了安东尼奥·梅乌奇的成果,才在16年之后申请了发明专利。据说,1860年,安东尼奥·梅乌奇向公众展示了这个电话系统,并在纽约的意大利语报纸上发表了关于这项发明的介绍。后因穷困潦倒,无法支付250美元的专利申请费(最终专利权)而导致成果被贝尔窃取。

必须指出的是,安东尼奥·梅乌奇早在1850年就与与妻子一道移居到纽约,并获得了花旗国的国籍。无论电话发明权的桂冠戴在贝尔头上,还是戴在梅乌奇头上,反正都是花旗国之人,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

一切还得从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觉得陌生的名词“德律风”说起。

清代谭嗣同 《仁学》“二三”有云:“况轮船、铁路、电綫、德律风之属……更乌从而絶之乎?”

茅盾《机械的颂赞》亦云:“交通停顿了,马达不动了,电灯不亮了,德律风不通了,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上海 便将成为死的黑暗的都市了。”

西史现在声称,英语单词Telephone出自希腊语τῆλε(tēle,意为“远”)和φωνή(phōnē,意为“声音”)。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先来一起看看1903年版本的《西学关键》“卷六,磁电学,三十一”是如何记载的。

问:何谓德律风?

答:人发言必吹气于外。气之轻重多寡不同,即声之抑扬婉转不一,于是声音有别,言语各殊。德律风者,电气经由电线传气之轻重大小,人在远处听之,不啻近在咫尺,其法昉于一千八百七十六年(1876年),始见于美国斐拉代飞赛会。自是,日形推广,官商利之。

问:德律风之器械何如?

答:德律风之器械如三十八、三十九图。三十八图为其外像,三十九图为其内制。

问题来了,为什么《西学关键》中记载的发明者名叫“斐拉代飞赛会”,而贝尔的全名却是——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完全不沾边呀。

这姓名不但与贝尔对不上,也与安东尼奥·梅乌奇(Antonio Meucci)、伊莱沙·格雷(1835-1901年)也完全没有关系。

一起来看看花旗国传教士、同文馆总教习丁匙良(1827年-1916年)所著的《西学考略》。

光绪六年(1880年),丁韪良请假回花旗国时,总理衙门大臣嘱其“乘顺历各国之便,博采周咨,遇学业新法有补馆课者留心采择”。于是,丁韪良便从1880年4月开始,至1882年4月,用了两年的时间游历日本、美、法、德、瑞士、英、意等七国,后于1883年3月回京销假,撰写成两卷本的《西学考略》,卷上为“纪游”、“随路程而略述见闻”;卷下为“择体要而推论学术”,主要介绍西方的教育制度和西学的源流。

《西学考略》著于光绪葵未年孟夏,即1883年(农历)四月。

《西学考略》“凡例,十”记载:

“一中国字有六体音义兼备,西洋文字以音相传,仅知其谐声,久则变易,流传失实,纪事不详。近人论之已悉。如德律风(电话)见查氏人海记,康熙时已有此物,而西人不知。百年以来之事尚如此,古事可知。”

《人海记》,是清代查慎行编著的笔记,共分二卷,记载明代及清初的朝野遗事、里巷传闻、风物景观等,内容颇杂。有些内容系转录前人之书,但标明了出处,如《长安客话》、杨士聪《玉堂荟记》、冯梦龙《快雪堂漫录》等。目前,存世的有《昭代丛书》本、1989 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本。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皆有藏本。

根据《清史稿·志·卷一百四十七卷》记载:

“……《枝语》二卷。孙之騄撰。《谔崖脞说》五卷。章楹撰。《然疑录》六卷。顾奎光撰。《潇湘听雨录》八卷。江昱撰。《人海记》二卷。查慎行撰。《艮斋杂说》十卷。”

查慎行( 1650-1727),字夏重,又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人海记自序》云:

“余自甲子(1684) 北游太学,又九年举京兆秋试,又十年唱第南宫。其后供奉内廷者七年,从事书局者三年,迨癸已(1713)夏移疾乞归,年已六十有四矣。通计三十年来,客居京师,岁月过半。其间年目阳见,随手缀录,不下数百条,雪窗检点,裒集成卷,命日《人海记》。”

国家图书馆藏本

笔者先查阅了国图的几个藏书版本,却没有找到任何有关“德律风”的字眼,甚至连“顺风耳”也没找到。

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中有了收获,尽管没有找到“德律风”,但却找到了“顺风耳”的记录。

[清]查慎行《人海记》“卷下,五十四、五十五”记载:

“顺风耳,西洋巧工所制。以铜为管,节节相续,约长丈馀,如千里镜之式,虚其中,口大而末小(一头大,一头小,中间是空的),向空中传语,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相去五六里,声息相闻,此器亦从古所未有,杀虎时往往用之。”

此处虽然言称顺风耳乃是西洋巧工所制,但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发明者的生平事迹,想来又是老套手法,传教士改头换面的托名之物了。如果真有那个发明者,按照西人的性格,后世电话的发明权都要互不相让,争来争去,搞长期诉讼,怎么会不来领取这康熙时期的电话发明权呢?那可是要把电话的发明提前上百年呢。

