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语布古特碑再考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粟特语布古特碑再考1

(京都大学文学部 吉田豊)

Sogdian version of the Bugut Inscription revisited

(Yoshida Yutaka)

摘要

粟特语布古特碑自1970年代有俄国学者克利亚什托尔内、李夫什茨整理公布以来,久已广为人知,许多研究早期内亚史、第一突厥汗国史的学者利用他们的释读作为史料。因为他们的释读在语言学、文献学上尚多有需要校正改进之处,亟需提供一个新的释读。本文根据拓片和最新制作的3D照片提出一个新的录文和现代语译,其中最主要的发现是以往释读中的Mahan特勤并不见于铭文,这个误读曾导致人们相信他就是布古特碑的碑主。实际情形是,碑文的核心内容讲述了他钵以及他的儿子菴罗两代人的可汗地位的合法性、菴罗与沙钵略合力经营的治丧过程、菴罗在即汗位不久即传位与沙钵略的史实。

关键词

布古特碑  突厥史  第一突厥汗国  粟特语

绪言

布古特碑铭的首次释读,是由克利亚什托尔内(S. G. Kljaštornyj)和李夫什茨(V. A. Livšic)于1971年完成的,成果先用俄文发表,又于翌年译为英文发表(下文简称为K-L克—李)。他们这一合作研究成果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文本释读、翻译、注释,很可能由李夫什茨负责,史学讨论部分则明显出自克利亚什托尔内之手。从原碑石看,粟特语铭文从左边的侧面(B1,计5行文字)开始,然后转到碑的背面(B2,19行文字),再转到右边侧面(B3,4-5行文字),全文结束。2 李夫什茨读出铭文中几处的mwγʾn γʾγʾn3,就此克利亚什托尔内将之比定为第一突厥汗国的第三位可汗木扞可汗(553-572年在位;其名又作木杆可汗)。这样,布古特碑作为突厥人自己记录汗国历史的意义就一下子显现出来,在这个发现之前,我们仅有的史源只是同时代中国史官的记录,见于《北史》、《隋书》及《周书》的《突厥传》部分。

不过,粟特语学者则对李氏的解读不敢赞一词,主要原因是整理者提供的照片图版太不清晰,无法据以校核;录文初看上去也并不觉得可靠。B2/5李氏读为 ʾnγwncyδ γšywny,译为“(无,介词)这样一位统治者”。碑石文字此处清晰(克—李,第99页图10),前一词 ʾnγwncyδ 释读无误,但是意思是“如同、以如此方式”,不应该译为“这样”。后一词据照片似应读 xšy ny/ZY。校正释读:ʾnγwncyδ xšyʾ ZY,“你应如此治理”,意思更为完足。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拓片比照片更有说服力。1997年8月,笔者作为大阪大学森安孝夫教授率领的考察队一员,有机会实地踏查布古特碑出土地,并有机会在收藏该碑的当地博物馆制作两套拓片。7 依据这些拓片,我得以纠正李氏释读的很多不确之处。我的录文、译文曾发表于森安孝夫、敖其尔(A. Ochir)合作主编的 Provisional report of researches on historical sites and inscriptions in Mongolia from 1996 to 1998(大阪,1999年),第122-125页。

一 、基于拓片和照片的改订录文

2018年8月,我有幸得到玉勒买孜(Ölmez Mehmet)教授及其同事制作的3D照片。这些照片明显大大优于克氏当年所摄的照片,但就铭文的粟特语部分而言,其质量优越于拓片处不多。以此原因,我在此公布的录文与1999年版并无很大不同。总而言之,3D照片揭示了李氏的初读在很多地方不再可以信从,下文我将一一说明。一个好例子是B1/1里的一个词,李氏读为 cynstʾn,我改读为 ʾʾšynʾs (图2、图3)。从不清晰的照片,这个词串字母很容易被识读为 cynstʾn。末尾的字母 -s 形状不甚完整,我如此释读,乃是根据B2/4里出现的 ms,s 的写法(图4、图4a)彼此相似。

我已经几次对汉文史料里突厥名字阿史那的原始突厥语写法形式做了重申(Yoshida 2011;2011a),阿史那,中古汉语音8为 *·ɑ̂ ṣi nɑ̂。《九姓回鹘可汗碑》第6行中有该词的异写 ʾʾšnʾs(图5),可以与 ʾʾšynʾs 的读法彼此印证。因此,我的录文第一句就是:

(r)ty (mwnʾ)k nwm (sn)kʾ ʾwstʾt δʾr- ʾnt tr-ʾwkt ʾ(ʾ)šy-nʾs

“突厥阿史那部落诸王建此法石。”

比较李氏的读法:

ʾmwh?) […] (pt)sʾkh ʾwstʾt δʾrʾnt trʾwkt c(yn)stʾn kwt(s)ʾtt ʾγšywnʾk

“此碑记是由(在)中国统治者治下的突厥人建立的。”

布古特碑的粟特语部分,在我的释读里包括如下内容:第一突厥汗国的第四位可汗佗钵(Tatpar)可汗9的登基、治国经历以及去世、继位的佗钵可汗之子菴罗(Umna)、佗钵可汗的葬礼、一块“法石”(nwm snkʾ10,可能是一篇演说教法的铭文)的制作建立。这篇碑文似乎是以撰写者姓甚名谁的题记结束。因为假想过B4遗址发现的婆罗谜字碑文是一篇佛教梵语文章,我曾把“法石”理解为布古特碑本身(Yoshida 1999)。但是现在看了茅埃博士的B4释读和Alexander Vovin教授的译文,可知当年的推测殊非事实。不管怎么看,布古特碑是否就是“法石”11,有赖于我对 (mwnʾ)k nwm (sn)kʾ 的释读“这一法石”,尤其是 mwnʾk“这一”。碑石上这一部分残损严重,我必须承认这个释读不很确定。

