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

认证主体:常**(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汉民族语言中,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各类方言的继续;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将来,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各类方言的将来; 古代汉语是现 代汉语的过去,各类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过去; 汉语言民族对自己语言文化 的根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对蕴涵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语言有着无比的深 情。现代汉语各类方言所在地域的自然人群对自己所讲的方言的感觉,就好象方言是一棵树,一旦扎下根来,他们就不要移动;现代汉语普通话好象是树叶,一 且从树上跌落下来,就不知道它的根是属于哪一棵树。其实这正说明了现代汉语 普通话的根就是中华民族语言之丛林, 是汉民族语言各种树木的最大归类,

2、是中 华民族语言之亲。现代汉语各类方言所在地域的自然人群正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 自己语言的 根",根”在哪里,所以他们才在刻意的保留中去 寻找”,而田野调 查评口时间空间化”都是实施这种 寻找”的具体而又最佳的策略。语言是有继承性 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在相关学科中,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 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安排上,要注意处理好与现代汉语 的衔接问题。一般高校都在开设古代汉语课之前开设了现代汉语课,那么古代汉 语教师在讲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时,遇到与现代汉语重复的部分就可以略讲 或不讲,以免挤占本来就不够宽裕的学时。比如语法,古今差别

3、不大,古今相同 的语法知识既然在现代汉语课里已经讲授, 就不必详讲;而对于古代汉语特有的 语法现象,施教者就必须作为重点加以讲授,让学生弄懂弄通。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古代汉语教学也应该加强与现代汉语 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去深刻认识现代汉语,解决生活、学习中的语言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 趣。要使他们知道,学习古汉语不但有利于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而且有利于现 代汉语的学习,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问题。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 的,现代汉语的成语和日常用语中往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通过成语和日常用语来剖析古代

4、汉语的文字、 词汇、语法等现象,不但使古代汉语 易懂易学,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成语和日常用语的正确理解。例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残存,可以进行类比。成语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星罗棋布、风餐露宿、刀耕火种、衣锦还乡、不远万里等等。又如,古代汉语 的一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但它们的词素义仍然保留在成语及部分合成 词里面。如报任安书:诚欲效其款款之愚。”这里款款”是恳切忠实的样子, 不看注解不一定懂。其实, 款”作诚恳讲,现代汉语里仍常用,我们常讲 款待”、 款留”,这里的 款”就是诚恳的意思。论古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民族的语言。由以先秦口语为基

5、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和以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两部分组成。我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知识是指古代汉语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学、语法学、音韵学、训诂学和词汇 学等。我们以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应从它的研究对象去看,另一方面又要从它的功用去看。 世间的学科, 有的以研究实体对象为主, 有的则以研究关系,功用对象为主,前者如生物学、地质学、语音学,后者如技术经济学、数学。此外,还有一类学科,它既研究实体对象,又研究关系、功用对象,而古代汉语学就是以研究实体对象和关系, 功用对象为主的一门学科。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古代汉语知识对小学生的古诗、 文言

6、教学,生字读音、写法教学以及词汇教学方面有很多帮助。这里,就从以下 4个方面来谈谈古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古代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同声旁的形声字在今天普通话中的读音。说文: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形声字就是由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思的形旁组成的汉字。 我们汉字中绝大部分都是形声字。 学生到了小学 2 年级的归类识字就开始学习形声字了, 但是他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些字是形声字。 究其原因, 还是汉语读音的转化分流导致。 形声字的声旁是表示一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同被造字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 同一个声旁的一组形声字在造字时代的读音应该是一致的。 可是到了如今

7、的普通话中, 语音的分流转化使读音相差很远。怎样让学生分辨一个字到底是不是形声字呢?其实这里可以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汉语的知识,比如“古无舌上音”,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卷五中提出: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之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声母zh、ch、sh在古代其实读作d或者t。所以我们发现 端“、喘“、揣“、踹”、“遄”是一组形声字, “逃”、 “桃”、 “洮”、 “跳”、 “挑”、 “眺”、 “窕”、 “佻 ”、 “祧”是一组形声字, “调”、 “凋 ”、 “碉”、 “稠”、 “绸”、 “惆”是一组形声字。而且通过这些知识和列举的形声

