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上海《民国日报》上刊登了三则启文,内容如下:
尽管五四运动后社会氛围逐渐变得更加开放,但这三则启文一经发布,依然引起了上海社会的广泛震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杨之华当时带着一个年仅三岁的女儿——瞿独伊。
瞿独伊当时对父母之间的种种恩怨并不知情,直到后来才得知这段往事。杨之华出生于1900年,家境殷实,成长在浙江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她从小性格坚韧,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逐渐成为当地的新女性。她引起了沈玄庐先生的注意,沈先生将她介绍给了自己的儿子沈剑龙。
然而,沈剑龙并非杨之华理想中的伴侣,结婚不久,他便因无法忍受乡村的单调生活,转而在上海过起了放纵的生活。面对这种变故,杨之华心中充满愤懑,但依然独自抚养女儿,最终取名“晓光”,后改为“独伊”,寓意“独自坚强”。
尽管家庭生活充满困苦,杨之华并没有被困住。1923年,在公公沈玄庐的支持下,她顺利考入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她人生的新篇章。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当时的社会哲学系主任瞿秋白。
瞿秋白,当时刚刚失去了他的妻子王剑虹,他的悲伤让杨之华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并且在不久后开始关心和照顾瞿秋白。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瞿秋白向杨之华提出了结婚的请求,杨之华坦诚自己尚未正式离婚。瞿秋白理解她的处境,便主动陪同杨之华前往沈家,提出解除婚约。沈玄庐最终也同意了这一请求,似乎觉得沈剑龙不配拥有如此优秀的儿媳。
瞿秋白非常同情杨之华,对她已故的丈夫没有任何成见,甚至愿意接受杨之华带着女儿生活。婚后,杨之华希望将女儿接到身边抚养,瞿秋白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她,陪同杨之华一同前往沈家接女儿。然而,沈剑龙舍不得女儿,一度将孩子抢回。瞿秋白在看到这一情景时,不禁流下了眼泪,他已经把瞿独伊当做自己的女儿。
在瞿独伊的记忆中,瞿秋白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父爱,他用真挚的关怀弥补了她缺失的父爱。1928年,瞿秋白赴苏联主持召开中共六大,杨之华和瞿独伊也随之前往,三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尽管瞿秋白工作繁忙,但每当有空闲,他都会带着瞿独伊去采花,温柔地教她叠纸船。随着时间推移,瞿秋白的工作逐渐占据了更多的时间,最终,杨之华和瞿秋白不得不将瞿独伊送到一个疗养性质的小孩疗养院。尽管如此,瞿秋白始终不忘关心女儿,他通过信件安慰瞿独伊,签名总是“好爸爸”。不久后,瞿独伊又转到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她结识了不少来自中国的朋友。
1930年的一天,瞿独伊正在国际儿童院上课,父母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告诉她:“我们将去南俄工作一段时间,很快就回来,你要听老师的话。”瞿独伊乖巧地点头,然而她并未意识到,这一别竟成了她与父亲的永别。
在父母离开后不久,瞿独伊收到了一份来自父母的礼物,其中包含两张卡片和一束勿忘我的鲜花。这束花的寓意深远,瞿秋白希望女儿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也不要忘记祖国。然而,这时的中国局势动荡不安,瞿秋白患上了肺结核,杨之华因工作繁忙未能陪伴在他身边。
接下来的日子里,瞿独伊再也没有收到父母的任何消息。直到1935年,瞿独伊在儿童院看到一篇报道,她猛地抓住报纸,看到上面有父亲的照片和噩耗——瞿秋白牺牲了。年仅14岁的瞿独伊当场泪如雨下,她为失去如此伟大的父亲深感悲痛,同时也为母亲失去了一个好丈夫感到痛心。
这一天,瞿独伊伤心欲绝,几乎因悲伤过度而昏厥,直到老师用香水轻拭她的身体才将她从死神手中拉回。她后来得知,瞿秋白在长汀被关押期间,曾为她写下一个文章目录,其中有一篇题目叫做《独伊》,专门为她而写。
1935年,杨之华再次前往苏联,与女儿团聚。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共产国际要求中国的同志回国,瞿独伊随母亲回到了祖国。然而,在新疆,她们遭到盛世才的扣押并经历了两次审讯。在审讯过程中,瞿独伊表现得和母亲一样坚强,勇敢地驳斥敌人,还在监狱中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1946年,瞿独伊和母亲抵达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热情欢迎。在这里,瞿独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她的母亲杨之华被分配到中央妇委工作,而她的丈夫李何则被分配到新华社。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推进,瞿独伊和丈夫跟随新华社走遍了全国,为国家的解放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当天,瞿独伊受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礼后,她在广播电台用俄语播报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读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份工作成为了她一生中最光荣的记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瞿独伊始终没有忘记她那位伟大的父亲瞿秋白。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父亲的遗骨,并将其迎回了北京。瞿秋白英勇就义的事迹,逐渐被世人知晓,而瞿独伊也深深被父亲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据说,在瞿秋白被捕后,蒋介石曾召集国民党高层商议如何处置瞿秋白。蒋介石曾提出直接枪毙,而蔡元培则为瞿秋白求情,称:“他是中华民族难得的人才,像他这样的才华实在难得。”鲁迅先生也曾赞扬过瞿秋白,称他才华横溢,中文和俄文无可比拟。
瞿秋白的牺牲,的确让人痛惜。他不仅精通中文,还自学俄文、法文和英文,才华出众。他的艺术才华更是广泛,琴、笛、画、刻字、写诗无一不精。即使在上海的白色恐怖时期,瞿秋白依然坚持翻译工作,并在那个艰难时刻完成了高尔基的《海燕》翻译。
1980年,瞿独伊在采访苏联共产国际的黄萍时,黄萍夸她的俄语讲得非常好,但接着又说:“你父亲的俄语,比你强10倍。”瞿独伊完全认同这个评价,因为她深知父亲的俄语能力无可匹敌。
瞿秋白曾在儿时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写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来说都很宝贵,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他就会永远感到年轻。”瞿秋白在36岁英勇牺牲,生命定格在了最年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