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外文署名与“恪”字读音考辨切韵方音古音赵元任

其一,李昕强调,不论语言学者提出何种“铁证”将“恪”字定音为ke,皆无法否认陈寅恪先生一生被亲友称为que之事实。陈寅恪本人既长期接受这一称呼,可见其认可态度。语言学家若强改其名读音,实为对历史的不尊重。

其二,陈寅恪在世时,“恪”读que已获广泛认同,1989年版《辞海》亦注“恪,ke课,旧读que却”。陈寅恪作为历史人物,其姓名从旧读本属自然。即便今人欲统一“恪”字读音,亦不应强行更易早已通行的旧读。

其三,李昕指出,多数读者认同“名从主人”原则,理解“恪”读que;然亦有反对者视que为方言,主张依普通话统读为ke,甚至质疑“岂能为一家之读而改字典?”李昕澄清,并非陈氏后人欲改字典,而是近年字典将其姓名旧读取消,实为不妥。汉字多音现象普遍,何以独将“恪”改为单音?

笔者深契李昕先生之论,遂转发其文与张求会教授商讨。张教授鼓励笔者将己见形诸文字,故而有此文。

目前反对“恪”读que之论,可归纳为三点:

1.陈寅恪外文签名中“恪”作Koh、ko或ke,故其中文读音必为ke;

2.当代字典仅注ke音,故读que必误;

然而,确凿史实如下:

1.陈氏虽在外文译名中使用Koh等拼式,然其与母亲、兄弟姊妹及亲友皆以湖南官话交流,“恪”读如“quo”;其夫人、女儿、同事和学生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时期,皆以国语(普通话)称其为que。遇学生误读为ke时,陈夫人必予纠正。

2.当代字典将“恪”统读为ke,实为1985年之后事。历代字书韵书中,“恪”之注音屡经变迁。民国以来多部辞典皆列que为“又读”,至1950年代甚至一度以que为正读,ke为又读。

3.“恪”读que非仅北京方音,吴语、粤语等南方语系中亦有此读;其音亦非民国始现,实可溯至元代《中原音韵》,属语音“腭化”现象。此类音变非“恪”字独有,“客”字腭化更早于“恪”。“恪”“客”二字历代注音时有同异,非始终一致。

本文拟据可信材料,从多语言译名实践与历史音变双重角度,重新审视诸说,以求教于方家。

二、陈寅恪的外文署名

赵元任《忆寅恪》(载《谈陈寅恪》,俞大维等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原文如下:

赵元任此文应系在美闻陈寅恪逝讯后所撰,后于台湾结集出版。为作此文,赵氏检阅早年英文日记,并参证其夫人杨步伟(号韵卿)之日录,可知:

8月15日:记“David Yule & Y. C. Chen Here”,David Yule 为俞大维早期英文名;

8月20日:“才发现寅恪自己用的拼法”,遂记“Yinkoh Tschen”。

由赵元任8月7日、15日所记可知,其初闻友人皆称陈氏为“Y. C. Chen”,至8月20日始见陈寅恪自用拼式为“Yinkoh Tschen”,乃予更正。赵元任日记中“Y. C. Chen”之“C.”,当为威妥玛拼音“Ch'üeh”之缩写,该词拼写较长,故以首字母略代之,其音即为“què”。

赵元任发现陈寅恪自用拼法后特于日记中更正,此细节正说明:陈氏周遭友人(如俞大维、傅斯年等)口语中皆称之que,与其本人正式签名所用之koh,确存差异。赵元任作为语言学家,敏锐记录此异,反为后世存真。

陈寅恪外文译名与中文读音不一,曾使笔者困惑。虽有“中西两套系统”之说,然未中肯綮。近年笔者旅居海外,亲历姓名被误读之困,方悟关键所在:跨语际实践中,译名须在忠实原音与适应外语习惯之间取得平衡。笔者认为,陈寅恪所以择“Koh”而弃“Ch'üeh”,原因有二:

其一,“Ch'üeh”作为名字拼写过长,书写不便。赵元任日记亦仅以“C.”代之,尚需括注说明,足见其繁。

其二,“Ch'üeh”含介音ü,欧美人士多难准确发出此音。如笔者姓“Yu”(汉语拼音“yú”),常被误呼为“you”。若陈氏选用“Ch'üeh”,英语读音“qiu'er”,德语近“xu'er”,西班牙语近“zhui”,皆与原音相去甚远。

陈寅恪径取“恪”字当时之正读“koh”为其外文译名,实为明智之选:书写简省、读音明确,且合汉语正音,可谓一举三得。其表弟俞大维径取洋名“David”,亦仅与中文“大维”音近而已。当年留洋学子之外文译名与中文读音,未必严丝合缝,常为两套系统并行,后世研究者不可拘泥。否则,不免重现“Chiang Kai-shek”回译作“常凯申”之误。