8、字我们还能发现其中规律性的问题总结:形声字的声旁有念d , t 的,都可以翘舌。当然还有很多知识,比如 “古无轻唇音”、 “喻三归匣 ”、 “喻四归定 ”都可以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主要就看我们老师怎么样把这些知识 “润物细无声”的化到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去了。二、古代汉语知识可以解决小学语文一些难解的词汇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些很让人头疼的词汇,比如 “凯旋归来 ”、 “悬殊很大 ”、 “公诸于世 ”等等, “旋”就是 “归来 ”, “悬 ”就是 “很大 ”, “诸”就是 “之于 ”的意思,似乎这些都是犯了重复的语病,还有新兴的 “铝沙锅 ”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词。但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这样说,

9、 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 导致这个的原因是我们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影响,有羡余性,即多余性(语言的羡余性、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生成性 ,被称为 20 世纪国际现代语言学界对自然语言本质的三大发现。 ) 。重复其实是为了增强语言信号。就这一点来看,这些词汇的使用其实是可以的,不算是语病。 在我们的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就是这样的情况。 如 “国家 ”偏指 “国”, “家”义消失; “人物 ”偏指 “人”, “物 ”义消失; “质量 ”偏指 “质 ”, “量 ”义消失; “舟楫 ”偏指“舟 ”, “楫 ”义消失; “狐狸 ”偏指 “狐 ”, “狸 ”义消失; “妻子 ”偏指 “妻 ”, “子 ”义消失

10、。“忘记 ”偏向 “忘 ”, “记 ”义消失; “死活 ”偏向 “死”, “活”义消失; “离合 ”偏指 “离”, “合”义消失; “好歹 ”多指 “歹”一方, “好”义消失; “缓急 ”多指 “急”义, “缓”义消失。这些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试用过程, 历代相递袭用, 渐渐固定了下来。 而上面提到的 “凯旋归来 ”、 “悬殊很大 ”、 “公诸于世 ”、 “铝沙锅 ”等等依然还处于试用阶段,也许将来会渐渐固定下来,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愿意宽容一点来看问题。三、古代汉语知识对小学的文言释义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小学的课本上古诗和文言文还是占了很多篇的, 但是老师在教授时对字词的解释是十分不到位的

11、。 很多时候都是在曲解词义, 误把随文释义当作了义项, 有的不考虑文献性质而胡乱解释,如将李白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之 “疑是 ”解为 “好像 ”,事实上,前三句都是作者 “遥看 ”之景,第四句,作者并没看到其景,但古人认为实有 “银河 ”。 “疑是 ”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 这瀑布似乎是来自九天之银河, 这正反映了当时李白的认知心态。还有,静夜思中的 “床前明月光 ”中的 “床 ”其实是 “井干 ”的意思,并非我们现在的 “床”。再如,将 “唯贤是举 ”的 “是”翻译成 “适合 ”。事实上,这是一个宾语前置格式,翻译过来就是 “举唯贤 ”

12、, “是 ”是提宾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教师在平时多读古代汉语的书, 增加知识, 在讲到这些翻译时就可以给学生最准确的知识。四、古代汉语知识在生字教学中的应用很多。生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汉字音形相近的字很多。 怎样让学生弄清楚不写错是教学的一个难题。 很多老师会采用编儿歌记生字的手段。 但是一些极易混淆的字还是很难让学生区分。比如 “如火如荼 ”的 “荼”字,不论是字形还是读音,学生总是和 “茶”分不清。其实 “荼 ”是个形声字,声旁从 “余 ”,和 “荼”一组的还有 “涂 ”、 “途 ”。 教学时联系这两个形声字让学生记忆就很难搞错了。 而且根据 “喻四归定 ”的音韵学原

13、理, 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是读成定母, 所以 “余 ”字上古时就是读作t 口的。这样告诉学生他们就更不会弄错字音了。古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远远不止我上面所列的 4 点, 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这个难点, 有些孩子到了五、 六年级拼音还是很不好。其实这些都可以用古代汉语知识来解决。我们等待着更多老师来发掘。要运用古代汉语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必须熟练的掌握古代汉语知识。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这要求我们老师不断的学习, 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黄侃先生说: “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

