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文言翻译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佛语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粒沙里看世界,

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                           一朵花里见天堂。

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

一念一清净。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英国诗人  布莱克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般若:bō rě 智慧】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

语默动静体自然。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sā】

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缘来则聚,缘去则散,

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擦拭,莫使惹尘埃。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只因绳未断,所以转团团。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

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文言文背诵默写句子详细解说

——陆 波

《赤壁赋》篇

一.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风爽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爽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爽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心爽

徐:缓、慢;兴:起;

举酒属客:端起酒杯劝客饮酒。属:读音“主”,致意,引申为劝酒。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见义,吟诵《诗经》中《月出》篇里“舒窈纠兮”的句子。

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有个介词“于”,就是标识。“徘徊”二字拟人手法,赋月亮以灵性,与诗人相流连,依依不舍,寂然心喜。

纵:任凭;一苇:比喻小舟;如:到、往;凌:越过;茫然: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浩茫、浩大的样子;冯虚:凭空,冯,同“凭”。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越过浩茫的万顷碧波。

羽化而登仙:而,回答“怎么样”,表示修饰。

——清风慢慢地吹,水面不起涟漪。拿起酒杯劝客喝酒,一边吟诵《诗经》中《明月》篇里“舒窈纠兮”的句子。不久,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牛之间游移。白茫茫的水汽覆盖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我禁不住)任凭小船飘荡到哪里,随意越过浩茫的万顷碧波。好像在浩大的太空御风而行,却不知道停在哪里;轻飘飘的感觉,好像飞离了尘世,腋下长出了羽翅成了仙人登临仙境。

这一节“风月”二字为全文张本,“羽化而登仙”为全文定调。你不可以改变环境,但你可以改变心境。

二.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手法:以哀写乐。好处:备显其乐!】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倚:读音“以”,按照;和:第四声,伴奏。

倚歌而和之: 按照曲调为我的歌词伴奏。之:代我吟诵的诗歌。

不绝如缕:指声音细小不断,现在更指情势危急。舞:使-----舞;泣:使-----泣。

——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虚构),按照曲调为我的歌词伴奏。那种声音呜呜哀鸣,好像怨恨什么好像依恋什么,又像哭泣又像悲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一样连绵不断,似乎能够使深壑中潜伏的蛟龙狂舞,使孤舟中丧夫的寡妇痛哭。【倚歌   怨慕   袅袅  幽壑  嫠妇】

三.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方其破荆州:方,当;破,使------破,打败

2.破荆州,下江陵:“破”“下”同义互解,这是文言诸因互解律。破,使------破;下,使-----下,都是攻克、打败的意思。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他打败刘琮(读音从),攻下江陵之后。

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东下。全句译成“顺流而东下”。

5.舳舻千里:舳,船尾;舻,船头。战船首尾相连,绵延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面对江心喝酒,横着长矛写诗。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本来,确实;也,表示判断;安:哪里;安在,即“在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全句译成“的确是盖世英雄,然而现在在哪里呢?”

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介词“于”是标志。渔樵,名词用作动词。全句译成“更何况我和你这样的普通人只能够在江中小岛上捕鱼砍柴。”

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表示并列,前后类别相同;侣,以------为侣;友,以------为友。全句译成“把鱼虾当伴侣,把麋鹿当朋友。”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之,无义,不译;举,拿起;匏尊,葫芦做的酒杯;匏,读音“咆”,酒葫芦;尊,通“樽”,酒杯;以,来,表示目的;相属(读音“主”):互相劝酒。全句译成“划着一只小船,拿起葫芦做成的酒杯来彼此劝酒喝。”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句状语后置,介词“于”是标志;“蜉蝣”前省略比喻词“如”;渺,动词(渺视)用作形容词(渺小)。全句译成“在天地之间如同蜉蝣一样存身,渺小得就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继风流人物和普通人物暗比之后,这句是明比,之,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也可,理解为“取独”也可。哀,为动用法,为------哀。全句译成“为生命的短暂感到悲哀,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或“为短暂的人生感到悲哀,羡慕无穷无尽的长江流水。”

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挟,同“偕”,偕同;以,同“而”,表示修饰,可以回答“怎么样游”,跟下句“而”文言诸因互解;长终,长久存在。全句译成“偕同天仙一起遨游太空,怀抱明月与日月同辉。”

7.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骤,骤然,突然,引申为“轻易”;后句状语后置句,介词“于”是标志;悲风,秋风,欧阳修《秋声赋》:“悲哉秋之为气也!”全句译成“我知道(这种仙境)不可能轻易达到,只好在萧瑟秋风中借洞箫的余音来寄托我的思想情感。”