再者,同一拼法在不同西方语言中读音迥异,其例甚夥。如地名San Jose,依西班牙语读为“圣何塞”(J发/h/音),依英语则成“圣约瑟”。昔时威妥玛拼音之Peking(北京)、Shanghai(上海)、Canton(广州)、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在英语中分别读如“劈肯”“先该”“坎腾”“停瓜”,与汉语原音殊异。即便今日“上海”之汉语拼音仍作Shanghai,拼法未改,然外籍人士仍多读“先该”,盖因旧时英文字典音标如是,非经特为纠正不可。今若以汉语拼音“que”译“恪”,其在英语中仍读如“kei”,因q在英语中发/k/音,u亦不读为ü(试比较queen、question之发音)。

故可知:中文译名之外语读音未必同于汉语本音;汉语本音亦不随外文读音而改。陈寅恪之择“Koh”为译名,实为跨语际实践中的智慧折中——既存中文原名之权威读法(ke),又避ü音在西语中之发音困难。此与俞大维化用“David”之例同,皆近代中国学人处于跨文化语境中之灵活应对。

文末赵元任复就“恪”字读音作出判断:“‘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前者全国都是读洪音ㄎ母,没有读细音く母的,而‘却、怯’在北方是读く Uㄝ,所以我当初也跟着人叫他陈寅く Uㄝ……”

此段当属赵元任撰文时之即兴发挥。然“全国皆读洪音ㄎ母,无读细音く母者”实为全称判断,但凡有一反例即不成立。而赵元任本人即提供了反例:

1932年商务版《国音常用字汇》(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主编)注:恪,丂ㄜ科,又读くUせ却;

1947年商务版《国语辞典》(汪怡主编,赵元任校订)注:“恪”有ㄎㄜˋ(keh)、ㄑㄩㄝˋ(chiueh)二读。

余例可见于后文。赵元任作为杰出语言学家,其言常被引为权威,自可理解。然观其生平:1910年至1924年(除1920年短暂返国)留学教学于美国,1938年后复长期执教美国大学,其在大陆实际从事教学研究与“新国语”推广工作仅十四年(1920、1925至1938年)。撰此文时去国已三十余载,偶有疏失,亦在情理之中。

要之,陈寅恪外文签名之选择,主要出于实用考虑,不可直接反推其中文读音;“恪”字在民国时期官方语音体系中本有ke/que二读,各类辞书多有记载,此为不争之事实。

三、“恪”字在历代韵书、词典中注音之流变

“恪”字在历代韵书及近现代词典中的注音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每一部韵书的编撰、每一版词典的修订,其背后皆蕴含着复杂的语言史背景:或因王朝更迭、都城迁移引起的官话标准变化;或因古音渐逝、新语勃兴带来的语音系统调整;或受《切韵》体系与《中原音韵》传统的交互影响;亦与近现代“国语”“普通话”运动密切相关。凡此种种,共同塑造了“恪”字读音的历史轨迹。

(一)“恪”字在民国前各朝韵书中注音之流变

在注音符号发明之前,传统注音主要依赖同音字法与反切法。此二法皆因注音元素自身音值的不稳定性而存在局限——同音字或反切上下字的读音代有变迁,致使被注字音随之流转。故今人以注音符号所推之古音,未必尽合当时实际。

1.《说文解字》

“恪”字本作“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愙,敬也。从心,客声。”此以“客”为声符,表明当时“恪”“客”二字音同。然中古音之“客”为入声,拟音可作“ke(入声)”,其声短促,与现代普通话“客(kè,去声)”之降调调值迥异。此亦反映中古汉语存有入声,而现代普通话入声已失。

2.《广韵》

《广韵》(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承袭隋《切韵》、唐《唐韵》之体系,为研究中古音之关键文献。是书将同音字归为小韵,首字下释义并注音,标明同音字数。

(《广韵》泽存堂本,卷五第三十三页)

如图,“恪”字注为:“恪,敬也,又姓,晋有中郎令恪啟,苦各切三,㤩、愙並上同”。“苦各切”折合今音约为“ko(入声)”,与今读“kè(去声)”声调有异。其反切下字“各”在《广韵》中注为“古洛切”,拟音约为“go(入声)”,亦与今读“gè”不同。

“客”字注为“苦格切”,约为“ke(入声)”。值得注意的是,《广韵》中“恪”“客”分属不同小韵,读音已不相同。今江西修水客家话仍读“恪”为“ko(入声)”,存中古遗韵,与今普通话“kè”明显有别。