汉文史料当中,《周书》《隋书》《北史》和《资治通鉴》都有章节涉及突厥的历史,内容上覆盖了布古特碑粟特语这一部分。前三种书的有关部分大同小异,彼此之间本来就是使用了同源的材料。以下我根据刘茂才的译文12,先把前六位可汗的名字、尊号条列如下13:

(1)伊利可汗(名土门):公元552~553年在位;

(2)乙息记可汗(名科罗;土门之子):公元553年在位;

(3)木扞可汗(木扞又作木汗、木杆。名俟斤、燕都;科罗之弟):公元553~572年在位;

(4)他钵/佗钵可汗(地头可汗阿史那库头;俟斤之弟):公元572~581年在位;

(5)菴罗(他钵可汗之子):公元581年在位;

(6)沙钵略/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名摄图、尔伏,土门之子):公元581~587年在位。

二、诸可汗的名号

可汗们的名字,李氏有误读,如他读为 tʾspʾr 的那个名字,应是 tʾtpʾr(图6、图6a、图7、图7a)。他钵之外,这一读法还有另一个汉字音译形式“达拔”的印证,最近由铃木宏节在一方汉文《阿史那思摩墓志》中发现(铃木2005),墓志说,思摩是达拔可汗的孙子。李氏所读的 mʾγn tykyn,实作 mγʾ(ʾ) tʾtpʾr14。βγβwmyn γʾγʾn 也是一个误读,应是wmnʾ γʾγʾn(图10)。应该承认,我所识读的 mγʾ,字形并不完整,特别是结尾字母 alif ʾ 不明确。但是通盘看整篇铭文,mγʾ 多次出现在可汗名的前面,可以基本确信 mγʾ 读法可靠,尽管这个词本身到目前为止别无他见。李氏不识这个多次出现的词,如B2/11的 mγʾ tʾtpʾr xʾγʾn,他读为 βγʾ tʾspʾr γʾγʾn(图7、图7a)。但是 Tatpar 可汗前面的两位可汗名不带 mγʾ:ZK βγy mwxʾn xʾγʾn“神明一般的 mwxʾn 可汗”15(B1/3)、yʾrwkc ḤY nwʾʾr xʾγʾn“(?)兄弟 Niwar 可汗”(B2/2)。

我曾经指出,碑文中的 mγʾ 就是汉文的“莫何”(Yoshida 2000),以第六世可汗沙钵略(581-587年在位)为例,他的完整称号在汉文记载中是“伊利俱卢莫何始波罗”。学界曾普遍认为莫何(*mɑ̂k γɑ̂)对应于突厥语的 baγa,见于 baγatur16。但是,中古汉语西北方音中韵首的 *m发生齿音化,变为 *mb,那是8世纪以后的事情,在布古特碑所在的6世纪“莫”一定仍发 *m。

据两位俄国学者所说,mγʾn tykyn 是木杆木杆可汗与佗钵可汗的兄弟,此前不见于现存史料,布古特碑正是为他而立的。现在我们可以证明,这个情况根本不存在,因为所谓 mγʾn tykyn 是个误读,应改正为 mγʾ tʾtpʾr。他们也主张将其释读中的 βγβwmyn 与见于8世纪前期的突厥鲁尼文碑铭中的 Bumïn 可汗勘同。这位Bumïn 可汗是第一位突厥可汗,在汉文史料中被称为土门可汗(登位后可汗号为伊利可汗)。他是木杆可汗与佗钵可汗的父亲。然而,正确的读法 mγʾ wmnʾ xʾγʾn 却建议将之与第五位突厥可汗勘同,其名菴罗(*·ɑ̂m lɑ̂),见于汉文史料17。两者之间区别不大,汉文的可汗号令人设想发生了一个从n到l的同化现象,Umna变成了Umla。俄国学者为布古特碑勾画的历史背景也必须放弃,因为碑文里根本就没有提到Mahan特勤和Bumïn可汗。另一点误读是 kʾw βγy sʾr pwrsty(B2/1),克—李译为“向神询问”,kʾw βγyšt sʾr pwrst(B2/7)“曾询问诸神”,两位作者以为铭文的意思是向神明求助以救困境(克—李,pp. 77-78, 88-89)。事实上,这两个短语的意思是“他回到神灵那里”,不过是“亡故”的一个委婉说法。几乎同时代的昭苏(Mongolküre)铭文18中也有 kʾw βγw sʾr pʾwʾrtnt“他们回到神灵那里”,是一显证。

尽管有种种不确、不实之处,克、里二氏对木杆、佗钵(其读法 Taspar 有瑕疵)的考订是正确的,将铭文的年代框定在581-582年之间,也就是紧接在佗钵可汗故去之后这段时间,也是无可动摇的。

三、粟特文本的内容要点

(一)诸可汗的序次

有关木杆(Mukhan)可汗以及他钵(Tatpar)可汗去世后谁来接班,汉文史料记录了一些不协和的事件。19 在铭文的开始部分,他钵可汗被描述为与木杆共同执政的可汗:

ʾḤRZY nwkr ZK βγy mwxʾn xʾγʾn ʾPZY βγ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c)[nn x](wr)-sn(y) kʾw xwr-tx(y)z pr(m) prw ʾnγtʾk ʾβcʾnpδ ʾxwšwy-nʾtt wmtʾt[ʾnt]

“之后,神明一般的木杆可汗和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可汗成了从东到西整个世界的统治者。”(B1/3-4)

根据薛宗正的意见(薛 1992,第134-135页),平田(2004)主张他钵可汗应该视为木杆可汗的弟弟地头可汗阿史那库头,即木杆可汗时期汗国东部的小可汗。20 “从东到西”这一表达也许对这一勘同是一个小小的支持。

木杆可汗去世后,他钵可汗继位,时为卯年,即公元571年:

rty xr-(γw)šk srδy (xwtʾ)w (ʾ)k(rt)[y] “于卯年他成为君主。”(B2/6)