14、得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 ” 我想我们老师能给学生的也就是方法吧。让学生掌握各种方法,理解题旨, 触类旁通。 孩子不仅有童心更有好奇心, 用多种方法让他们来理解语文会事半功倍的多。 对老师来说也会轻松许多, 让古代汉语知识应用于语文教学,给学生和老师带来更多方便吧!古代汉语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我认为当从六字入手,即 “有用、有度、有效” 。具体来说,有此三步:一、克服浮躁情绪,自觉地学。首先,掌握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游刃有余、 从容自如地畅游书海。 优秀的文言作品可以使人受益无穷, 但没有一定的古汉语能力如何?而且,真正要把

15、白话文(包括现当代文)读懂,也要学习文言知识, 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朱自清 背影 中有 “赋闲 ”一词,教材注释为 “失业在家 ” ,为什么将 “失业在家” 叫做“赋闲 ”? 原来,这是关于西晋潘岳的典故 可见,没有古代汉语的素养,学好语文是无从谈起的。其次,学习古代汉语,打好古文功底,这也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而且, 古代汉语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全面、 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为进一步深造,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创设良好的条件。 文科许多课程都与古代汉语直接有关, 如学要古典经籍, 欣赏古代佳作; 学历史要钻研古代史书;学哲学也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16、史。 即使是自然科学, 也要研究古代科学史料。我国科学界老前辈竺可桢、 茅以升等在文言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瞩目的成就,古书的,古人成就的利用,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好古汉语,也是为学习其他各科知识架桥铺路。第三, 学习古代汉语, 也是当好语文所必需的。 “杯水 ”与 “桶水 ” 的理论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教好小学语文,本身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居高临下, 一个小学语文的语文能力将是他实际水准高下的决定因素。 学生懂得了学习古汉语的意义, 就能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浮躁情绪也就慢慢消失了。二、把握程度,排除畏难情绪,扎实地学。如何使自己由畏难不

17、前到知难而进,从而顺顺当当地学好古代汉语呢 ? 首先,按 “先易后难 ” 的原则铺设梯度。其次,为了不让自己一开始就 “遇难而退 ” ,在作品的选读上多花了一些心思。比如,同年代的作品选择相对短小、浅易的先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甚至搬出蚂蚁运食的技巧来分步学习。比如,先秦作品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作喻,先用这些 “可口 ”的片段作引,学完全篇就容易多了。三、指导学法,避免一味死记,有效地学。学习方法好,才能出好的成效。传统的 “死记硬背 ” 的方式,并不是最有效也不是唯一的途径。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最好的效果?学习古代汉语,更具前人的经验当以 “三读 ”相结合,即:(一)多读。

18、多读是为了拓宽的面与量。结合每个单元的内容,选取了不少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文质兼美的作品, 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让自己从多读中获益。比如,补充说文解字叙帮助了解许慎的生平、 说文解字的由来和价值;补充左传 、先秦诸子散文让自己熟悉上古汉语里的用字特点、语法特征等等。(二)精读。读书再多,贪多嚼不烂还是不行。所以还要强调精读,读一篇,弄懂一篇,反复细读,直到完全读懂为止。古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意义等等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读文言文时对字、词、句一一落实,通过理解、剖析语言现象来掌握文言基础常识。如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的开头一段: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