3.《集韵》

《集韵》(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为官方修订之韵书,距《广韵》颁行仅二十九年。

“恪”字注为:“愙、恪,克各切。《说文》:敬也。引《春秋传》以陈备三愙,或作恪,亦书作㤩,又姓文四。”“克各切”约为“ko(入声)”。

“客”字注为:“乞格切,《说文》:寄也。文六。”“乞格切”约为“qe(入声)”。可见在《集韵》中,“恪”“客”依然不同音,且“客”字读音已显“语音腭化”之趋势。

4.《平水韵》

《平水韵》为宋金时期对唐宋官韵之简化总结,分106韵,标志中古音向近古音过渡。

入声“药”韵(拟音约为“yo,入声”)下收“恪”字,其音约为“ko(入声)”或受腭化影响之“qo(入声)”。

“客”字注音为“ke(入声)”。是故,《平水韵》中“恪”“客”仍分属不同入声韵部,读音不同。

5.《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成书于1324年)反映元代实际语音,革新韵书体例,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如图,“恪”字与“却”、“确”等字同组,释为“谨也”。据此可推,其时“恪”字已读若“que”。足证“恪”读que音,元时已有。

“客”字注:“客,叶揩,上声,宾~,又丘也切。”可见“客”已有“kai(上声)”与“qe”两读。此二字的注音表明,元代官话中“恪”与“客”均已出现腭化现象,且读音不同。《中原音韵》基本如实记录了当时北方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影响深远。

6.《洪武正韵》

明初乐韶凤、宋濂等奉敕编撰《洪武正韵》(1375年),虽序称“壹以中原雅音为正”,然编纂者多籍江浙皖,其音系受中古音及南方音影响,保留全浊声母与入声,契合江淮官话特点,并确立南京官话之权威地位。

“恪”字注音回归《广韵》系统,作“克各切”,约为“ko(入声)”。

“客”字注为“乞格切”,约为“qe(入声)”。故在《洪武正韵》中,“恪”“客”依然不同音。“恪”音恢复旧读,而“客”音承《中原音韵》之“qe”读法,几无变化。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渐形成帝都“两京制”与官话“双轨制”。南京官话凭文化正统与《洪武正韵》权威,仍被士林视作纯正;北京官话则借政治中心地位,影响力日增。明末利玛窦、金尼阁等记载亦证实南北两种官话标准并存竞争之局。

7.《分韵撮要》

此乃清初记录粤语之韵书,引此旨在证明“恪”字在粤语中与“榷”同音。现存最早为1782年《江湖尺牍分韵撮要合集》。

如图,清早期粤语中,“恪”字与“榷”同音,而与“客”字不同音。

8.《康熙字典》

清康熙年间(1710–1716年)编成之《康熙字典》,集历代字书之大成,然其音韵体系主要承袭《唐韵》《广韵》一脉,未采用《中原音韵》革新之成果。该书在清代“小学”研究中地位尊崇,而《中原音韵》因突破旧制,被正统韵书排斥,仅入《四库全书》集部词曲类。

9.《音韵阐微》

清雍正朝李光地、王兰生奉敕编撰(1715–1726年),以《平水韵》为基础,改良反切,创“合声”之法,近于音素直拼,为现代注音之先声。其中: “恪”:克各切,入声,药韵。“客”:克厄切,入声,陌韵。可见在清雍正年间官方韵书中,“恪”“客”二字虽同属溪母,然韵部不同,读音依然有别。1728年(雍正六年),雍正帝谕令确立北京音为标准官话,并于闽粤等地设“正音书院”强力推行,此举以行政命令巩固了北京音的核心地位,为后世国语/普通话奠定基石。

然而《康熙字典》与《音韵阐微》完全摒弃《中原音韵》体系,回归《切韵》传统,但其反切注音所据之上下字已为当时官话音,并无入声,所读出本字之音异于古音。侧重中古音的官方韵书系统与深受《中原音韵》影响的民间话语系统,实际上形成两套并行的系统。

晚清受外界刺激,为启民智、固统一,“统一国语”成为社会议题。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首次由官方权威机构正式提议“以京音为标准音”,并成立“国语编查委员会”。此举虽因清亡未及全面推行,却为民国及新中国确立国语标准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

10.《辞源》

中国首部现代汉语语文辞书《辞源》即诞生于“统一国语”的大背景下。其编纂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历时八载方成。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版《辞源》主要有:

1915年初版、1931年续编和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

在1915年初版及1939年合订本中,“恪”字注音为:“可赫切。亦读如却”。其时因注音符号尚未普及,仍沿用反切与同音字法注音,明确记录了“恪”字“ke”与“que”两读并存的客观事实。