据铭文,他钵即位之时,听取了诸侯们的如下忠告:

tw(ʾ) xwyštr ʾḤY mwxʾn xʾγʾn ... ʾβ](t)kšpw (xšy-)ʾt δʾ (r)[t ZY nʾβ](cy)h šy-rʾk pʾrtw δʾrt rty ms ʾkδry tγw βγ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 (ʾβ)tkšpw ʾnγwncyδ xšyʾ ZY nʾβcyh pʾr “你的兄长木杆可汗统御全世界,养育了万民。如今,你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可汗……以此方式统御全世界,养育万民。”(B2/3-5)

我的译文中的“全世界”,粟特语为 ʾβtkšpw,字面义为“世界的七部”(参考阿维斯陀语的 haptō.karšvan/r-)21,其后半部分由李氏释读为 KSP“钱财”(B2/3)。布古特碑中给出的他钵登位时间571年较《资治通鉴》记载的572年早一年22,这个差别值得注意。

他钵可汗执政十年之后去世:

(rty) 10s srδ ʾxšy(ʾ)[t δʾrt]  “他统御了十年之久。”23(B2/7)

继位者是他的儿子Umna,同样是由诸侯们推举上位:

rty py-štrw šʾδp-y-t trx(w)[ʾnt] xwrx(ʾ)pcy-(nt ) ... rty nwkr mγʾ wmnʾ xʾγʾn wʾδy nšyδ(t)[w] δ[ʾ](rnt) “嗣后,众shadapit、众达官、众窟合真……他们共同推举莫何菴罗可汗登上大位。”(B2/7-9)

这句话至为明显,他钵的儿子对继承汗位是当仁不让的。李氏读为 γwrγʾpʾynt 的职官名,我改释为 xwrγʾpcynt(图11、图11a),姑且不论其语源为何,就音韵而言,这个读法有汉文记载音译词“窟合真”(*k‛uǝt γɑ̂p tśien)的支持(Yoshida 2011)。菴罗可汗旋即下令为亡父树立一方“法石”:

pr(mʾtw) δʾr-t (MN) ʾB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wsn ... (r)[t](y) m(s) prmʾ(ʾ)tw δʾr(t) RBkw nwm snkʾ ʾwst “他命为(自己的)父莫何他钵可汗……命仍竖立法石一大方。”(B2/9-10)

此处的ʾBY“父亲”,李氏读为 ʾγβ(图13),怪异难解。

汉文史料记载,菴罗可汗不久后就让位于沙钵略,自己退而担任第二可汗。在布古特碑中,有δwʾ xšywnk“二王”、δwʾ xʾγʾn“两可汗”,似指他们两人。可惜石碑残缺,沙钵略的名字不存。24

(二)丧礼仪式?

接续为他钵可汗树立碑记的记述,布古特碑文的B2部分似乎是以丧礼为主题,但因石面保存状态不好,文字残断严重,文义不明确。不过,B2/11对诸特勤(tkʾynt)、孙辈(npyšnt)、曾孙辈(βrnpʾšnt)25的记述,令人联想起汉文记载中的有关部分:

βγ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tkʾy-nt ʾcw npyšnt cw βrnpʾš(nt)[...](cw)[ šʾδ](pyt) cw xwr-(γʾpcy-)nt cw (Z)Y wkwrt cw nʾβcy-ʾkh ʾ(st)[ʾnt? ...]w βʾr-ʾk ʾspʾδy-ʾ(n) prʾy(w) ʾβt my-δ ʾxšt δʾr-ʾnt

“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可汗,他的子、孫、曾孙们,[…]shadapit们,窟合真们,种人们,一切百姓,[…]与一位骑士一起,他们做了七天的哀悼。” 26 (B/11-13)

为期七天的追悼活动见于布古特碑粟特语部分此处,七次悼念则出现于汉文记载27,这个重合想必不是偶合。汉文记载的驰马绕帐篷而行,也应联系碑文的“与一位骑士一起”作通盘观察。杀牲为祭的情节也许就是B2/14中这句话的所指:

[...] ptxwstw δʾrnt rty cymʾnt pyštrw m(s) [ ]

“他们杀了[…]。在此之后也[…]。”

四、疑难词语

布古特碑号称难治,名不虚传。首难在于碑石保存状态不好,残缺漫漶,文字每每无法卒读。另外清晰可读的部分也多有单文孤义的词汇(hapax legomenoi),晦暗难考。下面举一例略加说明。B1面是碑文的开始部分,保存状态尚好,其中第2-4行我的新录文、译文如下:

ʾY-(K) [ZKn] (mzʾyx) m(wx)ʾn xʾγʾn yʾrwkc ʾḤY n(w)-ʾʾr xʾγʾn ʾwr-kwp-ʾr cr-ʾʾcw mγʾʾ tʾ[t](p)[ʾr] (xʾγʾn) wsn wyʾ(βr)t

“当Niwar可汗——木杆大可汗的yʾrwkc兄弟——为Urkupār Chrāchu 莫何他钵

可汗代言之时,神明一般的木杆可汗和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可汗成了从东到西整个

世界的统治者。”

克氏和李氏两位先行学者把 Niwar可汗与第六位突厥可汗沙钵略勘同。他们的依据是:沙钵略的一个称号“尔伏”当为“尔拔”(*ni b‛wɑ̂t)的讹写。拓片和照片证明他们对 nwʾʾr 的读法无误,但是其前的两个词(图15、图15a)读为 trwkc βγy“突厥之神(Turkic lord)”就不对了。正确的读法似应为 yʾrwkc ʾḤY“yʾrwkc 兄弟”。Niwar 可汗的确是木杆可汗的兄弟,但是 yʾrwkc(或读nʾrwkc)词义不明。如此一来,就有可能是木杆可汗的兄弟 Niwar 可汗为他钵可汗说话。他钵可汗的名衔中包括两个未知词 ʾwrkwpʾr(Urkupār)以及 crʾʾcw(Chrāchu)。我认为,它们是他钵可汗的两个登位前衔称,只是未见于汉文记载。28 crʾʾcw 在音韵上与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tś‛i̯wo lɑ̂ γǝu)颇为接近,或许可以把处罗侯理解为突厥王子的常用名。李氏把这两个词都为 ʾwskwpʾr、cknʾcw,分别译为“进而”、“自从”。但是,他的释读得不到拓片和照片的支持(图16、图16a)。

