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系学是研究特定语言中的语音系统及其分布状况的学科。它与语音学不同的是,语音学研究人类所有语音的各种具体特点,而特定的语言只能利用这些特点中的很小一部分,将其组织成一个对立且统一,并与意义紧密关联的系统,这种语音的区别性系统正是音系学研究的重点。
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包括这种语言的全部音位、音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专门研究音位理论,提取和归纳特定语言的音位,并探究其组织形式、变化规律的学科就叫作音位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对音位理论极为重视,认为一种语言语音系统的所有方面都可以用音位来分析解释。因而,今天我们所说的“音系学”,基本等同于“音位学”,这两个概念可以通用。
音系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晚期。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他的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最早提出了“音位”的概念,在欧洲许多语言学家开拓性的努力下,音系学开始与语音学区分开来。
1926年,布拉格学派成立,这是音系学史上的大事。该学派以音位研究著称,因而又被称为“音位学派”。学派代表作是特鲁别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其中明确提出音位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主要以对立原则来研究音位的辨义功能。布拉格学派首次阐明了音位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范围,提出了一整套音位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从而使音位研究在欧美得以迅速推广,音位学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稳固地建立起来。
音位是在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推知以下几点:
(1)音位具有辨义功能。
每种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音素,这些音素从音质角度看均存在差异。这些音质有差异的音素从社会功能看,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仅仅是音质差异,与意义的差异无关,如汉语北京话中[uA55](“wa”音)常读成[vA55],[u]同[v]仅是音质不同,并不具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另一种则不仅是音质的差异,而且还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汉语普通话中[tA55](答)同[thA55](他)词义的不同就是靠[t]和[th]来区别的。后者就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音位,它们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叫“辨义功能”。
音位不仅具有辨义功能,而且还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除音位之外,还有音节以及长短不一的音节组合。但无论是音节还是音节组合,都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因为它们还可以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只有音位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所以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音位是由一组音素概括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音素是构成音位的基础,但音位同音素有别: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音质的不同能表明音素的不同;而音位则是从辨义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所以音质的不同并不能表明音位的不同。而只有当这种音质差异赋予了区别意义的功能,这时候具有不同音质的音素才能成为不同的音位;否则,纵然音质差异明显,也会因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而归并为同一个音位,所以音位同音素并不对等。
(3)音位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
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不同的语言所具有的音位以及音位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少表面上看来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对等。在特定的语言里,属于不同音位的音素,即使外人听起来差别很小,也能彼此区别意义,并为使用该语言的人们所感知;而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有时候外人听起来差别很大,也并不能区别意义,该语言的使用者对此也不敏感。可见,离开特定的语言或方言,是无法从音素中概括出音位来的。
音位的标写方式是在国际音标符号的两侧各加一条斜线,如“a”音位就标为/a/。
音位理论对特定语言或方言里的所有音素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它们在语言中的作用区分出重要与否。凡是具有辨义功能的,就是重要的,即使它们之间的音质差异不大,也须设立为不同的音位,以便严加区分;凡是不具有辨义功能的,就是不重要的,即使音质差异明显,也不必严加区分,而将它们归在同一个音位里。这样,特定语言或方言中数目不菲的音素就可以归纳成一套数量有限的音位,从而使语音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出来。这便是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归纳音位的原则通常有三种,即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标准的立足点是截然不同的。
(1)辨义功能。辨义功能着眼的是音位的对立,如果两个音素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那么这两个音素就可以考虑划为两个不同的音位。所以,所谓辨义功能,讲的是音位的“分”。依据辨义功能确定音位,我们常采用替换法。