五.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逝者如斯夫:夫,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助词,读音(服);而,表转折;未尝,未曾,并没有。全句译成“世上消逝的东西就像这东流水,然而实际上(这些东流水)并没有流逝啊。”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盈虚,形容词作名词,满的东西,亏的东西;而,表转折;卒,最终;消长(读音“涨”),增减。全句译成“人间盈满亏损的东西就像那时圆时缺的月亮一样,然而月亮本身终究没有增减。”

3.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盖,句首发语词,不译;将,如果,表示假设;之,代天地万物;则,那么;曾,读音(增),竟然;不能,没有;以,同“有”;一瞬,一眨眼。全句译成“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没有停止。”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自:从;而,表示修饰,回答“怎么样观”;后一个“而”,可以理解为同“尔”,你;何羡,羡何,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全句译成“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观看天地万物,那么万物与我都无穷无尽,既然这样,你又羡慕什么呢!”

六.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惟,同“唯”,古人用在句首表示强调时才不通用,如“惟人之初”“惟二月既望”;之,结构助词,的。全句译成“惟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爱你给的明月”。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而,表顺承,然后就;得、遇,遇到,碰到;为、成,成为,变成,文言诸因互解律。全句译成“进入耳朵化为声音,映入眼帘变成颜色”。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取、用,享用;禁、竭,尽,都是文言诸因互解律,这两句又是互文见义。全句就译成一句话“享用不完”。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是,代词这; 造物者,大自然;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也,表示判断;而,表示顺承,不译;之,取独;所,所字结构,即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共食,共同享用,食,一作“适”,也是“享用”的意思。全句译成“这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两人共同享用。”或者译成“这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然后成了我和你两人共同享用的东西。”

高一语文课本文言诸因互解律现象

1.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很明显“姝”“娈”同义。2.自牧归荑 美人之贻想当然“贻”“归”同义。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看出来“罔”即“无”,这叫同义互解;那么“爽”是错,“极”就是对,这叫反义互解。“德行”同义,由此可知“行”不可能读成“杭”。翻译:我没有错,只是你变了心。你太不对,总是三心二意。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明白了“以”即上句中的“有”,翻译:我已经有了这么多美好的品质,再加上有美好的容态。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不用说“搴”“揽”同义,采摘,摘取。6.虽体解其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惩”即上句中的“变”,这都是同义互解。其它例句: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同义,完全拿出。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腰”同义,佩戴。3.则思慎始而敬终:“慎”“敬”同义,即慎始慎终。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即“用”。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同义。被,没有必要解释为“蒙受”,因为被动的意思就是蒙受!6.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周继,周济,同义。7.伐无道,诛暴秦:伐、诛同义,讨伐。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遂同义,养育。9.杨万里《儿啼索饭》:“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黄粱欲熟时。”10.冯延巳《舞春风》:“燕燕巢时帘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处”即“时”。

11.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恐、畏同义。

1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悲、哀明显同义。

1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明显“制”“集”同义,裁剪、缀缝。

14.低头共耳语,举手长劳劳:太明显不过,“举手”即“举首”,与“低头”反义相连。

15.杜口裹足:闭嘴不言,裹足不前。这么简单的句子,怎么就不会翻译呢?

16. 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重惜,即珍惜;钳,封堵,堵住,封住。

——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珍惜,恐怕会封住天下人的嘴。

文言文翻译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

近几年,各省市高考文言语句翻译的评分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强调常规采分点(如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的落实,更强调句意的准确、译文的通顺。也就是说,即便你把全部常规采分点都翻译到位了,而句意不正确、不准确,恐怕也很难得分,起码得不了满分。这就给考生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情况有哪些?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本文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做到“文意准顺、满分保证”。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

(朱熹《余靖传》)

(1)  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重视珍惜,恐怕会封住天下人的嘴。

得分点 “若”,省略成分,“重惜”,“钳……口”。

(2)  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毋与之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契丹国用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是为大宋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

得分点 “以”,“为”的主语,“之”,“和”。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出为广东副使,擒诛豪民沈杀烈女者,民服其神。庄烈帝即位,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温体仁柄政。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出中朝(意谓将温体仁所揭发的罪状移交内廷),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1)  出为广东副使,擒诛豪民沈杀烈女者,民服其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之焕)出任广东副使,擒拿并诛灭了杀死烈女的豪强沈民,百姓佩服他(办事)神明。

