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文字这个词汇是由“语言”和“文字”这两个彼此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共同组成:所谓语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文字则是一种用于书面记录的工具。事实上语言的历史远比文字悠久。自300多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日起只要不是聋哑人都会开口说话,然而文字的发明不过是最近几千年的事。迄今为止世界上仍有相当一部分民族只有口头语言而没书面文字。
我国56个民族几乎都有本民族的语言,然而拥有文字的民族只有31个。美国一些印第安部落、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以及亚马逊丛林和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都没自己的文字。目前已有文字的民族中大多数存在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这种现象:历史上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以及中华文明这几大古文明较早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所以周边民族往往会对其文字进行借鉴。历史上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汉字书写系统。
当时周边其他民族大多还处于只有口头语言而无书面文字的状态。这些民族在与华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断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文化和制度,随着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渐开化之后就需要用文字对日常的生产生活进行记录。历史上越南、朝鲜、琉球等国都曾直接使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此外古壮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等文字都曾受汉字影响。
最迟在公元583年以前汉字就已传入朝鲜半岛。这一年半岛上的新罗王朝仿照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颁布律令。可新罗并没自己的文字,所以就用汉字记录律令典章。随着新罗与唐朝的交流日益密切就使汉字在新罗更为流行普及起来。公元985年半岛上的高丽王朝效仿中原王朝创立科举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汉字的普及。朝鲜半岛的语言属于黏着语。这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
古代半岛人长期使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造成了诸多不便:在朝鲜半岛汉字长期属于知识文化阶层的占有物,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底层民众学习汉字却相当困难。会写没法读在这一时期是常有的事。古代半岛人为了能用汉字标记自己的语言就不断对汉字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杂糅韩风的汉字系统。早在公元7世纪的新罗王朝就出现了“吏读”。所谓“吏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官吏所使用的文字。
古代半岛人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吏读"里创造了一堆新的汉字和新的汉语词汇。我们乍一看会觉得这些字和汉字在结构上是高度相似的,可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一个字都不认识。吏读问世后半岛上就逐渐形成了三大人群:一是会说汉语写汉字的极少数文化精英;二是说朝鲜话写汉字或吏读的官吏阶层;三是说朝鲜话而不会写字的底层人民。事实上第三类人才是占当时朝鲜半岛人口大多数的。
1443年李氏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创建了训民正音。1446年世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训民正音。如今朝鲜、韩国所使用的文字就是由训民正音发展演变而来。训民正音其实是一种标音文字:由二十八个字母模仿汉字古老的篆书而成的训民正音又被称为朝鲜谚文。世宗大王创制训民正音的初衷有两点:一是为解决朝鲜语能读不能写的问题;第二朝鲜看到周边的蒙古、日本都有了自己的文字也希望能在文字上突出本国特色。
谚文这种标音文字对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底层民众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可谚文刚一面世就遭到朝鲜知识分子的反对:以崔万理为首的士大夫担心朝鲜创造自己的文字会进一步抛弃汉字,从而动摇朝鲜二千多年来依靠汉字形成的文化积淀。当时的朝鲜王朝以效仿宗主国明朝为荣,而自创文字则被视为效仿夷狄的自甘堕落行为。1444年崔万理满怀义愤地上书责难世宗,而世宗的回答则是:创造谚文是为了让朝鲜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识字读书。
世宗认为这非但不是背中华,反而能更好的普及中华教化。事实上世宗创制谚文后并没废除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在此之后朝鲜王朝的统治阶层仍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训民正音更多是作为普及民间识字率的拼音系统使用。直到20世纪后这套表音字母系统才开始被朝鲜半岛的知识文化阶层大量使用。1970年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下令施行韩文教育后才将其确定为官方文字。从上世纪80年代起韩国的报纸、杂志等开始逐渐降低汉字的使用频率。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在岭南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其中的象郡已囊括了如今越南北部地区。从那时起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直至五代这一千多年间越南一直作为中国的直属领土存在。公元10世纪以来越南脱离中国郡县直接统治后也长期作为中国藩属国存在。越南在中国郡县管辖的千余年间一直使用汉字书写本民族的语言,越南成为独立国家之后开始推广以汉字为基础发明的喃字。