而且,笔者经过比较,还发现查氏《人海记》流传的版本有些不同,例如国家图书馆所藏版本便与北京大学的藏书版本之间就存在一定区别。

举例而言,同样是“卷下,四十九”,内容排版竟完全不同。

国家图书馆藏本,清咸丰间刻本

北京大学藏本

同样是“卷下,四十九”,与国图所藏咸丰刻本不同

又如“卷下,五十四”,二者内容亦是不同。

国家图书馆咸丰刻本

北京大学藏本“卷下,五十四”

有鉴于此,怪不得笔者在咸丰年间的刻本中找不到任何有关“顺风耳”、又或是“德律风”的描述了,敢情是被删改了呀!后来,为了进一步掩盖痕迹,又把“顺风耳”改成了“德律风”。

从《西学考略》上述记载可知,电话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大约是1662-1722年之间。哪怕是1722年,都比现行西史宣称的电话发明时间1860年早了138年!

整整138年啊!

要知道,传教士丁匙良(1827年-1916年)于1880年刚刚回过花旗国,他不仅是花旗国人,还与贝尔(1847-1922年)、安东尼奥·梅乌奇(1808-1889年)是同一时代的人!

事实并非如此。

要知道一个基本事实,英国第一本词典是1755年的《约翰逊词典》(约4.5万单词,从康熙词典对译而来)。玄烨于1722年就驾崩了,所以,德律风(电话)必定出现在1722年之前。

此时,英语连字典都没有,何来Telephone一词?

《汉书·律历志上》记载:

“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正。”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律得风气而成声,风和乃律调也。”

如果德律风这个名称在1722年之前便已存在,那么几乎可以百分百肯定,后来英语中所谓的Telephone一词,便是根据“德律风”的发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单词,根本不是来源于什么希腊语。

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罗素(James R. Russell)特别指出:“希腊语是一种淡化的古代亚美尼亚语。”即希腊语衍生于亚美尼亚语。

这种源自于亚美尼亚的斯拉夫东正教语言,实际比法语、英语诞生的时间都还要晚。在近代依靠印刷术(锁定字母,防止写乱)和规定“发音符号”(字母)后才形成教派文字,然后被基督教使用。不过,这种所谓的文字存在巨大缺陷,不能用于书写文学、科学和哲学,无法承载高深的知识、表达深邃的思想。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里奇(Peter Mackridge)发现,有个流亡法国的希腊人名叫科莱斯(Adamantios Korais, 1748-1833),是他发明了所谓的“纯正希腊语”(katharevousa,希腊官方于1834-1976年间采用)。

最后,再看一眼,这号称英国人所撰的《西学关键》中为什么会出现“酒龙”?

难道,英国人与中国人一样,也崇拜龙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完结】[绿茵天下]新球迷普及贴,聊聊球队绰号和历史!转自天涯 原帖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ans/1/306026.shtml 先简单表明下身份,94世界杯让我变成一名球迷,最喜欢看意甲和西甲,在欧洲呆过一段时间,二外三外是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因为在这两个国度说英文基本上等于0交流,并且要真正融入你所喜欢的足球球队中去,这点很重要(非常羡慕英超球迷jvzquC41o0jpwkfp0eun1pwqwr5uqyne14>24:5;61
1.请问意大利语的rinascimento怎么读请帮我注音汉语拼音是 li nas si meng do (li,用意大利语的舌颤音)呵呵 APP内打开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啊,我亲爱的爸爸》的意大利语国际音标注音 这是歌名还是什么- 话说意大利语本身就有发音规律.我们根本不用看音标啊= 25223 怎么读意大利语? 你没买系统的教材么?教材都是先讲语音字母读音的,因为意大利语的字母发jvzquC41sd4{wx~gdcth0lto1zlf/zzguvopp8vwguzjqw444c?1:<7467j6898gf3977>jc7;943nh0jvsm
2.威妥玛式拼音韦氏拼音法汉语拼音和威妥玛式拼音对照表早期的地名译音用方言音或官话音,拼音形式直接用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或者英语转写。后来的多用官话音,拼音形式一般多用威妥玛式拼音或者邮政式拼音或者国语罗马字。 中国地名英文新旧拼法比照(汉语拼音、邮政式拼音) 我们来看看香港的一些金店名称就是使用威妥玛拼音组成的。 jvzquC41dnuh0lxfp0tfv8z235<7;B641cxuklqg1fkucrqu13:38A8987
3.自然语言处理20235从英语到其他五种语言(丹麦语、波斯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中性代词,反之亦然,从丹麦语到英语。我们的错误分析表明,中性代词的出现往往会导致语法和语义的翻译错误。同样,性别中立往往得不到维护。通过调查不同语言的受影响的母语人士的意见,我们提供建议,以解决未来的机器翻译研究的问题。摘要:As 3rd-person jvzq<84ctzowfjnn{0ipo8yjtgge1=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