得分点 “豪民沈杀烈女者”,定语后置句;“神”;句意通顺。

(2)  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之焕)打败河套地区的寇贼,杀死七百多人,生擒三位酋长,降服六百多人。

得分点 “生”,“降”,句意通顺。

(3)  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之焕虽然是文士,却以武艺(高强)自负,善于射箭,然而却长期无所用,因此(这方面的事迹)不见于史书。

得分点 “负”,“废”,“无所见”,句意通顺。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亡弟云松事状

(清)吴敏树

亡弟讳庭树,字云松,别自号半圃。以道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卒,年三十。

敏树颇好书,不解家人生计,弟独任之,纤毫不以相关。及有所欲物,或他有所费,无多少则无不得者。弟又绝有干才,处置毕,惟相与怡怡①母亲之侧。又从余读书,为文字。喜艺花木,辟小园为楼,临之可三里外望洞庭,花树绕楼下,两人读且卧其中,名楼曰“听雨”,取韦苏州诗语也。当时兄弟相顾,以为此乐可长有,人世间他可喜事,即不如志,亦不足为有无矣。

及余丙申会试归,而弟已病,则急为延医远地,又相从就医长沙,日夜守视之,疾竟不起。敏树盖自是丧精失魄,茫然视天地,独哭荒山中,凡三四年而仅能自活也。惟时先母七旬望八之年,孤侄才二龄,而又当强其所不能,以治米盐、牛豕、田谷之务。往时所欲学而为者,中遂废弃。春官试亦不能上,而意气消耗,终已不可复振,凡以余弟之故。

呜呼!非敏树之有性情,能厚于其同气②而然也,惟余弟之贤而蚤死,所以困余者,岂非其命也夫!初,弟为叔父后,有遗资钱千贯,弟所当独得。而不愿有私财,乃以创为族人义学之塾,尚有余,病时顾我,愿以积置义田,赡族人之贫者。及弟死,余检其籍,则所与假贷,皆姻戚不能促偿。而籍首自注“所以放息,将为义田”之语。余读之痛而不知所为。先是义塾因旧有公田,稍增益之,以起其事,乃还族人田而自专其责。而弟所欲为义田赡族人者,至今未能就也。

咸丰丁巳之春,寓家长沙。遇孙芝房③侍读,与言吾弟为人,及余亲兄弟不幸早相失,所以为憾者。侍读文章高世,顷年罹其两弟之戚,盖能以类怜余而知其情者。因请表于亡弟之墓,而为之状如此。

注  ①怡怡:指兄弟和睦的样子。②同气:兄弟。③孙芝房:孙鼎臣,号芝房,官翰林院侍读。

(1)而弟已病,则急为延医远地,又相从就医长沙,日夜守视之,疾竟不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弟死,余检其籍,则所与假贷,皆姻戚不能促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侍读文章高世,顷年罹其两弟之戚,盖能以类怜余而知其情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反思

做完上述题目后,你发现自己在翻译的句意准确、文意通顺方面有哪些问题?打算如

何解决它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问题剖析】 “自我诊断”第3题

(1)而弟已病,则急为延医远地,又相从就医长沙,日夜守视之,疾竟不起。

剖析 虽译出了“延”“不起”两个得分点,但表意不清,文意不明显。如“延”的主语当补上;“为”后省略的代词“他”应补出;“相从”中的“相”偏指一方,由于未译出而给人误解;“疾”须补出定语“弟弟的”。省略当补不补、关键词语理解错误,致使表意不明。

剖析 虽译出了“延”“不起”两个得分点,但“延医远地”(是“到远地请医生”,非“请远方的医生”)文意不通。“跟随他(弟弟)看病”,表述不合情理。

参考答案 弟弟已经得了病,我赶紧为他到远方请医医治,又带着他到长沙就医,日夜守护着他,可是病却不见起色。

得分点 “延”,延请。相从:“从”,使动用法;“相”,偏指“弟弟”,带着弟弟。“不起”,不见起色。句意上要补出必要的成分。

(3)  及弟死,余检其籍,则所与假贷,皆姻戚不能促偿。

剖析 虽译出了“促偿”,但把“籍”译错了(译为“书籍”极不合情理和语境),“借给贷款”表意不明。

剖析 该答案在句意通顺上存在问题。“所记下的”前少了一个连接语,“借款……是亲戚”有语病。

参考答案 等到弟弟去世,我检视他的账簿,(发现)他借贷给钱的对象都是亲戚中不能很快还钱的人。

得分点 “籍”,账簿;“促偿”,很快还钱。

(4)  侍读文章高世,顷年罹其两弟之戚,盖能以类怜余而知其情者。

剖析 该答案虽译出了“高世”这个得分点,但“戚”“类”均未译出,且“罹……之戚”的翻译严重失实,第二个“其”未译准。

剖析 因虚词“以”(因为)、“其”(第二个“其”,活用指“我”)误译而导致文意不准不畅。

参考答案 孙芝房侍读的文章高出世人,近几年也遭受了两个弟弟去世的悲伤,大概他能够因为同病相怜而了解我的感情。

得分点 “高世”,高出世人;“戚”,悲伤、悲苦、悲痛;“类”,类似。

参考译文

亡弟名叫庭树,字云松,又自号半圃。在道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去世,终年三十岁。