目前我关心的是,这一段记述是否与乙息记可汗生病直至垂危那段时间有关。汉文史料说,这位二世可汗指定他的弟弟木杆继位,而不用他的儿子沙钵略。29

我愿意提出一个假说:在此插入此句,意在强调其时他钵被乙息记选出,与木杆共同执政,他钵的汗位具有合法性。若然,则Niwar可汗便可勘定为乙息记可汗,他的登位前名为科罗(*k’uɑ̂ lɑ̂)。然而,*kʾuɑ̂ lɑ̂ 跟 nwʾʾr 音韵上难于联系,即使有部分的相似性。

需要指出的是,布古特铭文中几乎所有的名字、官号以及有关名号在汉文史料中的汉字转写形式都不是突厥语的。研究这些非突厥语因素的语言系属,在我看来是当前中亚研究的迫切任务。

结论

布古特碑的主要内容是清楚的:他钵以及他的儿子菴罗两代人的可汗地位的合法性、菴罗与沙钵略合力经营的治丧过程、菴罗在即汗位不久即传位与沙钵略。不过,也有一些尚不明确的地方,特别是B2/19以及B3面,因为契刻字体有别,其与前面文字的关系,我目前还不得要领。

目前,昭苏铭文业已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魏义天(2010)发表了一篇短文,当中引用Sims-Williams以及我本人的释读和语译。铭文是题献给木杆可汗的孙子泥利可汗(nry xʾγʾn)的。文中提及在一个卯年,泥利成为大可汗:

rty 26 srδ pštrw ZK mwxʾn xʾγʾn npyšn cwrpʾy nry xʾγʾn pr xrγwšk srδy mzʾyx xʾγʾn nʾysty (or ʾkrty?)

“26年后,木杆可汗之孙Churpay 泥利可汗登位,时为卯年。”

铭文也载录了习语 kʾw βγw sʾr pʾwʾrtnt“他们回到神灵那里”,不过所用动词是过去式,而非布古特碑中的完成式 pwrst(y)。nry xʾγʾn无疑就是汉文记载中的西突厥泥利可汗,所说的卯年相当于公元595年。布古特和昭苏两篇铭文年代相近,取以互校必将结出累累硕果,不过,这应以首先制作出昭苏铭文的优质拓片或3D照片为前提。

附录:录文、语译、词汇表

使用符号说明:

()铭文漫漶、释读不确定

(…)字母不清晰、无法释读

[ ]构拟读法

B2/*8词汇表中该词形式不清晰或释读不确定

录文

B-1

1   (r)ty (mwnʾ)k nwm (sn)kʾ ʾwstʾt δʾr-ʾnt tr-ʾwkt ʾ(ʾ)šy-nʾs kwtr(ʾ)ʾtt ʾxšy-wnʾk[]

2   ʾY-(K) [ZKn] (mzʾyx) m(wx)ʾn xʾγʾn yʾrwkc ʾḤY n(w)-ʾʾr xʾγʾn ʾwr-kwp-ʾr cr-ʾʾcw mγʾʾ

3   tʾ(tp)ʾr (xʾγʾn) wsn wyʾ(βr)t ʾḤRZY nwkr ZK βγy mwxʾn xʾγʾn ʾPZY βγy mγʾ tʾt(p)[ʾr]

4   xʾγʾn (c)[nn x](wr)-sn(y) kʾw xwr-tx(y)z pr(m) prw ʾnγtʾk ʾβcʾnpδ ʾxwšwy-nʾtt wmʾt[ʾnt]

5   (rty ·····)[         ](t) ʾḤ(RZY) nwkr cywʾnt py-štrw βγy (m)[wxʾn xʾγʾn]

B-2

1   [             ] (rt)y pr (m)[yw? srδ βγy mwxʾn xʾγʾn prʾyt Z]Y kʾw βγy sʾr pwr-sty rty nw(k)r kʾw (·)[  ]

2   [         ]( ·········· cr-ʾʾ)(c)w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tkʾyn]t šʾδp-y-t tr-xw-ʾnt xwr-xʾp-cy-nt tw-δwnt (sʾt)[]

3   [ZKn βγ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wʾn)kw pt[škwʾ](tw δ)[ʾrnt ʾPZ]Y tw(ʾ) xwy-štr ʾḤY mwxʾn xʾγʾn prʾy-t rty nʾ

4   [-wyt ʾkrty ʾḤRZY 21? srδ ʾβ](t)kšpw (xšy-)ʾt δʾ(r)[t ZY nʾβ](cy)h šy-rʾk pʾrtw δʾrt rty ms ʾkδry tγw βγy mγʾ

5   t(ʾtpʾr) x[ʾγʾn wʾ](δ)[y nyδ r]ty [            ](·) (ʾβ)tkšpw ʾnγwncy-δ xšy-ʾ ZY nʾβcy-h pʾr rty nw[kr]

6   β(γ)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ms ··)[            ptš](k)wʾn ptγwštw δʾrt rty xr-(γw)šk srδy (xwtʾ)w (ʾ)k(rt)[y]

7   (rty) 10s srδ xšy-(ʾ)[t δʾrt rty? βγ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kʾw (βγ)y-št sʾr pwrst rty py-štrw šʾδp-y-t trx(w)[ʾnt]