例如,要确定[n][l]在汉语普通话或南京话里是一个音位还是两个音位,可以作如下操作:
①先设置一个语音环境,如“-ao”;
②然后分别将[n][l]置于此环境中,形成“nao”和“lao”两个音节;
③考察这两个音节中的[n]和[l]有无区别意义的作用。
其结果是,在普通话里,[n]和[l]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应分为两个音位。而在南京话里,[n]和[l]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应归属同一个音位。
(2)互补分布。互补分布着眼于音位的同一性,亦即非对立性。即使两个音素有语音差异,它们也往往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在甲出现的位置不会出现乙,那么这两个音素就可以考虑归为同一个音位。所以,互补分布讲的是音位的“合”。
(3)音感差异。有些处于互补分布状态的音素,人们似乎很难接受将它们归为同一个音位。于是,音感差异便作为对互补分布的补充、约束的标准:如果处于互补分布中的两个音素,在这种语言的使用者听来音感差异明显,那么这两个音素还是要考虑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所以,音感差异讲的也是音位的“分”。
不具备辨义功能的音素或处在互补分布状态、音感差异不大的音素归属同一个音位,这些同属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是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中的变体同通常意义上的变体,如邮票变体,并不一样。邮票变体有母体(或称“标准体”)存在,它是因为母体漏色、颠倒、漏印等而形成的;而音位变体则没有母体存在,每一个音位变体均是该音位的代表,均是标准体。音位同音位变体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类似于语言同言语的关系,即音位是从音位变体中抽象概括而来的,而音位变体则是音位的具体体现。音位存在于音位变体之中,没有音位变体也便无所谓音位。
音位变体依据其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两类。
可以出现在同一位置却不具有辨义功能的几个音素叫“自由变体”。如南京话中的[n]和[l],普通话里的[u]和[v]。
处于互补分布状态而同属一个音位的几个音素叫“条件变体”。如英语中/p/的两个音位变体——[p]和[ph],普通话里的/a/的几个音位变体——[a][ɛ][A][a]等。
音位依据其构成的材料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音质音位,是由音素构成的,也叫“音段音位”。其中由元音音素构成的叫“元音音位”,由辅音音素构成的叫“辅音音位”。另一类是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它们不是以音质作为基础构成的,而是以音高、音强、音长作为基础构成的。
其中,以音高作为基础构成的音位叫“调位”。如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均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均为调位。
以音强、音长、音高等综合因素作为基础而构成的音位叫“重位”。如俄语中,“Mýka[ˈmuka]”,表痛苦之义。“Mykà[muˈka]”,表面粉之义。汉语中的轻声也是一种重位。
以音长作为基础而构成的音位叫“时位”。如英语中,“feel”念[fiːl],表感觉之义。“fill”念[fil],表装满之义。又如广州话中,“三”念[sàːm];“心”念[sàm];“街”念[kaːi];“鸡”念[kai]。
语言中的每一个音位之所以能互相区别意义,是因为每一个音位都有一些特殊的、不同于其他音位的语音特征。这种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叫“区别(性)特征”。不同的音位正是通过其区别特征来实现其区别意义的功能的。如汉语普通话中,/t/通过“不送气”与/th/相区别,通过“舌尖前”同/k/相区别,通过“闭塞”同/n/相区别,所以“舌尖中”“闭塞”“不送气”三个语音特征便是/t/的区别特征。
语言中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音位的区别特征的对立,也就是说,音位的辨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来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位完全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根据语音的声学特征来确定,也可以根据语音的生理特征来确定。但后者比较容易让人领会,因为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发音原理。例如,每个元音都有自己的舌位和唇形,每个辅音都有自己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确定区别特征的依据和基础。我们所举的/t/的区别特征就是根据语音的生理特征来确定的。
音位的区别特征通常表现为二项对立,即每个方面的特征总是具有“是”与“非”两个对立项,所以音位的区别特征一般都是按照二元的偶分法来确定的,也就是把音位的区别特征划分为若干个二元偶分组,每个二元偶分组都表示某一方面两个彼此对立的语音特征,如“清音/浊音”“口音/鼻音”“送气/不送气”“带音/不带音”等。
正因为区别特征往往表现为二项对立,所以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部分或全部音位的区别特征的分析就可以用矩阵表来反映,用“+”表示“是”,或表示斜线前的特征,用“-”表示“非”,或表示斜线后的特征。下面是英语辅音的区别特征矩阵表:
语言中的音位不但以自己的区别特征同其他的音位相对立,同样也以自己的区别特征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相联系,并聚合成群。如汉语普通话的/p/同时处在两个聚合群中,从发音部位来看,它应是双唇聚合群/p phm/的成员;从发音方法来看,它又是不送气塞音聚合群/p t k/的成员:
纵行是双唇聚合群,横行是不送气塞音聚合群,/p/处于这两个聚合群的交汇处。处于上述聚合关系中的音位,结构上具有对称性的特点:/p/的双唇聚合群中既然有送气的塞音/ph/和鼻音/m/与之对立,那么/t//k/两行肯定也会有相应的同部位的送气塞音/th//kh/和鼻音/n//ŋ/与之对立,相互间呈现出平行的、对称的系列。这样上表中的“o”就可以分别用/th//n/和/kh//ŋ/去填补,成为:
纵行与纵行平行、对称,横行与横行平行、对称。我们只要知道某一个音位的特征,就能大体推知和它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其他音位的特征了。QYEGJpJf2uwe4s+3yMS/45EJbIDWZdKeQ9M5pRAP6SOR42aN5p6lamijdbmeR7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