我很喜欢读书,不懂得家产生计,弟弟单独承担起(家庭生计)来,丝毫也不拿这些事来干扰我。等到我有想要的东西,或者有其他的费用,无论多少没有得不到的。弟弟又非常有才干,把家中事务处置完毕,只是待在母亲身边与她相伴,让她高兴。又跟着我读书,写文章。喜欢种植树木,开辟小园盖起了小楼,登上小楼可远望到三里外的洞庭,花树环绕在楼下,我们两人在楼上读书或者躺卧,把小楼命名为“听雨楼”,取的是韦苏州诗句中的词。当时我们兄弟二人互相看着,认为这种快乐能够长久拥有,人世间其他值得高兴的事即使不能如意,也不值得为之介意。

等到我丙申年参加会试回来,弟弟已经得了病,我赶紧为他到远方请医医治,又带着他到长沙就医,日夜守护着他,可是病却不见起色。我自此就丧魂失魄,茫茫然看着天和地,独自在荒山中哭泣,有三四年仅仅是勉强地活着。那时先母已经是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失去父亲的侄儿才两岁,而我又正勉强自己做那些做不来的事,管理米盐、牛猪、田产粮食这些事务。从前想学着做的,中途就都废弃了。春官试也不能去考了,我的精神低落到极点,最终也没有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这都是因为弟弟的去世。

啊!不是我有真性情,能够看重我们兄弟的情谊而这样,只是我的弟弟这样贤能而早逝,使我陷于困境,难道这不是命吗?当初,弟弟作为叔父(过继)的儿子,有上千贯钱遗产,那是弟弟应当独自得到的。可是他不愿意有私财,就用它来创办了族人的义学,还有剩余,得病后来看望我,说愿意用积蓄置办义田,来赡养贫穷的族人。等到弟弟去世,我检视他的账簿,(发现)他借贷给钱的对象都是亲戚中不能很快还钱的人。而在账簿的首页,他自己写着“之所以放贷款收息,是想用利息来置办义田”的话。我读后心痛得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在这之前,义塾因为原有公田,可以稍微增加他用,来办理这件事,于是弟弟就归还了族人的田地而自己独自担负起此事。可是弟弟想置办义田以赡养族人的事,至今也没有成功。

咸丰丁巳年春天,我住在长沙。遇到翰林院侍读孙芝房,和他谈到我弟弟的为人,以及我们至亲的兄弟不幸早早就死别的事,这是我深深引以为憾的原因。孙芝房侍读的文章高出世人,近几年也遭受了两个弟弟去世的悲伤,大概他能够因为同病相怜而了解我的感情。于是请他为我亡弟题写碑记,而我为亡弟写下这样一篇行状。

【破解之道】

从考生实际翻译情况来看,句意不准、文意不通问题较普遍,主要表现在:①词语翻译不准确,②必要的省略未补上,③译句佶屈聱牙、有语病。究其原因有三:文言词语积累不够,语境把握不精,语言基本功欠佳。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考生不顾语境,只管译出,不管通顺,译后不检查等坏习惯。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彻底改掉上述坏习惯,在加强积累的基础上精准把握语境,把必要的省略正确补上,养成字斟句酌、译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趁热打铁】

1.请说出下列现场译文存在的句意不准、文意不通问题。

(1)原句: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2010·课标全国)

现场译文  遇上军队抢去船只后又丢弃在江中,漂浮的断木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问题  偾军,败军。“弃江中”应解释为“把他们丢弃在江中”才符合文意。“浮断木”应解释为“靠着断木漂浮”才符合文意。

(2)原句: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2010·四川)

现场译文  (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抢劫往来的行人,死的伤的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问题  在第二句前应补出实施“剽劫”的人,即“为非作歹之徒”,原文没有补出,致使文意错乱。

(3)原句: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2010·课标全国)

