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线上的生命总是带着独特的色彩,一个人的选择也许能改变两个家庭的命运。从朝鲜到中国,从陌生到熟悉,从迷茫到扎根。
他毅然决然地跨过了国境线,把自己的根深埋在异国他乡的土壤里。
十年来,他省吃俭用,坚持不懈地寄钱回家,只为了守护故土上的亲人。直到那一天,当他满怀期待地踏上归途,一切都不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
01
长沙下着雨,2005年的春天似乎总是湿漉漉的。柳成镐站在湖南农业大学的校门口,望着身旁经过的中国学生,内心涌起一阵孤独感。他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地图,上面的中文标注让他头疼。
“需要帮助吗?”一个清脆的女声在他耳边响起。
柳成镐抬起头,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站在他面前,女孩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脸上带着友善的微笑。
“我...不会说中文。”柳成镐用蹩脚的中文回答。
“我会说朝鲜语。”女孩突然换成了流利的朝鲜语,“我叫陈雅琴,是中朝翻译专业的学生。你是新来的留学生吧?”
柳成镐的眼睛一亮,他没想到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能听到家乡的语言。“是的,我叫柳成镐,来自平安北道。我是来学习农业技术的。”
陈雅琴点点头,“我正好是学校国际交流部的志愿者,负责帮助外国留学生适应这里的生活。我带你去宿舍吧。”
雨水顺着两人的伞沿滴落,柳成镐跟着陈雅琴穿过校园。四月的湖南,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柳成镐走在陌生的土地上,莫名感到一丝安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雅琴成了柳成镐在中国的向导。她教他基本的中文,带他熟悉校园环境,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每当柳成镐因为语言不通或者文化差异感到挫折时,总能看到陈雅琴鼓励的笑容。
“为什么对朝鲜这么感兴趣?”有一次,柳成镐好奇地问道。
陈雅琴望着远处的教学楼,轻声说:“我爷爷年轻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常常给我讲朝鲜的故事。在我心里,朝鲜一直是个神秘又亲切的国家。”
柳成镐点点头,他能从陈雅琴的眼神中看到真诚。
“那你呢?为什么选择来中国留学?”陈雅琴反问道。
柳成镐沉默片刻,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我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希望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回去后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现在家乡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家的生活也很困难。”
夕阳下,两个年轻人并肩坐在校园的长椅上。陈雅琴听着柳成镐讲述他在朝鲜的生活:严寒的冬天,有限的粮食,父母的辛劳,以及弟弟妹妹期待的眼神。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在不远的邻国,还有着如此不同的生活。
“你很勇敢,”陈雅琴轻声说,“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国家,肩负着这么重的责任。”
柳成镐摇摇头,“这没什么,在我们那里,家人就是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友谊日渐加深。在学校组织的中朝文化交流活动中,柳成镐表演了朝鲜传统舞蹈,而陈雅琴则担任了翻译。活动结束后,陈雅琴邀请柳成镐去她家过周末,体验真正的湖南家庭生活。
“我父母很想见见你,”陈雅琴说,“他们从来没见过朝鲜人。”
柳成镐有些紧张地点点头。第一次走进中国人的家门,他既期待又忐忑。
02
陈家在湖南常德的一个小村庄,距离长沙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初夏的乡村,田野里绿意盎然。陈雅琴的父亲陈国强是当地有名的农民,种植着几十亩水稻和蔬菜。母亲赵秀英则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杂货店。
“欢迎你啊,小柳。”陈国强热情地迎接了柳成镐,虽然语言不通,但他的笑容让柳成镐感到温暖。
陈家的饭桌上摆满了湖南特色菜肴:剁椒鱼头、糖醋排骨、腊肉炒笋,还有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柳成镐惊讶于饭菜的丰盛,在朝鲜,他的家庭很少能享用这样的美食。
“吃啊,别客气。”赵秀英不停地给柳成镐夹菜,陈雅琴在一旁翻译着。
饭后,陈国强带柳成镐参观了他的农田。站在田埂上,陈国强指着远处的水稻,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达着自己的骄傲。柳成镐仔细观察着这里的种植方式,与朝鲜的农业技术相比,中国的农田明显更加机械化,产量也更高。
“你父亲的技术很先进,”晚上,柳成镐对陈雅琴说,“如果我能把这些技术带回朝鲜,一定能帮助我们家乡的农民。”