8   xwrx(ʾ)pcy-(nt )s[   ]t (··········)[   ](ʾʾβr)-ʾδtw δʾrnt rty nwkr mγʾ wmnʾ xʾγʾn wʾδy nšyδ(t)[w]

9   δ[ʾ](rnt r)t[y      ](k···)[βγy mγʾ wmnʾ ](xʾ)γʾn pr(mʾtw) δʾr-t (MN) ʾB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wsn RB(kʾ)

10  [             ](···)[         ](ʾ)krty (r)[t](y) m(s) prmʾ(ʾ)tw δʾr(t) RBkw nwm snkʾ ʾwst rty ʾYK nw(m)

11  [snkʾ         ʾḤRZY ](pts)[ʾr? cw ZKn ʾwrkw](pʾr) βγy mγʾ tʾ(t)pʾr xʾγʾn tkʾy-nt ʾcw npyšnt cw βrnpʾš(nt)

12  [               ](cw)[ šʾδ](pyt) cw xwr-(γʾpcy-)nt cw (ms) wkwrt cw nʾβcy-ʾkh ʾ(st)[ʾnt?]

13  [                                               ](·) βʾr-ʾk ʾspʾδy-ʾ(n) prʾy(w) ʾβt my-δ ʾxšt δʾr-ʾnt

14  [                                          ](t) (ptxw)stw δʾr-ʾnt rty cy-mnt pyštr(w ms?) BLANK

15  [                                         nwm s](nkʾ pr)mʾtw δʾr-(nt) ʾ(ws)t rty cʾnʾw δwʾ xšywnk

16  [                                    ](t )[      ](rʾʾ)tw δʾr-(nt rty) ʾsky-sʾr r[ʾ](δy) mʾtnt rty

17  [                                   ] (xwt)y ʾyt δʾr-nt rty (wrʾš yw)yδʾn s(pʾ)δ m(zyx?)

18  [                                      ](·)ʾ n(sm)y ZY [ʾn]y wys(pw) ʾytδʾr-(nt) r[ty]

19  [                                             ]ʾk δwʾ x(ʾγʾn) šy(rʾw) m(r)[     ]

B-3

1   [                                                    šyrʾ](k) γr-ʾmʾk krtk [ʾʾβ](r)y-(n)t rt[y    ]

2   [                                                   pry]myδ srδ šyrʾk γrʾmk krtk ʾʾβry-n[t     ]

3   [                                      ]·····t ʾPZY (···· nʾβcyh?) mrtx(mʾ)k ʾštʾt ʾḤRZ-Yβγ m(.)[ ]

4   [                                      ](·· mr)δ βγ(ʾnyk) npʾxšt-n(w)m (snkʾ) wmγʾʾ ʾy-ry mγ(ʾ)[  ]

5   [                                       ] (空白)

英文语译

The kings of the Turkish Ashinas tribe have established this stone of law. (B1/2)When Niwar Qaghan, (who was) a Yarukch (yʾrwkc/nʾrwkc) brother of the great Mukhan Qaghan, talked for the sake of Urkupār Chrāchu (ʾwrkwpʾr crʾʾcw) Magha Tatpar Qaghan, then the godlike Mukhan Qaghan and godlike Magha Tatpar (B1/4)Qaghan were the rulers of the entire world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And [...] Then after that godlike [Mukhan Qaghan] [...](B2/1)And in [the tiger year(?) godlike Mukhan Qaghan died a]nd returned to the god.

Then, to [... Chrachu] Magha Tatparʾs [princes], shadapits, tarkhwans, qurghapchins, tuduns, all(?)(B2/3)[addressed to godlike Magha Tatpar Qaghan, (saying)], “Your elder brother Mukhan Qaghan died30 and [has become] non-[visible.] And he ruled the whole world and nurtured [the people] well [for 21 years?]31. Now, again, you godlike Magha (B2/5)Tatpar Qaghan [mount the throne? ... and] rule the whole world in that way and nurture the people. And then, godlike Magha Tatpar Qaghan also [agreed? and] listened to the plea (?) and in the hare year he became a king. (B2/7)And he ruled 10 years. [And] godlike Magha Tatpar Qaghan returned to the gods.

Then later shadapits, tarkhwans, khurghapchins, [...] (they) discussed(?) [the matter]. Then they placed Magha Umna Qaghan on the throne. (B2/9) And [... Magha Umna] Qaghan ordered, for the sake of his father, to establish a great [temple(?). And when the temple/tomb(?)] was made, again he ordered to establish a great stone of law. Then when [the stone] of law (B2/11)[was made(?) ... ] Then Urkupar godlike Magha Tatpar Qaghanʾs princes, grandsons, great grandsons, [...] shadapits, khurghapchins, kinsmen, or people (whoever) there may be, [...] together with a cavalry soldier, they lamented for seven days (B2/14)[...] they killed [domestic animals?]. And after this again [...] they ordered to establish [a stone of law]. And when the two rulers [...] they wept. And they were on (= followed?) the way eastward (or upward). And (B2/17)[...] they themselves took [...]. And the army of ??? great [...] ??? and they took all the others.