现场译文  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上去。

问题  “堞”应解释为“城樯的垛口”。由于漏泽,致使句意缺失,表意不完整。

(4)原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现场译文  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问题 译句除未补上省略的主语这一错误外,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异”应是“认为……奇异”。“闻”译为“闻名”属关键词语译错。

2.下面语句翻译存在问题,请你现场评分并说明评分理由,然后写出满分答案。

(刘韐)知荆南,河北盗起,复以守真定。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  (《宋史卷446》)

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4分)

现场译文一 刘韐同他饮酒,给他官职,遣散他的部下回乡,一路上于是太平了。

得分:1分

评分理由:译出“纵”字,得1分;“饮”“官”两个关键词译错了。另外,“一路上于是太平了”情理不通。

现场译文二 刘韐请他喝酒,又请他做官,并把其同伙都释放去务农,于是那个地方就太平了。

得分:3分

评分理由:译出“饮”“纵”,得2分;“一路遂平”大意译出,得1分;但“官”字译得不准。

现场译文三 刘韐给他酒喝,请求朝廷封他官,把他的同党放回乡里,一路就平定了。

得分:3分

评分理由:译出“饮”“官”“纵”三个关键词,得3分;但在句意通顺上扣掉1分。“一路”,“一”是“整个”,“路”是宋代行政区域,相当于今天的“省”。

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整个河北路就平定了。

得分点 4分。饮:使……饮酒。(1分)官:封官。(1分)纵:放回。(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一、走出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常见误区

边练边悟

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

情况下又与楚联盟。

分析改正:“晋侯”“秦伯”属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强行翻译,必损文意。

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译文: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分析改正:句中的“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该译出,更不该译为“的”。这叫该删不删,影响语意。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起他们的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分析改正:句中的“祖父”是两个词,指“祖辈和父辈”,须拆开翻译。这叫该拆不拆,以今译古。

4.(阳城)服用无赢副(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

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有一个叫陈苌的人,等到自己领到俸禄的时候,总是到阳城那里称赞钱的美好,样又能从阳城那里得到一些钱。

分析改正:第一处是代词“其”误译,应指“阳城”。这叫代词不可误用,否则指代不明第二处漏译了“月”字。“月”应为“每月”。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漏译必害原意。

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使他们振作,有什么不可以?

分析改正:“振”是个通假字,通“赈”,赈济之意。这叫不辨通假,错译该字。

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

分析改正:译文有两处语意不通。一是“从”是使动用法,使……跟随。这叫不辨活用,改变原意。二是“七十人”作为数量短语定语应加以调整至中心语“媵”前。这叫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译文: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一年中所录取的人才,胡先生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

分析改正:“岁”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年,不是“一年”。这也是不辨活用,改变原意。

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译文:韩信于是解掉他的绑绳,向东坐着,向西面对,按照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分析改正:画线句表意不明,谁“坐”?谁“对”?原句省略了主语,应为“他(指广武君)面朝东坐,韩信面朝西对着”。这叫当补不补,表意不明。

9.(孔君)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译文:孔君写文章铺开纸,说是才思考,而几千字的言论已经完成了。

分析改正:画线处有两个问题,一是“言论”和“完成”搭配不当,有语病,其实,“言”指字,代指文章;二是漏译了“百”字,虽只一个字,但这个小细节不能忽视。这叫实词未字字落实。

二、解决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重难点

(一)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机械地采用直译,而是要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适逢(双方有)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掌权的人相见。

得分点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这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呢!

得分点 “衣冠”“日月”“旦夕”“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得分点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得分点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二)坚决避免硬译和误译问题

所谓“硬译”,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二是它可能是疑难词。这时,只要结合一下语境就明白了。当然,还要靠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

误译属常见现象,有的属于个别词语的误译,有的属于表述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对此,需要联系语境及译句与上下文关系推断大意;另一种是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理解错误,回避这种失误的方法就是要提高警惕性,必要时当需整体理解全文,翻译时力求思维严谨。

边练边悟

请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译文的硬译或误译之处并改正。

1.(陈子昂)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译文:隐士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问题:“幽人”译为“隐士”错误。

改正:译为“幽州人”。

解析 古代称呼人名时,有一种习惯,即先言其籍贯再言其姓名。

2.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

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译文:(她)在家孝顺友爱,别人不能离间她与家人的关系,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问题:该处叙述对象应是孟嘉,而不是陶侃之女,属整体理解错误。

改正:把译文中的“她”改为“他”。

解析 从语气看,该句整个主语是“君”,而且承上省略。

3.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人名)南奔,灌(指传主何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

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2011·新课标全国)

译文:何灌来到京城,金人乞求面见他。何灌不允许,令士兵控守住西部边角。

问题:“乞”的主语应是“何灌”,“不许”的主语应是皇上(宋徽宗),“控守”的主语应为“何灌”。

改正:何灌赶来,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 只要结合语境——金兵已“直叩京城”,怎么可能“乞入见”;“乞”字只可能用于下对上。

4.  汉(指传主吴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

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译文:比敕公告诉你千万条理由,哪里想到大事临头却又慌乱!