越南在作为中国郡县的上千年间一直以汉字为官方文字,然而这一时期越南人的口语却并不是汉语。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越芒语族越语支:越南语与汉语一样并无时态及动词变化,然而其词序却恰恰与汉语相反置。越南尽管在书面文字上吸收过汉字元素,然而越南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实上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的藏语、苗语、缅甸语、泰语反而在语言归属上比越南语更为接近于汉语。
越南人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就出现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冲突问题。越南成为独立国家后为突出本民族特色而大力推广喃字。喃字是借用汉字六书根据越南实际情况调整创造出来的文字,所以始终难以完全替代汉字的地位。越南胡朝统治时期(1400年~1407年)首次把喃字确定为官方文字,然而此后汉字很快又恢复了官方文字地位。从15世纪的越南后黎朝时期开始喃字得到很大推广,从而形成了一种“双重架构”的文字使用情况。
汉字和喃字分别作为官方和民间文字一直在越南并行直到近代。可如今越南人所使用的文字既不是汉字,也不是越南人自己根据汉字结构创制的喃字,而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如今的越南文字母起源于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德罗于1651年编著的“越南语-拉丁语-葡萄牙语辞典”。法国殖民越南时期这种越南字母曾被法国殖民当局强制推广,然而在推广过程中这种字母文字遭到长期在越南流传的汉字和喃字的阻击。
越南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后以胡志明为核心的越南领导层真正想推广的不是汉字,也不是由法国人带来的拉丁字母文字。毕竟喃字才是最能体现越南民族特色的文字。可在独立后的扫盲过程中越南人发现的确是法国传教士当年的办法更加行之有效。在胡志明的坚持下越南最终还是将这种拉丁字母文字推广开来形成了今天的越南国语字。尽管越南是最早受到中国汉字文化影响的地区,然而如今越南的文字体系已完全被这种拉丁字母文字取代。
由此可见所谓韩国、越南在几十年间就把国家语言文字改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韩国、越南只是废止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的地位,但并没改变本民族世代传承沿袭的口语。古代越南、朝鲜学习汉字无外乎是因为仰慕中华文化,然而随着本土民族意识的上升也使越南人、朝鲜人日益希望能更多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朝鲜谚文、喃字的发明本身就反映出当地人的本土民族意识抬头。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韩国、越南的文字变化并不是近几十年才发生的,而是从朝鲜谚文、喃字发明之日起数百年漫长历史过程演变的结果。当然朝鲜人发明谚文、越南人发明喃字后并没废除汉字。谚文在朝鲜半岛长期与汉字并用,喃字在越南也长期与汉字并行不悖。当然汉字在古代朝鲜半岛和越南是官方文字,但除了在官方场合之外汉字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事实上古代朝鲜、越南和当时的中国一样绝大多数人其实是不识字的。
古代朝鲜、越南的汉字文化长期以来所影响的都是当地的知识文化阶层,但汉字却并未在当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心中扎下根。有人总觉得韩国、越南用几十年就把历代沿袭的汉字给废弃了,可实际上汉字文化在当地的统治力真没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大。毕竟二战结束后韩国、越南独立时本来全国就没多少人识字。无论汉字、谚文、喃字、拉丁字母对当地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以前不认识的一种全新文字。
韩国、越南只是废除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的地位,至于民间老百姓本来也没几个认识汉字的啊,所以这事操作起来真没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难。谚文、喃字的发明本身就反映出古代朝鲜、越南打算在文字上突出民族色彩的诉求。近代西方列强的到来打破了东亚地区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饱受列强欺压的客观现实使原来的藩属国开始萌发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民族意识。
这一时期汉字文化圈国家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汉运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曾掀起过一股废除汉字而改用拉丁字母的风潮,然而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所起的根基作用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废除汉字的想法最终没被付诸实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崛起成为亚洲唯一的列强国家,可韩国、越南却在近代历史上沦为了殖民地。作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记忆使韩国、越南在独立后把历史上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也视为类似于殖民统治那样的耻辱。
韩国、越南在政治上脱离宗藩关系后也希望能在文化上取得独立地位。这也是韩国、越南废止汉字官方文字地位的原因之一。在近代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东亚各民族曾有过一段同文时代。汉字或依托于汉字发展起来的本族文字已成为汉族周边民族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这些民族要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几乎都无法绕开汉字。近年来韩国、越南出现的恢复汉字教学的呼声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对这件事也不要过分夸大。
韩国、越南所谓的恢复汉字教学实际上是针对专门研究历史文化的专业而言的。韩国、越南所谓的恢复汉字教学并不是说要把汉字作为全民从小接受的必修课。即使是汉字文化在这些国家最昌盛的时期也从未达到过全民习汉字的程度。韩国、越南只是废弃了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而不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禁止民间使用汉字。可汉字在民间的生存空间本就有限,所以在官方的示范效应下汉字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