19、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在这段文字里,着重注意 “娶于申 ”、 “武姜 ” 、 “寤生 ”、 “惊姜氏 ”、 “恶之 ”、 “亟请 ”等短语,依此确定几个知识点,有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点拨复习,有的则主要在帮助下细读,如 “武姜” ,要明白不是姓武名姜。原来古代女子必须称姓,为了“别婚姻 ” ,女子出嫁后可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武”是郑武公的谥号, “姜”是女家的姓,所以称 “武姜 “。如不需要区别,则在姓下加氏,所以下文又称武姜为 “姜氏” 。郑武公的称法也是以国为姓, “武公 ”是他的谥号。 古代还常把排行列入名字, 如 “共叔段 ”的 “叔 ”。这样的精读指导,使自己用有别于现代文的习惯来读。 “解剖麻雀”,解剖得多了,就能把握要领,使自己的 “读”不再是走马观花,而落到了实处。自然,读得越多,则得到越多。(三)巧读。巧读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它可以避免学生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科学地提高效率。 巧读可以是举一反三地联想: 利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相关性, 更好地理解、 掌握古代汉语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黎锦熙《汉语四千年》(一):汉字的产生与字体演变(1)一、汉字的起源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在真正的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图画和结绳来记事。《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周易正义jvzquC41yy}/lrfpuj{/exr1r1?46o5573j58:
1.日语与汉语的关系另外,它还是日文中汉字读音的基本单位,和汉语拼音的作用有点相似。 片假名 “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对应的,读音相同,只是写法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语中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差别(但它们并不一是一回事,只是为了方便你的理解)。片假名主要用来构成西方外来语及其它一些特殊词汇。如例中的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25:58;890
2.方维规︱语言的规定性——西方学者关于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学之关系41二、历史语言的形成机制:卫礼贤和其他学者的汉语溯源卫礼贤《中国文学》第一节对中国文学与语言文字的关系的叙写,不及葛氏论述那么细致,相关的五页文字主要为了把读者引入中国文学。卫著开篇即说:“中国文学极大地依赖于汉字的特殊构造,而汉字的形成且延续千年又特别得力于汉语的形态。”42西人早先论述中国语言和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6:>59B=1
3.王立军教授谈字词关系与汉语研究[本站讯]11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立军教授做客“新杏坛”,作题为“字词关系与汉语研究”的讲座。山东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刘祖国副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前,刘祖国副教授介绍了王立军教授的学术经历以及学术成果。 本次讲座围绕汉字与汉语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汉语研究的影响展开。王立军教jvzquC41yy}/xrjy0ujv0niw0et0kwkq1363386649630qyo
4.关于汉语字词关系的研究与分析这些都是以正确处理汉字与汉语关系为前提的。 汉字和汉语的词不是一个系统,所以汉字与词语的统计要区别开来,但同时,汉字的统计也不能离开词的统计考察,更科学的方式是把从字到词的考察和从词到字的考察结合起来。单纯的汉字统计带给我们的是汉字使用频率即使用次数的数据,而词语的用字统计反映的则是汉字在汉语中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0cyqzHucrgxJFF874;6
5.文字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解析(1)单个汉字大约90%都能够与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或者单音节语素相对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汉字是直接负载着语义的。这就与字母文字不同:字母文字单个字母一般不负载语义,若干字母组合起来,与词对应,才有意义。那么,字母文字国家的人,他们颠倒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不是以单个字母为单位来颠倒,而是以组合成词的一组字母jvzquC41yy}/i€~qq0ipo8qwpyko1‚zygprvp€jp1{}kzu|142732:46;76247mvon
6.汉字的起源介绍在古代,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他语言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汉字表》,韩国也制定了jvzquC41yy}/{~|gpoo/exr1iwuywn4ejcthuqn18;>637mvon
7.奥地利汉学家雷立柏:如何用拉丁语为中西对话“架桥”?拉丁语和汉语的关系很奇妙 几年前我编写了一本书《拉丁语在中国》(尚未出版),其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拉丁语传入中国的过程,包括早期的文化交流、明末清初的学术翻译和新单词的创造、中国最早的拉丁语学者,如福建人罗文藻(1615-1691年)和广东人郑玛诺(1633-1673年)、在华拉丁语学院、教材和双语词典的编写及出版,一直jvzquC41qgi/zvz0gf{/ew4gpirjuq4kphu03;:3157737mvo
8.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7]刘伟(2009).汉字和汉语的关系[C].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8]宋之贤(2003).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C].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9]陈辉(2006).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C].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372>/j}rn
9.王云路新作:《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汉字是保留汉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因为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汉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研究汉语字词关系和演变中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基因,是我们这一代语言研究者的使命。我们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jvzq<84yyy4icw~wujo/|sz0gf{/ew4424902;791e<74;>c49822:81rcmf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