问题:误把“比敕公”当成一个人了。

改正: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解析 如果把该传记基本的人物、情节、内容搞清楚了,就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

(三)当补必补:当补不补,表意不明,文意不畅

1.省略句的补充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通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怎样才能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是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

(1)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译句“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2)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主要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或“以”字。

边练边悟

(1)在下面句中括号内填出省略的词语。

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

②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廉颇)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今日之事)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择)

⑤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鼓 鼓)

⑥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之)

⑦竖子不足与(  )谋。(之)

⑧得之(  )心而寓之(  )酒也。(于 于)

⑨赐之(  )彘肩。(以)

⑩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缻。(之)

(2)注意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也。” (刘基《郁离子》)

① 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安上弦后弹奏它,(它)发出像金似玉般的声音。

得分点 “鼓”,弹奏;主语省略;“金”“玉”,名词作状语。

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工之侨)自认为它是天下最美的琴,把它献给太常。

得分点 主语省略,“献之”后省略介词“于”。

③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工之侨把它带回家,跟漆工商量这件事,于是在上面作了断断续续的漆纹。

得分点 “以”后省略“之”;“诸”,兼词,之于;“焉”,兼词,于之。

④ 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满一年以后(工之侨)挖出琴,抱着琴到集市上(去卖)。

得分点 “抱”后省略“之”;“适”,到。

⑤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地位的人经过那里见到这把琴,用百金购买它,把它献给朝廷。

得分点 “以百金”,介宾短语应提前;“献之”后省略“于”。

⑥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社会,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事不是这样。

得分点 主谓倒装;“岂独……哉”,表反问。

2.其他词语的补充

在翻译过程中,除省略成分要补充外,还有必要添加、补充一些必要的词语,使句意更加明白,表达更加流畅。如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

例如: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

译文: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告诫我。

边练边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钱)公先御之于石撞(地名),矢尽继以瓦石,身被一箭,倭贼遁去。(《戒庵老人漫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钱公先在石撞抵抗倭寇,箭射完了用瓦块石头继续(投击敌人),自己被(射中)一箭

倭寇逃走。

解析 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出来,语意明白、清楚多了。

(2)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说:“(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

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解析 必须补上关联词语,文意才通畅。

(四)译句规范,不得出现语病

只要表达,就必须合乎语言规范,何况“达”是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可能是基本功不过关,也可能是粗心马虎,不少考生译出的句子艰涩难懂,语病不少。对此,应苦练语言基本功。译好后读一读,把不通顺之处改过来。

边练边悟

下面的译文均有语法问题,请改正。

1.羽(陆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

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陆羽的字)。

译文:卖茶的人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当成神供奉,(顾客)买十件茶器,(店家)就送给一个陆羽。

改正:卖茶的人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当成神供奉,(顾客)买十件茶器,(店家)就送给一个陆羽的塑像。

解析 “送给一个陆羽”表意不合逻辑。

2.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指传主富弼)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

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译文:纵然不能恢复郭后,应该让范仲淹回来,用来进谏忠言。

改正:纵然不能恢复郭后的身份,也应该让范仲淹回来,用来招纳忠言。

解析“恢复郭后”动宾搭配不当;“进谏忠言”表意不明,是让范仲淹回来进谏忠言还是指召回范仲淹这一举动可以招纳忠言不明确。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1)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能殉难,而且又去辅佐桓公。

(2)难道(管仲)要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为人所知道吗?

得分点 (1)“不能死,又相之”,按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承前省略主语“桓公”,但看后面就知道这主语应是“管仲”,在“不能死”前须补出主语。

(2)须补出该句主语,因为文章是对管仲的评价,所以主语就是“管仲”。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古塘早丧母,家贫,母家给田数十亩。少长,觅食自活,以田归庶弟。既为诸生,得时誉,学使常以重币延。古塘貌精悍。有与同姓名者,大患乡里,督学邵嗣尧闻之而未察也,按试呼名,忽注视冯怒,榜笞数十。众皆哗,群聚而诟之,嗣尧愧恨,发疾死。古塘始无愠色,既无宽容。尝语余曰:“士之大闲二:其一义利也,其一利害也。君子怀刑,设子遘祸殃而我退避,以为明哲,可乎?”

