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

赵德明:我翻译过的作家,我一个都不喜欢

by云也退

赵德明是个总在往前看的人。有八九十本书从他四十年的翻译生涯里问世,基本上都是西班牙语文学作品,而且越到后期,越是大部头横行,新作家迭起,按理说,他应该在心里有一张高低参差的作家排行榜了。可是,问起他最喜欢哪个作家,老赵却答:“我一个都不喜欢。”

他是认真的。因为再追问两句,他又说了:“手头正在翻的这本,我可要向你隆重推荐一下。”

《情爱笔记》,我是冲着赵老的这本神译去访他的,可他只字不提

这本书叫《爱狗的男人》,作者是个古巴人,书出版于2009年,一面市就受到美国、墨西哥和欧洲国家的注意。故事的主角是个赫赫有名的黑色人物:拉蒙·梅尔卡德尔,刺杀托洛茨基的人。小说写他如何受斯大林那边的安排,潜伏到托洛茨基身边,伺机拿冰镐给了致命的几下子,写了他怎样被墨西哥法院判了十八年刑,又怎样在海滩上跟小说的叙事人“我”相识,“我”因此了解到拉蒙过去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从而钩沉了那段往事,又写他怎样在苏联接受训练,再写到托洛茨基被斯大林流放前后在苏联和欧洲各国的行迹。接下去,由于古巴是美苏冷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作家把自己的经验融入到了别人的往事之中……

赵老师说这书“把好几条线拢在了一起,里面充满了生动精彩的故事。”在他看来,未来的文学就应该是这样的,要有宏大的视野,跨越性的背景,还要有极其出色的细节。“什么国界啊洲界啊民族啊现在谁还跟我说这些我就觉得烦”,他讲。那本小说的大开本复印件摊在电脑屏幕下面,化石级别的写字台上,其他地方都被键盘和堆满的书占据。

内心年轻的老前辈很多,但年轻跟年轻不一样。听他娓娓地讲《爱狗的男人》,表示过去翻译过的作家“一个都不喜欢”,总在期待下一本能带来惊喜,这属于哪一类年轻呢?

《世界末日之战》,巴尔加斯·略萨最早的译本之一,

有狂热推崇的,我是没看完,觉得他玩的结构有点简单化了

如果把他浩瀚的译作制成地图,秘鲁大师巴尔加斯·略萨是一个重镇,翻译了七八本,21世纪初红起来的罗贝托·波拉尼奥是另一个重镇,几乎可以说他的作品引进一本,老赵就译一本。其他如何塞·多诺索、卡洛斯·富恩特斯、巴勃罗·聂鲁达、胡安·拉蒙·希梅内斯,数得上名字的西语名家大家,没有赵德明不曾染指的。他当然也翻译过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是八十年代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那一代中国作家对老马津津乐道,可赵德明却提到了《百年孤独》的局限。

“一个地方的事情,写来写去就是这些,家庭啊,家族啊,《百年孤独》就写马贡多一个地方,它是了不起的小说,不假,神话、传奇、历史、现实结合得好,没问题,凭这本书给他诺奖,也没问题,可它毕竟受限于地域。当初这书出来,西方人惊讶,啊,居然有这么神奇的故事,可是他家乡——书里的马贡多,实际上是阿拉卡塔卡——的人不以为然:咳,这些事有什么呢,太平常了。”

********

说“一个都不喜欢”是需要资格的,赵德明的资格,就是亲手翻译了很多很多“一个”。我疑心他是天生的翻译机器,脑袋里有个什么程序似的,即使遇到一行超长难句,也会像喷墨打印机一样,保持匀速,“咔哒咔哒”慢慢地把它从头到尾打出来。

《马丁·里瓦斯》是赵老最早的译果

1966年文革爆发前两个月,他结束了在智利两年的留学,从圣地亚哥归来,行箧里放着一本智利小说《马丁·里瓦斯》。五七干校期间下放到江西做农活,在熟读《毛选》、《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之后,他就在准备翻译《马丁·里瓦斯》。文革过去,北京大学出版社成立,考虑翻译一批外国小说,赵德明就把这本推荐了上去,即刻通过。翻译出来后印了五万多本,许多高校专家都读了,竞相给出读感。