(二)“恪”字在民国时期国语运动中注音之流变

1.民国初期的争论与“老国音”的初步确立

1911年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亟待解决语言统一问题。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旨在确立国语语音标准。会上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南北之争”:北方代表力主以北京音为标准,而南方代表(以吴稚晖等人为首)则担忧北京音保留过多“官话”色彩,主张采纳更具包容性的方言特征为基础,最终通过投票形成了一套折中的“老国音”方案——以北京音为主干,但保留入声等南方音素。

1918年,注音字母正式颁布推行,成为国语教学的核心工具,标志着国语注音体系的初步建立。

2.从“老国音”到“新国音”的转变

“老国音”因人为融合南北特点,缺乏自然的母语基础,在教学与推广中面临重重困难。1920年,第六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于上海召开,语言学家黎锦熙等人力主改革,倡议完全以北京音为标准。会议议决采纳“京音”为国语标准,明确规定以“至少受过中等教育的北京当地人的语音”为准,形成“新国音”方案。教育部随即通令全国小学依此开展国语教学。

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与国语留声机片相继发行,有效平息了“京音”与“国音”之争,推动国语走向“国音京调”的实践路径。广播、电影等新兴媒体采用国语,进一步加速其传播。

至1924年,吴敬恒(吴稚晖)主持国语统一筹备会谈话会,正式确立北京音为标准,同时为兼顾古今异读等实际问题,保留诸多“又读”音。教育部明令废除“老国音”,确立纯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新国音”,从而奠定现代国语的基础。

1927年后,国民政府时期更将国语运动视作国家统一与现代化的象征,通过“国语统一筹备会”强化推广。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限制方言广播,甚至压制方言使用。

民国国语的确定,本质上是借助行政力量将一方之言提升为全国通用语的过程。从“南北音之争”到“国音国语”之辩,可见《切韵》传统示弱,而《中原音韵》一脉在此番较量中占据上风。对“腭化撮口音”的兼容并蓄,列为“又读”,实为《中原音韵》体系被官方接纳的标志,可谓其一次重要的体系性胜利。

3.“恪”字在国语确立过程中的读音记录

(1)《新字典》(商务印书馆,1912年)

恪,苦各切。读如却。

(2)《国音常用字汇》(1932年)

“恪”字注为:“ㄎㄜˋ”(汉语拼音kè,下同),(又读)“ㄑㄩㄝˋ”(汉语拼音què,下同)。自此,各类辞典多将ㄎㄜˋ标为“正读”,ㄑㄩㄝˋ标为“又音”或“旧读”。

(3)《辞海》(中华书局)

① 1936年首版(上下册)

② 1947年合订本

两版均注:“恪,ㄎㄜˋ,苦各切”,(又)“ㄑㄩㄝˋ,乞约切”。此时《辞海》兼用注音符号与反切法注音。

(4)《国语辞典》系列

①《国音字典》(商务印书馆,1918年初版):恪,苦各切。

②《国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恪(愙)丂ㄜ科。又读くUせ却。

③《国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恪(愙)(㊁ㄑㄩㄝˋ缺。)(又读。)(㊀ㄎㄜˋ)

④《国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恪”有两读:㊀ㄎㄜˋkeh,㊁ㄑㄩㄝˋchiueh。(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汪怡主编,赵元任校订)

(三)“恪”字在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审音过程中注音之流变

新中国成立后,1953、1957版的《新华字典》甚至将“くUせ”标为正读音,将“丂ㄜ”标为又读音。

①1953年人教社初版《新华字典》:恪 くUせ,ㄎㄜ(又)

②1957年人教社第三版(商务新一版)《新华字典》:恪 くUせ què,丂ㄜ kè(又)

1955年中央政府正式将“国语”改称“普通话”,并启动系统的语音规范工作。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罗常培、吕叔湘作《现代汉语规范问题》报告,提出推进汉语规范化的具体任务。会议通过六项决议,其中首项为普通话审音问题,次项为编纂《现代汉语词典》,今日所见《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即为这两项决议的实践成果。

1956年1月,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正式成立,成员包括罗常培、丁声树、周祖谟、陆志韦、陆宗达、徐世荣等语言学家。同年4月,委员会确立审音原则与工作步骤。1957年至1962年间,分三批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续编及三编,共审定异读词1835条。1963年,委员会汇总修订此前成果,出版《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单行本,由丁声树终审定稿,标志着首轮审音工作的完成。

该总表虽称“初稿”,却体现了审音委员会严谨审慎的态度,旨在实践中收集反馈,不断完善。然而,审音工作在“文革”中完全停滞,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也完全变化。