陈雅琴看着柳成镐认真的眼神,心里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她开始发现,这个朝鲜留学生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那是一种坚定和责任感。
“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有一天,陈雅琴突然问道。
柳成镐的表情变得严肃,“我必须回国,我的家人需要我。”
陈雅琴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她知道,在柳成镐心中,家庭责任高于一切。
可是,命运的齿轮却在悄然转动。
就在柳成镐即将完成学业的前一个月,他收到了家中的一封信。信中,母亲用颤抖的笔迹写道:父亲因为劳累过度生了重病,需要昂贵的药品,家里的积蓄已经花光了。
柳成镐捏着信纸,脸色苍白。他独自坐在宿舍里,不知所措。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必须负起责任,可是此时的他只是个即将毕业的穷学生,手中没有任何积蓄。
“成镐,你还好吗?”陈雅琴敲门进来,看到柳成镐的表情,她立刻意识到出了事。
柳成镐把信递给她,陈雅琴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
“需要多少钱?”她问道。
“大约两万元人民币,”柳成镐苦笑道,“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陈雅琴沉思片刻,突然说:“我有个主意,我们可以先向我父亲求助。”
03
柳成镐没想到,陈国强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借钱给他。更让他意外的是,陈国强还提出了一个建议。
“小柳啊,”陈国强通过陈雅琴的翻译说道,“你学的是农业技术,正好我家有几十亩地。如果你愿意,可以留在我们家,帮我打理农田,我给你工资。你不仅能寄钱回家给你父亲治病,还能实践你学到的技术。”
柳成镐愣住了,他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机会。
“还有一件事,”陈国强继续说道,“我看得出来,你和雅琴之间有感情。如果你们两情相悦,我和她妈妈都不反对你们在一起。你可以入赘我们家,这样你就有了在中国合法居住和工作的身份。”
陈雅琴红着脸翻译着父亲的话,不敢看柳成镐的眼睛。
柳成镐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入赘?在中国定居?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回国的计划。可是,如果他现在回国,既没有钱给父亲治病,也无法立即改善家庭状况。
回到学校后,柳成镐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他想起了朝鲜的家人,想起了幼时父亲教他耕种的情景,想起了临行前母亲的叮嘱。他也想到了陈雅琴,想到了她温柔的笑容和无私的帮助。
“如果我留在中国,就能赚钱帮助家人,也能实践农业技术。”柳成镐对自己说,“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资金,我再回国也不迟。”
几天后,柳成镐做出了决定。他找到陈雅琴,郑重地说:“我愿意留下来,也愿意和你在一起。但我有一个条件:等条件允许时,我必须回国探望我的家人。”
陈雅琴紧紧握住柳成镐的手,点头答应了。
2008年夏天,柳成镐和陈雅琴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上,陈国强宣布将家中一半的农田交给柳成镐管理。这对新人开始了他们在湖南农村的新生活。
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柳成镐已经在农田里忙碌了两个小时。他认真检查着水稻的长势,不时记录着数据。作为一个农业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他决心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成镐,休息一下,喝点水。”陈雅琴端着水壶走来,递给丈夫一杯凉茶。
柳成镐接过水杯,一饮而尽。“这片稻田我打算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应该能增产百分之二十。”
陈雅琴笑了笑,“你真的很投入。”
柳成镐看着眼前的农田,神情坚定,“我必须成功,这样才能寄更多的钱回家。”
婚后的生活并不容易。柳成镐必须适应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学习当地的种植习惯,还要克服语言障碍。好在陈家人对他都很包容,村民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朝鲜女婿。
最初,也有人对柳成镐抱有偏见。有些村民私下议论,说陈家找了个外国女婿是倒霉。每当听到这些闲言碎语,柳成镐只是默默忍受,更加努力地工作。
慢慢地,柳成镐的努力开始显现成效。他引入的新型种植技术使农田的产量提高了不少。看到实际效果,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开始改变。
“小柳,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啊!”隔壁的张大爷赞叹道,“我家的地能不能也试试?”