始余出刑部狱,传客诸公间。诸公计数余兄弟早岁诸同好,数之奇,彼此如一辙。时存者惟彝叹、古塘,因谱其行及殁而未见余文者,作《四君子传》。无何彝叹亦殁,至于今无一存者矣,而余独留其衰疾之躯,其尚足控揣邪?然吾闻古之为交者,其有失言过行,则相引以为羞;今诸君子各以身名完,未为不幸,独后死者滋惧耳。道希与翁君止园纪其丧,余恐不宿,乃豫为志铭。古塘姓刘氏,名捷,怀宁人,流寓江宁。其卒以四月廿五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

(选自《方苞姚鼐集》,有删改)

(1)既为诸生,得时誉,学使常以重币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子遘祸殃而我退避,以为明哲,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诸君子各以身名完,未为不幸,独后死者滋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塘)成为生员后,得到当时人们的称誉,学使常常用重金来招请他。

(2)假如您遭遇灾祸而我躲避,并认为很明智,(您认为)可以吗?

(3)现在各位君子都因为声誉名望得以保全,而不能算是不幸运,只是让后死的人更加害怕(自己的名声不能保全)罢了。

得分点 (1)“时誉”,时人的称誉;“延”,招请。

(2)“遘”,遭遇;“明哲”,明智;疑问句。

(3)“完”,保全;“滋”,更加。

参考译文

古塘幼年丧母,家境贫寒,母亲的娘家给了几十亩田地。长大以后,他自谋生路,把田地给了弟弟。(古塘)成为生员后,得到当时人们的称誉,学使常常用重金来招请他。古塘外貌精干勇猛。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祸害乡里,督学邵嗣尧听说了这件事而没有仔细调查,巡视考试叫姓名的时候,突然注视着古塘大怒,(把他)鞭笞拷打了几十下。大家都大声抗议,聚在一起辱骂邵嗣尧,邵嗣尧既惭愧又悔恨,发病而死。古塘最初的时候没有怨怒的神色,之后也没有表现出宽容。他曾经对我说:“读书人基本的行为准则关乎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义和利,一方面是利和害。君子畏惧法律,假如您遭遇灾祸而我躲避,并认为很明智,(您认为)可以吗?”

当初我从刑部大牢中被释放出来,寄居在众公卿家里。众公卿点数我的那些早年志趣相同的人,都命运多舛,彼此之间如出一辙。当时还活着的只有张彝叹、刘古塘,于是就编制谱册记录他们的德行以及那些已经死去却还没有在我的文章里出现过的人,写成《四君子传》。可不久张彝叹也去世了,到现在,没有一个活着的了,而唯独我却还留着自己衰老多病的身体,哪里还值得保重呢?然而我听说古人结交朋友,如果有错误的言语行为,就都把这个作为令人羞耻的事;现在各位君子都因为声誉名望得以保全,而不能算是不幸运,只是让后死的人更加害怕(自己的名声不能保全)罢了。道希与翁止园处理他的丧事,我担心自己将要离开人世,就预先写了(这篇)墓志铭。古塘姓刘,名捷,怀宁人,寄居在江宁。他死于四月廿五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苏廷评行状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

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

(3)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能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得分点 (1)“径与欢笑造极”,省略主语;“府藏(fǔ zànɡ)”,肺腑。

(2)“素”,向来;“缘是大扰”,省略句。

(3)“非独……亦……”句式;“僻远自放”,自我放逸、远离功名;“过”,过失、过错。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祖父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能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①,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②!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③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选自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注  ①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形容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②置后: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③西铭: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张溥死后,次年钱谦益等被立为后嗣。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

(1)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位母亲还健在,下面又有还没结婚的妹妹,家运衰败,并无兄弟。

(2)完淳的生命,是父亲留给的;但完淳的生命,是给国君用的。

(3)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品行不好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啊!

参考译文

唉!两位母亲还健在,下面又有还没结婚的妹妹,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值得可惜,只是哀痛八位亲人,靠什么维持生计?即使这样,还是算了吧!完淳的生命,是父亲留给的;但完淳的生命,是给国君用的。为了先父为了国君,死对两位母亲又哪里是辜负!只是嫡母辛苦抚育我,教我学习礼仪《诗经》,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这样慈爱恩惠,千百年来少有,大恩还没有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嫡母托付给姐姐义融,把亲生母亲托付给妹妹昭南了。

完淳死后,妻子的遗腹能得到一男孩,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是这样,千万不要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会稽夏家是望族,到如今已经零落到了极点!铭记气节,彰显道义,像我们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品行不好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啊!