直至1982年审音工作才重新启动。新一届审音委员会由王力任主任,陆宗达、徐世荣、周有光、周祖谟等为委员,对原《总表初稿》进行修订。1985年12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公布,并发布通知明令:“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此表成为至今有效的异读词读音法定标准。

1.“恪”字在三次审音中的读音演变

从三次审音成果可见,1957年《审音表初稿》与1963年《总表初稿》中,“恪”字均以“què”为正读,“kè”为又读。

1965年,周定一在《中国语文》发表《对〈审音表〉的体会》一文,指出“‘恪守’的‘恪’有què、kè两读,北京比较通行的是què,合乎北京语音一般演变规律……”,反映出当时学界对“què”音的认可。

“恪”字在1957、1963、1985年三次审音成果中的变化

1985年的《审音表》才将“恪”统读为kè,彻底取消què音。自此,各类辞书均依此规范,仅标注kè一读。

2.主要辞书对“恪”字注音的调整

(1)《辞源》(修订版)

①1964年修订稿第一册(试行本):kè,注“旧读què”

②1979–1983年修订本第一版:kè,注“旧读què”

③1988年合订本、2009年第二版:kè,注“旧读què”

(2)《辞海》

①1965年未定稿/1979年版:kè,注“旧读què”或“又读què”

②1989年版/1999年版:kè,注“旧读què”

③2009年版/2019年版:kè,删除“旧读què”

(3)《现代汉语词典》

①1960年试印本/1965年试用本、1973年内部版、1978年第一版:kè;旧读què

②1983年第二版:仅注kè

③1996年第三版及之后各版:严格遵循1985年审音表,统读kè

(4)《新华字典》

①1953年人教社初版:くUせ,ㄎㄜ(又)

②1957年人教社第三版(商务新一版):くUせ què,丂ㄜ kè(又)

③1962年商务第三版:kè,注“旧读què”

④1971年修订第一版(文革版):kè,删除“旧读què”

⑤1979年商务第五版及之后各版:统读kè

(四)“恪”字在台湾地区审音过程中的注音

1949年后,台湾地区延续民国时期的国语政策,通过严格的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主流语言。虽与大陆“普通话”名称不同,二者在语音标准上高度一致。

1987年7月,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应社会需求,组建“国语一字多音审音小组”,旨在推进读音标准化,便利教学。该小组于1994年5月公告试用《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经多年审议修订,于1999年正式颁布实施。

此后,委员会持续收集各方意见进行修订,2014年6月公布修订初稿,然迄今未正式定案。在新表颁布前,教学与考试仍沿用1999年版本。

在台湾《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及《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中,“恪”字注音为:ㄎㄜˋ(kè),(又音) ㄑㄩㄝˋ(què)。现行网络版《重编国语辞典》的相关内容如下:

四、结语

“恪”字究竟该读何音,是单音还是多音,于日常生活或许无足轻重。然而,对待历史事实我们必须具有认真审慎的态度。对一字一词如此,对其他事物亦然。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Yuval Harari)曾言:“历史不只是研究过去,更是研究变化。”笔者撰写此文,并非意图否定当今“恪”读kè音的正读地位,而是希望通过客观梳理恪字读音的历史流变,说明字音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过去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来或许还会变化,关键在于“官方”如何选择和引导。

2011年10月,国家语委组建新一届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设立专项课题,正式启动继1956年、1982年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旨在修订1985年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2016年6月,课题组在教育部网站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尽管征集期仅20天但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反弹,教育部后续也进行了相关说明,该修订稿仍在2017年1月通过国家语委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原则性审定。审委会建议课题组根据委员意见进一步完善后报批发布。然而,修订稿自此进入漫长等待期。2017至2019年间,教育部历年工作要点中多次提及“推进发布”或“加快发布”该表。2018年5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确认该标准已完成修订并作为国家标准立项。2019年2月,审音委员会相关人士透露,因修订稿中部分读音打破公众原有认知,收到大量社会意见,目前仍在语委审核阶段,尚未形成最终定稿。截至2025年10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仍未正式发布,现行规范仍以1985年版本为准。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8月出版的第12版《新华字典》已经将“粳”字的注音调整为“jīng、(又)gēng”,而2016年修订稿原拟统读为“gēng”,1985年审音表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则统读为“jīng”。这一现象说明审音结果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恪”字从kè/què多音并存到统读为kè,其关键转折在于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颁布。它标志着“切韵”音系传统在规范中的回归,以及《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口语传统式微。这一字音的变迁,折射出现代汉语在标准化进程中,于历史传承、实际使用与学理依据之间的复杂权衡。