(B2/19)And [...] the two qaghans [... ...ed] well(B3/1) [...]he blesses the good treasure accumulation(?) [... In] this year he blesses the good treasure accumulation(?).(B3/3)[...] and [...] people (consisting of) men of eighty. Then, o lord, [...] here the divine law-written stone Umagha Ili Magha [... wrote?] (B2/19)

汉文语译

突厥阿史那部的诸王建此法石。(B1/2) 当Niwar可汗——木杆大可汗的yʾrwkc兄弟——为Urkupār Chrāchu 莫何他钵可汗代言之时,神明一般的木杆可汗和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B1/4)可汗成了从东到西整个世界的统治者。接着[......] 嗣后,神明一般的[木杆可汗] [......]。(B2/1) [木杆可汗殁于寅年(?)],魂归神界。

嗣后,向[... Chrachu]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的[诸王子]、诸shadapit、诸达官、诸窟含真、诸吐屯,皆(?)(B2/3)[对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说)]:“你的兄长莫何木杆可汗已经亡故,不复[见在。]你的兄长木杆可汗统御全世界[历时二十有一年?],养育了万民。如今,你,神明一般的莫何(B2/5)他钵可汗[登位(?),]以此方式统御全世界,养育万民。”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也(予以允诺?,并)倾听呼声(?),登位为王,时为卯年。(B2/7)统御十年之后,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魂归神界。

嗣后,众shadapit、众达官、众窟合真[......]谋议(?)此事,推举莫何菴罗可汗嗣位。(B2/9) [莫何菴罗]可汗下令,为他的王父建一大[寺?。此寺(或陵墓?)]告成,他复命人树立法石。当法[石] (B2/11)告成[?......],神明一般的莫何他钵可汗,他的众子、孫、曾孙们,[…]shadapit们,众窟合真们,种人们,一切百姓,[......]与一位骑士一起,他们做了七天的哀悼。(B2/14) [......]他们杀了[牲畜?]。嗣后,他们下令树立[法石]。当两位君主[......],他们涕泗横流。然后他们遵(?)道东行。(B2/17) [......]他们各自取了[......]。(???)的大军(???),他们取了其他的一切。

[......]两可汗[......了]停当(B3/1)[......]他祝愿良财积聚(?)(B3/3)[...于]此年他祝愿良财积聚(?)。[......]人众(中有)八十之人。呜呼,神灵,在此,神圣、由法写就的碑石Umagha伊利莫何[...书就] (B2/19)

注释

1 茅埃(Dieter Maue)博士曾审读本文初稿,并向笔者提供了更为清楚可读的3D图像,有助于本文的深入探讨。俞格儿(Th. Jügel)博士校阅全稿,改正种种不足。对他们二位,作者深表谢意。其他一切尚存的问题、讹误自当是作者一人之责。

2 B3的第4行完整无缺,第5行位于上半部,今已不存。

3 本文征引克—李的释读,对其x、γ姑不作区分。

4 简称B1/2-3,表示布古特铭文第一面的第2-3行,依此类推。

5 巴赞 1989信从此说。

6 林梅村 1990。

8 有关中古汉语读音构拟,本文使用Karlgren(高本汉)1957系统。

9 茅埃博士见告,婆罗谜字母写法是 tad pa-ṟ,是以这个名字可以转写为 Tadpar。

10 这个义为“石”的词,写法似以 snk 为是,而非 snkʾ。应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李氏将之溯源到梵语的 saṃgha“僧伽、佛众”。表示“石”的这个粟特词,在《本生故事》(Vessantara Jātaka)中有三个用例,其一为 snky,另两个均作 snkʾ。

11 茅埃博士提示我,nwm 一词也有可能指“正式叙述”(official statement),不必定是“(佛)法”。倘若如此,nwm snkʾ 的意思就是“叙述之石”,换言之就是这铭文本身。

12 Liu Mau-tsai, Die chinesischen Nachrichten zur Geschichte der Ost-Türken (T’u-küe), Wiesbaden, 1958.

13 本名单见于克—李,第74页。圆括号中的名字,我称之为“登位前名”(pre-regnal name)。菴罗,克—李失收。有关此名及他钵王子时期的称号“地头可汗阿史那库头”,并详下文。

14 这个名字在碑中各处都残缺不完,对我的释读无所支持。不过,李氏读 tykyn 肯定不成立,因为B1/4的第一个词清清楚楚是 xʾγʾn(图8、图8a),其后不可能出现B1/3按李氏读法的 βγy mγxʾn tyky(n) ,因为 βγy mγʾʾ tʾtpʾr 和 xʾγʾn 构成一个完美的搭配。有点不好理解的是,李氏不读xʾγʾn,反而说此处碑石漫漶。顺便要指出B2/11中出现的 tkʾynt“特勤们”(图9、图9a),李氏读为tr(ʾγ)t,译成“感到悲伤”。

15 就我的换写 mwxʾn、转写 Mukhan,茅埃博士提示,婆罗谜字母的拼写 mu-glan 形式似乎更偏爱 mwγʾn Mughan。

16 译者按:baγatur有见于7-8世纪人名的例子,如:莫贺咄,《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349页《唐垂拱元年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何莫贺咄,P.3559《天宝九载敦煌从化乡差科簿》。

17 克氏在可汗世系表中未列入菴罗,颇不可解。菴罗在位时间可能很短,不久就让位于其堂兄弟沙钵略,自己担任第二可汗。

18 这件材料尚未公刊,概况可参见de la Vaissière 2010。

19 (1) 木杆在位二十年,卒,复舍其子大逻便而立其弟,是为佗钵可汗。(《隋书》《突厥传》,参Liu, p. 42) (2) 在位十年,病且卒,谓其子菴罗曰:”吾闻亲莫过于父子。吾兄不亲其子,委地于我。我死,汝当避大逻便也。”……大逻便不得立,心不服菴罗,每遣人骂辱之。菴罗不能制,因以国让摄图……菴罗降居独洛水,称第二可汗。(《隋书・突厥传》,参Liu, pp. 43-44)

20 林梅村(1990)也有类似主张,但是依据是将李氏的 kwtsʾtt 与“库头”勘同。

21 据Theophylactus Simocttes记载,某位突厥可汗曾给自己加上“七界之主”(master of the seven climes)的头衔(参Sinor 1990, p. 306)。另参Yoshida 2011,pp. 1-5.

