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工大金融女,育儿界的“人间清醒”
作者 | 黛西
ID | tf1bing
上周五,我从幼儿园捞出女儿饼饼。
她和好朋友依依不舍地隔着花园铁栏杆继续玩,还不想回家。
我默默后退了两步,蹲在树荫里抠手机、等她。
正当心里默念“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时,余光瞥到了同班一个小男孩M,在栏杆里面看着她俩玩。
我记得他,出名的皮猴儿,刚来班里第一天就上房揭瓦。
字面意义上的“上房揭瓦”——
他爬到了幼儿园花园的工具小屋子上面,把屋顶掏了个窟窿。
这才过了一年,他好像长大了,一个人安静地站在那儿,看着两个女孩笑。
我陷入沉思——
德国幼儿园老师真有两把刷子,再难搞的娃,到他们手里也能长成彬彬有礼的孩子。
所以说没有“熊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大人...…
就在这时,男孩的一句话击碎了我的欣慰。
他冲两个女孩大声喊,Hallo du blöde!
差不多就是“Hello,你个傻子!”的意思。
翻译成中文,好像杀伤力没有那么大,但在德语里属于侮辱性比较强的。
侮辱程度大概介于中文语境的“傻子”和“傻叉”之间。
饼饼愣了一下,瞪着他说,不可以说这个,不能骂人,我不喜欢!
男孩嬉皮笑脸又重复喊了一遍。
两个女孩的目光同时落在一个安静的美女子身上,也就是我。
我走上前两步,站在饼饼身后,魁梧的阴影同时盖住了饼饼和男孩M。
我一字一顿地对男孩说,我替她再重复一遍,她不喜欢你这么说,不可以的意思是不可以!
男孩转身跑开了。
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
娃在眼皮子底下被人骂,我却没有太火大——
因为骂人的是个4岁男孩,如果是40岁男人又是另一说了。
很多孩子的成长中都会经历“污言秽语期”。
也别说男孩调皮什么的,我这个女孩小时候也经历过,现在还记得。
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是有期待的。
娃骂人说脏话背后的期待,无非就是三样:
一是探索语言。
他不很清楚这句话具体代表什么,会给别人带去什么感受,他在试探。
二是寻找力量。
男孩M家里有个比他大12岁的哥哥,我之前在路上看到过哥哥怎么欺压小弟的;
所以M说出这样的话,我不惊讶,很可能在家就是被哥哥这么骂的。
在家里缺失的力量感,父母没有给他补上,他只能用不合适的方法找补。
三是吸引注意力。
饼饼和好朋友玩得正投入,一句Hallo没法引起她们的注意。
无论是以上三个原因的哪一个,都不至于说这个男孩是熊孩子。
不过我也没有和他讲道理——
道理只能和听道理的人讲,遇上不听道理的,讲道理只能给自己添堵。
比起教训对方一顿,我更关心饼饼此刻的心理活动。
拒绝本身的意义同样重要
莫名其妙被人骂了两次傻子,而且自己的拒绝还被人忽略,心里当然是很郁闷的。
这种情况下,我的一贯做法是:先给娃提提气儿。
捡让她有力量的话说。
我说你知道吗?我觉得你刚才真的太棒了。
她抬头看我,为什么呢?
M说话那么无礼,但是,你没有因为他无礼就也变得无礼。
你还是很礼貌,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说明你情商高,会说话!
饼饼嘴角露出了一丝笑,但又转瞬即逝了。
她说,可是我说了没用,他不听我的。
当然有用啊!
并不是一句话让别人住口了,才叫“有用”。
你表达了你的态度,让他知道你不接受,你不喜欢,你不好惹,这也叫有用啊!
孩子判断一件事有没有用,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但他们经常只能看到表面直观的经验(比如有没有让对方住口),却不能看到拒绝本身的意义(表达态度)。
说这些就是想让她知道一件事:
他听不听是他的课题,你表不表态是你的课题。
无论别人怎么反应,自己的课题才是你要关心的。
别让“受害者有罪论”毁了我们孩子
本以为这事升华完就过去了,回去路上饼饼又提起来。
她说,他为什么骂傻子?我们什么都没做。
重点来了,我就等着这句话呢。
这也是我想让娃明白的第二件事——
界定“是谁的问题”。
很多娃被人骂、被起侮辱性外号、被打被欺负被霸凌,都会在心里问自己:
为什么是我?
这是个很“危险”的自我反思。
问题本来不出在受害者身上,但琢磨着琢磨,就容易自我归因。
他们骂我是因为我做了什么,他们喊我“胖猪”是因为我太胖了,他们打我是因为我太弱。
我经常和人说,苍蝇盯蛋,没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原因,只是因为它是个苍蝇。
我问饼饼,你怎么想呢?他骂你们傻子,你觉得是因为你们真的傻吗?
不是!
对呀,当然不是!
他骂人是因为他很无礼,这是他的问题,和你们半点儿关系都没有。
幼儿园发生的事,让老师当中间人沟通
饼饼的表情告诉我,她的心结解开了,这件事也就算过去了。
我知道有朋友会说:就这么算了吗?不找他爹聊聊?不跟老师说说吗?不骂回去不解气!
其实在回家路上,我碰见了男孩M的爸爸,想了想,没有提这茬儿。
不是我脾气好。
一是因为我从饼饼嘴里了解到,这是一次偶然事件,之前没有发生过。
如果是经常性事件、针对性事件,那又是另一说了。
我也告诉饼饼:
“如果他之后再骂人,你大声拒绝他不听,可以直接告诉老师,回家告诉妈妈,我们坚决和你站在一边,没有人被允许这么对你。”
二是因为这件事是在幼儿园发生的,如果要沟通,也不应该跳过老师。
我不了解M男孩的家庭,不清楚他爸爸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是一副“小孩儿子么,很正常”的态度,我不能保证会忍住不跟他干一架。
我没有权利教育别人的孩子,也没有义务帮助别人孩子的爹成长。
所以我不会直接找对方家长,而是会让老师当中间人沟通,找个人和我一起负重前行。
世界怎么对待你,其实都是你教的
这件事后,我借机教了饼饼一句德语谚语,“Du bist, was du sagst"。
直译就是,你说什么,你就是什么。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说什么话,就表明了你是什么人。
你用礼貌,友善,尊重的语言说话,说明你是个礼貌,友善,值得尊重的人。
你用恶意,阴暗,不尊重的语言攻击别人,只能说明你是个恶意,阴暗,不值得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