1985年审音表发布时,陈寅恪先生已逝世多年,早已淡出公众视野。直至1995年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陈寅恪其人其名才走出学术圈,引发广泛关注与社会性的读音争议。若非陈寅恪先生成为公众人物,其名中“恪”字的读音问题,或仅作为音韵学领域的专门议题,不致引起公众层面的广泛讨论。

1985年12月公布的审音表还附有十条说明,其中第十条说明内容如下:“人名、地名的异读审订,除原表已涉及的少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

笔者认为,陈寅恪先生名讳中“恪”字的读音,正符合此条“留待以后再审”的规定。历史上诸多名人均将名字中的“恪”读作què,如诸葛恪(三国·吴)、慕容恪(前燕名将)、吴大澂(号愙斋)、俞明震(字恪士)等,皆可援引此例。一是因为“恪”字在历史上长期为多音字,直至1985年才被统读为单音字;二是应遵循“名从主人”的历史惯例。

笔者相信“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社会上“恪”字读音的争议早有关注,期待此争议能在未来新版的《异读词审音表》中予以妥善解决。海峡对岸台湾地区的处理方式,亦值得大陆专家借鉴。两岸审音标准的统一,将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学术对话。

陈寅恪先生的家乡江西省修水县有两种方音,一为修水本地方音,一为客家方音,皆读“恪”为ko(入声),它们都是汉语中古音在民间的遗留。ko(入声)并不等同于当今普通话中的kè(去声),虽然在《中原音韵》中“入派三声”时将ko(入声)分派到kè中,但它们还是有本质不同的两种发音。一为中古音(有入声),一为现代音(无入声),不可混为一谈。

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这一支义宁游子,长期生活成长于湖南,成年后又工作于北平,说的是当地的“官话”或“国语”,口音自与家乡中人不同。有论者硬以家乡方音ko(入声)来推测他们读自己名字中的“恪”一定以此音,甚至搬出“祖宗家法”和“宗兄宗弟”的录音来证明,无异于“缘木求鱼”。

前文已述“恪”字在“官话”和“国语普通话”历史上的音变过程。虽然现今“恪”字被“统读”为ke,但谁也否认不了“恪”读que音曾“堂而皇之”地从北方方音进入到元朝和清朝的“官话”系统、民国的“国语”系统和共和国的“普通话”系统。“恪”读que音既不是“行话”,也不是“隐语”,更不是“民国学界的掌故”。在民国时期的北平和解放初期的北京,中小学都是教读“恪(que)守成规”而不是“恪(ke)守成规”。读陈寅恪为que,既不是“沙龙语言”,也不是“家庭隐语”,更不是“江湖黑话”,读que只是名从主人,尊重历史人物过去的读音习惯而已。有论者以读不读此音来划圈子、贴标签和分阶层,这不是客观冷静地讨论学术问题的态度,学术界也不是“你死我活”充满厮杀和阴谋的“江湖”。

陈寅恪先生的祖居陈家大屋位于修水县的竹塅村,在“恪”字读音的争论中,有论者将陈家大屋纪念馆悬挂的一块“正音牌”发至网上,笔者看到后深感困惑。不惧路途遥远前往陈家大屋参观的多为“义宁陈氏”的敬仰者和历史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应该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和变化。而字音演变本是历史现象的生动体现,它如同一块活化石,值得历史爱好者了解、研究和玩味。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陈家大屋纪念馆刻意屏蔽“恪”字音变的真实历史,将丰富的语言演变静态化、刻板化,实为不妥。这块挂在“真古董”前面的“正音牌”似乎应当摘除,否则既是对陈衡恪陈寅恪兄弟们的不尊重,也有违将“陈门五杰”迎回故里的初心。