柳成镐欣然答应,他开始在村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帮助更多的农户提高产量。不知不觉中,他在村里建立了自己的威信。
每个月结算收入时,柳成镐都会精打细算,尽可能多地寄钱回朝鲜。他和陈雅琴过着节俭的生活,从不购买奢侈品,存下的每一分钱都用于支持柳成镐的家人。
“你这样太辛苦了,”陈雅琴心疼地说,“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留一些。”
柳成镐摇摇头,“等我父亲的病好了,弟弟妹妹的学费解决了,我们再考虑自己的事。”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柳成镐寄回了近五万元人民币。从朝鲜寄来的信告诉他,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弟弟妹妹也能继续上学了。这些消息让柳成镐感到欣慰,他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0年,陈雅琴怀孕了。得知要当父亲,柳成镐既喜悦又忐忑。他意识到,自己在中国的根越扎越深了。
“如果是儿子,我们就叫他柳明,取'光明'之意。”柳成镐对妻子说,“我希望他能像太阳一样明亮,照亮我们两个家庭。”
陈雅琴微笑着点头赞同。
怀孕期间,陈雅琴无法帮助柳成镐劳作,但她会在家里整理账目,计划未来的发展。两人常常在晚饭后讨论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
“我有个想法,”有一天,陈雅琴突然说道,“你在朝鲜学过种植什么特殊的农作物吗?也许我们可以在这里尝试种植一些朝鲜特有的农产品,开拓新市场。”
柳成镐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我可以尝试种植朝鲜特有的人参和一些药材,这些在中国市场应该很受欢迎。”
就这样,在陈雅琴的提议下,柳成镐开始规划新的种植项目。他写信回朝鲜,请求家人寄来一些特殊作物的种子。几个月后,第一批朝鲜特有的农作物种子到达了陈家。
04
2011年春天,柳明出生了。看着襁褓中的儿子,柳成镐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现在,他不仅要养活两个家庭,还要为儿子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们要给他最好的教育,”柳成镐抚摸着儿子的小脸,认真地说,“他将成为连接两国的桥梁。”
陈雅琴轻声笑道,“他才刚出生,你就想那么远了。”
柳成镐看着妻子疲惫但幸福的脸庞,心中满是感激。“谢谢你给我一个家,让我有能力帮助远方的亲人。”
陈雅琴握住丈夫的手,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
柳明的出生给柳成镐带来了新的动力。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为儿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朝鲜的家人,每月仍然坚持寄钱回家。
时光飞逝,转眼间,柳明已经三岁了。这个活泼的小男孩成了家里的开心果,也成了连接两个家庭的纽带。柳成镐教他说朝鲜语,告诉他关于远方家乡的故事。
“爸爸的家乡在哪里?”柳明用稚嫩的声音问道。
柳成镐指向北方,“在那边,隔着一条河,有一个叫朝鲜的国家,那里有爸爸的爸爸妈妈,还有你的叔叔阿姨。”
“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他们?”柳明好奇地问。
柳成镐沉默了一会儿,“有一天,爸爸会带你去见他们的。”
夜深人静时,柳成镐常常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望着北方的星空发呆。尽管他在中国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但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减少。
“你又在想家了?”陈雅琴轻声走到他身边坐下。
柳成镐点点头,“已经五年了,我很想念他们。”
陈雅琴靠在丈夫肩上,“等条件允许,我们一起回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柳成镐又开始了繁忙的工作。这些年来,他和陈雅琴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外,他们还成功引进了几种朝鲜特有的农作物,在市场上找到了稳定的销路。
“这批人参明天就能发货,价格比去年提高了百分之十。”陈雅琴坐在电脑前,向丈夫汇报最新的销售情况。
柳成镐满意地点点头,“那我们这个月又能多寄些钱回去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柳成镐和陈雅琴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农民了。他们开始进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他们雇佣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教他们现代农业技术和基本的加工技能。
“成镐,你有没有想过开个小型加工厂?”陈国强提议道,“现在我们的农产品销路这么好,如果能做成成品,价值会更高。”
柳成镐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开始研究农产品加工的相关知识,并到周边的加工厂参观学习。很快,在陈国强的帮助下,他们在村里租了一个小院子,购置了简单的加工设备,开始了小规模的食品加工生意。
这个小加工厂主要生产朝鲜风味的泡菜和一些传统食品。由于产品独特,很快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柳成镐的生意越做越大,收入也不断增加。
陈雅琴笑着点头,为丈夫的成就感到骄傲。
这十年间,柳成镐累计寄回朝鲜约五十万元人民币。这笔钱在朝鲜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足以让他的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
“父亲,我很想念你们,”在一次难得的通话中,柳成镐真诚地说,“请照顾好自己和母亲,也替我问候弟弟妹妹。”
05