22 在下文提供的我的释读中,这一句复原为 rty pr (m)[yw? srδ βγy mwxʾn xʾγʾn prʾyt]“于[寅年神明的木杆可汗故去]”。这就是说,570年(庚寅年)是木杆可汗的卒年。不过,这就是一种推测。m- 起头的词,还有mwš“鼠”,另外构拟为 (x)[rγwšk]“兔”也未尝不可。

23 吉田1999文读为“他统御了十一年之久”。“十一”现改读为“十”,将粟特文数词10之后有点怪异的尾笔看作字母s,也就是说10s代表δsʾ - δs(图12)。

24 沙钵略的名字在B3/4仍然透露出一点信息:wmγʾʾ ʾyry mγʾ[  ]。在汉文记载中,他的较长的名号是“伊利俱卢莫何始波罗”(《隋书》《突厥传》),其中的“伊利”可与 ʾyry 比勘。

25 βrnpʾšnt 可能是 *βrnpyšnt“曾孙”的讹写。该词中的前缀 βr-(< *fra),可与巴克特里亚语 φρονιαγο“曾孙”互参,详见Sims-Williams & Cribb 1995/1996, p. 64的讨论。

26 ʾxšt-δʾrʾnt,李氏读为“他们传布(they distributed)” 。拓片中的 ʾxšt(图14、图14a),我理解为一个过去式,现在式为 *ʾxšy-,义为“哭、哀诉”,对应词有 ʾxšywn“哭、哀诉”(名词)、prxšy“哀诉”。

27 译者按:《周书・突厥传》“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诸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一诣帐门,以刀剺面,且哭,血泪具流,如此者七度乃止”;《隋书・突厥传》“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人亲属多杀牛马而祭之,绕账号呼,以刀划面,血泪交下,七度而止。”

28 前文已经提及,平田(2004)认为,他钵可汗是木杆可汗的幼弟,即史料中记录的地头可汗阿史那库头。若然,则他钵还有另外两个登位前名“地头”(*d‛i d‛ǝu)、“库头”(*k‛uo d‛ǝu)。

29 《隋书・突厥传》:(逸可汗,即乙息記可汗)病且卒,舍其子摄图,立其弟俟斗[斤],称为木杆可汗。参Liu, p. 41。

30 有关prʾyt“亡故了”一词,参见克—李,p. 90。

31 在位年数“二十一年”,据昭苏铭文rty 21 srδ ʾxšʾwn δʾr“他持有疆域二十有一年”复原。

参考文献

L. Bazin (巴赞), “Turcs et Sogdiens: les enseignements de lʾinscription de Bugud (Mongolie).” In: Mélanges linguistiques offerts à Émile Benveniste, Louvain: Peeters, 1975, pp. 37-45.

L. バザン(Louis Bazin巴赞)、濱田正美(译):《六—八世纪のチュルク人と仏教》,《東方學》78号,1989年,第141-154页。

É. de la Vaissière(魏义天), “Maurice et le qaqhan: à propos de la digression de Théophylacte Simocatta sur les Turcs.” Revue des Études Byzantines 68, 2010, pp. 219-224.

平田陽一郎:《突厥他鉢可汗の即位と高紹義亡命政権》,《東洋學報》86/2,2004年,第151-184页。

Bernhard Karlgren(高本汉),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Stockholm: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957.

Sergej G. Kljaštornyj and Vladimir A. Livšic, “Sogdiojskaja nadpis’ iz Buguta.” In: Starny i narody Vostoka, X, Moscow, 1971, pp. 121-146.

Sergej G. Kljaštornyi(克利亚什托尔内)and Vladimir A. Livšic(李夫什茨), “The Sogdian Inscription of Bugut Revised.” AOH, 26 /1, 1972, pp. 69-102.

林梅村:《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第64-71页。

Liu Mau-tsai(刘茂才), Die chinesischen Nachrichten zur Geschichte der Ost-Türken (T’u-küe), 2 vol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58.

N. Sims-Williams(辛姆斯—威廉姆斯)& J. Cribb, “A new Bactrian inscription of Kanishka the Great.” Silk Road Art and Archaeology, 4, 1995/1996, pp. 75-142.

D. Sinor(塞诺),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ssolution of the Türk empire.” In: D.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285-316.

铃木宏节:《突厥阿史那思摩系譜考:突厥第一可汗国の可汗系譜唐代オルドスの突厥集団》,《东洋学报》87/1,2005年,第37-68页。

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Y. Yoshida(吉田豊), “Further remarks on the Sino-Uighur problem.” 《アジア言語論叢》第3號,1999年,第1-11页。

吉田豊:《ソグド人と古代のチュルク族との関係に関する三つの覚え書き》。《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50号,2011年,第1-42页。

Y. Yoshida, “Some New Readings in the Sogdian Version of Karabalgasun Inscription.” In: M. Ölmez(玉勒买孜)et al. (eds.), From Ötüken to Istanbul. 1290 years of Turkish (720-2010). Istanbul, 2011, pp. 77-86.

吉田豊、森安孝夫:《ブグト碑文》。In: Moriyasu, T. and A. Ochir (eds.), 《モンゴル国現存遺蹟・碑文調査研究報告》/Provisional Report of Researches on Historical Sites and Inscriptions in Mongolia from 1996 to 1998. Toyonaka (Osaka): Society of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1999, pp. 122-125.

