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为朋友关系。
虽然五四运动以后社会比较开放了,但是三条启文一经发表,还是震动了整个上海。更令人感到惊讶和佩服的是,杨之华当时还带着一个三岁的女儿——瞿独伊。
瞿独伊对上一辈父母的恩怨不是很了解,还是在后来才听说的。
她的母亲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的一户殷实人家,她自幼性格倔强,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在她成为当地新女性的时候,被当地名士沈玄庐先生看中,并将她介绍给了自己的儿子沈剑龙。
只可惜,沈剑龙并不是杨之华的良婿,结婚没几年,便耐不住乡村单调乏味的生活,到上海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杨之华在悲愤中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晓光”后改名“独伊”寓意“独她”。
杨之华并没有被家庭所束缚,1923年在公公沈玄庐的支持下,考取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这里,开始了她一生的命运转折。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哲学系的系主任,又教社会科学,讲课不用看稿子讲得很生动,所以很多人愿意听,杨之华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瞿秋白的。
此时,瞿秋白的原配夫人王剑虹刚刚病逝,杨之华见老师很痛苦,便贴心照顾。相处不久后,瞿秋白首先向杨之华提出结婚,杨之华坦白说:“我有爱人,虽然感情不好,但没有正式离婚。”
于是,瞿秋白陪着杨之华主动上门,向沈家提出解除婚约。大概沈玄庐也觉得自己的儿子配不上这么好的儿媳,便答应了。
瞿秋白十分同情杨之华,并不介意她还有一个女儿。婚后,杨之华想要将女儿接到身边抚养,瞿秋白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还陪同妻子一起到沈家要人。结果,沈剑龙也舍不得女儿,杨之华抱走女儿后,他又抢了回去。
瞿秋白当场难过地掉下了眼泪,他是真正将瞿独伊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在瞿独伊的记忆中,父亲给了她很浓烈的父爱,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1928年,瞿秋白赴苏联主持召开中共六大,不久,杨之华也带着女儿到了苏联,一家人在苏联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瞿秋白的工作很忙,但在休息的时候常常带着女儿采花,很有诗意地教女儿叠纸船。后来工作实在太忙,瞿秋白和杨之华不得已将女儿送到了孤儿院。
那是一个疗养性质的小孩疗养院,瞿独伊刚进去被剃成了光头,瞿秋白就写信安慰她,签名永远是“好爸爸”。
再后来,瞿独伊去了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她认识了许多来自中国的伙伴。
瞿独伊乖巧地点点头,但她并不知道,她的父母要回国,因为要保密,所以向她撒了谎。她更不能想到的是,这一面,是她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在父母走后不久,瞿独伊收到了父母寄给她的礼物,里面是两张卡片和一束勿忘我的鲜花。她明白父亲的意思,是希望她不要忘记他们,也不要忘记祖国。
但此时的国内,瞿秋白正在度过一个艰难的时期,他患上了肺结核,而为了工作,杨之华并不在他的身边。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瞿独伊再也没有收到过父母的任何消息。直到1935年的一天,儿童院的几个孩子争抢着看报纸,便看报纸便看着她,她心下奇怪,一股不安地情绪从心底涌出来。
她一把抢过报纸,却看到报纸上有一张爸爸的照片,而照片下面却是一则噩耗,她的父亲牺牲了。
只有14岁的瞿独伊失声痛哭,她为自己失去了一个好爸爸而难过,也为妈妈失去了一个好丈夫而难过。她伤心欲绝,哭到休克,不能说话也不能动,但意识里还能听到别人说话,直到老师拿一瓶香水擦遍她全身,才将她从死神手中救了出来。
瞿秋白牺牲后,杨之华于1935年第二次来到苏联,她与女儿终于团聚。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共产国际通知中国同志陆续回国,瞿独伊随母亲回国,但刚到新疆,她们就被盛世才扣了下来。
在两次审讯中,瞿独伊也像妈妈一样,勇敢地驳斥敌人,还向监狱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1946年,瞿独伊和母亲来到了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亲切欢迎。在延安,瞿独伊入了党。之后,母亲杨之华被分配到中央妇委工作,她和丈夫李何则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
在战争年代里,瞿独伊和丈夫随新华社不断行军到各地,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迎来了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当天,瞿独伊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礼结束后,她在广播电台用俄语播送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是她所做的最光荣的工作。
建国后,瞿独伊仍旧忘不了好爸爸瞿秋白,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父亲的骸骨,并迎回了北京。
这之后,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故事被世人知晓,瞿独伊也被父亲的魅力所深深折服。
据说当年瞿秋白被捕后,蒋介石曾经召集一些国民党的官员商议该怎么处置瞿秋白。蒋介石想要直接枪毙,蔡元培出口求情说:“他是中华民族难得的一个人才,像他这样的才华实在难得。”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像瞿秋白那样才华横溢,懂得中文和俄文的,中国只有他一个。”
瞿秋白同志的牺牲确实很可惜,他的语言才华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比拟的。他精通中文、俄文、法文、英文。法文和英文都是自学的,非常有才华。除此之外,瞿秋白还会弹琴、吹笛子、画画、刻字、写诗。
在上海白色恐怖最激烈的时候,瞿秋白四处搬家,但依然能够保证坚持翻译,高尔基的《海燕》就是在那个时候被翻译出来的。
仅在俄文上这一点,瞿独伊就感觉自愧不如。
1980年,瞿独伊采访苏联共产国际的黄萍,黄萍夸她俄文讲得非常好,然后又说:“但你爸爸的俄文比你好10倍。”瞿独伊是完全同意这种评价的,因为在她的了解中,她父亲的俄文确实无人能比。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都是很宝贵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他就会觉得永远年轻。”这是瞿秋白儿时写过的一篇文章,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牺牲的时候只有36岁,生命停留在了最年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