THE END
0.「朝阳日语翻译公司招聘」最新英语翻译招聘网韩语翻译 4000-6000元/月 韩语翻译 要求熟练打字和口译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东仔网络电脑工作室7月6日 14:38拨打电话 朝语翻译 5000-6000元/月 韩语翻译经验不限大专及以上朝鲜语为母语笔译企业内部翻译职位口译韩国/朝鲜留学经 工作职责: 1、承担中朝双方管理团队的沟通协调工作,具备中朝双语翻译能力。 2、根据工作jvzquC41o0vrjt0eqs0u8~r68:149=21
1.2023年辽宁省翻译学会第41届年会暨第12届东北亚语言文学与翻译此届年会暨论坛由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辽宁省翻译学会、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东师瑞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译国译民集团、大连朝云科技有限公司、辽宁智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学研汇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正龙有限公司等协办。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jvzquC41uczj0mqwhn4ff~3ep1oohx43269069670jzn
2.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2月,基础是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年成立的“翻译研究所”,是科研与智库相结合、多语种师资参与的社科研究机构。2024年6月获批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岛社科研究智库培育基地”称号。2025年1月认定为中国海洋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2025年2月入选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jvzquC41ymi/q~h0gf{/ew4424;02B561e9379>c72;55?4rcik/j}r
3.语派共有47053位自由译者加入语派 接单动态 项目试译查看更多 英语> 中文简体T2407180001 返稿时间:2024-10-17 08:00 英译中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翻译周期:3-4个月书籍内容:一战结束后,出身贵族的克利福德爵士带着伤残的身体回到庄园;妻子康妮是个健康貌美的知识女性,然而在长久的无性的沉闷生活中几乎无法忍受jvzq<84htgkmcwhgt0rbp6gtkfmf0ls1tgmju}jt
4.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后的几句话全面理解。如果断章取义,可能顾此失彼,使翻译不完全符合文意,语意的得分就丢掉了。另外,在文言文翻译中,应首先把握简单的语句,再来推敲其他重点字词的意义。 (三)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因为对句中关键字词不能准确把握,从而影响对全句的理解jvzquC41j|4kkjokcqhbp7hqo1k0497232751>k:87
5.世说新语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1篇)2、翻译课文。 世说新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标 从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wjprfplkvynslkcubp8=552850qyon
6.我校朝汉文学院教授卢雪花携选手金保青参加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三届2021年7月4日,第三届多语种同传接力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我校朝汉文学院教授卢雪花携2020级朝鲜语翻译专业研究生金保青远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参赛,获得“中朝组二等奖”,带队教师卢雪花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为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力量,本届多语种同传接力赛继续采用以中文为接力语的多语同传模式,吸引了国jvzquC41itge0‚gw0gjv0ls1kplp1:6851996?3jvo
7.2022年延边大学朝鲜语笔译考研参考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16:翻译硕士朝鲜语③362-朝鲜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初试参考书目: 362:汉朝朝汉翻译基础,金永寿、全华民,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中朝翻译基础,金日,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朝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韩东吾,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448:汉语基础写作过程,朱霞,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jvzquC41yy}/mnjfw0io1wjyu1|jg€Dkf?735A>6
8.免费中文文字在线翻译,一触即达,精准翻译轻松实现,告别语言障碍亚洲国产日本语亚洲妞 山东\级毛片 毛明裸体 叶紫芸好大⋯好爽⋯再深一点视频 和日本最风骚少妇上传小说 乱轮小穴免费视频 fucks欧美日本妞 nushenziwei 欧美老妇美国做爰毛片基地 九九黄色视频99三级片 黄车多细写+腐肉play小说 黑人阴茎插入日本美女诱惑 亚洲老年人黄片 中国性感美女的小鸡鸡jvzq<845i0jbsrsi0jj.onycn0io1€tm16813;;8554ivv
9.翻译学院韩语系2021级新生教育会顺利开展10月6日14:00,翻译学院韩语系2021级新生教育会于D307教室召开。韩语系金东国副教授、系副主任仲维芳老师以及21级朝鲜语专业全体新生参加。会议由仲维芳老师主持,金东国副教授主讲。 会议伊始,金东国副教授向同学们表示亲切问候。金老师对学院朝鲜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了详细介绍,同时从专业国际化办学jvzquC41uvo/sosw0gjv0ls1kplp1:58:1::99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