2015年,柳成镐和陈雅琴的小型加工厂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食品企业。他们的朝鲜风味食品不仅在本地市场销售,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柳成镐对陈雅琴说,“现在的订单越来越多,现有的设备和人手已经跟不上了。”
陈雅琴点点头,“我已经联系了几家银行,可以申请一笔小额贷款扩大生产。”
在柳成镐的领导下,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他们购买了新的生产设备,租用了更大的厂房,招聘了更多的工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他们的产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这是我们最新开发的朝鲜冷面,”柳成镐向一群经销商介绍道,“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保留了最正宗的朝鲜风味。”
经销商们品尝后连连称赞,当场签下了大量订单。柳成镐的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也成为了村里的名人。
“小柳,你真是我们村的骄傲啊!”村里的老人们赞叹道,“谁能想到一个外国人能在我们这里创下这样的事业。”
柳成镐谦虚地笑笑,“这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
随着事业的成功,柳成镐和陈雅琴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他们在县城买了一套小公寓,方便柳明上学。不过,柳成镐始终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大部分收入仍然用于发展事业和支持朝鲜的家人。
“我听说城里的王老板想收购我们的厂子,”有一天,陈国强对柳成镐说,“他出价八百万。”
柳成镐笑着摇摇头,“这个厂子不仅仅是一份事业,也是我和雅琴的心血。不管出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的。”
陈国强拍拍女婿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
2016年,柳成镐的企业正式注册为“湘朝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线进一步扩大,包括泡菜、冷面、打糕等多种朝鲜风味食品。公司的年营业额突破了五百万元,员工人数也增加到了五十多人。
“我们应该考虑开拓国际市场了,”柳成镐对陈雅琴说,“特别是韩国和日本,他们对朝鲜风味食品也有需求。”
就在公司蓬勃发展的同时,柳成镐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中朝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朝鲜开始允许海外朝鲜公民回国探亲。
“我终于可以回家看看了,”柳成镐激动地告诉妻子,“十年了,我终于有机会见到父母和弟弟妹妹了。”
陈雅琴为丈夫感到高兴,但也有些担忧,“不知道他们变了多少,你还认得出来吗?”
柳成镐沉思片刻,“不管变成什么样,他们永远是我的家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柳成镐开始准备回国探亲的事宜。他申请了特殊签证,准备了丰厚的礼物,计划了详细的行程。
“爸爸,我也想去看看爷爷奶奶,”柳明央求道。
柳成镐蹲下来,抚摸儿子的头,“这次爸爸先去看看,下次一定带着你一起去。”
由于签证和手续的复杂性,陈雅琴无法陪同丈夫一起前往。她帮柳成镐准备了所有需要的物品,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
“代我问候爸爸妈妈,”陈雅琴说,“告诉他们我很期待有一天能见到他们。”
柳成镐点点头,内心充满了期待和紧张。经过十年的分离,他即将再次踏上故土,见到阔别已久的亲人。
出发前一晚,柳成镐站在窗前,望着北方的夜空,内心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十年来,他一直在为两个家庭而奔波,却从未真正回归过任何一方。他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他是柳成镐还是陈家的女婿?这些问题在他心中盘旋。
第二天清晨,柳成镐踏上了回国的旅程。火车缓缓驶出站台,窗外的风景逐渐变换。柳成镐的心情也随之起伏,既期待与家人团聚,又担忧十年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陌生感。
06
丹东火车站人来人往,柳成镐提着行李站在站台上,感受着北方初冬的寒意。十年未归,他竟有些不适应这熟悉又陌生的气候。
跨过鸭绿江大桥,柳成镐的心情愈发复杂。桥的那一端,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桥的这一端,是他打拼多年的第二故乡。他站在两国交界处,感到自己宛如桥梁,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入境检查比想象中顺利,负责检查的官员得知他是探亲归来的海外公民,态度和善地点点头,为他盖上了入境章。
“欢迎回家,柳同志。”官员微笑着说道。
这句简单的问候让柳成镐鼻子一酸,十年来,他多少次在梦中听到类似的话语。
从丹东到平安北道,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柳成镐乘坐长途汽车,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道路比他记忆中宽敞了许多,路边的村庄也焕然一新。
“变化真大啊,”柳成镐心想,“不知道家乡是否也有这样的变化。”
汽车行驶了几个小时,终于到达了柳成镐的家乡所在的小镇。下车后,柳成镐熟门熟路地朝着记忆中家的方向走去。冬日的阳光照在他身上,影子被拉得很长。
走到家门口,柳成镐停下了脚步。十年前,这里是一排低矮的平房,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他记得房檐下挂着的红辣椒,记得门前那口老水井,记得厨房里飘出的大酱汤香气。
可是现在,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
“您是找人吗?”一个路过的老人问道。
柳成镐回过神来,“是的,我找柳海福一家。他们以前住在这里。”
老人打量了他一会儿,“哦,柳家啊,他们早就搬走了。听说是去了平壤,老柳现在是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了,日子过得可红火了。”
柳成镐惊讶地睁大眼睛,“去了平壤?”
