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数千年的积淀,令汉语形成了独特的表意文字性质,使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英语等表音文字不同,汉字能够巧妙地捕捉事物之间的关系,将抽象意义通过形体映射出来,使人“望文生义”,这构成了汉语独一无二的优势。正是这一优势,成就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
汉字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表音文字按语音拼写的模式,汉字以象形、指事等方式来表意,涵盖着丰富的文化内核和哲理。
譬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比喻光亮,“休”字中包括“人”和“木”,比喻人靠着树休息。汉字表意而形成一定的内在逻辑体系,同类字多采用相似偏旁部首,如流动性的“水”出现在江、河、湖、海等字中。
明清学者邓元锡提出“六书”说,将汉字的构字方式分为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这种表意的特性使得汉字在承载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
与之不同,英语等语言采用的是表音文字。英语单词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河流水域用river表达,饮用水则用water,前后毫无关联。
新事物出现需要创建新词,而汉字可以通过添加偏旁或合并表达。这导致英语词汇量不断扩大,2006年时已达近百万,并仍在快速增长。
5000多年的汉字发展仅累积十几万字量。英语词汇复杂程度和历史积淀给学习和应用带来很大难度。
在表达效率上汉语也优越于英语。由于英语词汇量巨大,许多概念需要通过词组或长词来表达,信息密度不高。
比如“photocatalytic activity”表达“光催化活性”这个概念。相反,汉字词语可以非常简洁地传递复杂的学术概念信息。由字构词使汉语在少量词语下承载大量信息,是语言信息传递的最优方式。
在当今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历程中,汉语表意文字的独特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字表意性让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字形构成快速把握概念和专业知识,科普读物也因此更易读懂,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的门槛。
譬如生物学中鸟类物种分类,鸲、鹨、鹟、鹮这几种鸟的汉字中都有表示鸟类的“鸟”部首,即便不认识字面意思也可以推测是一种鸟。相比英语各物种都需要记忆专有词汇,汉语表意文字显然更具学习效率。
汉字数量稳定也使历史文献资料不会出现大量难懂“死词”,科研工作者访问历史资料不会有太大阅读障碍。
反观英语由于词汇演变,已有30万词汇成为历史“死词”,给学术研究带来一定阻力。
汉字表意特性也使科普读物更易为公众所理解,大大降低了民众获取科学知识的门槛。英语科普文献往往多有专业术语,阅读难度极高,阅读率较低。
汉字表意文字的独特性质是推动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效能是表音文字难以比拟的。
正如历史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辉煌成就,都建基于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思维模式之上,在未来的岁月里,汉语也必将持续推动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更高峰。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