陈寅恪先生本人对“恪”字kè、què二读的态度,体现了一位大学者对汉语音韵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面对众多询问,他选择“不必解释”的包容姿态,或许正是对语言生命力的最好尊重——在规范与传承之间,始终为历史的回声留有空间。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综合新闻中心河南新乡判处一非法盗印案 盗印汉语词典等45种教辅书 (2010年12月6日 09:42) 我国社区志愿者达2900多万人 (2010年12月6日 09:42) 办签证失败遭敷衍 加华人遇"有牌"移民顾问拖退款 (2010年12月6日 09:42) 美国夏洛特市街头出现派发百元大钞圣诞老人 (2010年12月6日 09:41) 中国留学生美国海边游jvzquC41pg}t0|npc0ipo7hp14622664/2<0
1.图章的解释|图章的意思|汉典“图章”词语的解释图章词语解释 解释 ◎图章túzhāng (1)[impress]∶图书印章 (2)[seal;stamp]∶后泛指印章为图章 盖图章 --- © 汉典 图章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图章 印章是中国古汉字和中国古印刷术的结合,也是古代一种签名形式或者说是凭证。大多以玉、石、木为载体,加以刻印汉字为主,辅以形象线条。出自《儿女英雄传》。 jvzquC41yy}/|mne0pku1qfpu1+F7.>D'DK&G@*CD'G1
2.签名的解释|签名的意思|汉典“签名”词语的解释签名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签名 签名,即自己写自己的名字,尤其为表示同意、认可、承担责任或义务。目前的签名有更多的诠释,如数字签名,艺术签名等。或是明星有意义的签名,也叫做签名。签名是落款的一种,因为签名用得最多,所以落款经常被讹误成签名。传统上,署名并不与签名同义。署名应该是能让人读出其名的,签名则jvzquC41yy}/|mne0pku1qfpu1+F9.FF'DK&G>*;2'>E
3.集汉字字典多语词典与文件分割于一体的多功能语言学习工具简介:该软件是一款集汉字查询、语言翻译与文件处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用工具,包含汉字字典、汉字输入法字典、英汉/汉英词典、成语词典及文件分割等功能。通过提供详尽的汉字信息、拼音与五笔输入支持、双语互译资源以及大文件拆分能力,全面满足用户在语言学习和日常办公中的多样化需求。用户可通过“wyzd.exe”运行程序,高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97:36528ftvkimg8igvcomu86759653B8
4.签名的意思签名的解释拼音简体签名 繁体簽名 拼音qiān míng 注音ㄑㄧㄢㄇㄧㄥˊ 签名的意思 1.写自己的名字,尤其为表示同意、认可、承担责任或义务而写下名字。 英[ sign; ] 2.亲笔书写的姓名。 例带签名的照片。 英[ signature; ] 签名 引证解释 ⒈ 写上自己的姓名。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借轩 就要了纸笔,要各人签名捐钱 jvzq<84ekfobp7lgk84dqv4skctnkwlaaxss2uovv0nuou
5.签字的意思签字的拼音怎么读近义词解释1.犹签名。多指在文件或纪念物品上亲笔写上自己的名字。 签字 详细解释 在文书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以作为凭证。《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当下有许多拍掌的人,听见要签字,都偷偷的躲了出去。」也作「签押」。 网络解释 签字签字(qiān zì)多指在文件、纸张、条幅、或纪念物品上亲笔写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证明、纪jvzquC41ekjjcw3ilenb0lto19H8G>G790nuou
6.中型现代汉语词典词目分合——《现汉》和《规范》对比.pdf文档我们以《现汉》和《规范》怍为对比研究的对象.主要原因是:一、两部 词典部是中型现代汉语词典;=、两部词典部是以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 规范化为主要目的的规范型词典;三、两部词典都是以收录现代汉语普通话语 汇和通用词语为主的,且都主要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四、两部词 典都对相关词目进行了分立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71714=449::5::80ujzn
7.关于读书的100本书|阅读,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关于图书、印刷、出版、写作等领域中罕为人知的事实和知识。本书开本小巧、装帧精致,充满稀奇古怪的清单和易于阅读的知识片段,你能在这里了解到纸张和书皮的历史、窥探禁书背后的故事,以及哪种羽毛适合做成笔、被拒稿过的畅销书作家、如何识别之前的初版书和签名本……并且远远不止这些!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2886919=19>537a724<9:62880|mvon
8.签字的解释|签字的意思|汉典“签字”词语的解释词语解释网络解释网友讨论 签字 词语解释 解释 ◎ 签字 qiānzì [sign] 亲笔签名 我要你们全都签字 --- © 汉典 签字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签字 签字(qiān zì)多指在文件、纸张、条幅、或纪念物品上亲笔写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证明、纪念或决心等。 一般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要签署一些重要的文件时,就要说成“签订jvzquC41yy}/|mne0pku1qfpu1+F9.FF'DK&G>*CF'?8
9.签名的意思签名是什么意思签名的近义词签名解释拼音带签名的照片 引证解释: 写上自己的姓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 借轩 就要了纸笔,要各人签名捐钱。” 冰心 《晚晴集·追念振铎》:“《笺谱》印成之后,他还签名送给我一部。”《<艾青诗选>自序》:“最近一个朋友给我看了四十二年前出版的《大堰河》,并要我签名作为纪念。”签注署名。 宋 jvzquC41ekjjcw3f99=/exr1skgoorsi60nuou
10.签名的解釋|签名的意思|漢典“签名”詞語的解釋“签名”的解釋,成語解釋,國語辭典,網路解釋jvzquC41yy}/|mne0pku1qfpv1+F9.FF'DK&G>*;2'>E