老人点点头,“是啊,大概五六年前吧,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走了。你是他们什么人啊?”
“我是他们的...一个远房亲戚,”柳成镐含糊地回答,“您知道他们在平壤的具体地址吗?”
老人摇摇头,“这我就不清楚了。不过你可以去镇上的合作社问问,那里应该有记录。”
柳成镐谢过老人,匆匆赶往镇上的农业合作社。在那里,他得到了父亲在平壤的联系方式。
“爸爸,是我,成镐。”柳成镐努力控制着颤抖的声音。
“我在老家,刚刚回国。听说你们搬到平壤了?”
“是啊,你现在就坐车来平壤吧,全家都在这里等你。”父亲的声音充满喜悦,但柳成镐仿佛听出了一丝不自然。
挂断电话后,柳成镐立刻买了前往平壤的车票。在车上,他回想着老人的话和父亲的反应,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父亲成了合作社负责人?一家人搬到了平壤?这些变化让他感到陌生又困惑。
到达平壤已是傍晚,柳成镐按照地址来到了父亲的住所。这是一栋现代化的公寓楼,位于平壤的中心区域,周围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柳成镐站在楼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十年前离家时,父母还住在乡下简陋的平房里,过着朴素的农民生活。而现在,他们竟住在首都最繁华地段的高级公寓里?这变化也太大了。
柳成镐怀着忐忑的心情按响了门铃。门很快开了,站在门口的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面孔——他的父亲柳海福。
“成镐,你终于回来了!”父亲紧紧抱住了他,声音哽咽。
柳成镐感受着父亲的拥抱,发现他比记忆中的更加强壮,也更加精神。父亲不再是那个日夜劳作的疲惫农民,而是一个精神矍铄的中年人。
“爸爸,您变了好多,”柳成镐说,“看起来比以前年轻多了。”
父亲笑着拉他进屋,“都是多亏了你啊,来,进来见见其他人。”
走进客厅,柳成镐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摆放着豪华的家具,墙上挂着大尺寸的液晶电视,厨房里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电器。这哪里是他记忆中的家?
母亲金玉顺从厨房走出来,看到柳成镐,立刻跑过来抱住他。“我的儿子啊,终于回来了!”
柳成镐惊讶地发现,母亲也变了不少。她不再是那个朴素的农村妇女,而是打扮得体的中年女性,手上戴着精致的首饰,身上穿着时尚的服装。
“妈妈,您看起来气色真好,”柳成镐说,同时心中的困惑越来越深。
不一会儿,柳成镐的弟弟成文和妹妹成花也回到了家。两人都已经长大成人,弟弟正在平壤最好的大学读书,妹妹则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母亲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有些甚至是柳成镐在朝鲜很少见到的。
“来,成镐,尝尝这个,这是你最爱吃的大酱汤,”母亲殷勤地说道,“我特意按照你小时候喜欢的口味做的。”
柳成镐喝了一口汤,熟悉的味道让他想起了童年,眼眶不自觉湿润了。
“哥,你在中国过得怎么样?”妹妹成花问道,“听说你结婚了,还有孩子了?”