(王丁译 白玉冬校)

编者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朝至隋唐民族碑志整理与研究”(18ZDA177)的阶段性成果。原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文明与宗教”专栏,第105-115页。

THE END
0.汉语文是什么意思汉语文的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首页 翻译 AI工具箱 AI 英文校对 词霸下载 其他 登录 翻译 汉语文 翻译 Chinese 以上结果来自机器翻译。 释义jvzquC41o0odkkf0eqs0'N;'D3+9;.J:'CL&CM*G8'?7'A<
1.《翻译界第十九辑汉文英文孙三军主编编F》简介当当建农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翻译界 第十九辑 汉文、英文 孙三军 主编 编F》。最新《翻译界 第十九辑 汉文、英文 孙三军 主编 编F》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翻译界 第十九辑 汉文、英文 孙三军 主编 编F》,就上当当建农图书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8;:=37@70jvsm
2.2C++编译报错有迹可寻c++内部编译器错误3.1. 人工翻译英文到汉文的例子 In the room,he broke a window with a hammer. 这个英文翻译成汉语,主要分成两个步骤,见图3-1。这里的源语言就是英语,目标语言就是汉语。 图3-1 英汉翻译的一般方法 分析过程如下: 1)找到最关键的谓语break。 jvzquC41dnuh0lxfp0tfv8z234=62;871cxuklqg1fkucrqu13848?7384
3.汉英翻译范文10篇旅游资料汉英翻译论文 摘要:中英文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中文旅游资料在写作之初没有、也不必考虑以后要翻译成英语的问题。鉴于旅游资料的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文献资料等的翻译,动笔之前首先要了解英文相关资料的写作模式;其次要明确翻译的目的,即在有限的篇幅内向游客介绍具体的、实用的信息;最后还要明确译文的服务对jvzquC41yy}/i€~qq0ipo8okc{uv1qfp{kthhjs{k1
4.翻译大神将荷塘月色译成英文版美到没朋友新浪教育英文联播讯 翻译 朱纯深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那些年背过的荷塘月色翻译成英文 美到没朋友 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runs a small cinder footpath. It is peaceful and secluded here, a place not frequented jvzquC41gf{/ursc0eun0ls1gp532::/2831686723?12=:0ujznn
5.为什么把中国翻译成"china移民按照“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推论,其后本镇瓷器外销朝鲜、日本、越南,又其后经阿拉伯远销到欧洲,皆以产地昌南作为商品名称。昌南两音,口碑远播,写成法文便是chine,写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译成汉文瓷器。瓷器名声响遍全球,欧洲人就把中国也叫作瓷器,而大写其字头,成了China。这个推论亦能自圆其说。jvzq<84yyy414@~clw4dp8~kokt04>:6674ivvq
6.2024年12月英语六级翻译试题及答案:红楼梦英语六级翻译考试,要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常见翻译技巧,通过反复练习提高翻译准确性和流畅度,以备战考试。新东方在线整理了“2024年12月英语六级翻译试题及答案:红楼梦”,供大家参考! 2024年12月英语六级翻译试题及答案:红楼梦 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 《红楼梦》问世二百年以来,通过汉文原文和各种译文读过此书的人,不 jvzquC41o0qpqujctp4dqv4egv<0497632721A>2496/j}rn
7.105岁杨绛先生逝世:才女贤妻最杰出的翻译English其一,翻译西方文字的时候,往往只有一半适用,另一半改掉又不合适,用商也不合适。 其二,成语的翻译。汉文和西方成语如果只有半句相似,当然不能移用;即使意义完全相同,表达的方式不同也不该移用。因为成语带有本土风味。保持不同的说法,可以保持异国情调。 jvzquC41gpmmk|m0fd}/ew4u{uzfo8723851787812623952:54tj}rn
8.被遗忘的翻译家——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者张振玉.DOC(一)翻译实践:汉译10部林语堂英文著作张振玉是林语堂英文著作最重耍的汉译者之一,他的译作数量多,影响范围广, 流传时间长,获得学者及读者的肯定。20世纪70年代,林语堂的许多英文著作 被翻译成汉语。这个吋期的翻译工作主要在台湾地区开展,许多译者参与其中, 但大多数译者只翻译一部或两部林语堂作品。翻译林语堂著作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634;4376819;;90unuo
9.翻译的技巧(百科全书式的英语翻译技巧指南,让你游刃有余地学习1972年底,以70岁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钱歌川一生发表了大量散文与英语教学资料,包括《翻译的基本知识》《翻译的技巧》《英文疑难详解》《英文疑难详解续篇》《英文语法作文大全》《论翻译》《简易英文文法》《简易英文动词》《美国日用英语》《英语造句例解》等,影响深远。 目录展开jvzq<84g0fgoimfpi0ipo8utqf{dv|43;2733?=560nuou
10.“信赖的部下,要好的朋友”:毛选英译内外钱锺书政治觉悟差一些,而汉文英文却都很好,特别是始终地和全面地参加了初版稿和旧改稿的工作。文学研究所现在让他每星期在翻译组工作两天。他只能参加一部分稿子的校改。又因为限于会议,更不能发挥全面和深思熟虑的作用。如果工作布置改进,提高他的情绪,可能争取他多工作一半天。如果把这三个人摆到一起,担任全面地jvzquC41zum/v|npij{b0niw0et0kwkq13615877;44ivv
1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接着励轩教授又讨论了《毛泽东选集》与“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在中国共产党的表述中,承认中华民族的同时,也肯定了各民族的民族地位,在汉文版《毛泽东选集》中经常出现两个”民族“并存的现象,”中华民族“概念存在着多层次性,给术语的翻译带来较大的挑战。他对比了1954年四卷本伦敦英文版与1965年四卷本北京jvzq<84pge4tpwz0gf{/ew4kphu0397;15>927mvo
12.仓央嘉措情歌·于道泉译(1930年英文版)18 The snow water from the pure Crystal Mountain, And dew drops from the klu-bdud-rdo-rje[此处英文版和汉文版注解有出入]grass. When elixir is used as yeast,(and brewed into wine), (and let the) wine seller be the Goddess of wisdom. So if we drink such wine with a sacred vow, jvzquC41o0jpwkfp0eun1pwqwr5uqyne14975;551
13.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启示——以《红楼梦【摘要】:生态翻译理论是依托东方哲学理念和生态智慧发展起来的以生态视角解读翻译行为的新理论。该文从《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入手,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维度两个层面上来对比分析这两个译本。该文研究发现:要使中国文学顺利走出国门并完成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NX[b723;712;8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