11.名字组词大全带名的词语有哪些中华汉语词典 > 词语组词 > 名字组词名字组词名字的常见组词有:玄名、宣名、脩名、休名、雄名、凶名、幸名、刑名师爷、形名参同、形名、兴名、骁名、香名、贤名、衔名、遐尔闻名、物名、无名租、无名印、无名白、无名钱、无名子、无名火气、无名揭帖、无名异、无名肿毒、忘名、外名、曜名、敗名失德、jvzquC41yy}/|qhkfkgo0lto1eoekjs1|wij1:6;30nuou
12.佥名的意思解释佥名是什么意思佥名的拼音读音汉语词典⒈ 签名。 引证解释 ⒈ 签名。 引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梅村 当国亡时已退闲林下,其仕於我朝也因荐而起,既不同於降表僉名,而自恨濡忍不死跼天蹐地之意,没身不忘,则心与跡尚皆可谅。”相关链接 佥的意思 名的意思 名的成语 佥的成语 名的词语 佥的词语 名的笔顺 佥的笔顺 佥的英jvzquC41o0pwncqy4dqv4ekfobp8832:960qyon
13.(玩女性是)什么意:思新华字典被质疑释义不当出版社回应是否删减|记者在店内查阅了多本同类型工具书,在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玩”字的释义主要为轻视、戏弄、玩世不恭等,并无“玩女性”等相关表述。 随后,记者又查阅了《现代汉语学习词典》、第4版《新华词典》和第3版《新编学生字典》,均无相关表述。 jvzq<84pkpmykjsi0fmzknpi3<90lto1sohgq4333605A=58:4ivv
14.签定是什么意思|签定的解释是什么签定词语解释: 签名表示同意所订立契约的hao86.com内容。 签定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签署 签订 缔结 订立 反义词 废除 废弃 签定造句 停火协议虽然已经签定,但能否实现和平,人民正拭目以待。 今年新入路的学员还与老职工签定了师徒合同,做好传帮带工作。 金宏塑业公司和旅行社签定的合同。 jvzquC41yy}/jjt:80ipo8hk{wewkn|a;f916B95ce?e599;1
15.英语四级作文范文(附历年作文)运动会在上午9点开始,我们大学的校长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强调了体育在建立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性。然后,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包括田径,篮球,游泳,甚至国际象棋,迎合了广泛的兴趣和能力。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接力赛,这是团队合作和决心的不可思议的展示。此外,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学生都对活动的良好组织、激动人心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ljv61€vq€jp16=74A>0jvsm
16.非此即彼的意思非此即彼成语解释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非此即彼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强烈推荐 名师教学:语文英语其它 教育部资源中心制作的优秀精品课程 新版教材:语文英语其它 囊括统编版、人教版、沪教版等众多权威教材 系列APP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出品jvzquC41yy}/z:7374dqv4ejgth{~4:6:945
17.事业单位转正人员单位考察材料13篇(全文)在词目的解释和配例中加圆括号进行注解(简称“括注”)是《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的一项重要体例,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之一是用于词条中注释该词目的构成成分或该词目所构成的单位。如: 幅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吕叔湘,2004),并随着《现汉》的修订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如今这类括注早已突破最初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2yx?k8ƒh0jvsm
18.署名的意思署名的拼音怎么读近反义词解释在文书上签名。《北史.卷五六.魏收传》:「又诏平原王高隆之总监之,署名而已。」《新唐书.卷一二二.韦安石传》:「陟唯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 网络解释 署名署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ǔ míng,指在书信、文件、文稿上面签自己的名字,也指在出版时把著者的名字写在jvzquC41ekjjcw3ilenb0lto19L84>92F0nuou
19.《共产党宣言》中文翻译第一人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望道和他的《共产党宣言》还直接影响了一批中共早期领导人。1936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三本书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jvzquC41ejooc7vkcprppp3eqo532;6128891>>852<20|mvon
20.专题02词语病句(期末真题汇编,北京专用)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你想知道文段中加点词“孵化”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孵化”的解释为“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幼体”。根据词典的解释及文段内容,下列对“孵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立动植物综合培育基地,关注生物的繁殖和保护B. 着眼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注重产业的开发jvzquC41yy}/|}m0eun1|thv1;59?:9724ivvq
21.“连名”的意思“连名”词语解释首页>词典> 连名 广告x 词语名称:连名 词语读音:连(lián)名(míng) 词典解释: 1.几个人在同一文书上联合签名,表示共同负责。 2.犹齐名。 相关词语: 连续画连环寨连环套连珠转连昌连天烽火连珠帐连篇累幅连理树连理花连横连锁商店连类连环计连天连锁店连史纸连声连任连篇 jvzquC41vqum0qyvret/exr1Jvsm1`ttf1:71;5;95858:;;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