柳成镐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翻出了陈雅琴和柳明的照片给大家看。“这是我妻子雅琴,这是我儿子柳明,今年八岁了。”
父母和弟妹围过来看照片,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你儿子真可爱,”母亲说,“什么时候带他们来平壤看看?”
“以后有机会一定带他们来,”柳成镐说,“不过雅琴的签证可能不好办。”
晚饭过后,柳成镐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惑,“爸爸,您是怎么成为合作社负责人的?我们家怎么会搬到平壤来?”
父亲的表情有些不自然,他看了看其他人,然后说:“这个说来话长,我们明天慢慢聊。你先休息吧,这些天路上肯定累了。”
柳成镐点点头,虽然心中还有很多疑问,但他决定暂时不再追问。
母亲带他来到一间布置精美的客房,“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房间,你看喜欢吗?”
柳成镐环顾四周,这个房间的条件比他在中国的家还要好。“很好,谢谢妈妈。”
当晚,躺在陌生的床上,柳成镐辗转难眠。他想不通,这十年间,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更让他感到奇怪的是,父母对他的到来似乎并不是全然的欣喜。他能感觉到,他们的热情背后,隐藏着某种紧张和不安。
“这里面一定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柳成镐对自己说,“明天一定要问清楚。”
07
第二天一早,柳成镐被窗外的阳光唤醒。他揉了揉眼睛,一时间以为自己还在中国的家中。直到看清周围的环境,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了朝鲜,正在父母位于平壤的豪华公寓里。
起床洗漱后,柳成镐发现家里只有母亲在。
“爸爸呢?”他问道。
“他去上班了,”母亲一边准备早餐一边回答,“现在他每天都很忙,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柳成镐点点头,坐下来吃早餐。母亲准备的早餐非常丰盛,有米饭、泡菜、鸡蛋、肉汤等多种食物。
“妈妈,我有些事情不明白,”柳成镐放下筷子,直接问道,“我们家的条件怎么会变得这么好?我寄回来的钱虽然不少,但也不足以支撑这样的生活吧?”
母亲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她放下手中的碗,深吸一口气。“成镐啊,这件事说来话长。你父亲说等他晚上回来,会亲自和你解释的。”
柳成镐看出母亲的不安,决定暂时不再追问。吃完早餐,他提议出去走走,看看十年来平壤的变化。
母亲欣然同意,陪他一起出门。平壤的街道比他记忆中更加宽敞整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上的行人衣着光鲜。柳成镐惊讶于家乡的巨大变化。
“妈妈,您和爸爸现在每个月有多少收入啊?”走在街上,柳成镐随口问道。
母亲明显地犹豫了一下,“具体的数字我也说不清,你爸爸负责管钱。不过我们现在不缺钱花,你弟弟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有保障。”
柳成镐越来越感到事情的不寻常。在他的印象中,即使是合作社负责人,也不可能拥有如此优渥的生活条件。
中午,母亲带他去了一家高档餐厅吃饭。餐厅的环境非常豪华,服务员对母亲也十分恭敬,称呼她为“柳夫人”。
“您经常来这里吃饭吗?”柳成镐问道。
母亲点点头,“你父亲有时会带客人来这里。”
下午,母亲带柳成镐去了商场购物。她毫不犹豫地为他挑选了几套高档衣服,还买了一块昂贵的手表作为礼物。
“妈妈,这太贵重了,”柳成镐推辞道,“我在中国的生活条件很好,不需要这些。”
母亲坚持要给他买,“这些年你寄了那么多钱回来,我们一直想报答你。现在你终于回来了,就让我们好好孝敬你一下。”
柳成镐无奈地接受了这些礼物,但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多。
晚上,父亲提前下班回到家,带回了一瓶上好的烧酒。
“成镐,今晚我们父子好好喝一杯,”父亲笑着说,“十年没见,有太多话要说了。”
晚饭后,父子俩坐在阳台上,小酌聊天。父亲问起柳成镐在中国的生活,对他的事业发展表示赞赏。
酒过三巡,柳成镐决定直接问出心中的疑惑,“爸爸,我必须知道,我们家的情况怎么会变得这么好?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父亲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环顾四周,确保没有其他人在场,然后压低声音说:“成镐,有些事情我必须告诉你,但你要保证不会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