然后就是《城市与狗》,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处女作,也是赵德明的巴尔加斯·略萨作品“处女译”。这个作家的书大多很厚,赵德明边翻译边琢磨:嘿,小说还能这么写,情节能这么安排,线索能这么交错着串。“巴尔加斯·略萨说他当初读博尔赫斯的感觉是'嘿,小说还能这么写’——跟我最初翻译他时的感觉一样。”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的旧版和新版,

我告诉赵老,旧版中拗口的翻译句子,新版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了

《世界末日之战》穷尽农民起义的一切可能,《情爱笔记》穷尽性爱之一切可能——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有着拉丁美洲大作家擅长的“全景写作”的特点。《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公羊的节日》、《水中鱼》……没有一本不是三四百页以上的厚书。我刚走进他在燕北园的书房,他就拿出一本新版《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给我,硬皮蓝封面,巴尔加斯先生一本难得的小册子:“这是谈创作的,可以看看。”

话音刚落,他又开了个新话头:“马上《谎言中的真实》要出了。《谎言中的真实》你知道吗?”

我说我当然知道,早年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就出过,是巴尔加斯·略萨的一些访谈随笔之类。

“当初那本是凑起来的,什么文章都放进去,这次新版更加纯粹,全是他的书评集,品评其他文学大师的名作,很厉害的。拉美文学批评家都说,巴尔加斯·略萨的所有小说放在一起,都不如他的书评好。”

轻巧的一句话,仿佛就把他之前给这位作家付出的所有心血给贬了一半值。

《谎言中的真实》,赵老最好也是最有价值的译作之一

********

我怀疑他是否记得自己都翻译了点什么书,如果他忘了一本什么,我就仿佛看到老赵睡觉睡到半道,突然起身,梦游到电脑前面,打开屏幕开始咔哒咔哒敲键盘的场景。我叫他“老赵”,因为实在没法说服自己称他“赵老”,他说话中总有一股轻度的睥睨腔,如果是想赞扬某个人或某部作品,他也会露出一副“嘿,这本书我给你说说啊”的小劲头。

我们当然说到了巴勃罗·聂鲁达。赵德明译诗很少,但也翻译过聂鲁达的一部分诗歌,漓江出版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中的聂鲁达卷,主力译者和编者就是他。我说起聂氏诗歌翻译之难,他点头:“《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他早期的作品,我读时还是能摸清楚的,《大地上的居所》什么的,聂鲁达写时自己的心境不好,诗也费解。”

赵老难得译一次诗,结果,读这本书后,聂鲁达成了我最不想碰的知名诗人。

话说漓江这套书里的诗歌译本真是乏善可陈,

看看希姆博尔斯卡和圣-琼·佩斯都给译成啥样了

赵德明有发言权,因为他读过,也因为他在智利的经历。留学时他学的是学习语言和历史。他去看过聂鲁达著名的避世之地——“黑岛”,也认识了聂鲁达的老师,巴勃罗·迭洛加。他曾给那位老先生送去过生日蛋糕,对方则给他展示了自己的长诗——《长征》,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题材,极具气魄地写在一幅折叠长卷上,十分漂亮。

聂鲁达的自传《我承认,我曾历尽沧桑》,在我眼里是一部超级自恋者的陈述,戴着桃色眼镜回顾过去,把自己所有的波折困苦都给浪漫化了,变成个人名声的注脚。“你这个印象很对,”赵德明说。他说,他同迭洛加也聊到聂鲁达:“你刚才说的印象,他也说了,聂鲁达小心眼,爱嫉妒,有才是有才,心胸狭隘,沽名钓誉,爱争执,傲慢,等等。”

我很高兴能和老赵一同睥睨聂鲁达。“他是时势造就的,那时候冷战,苏联需要这么一个有国际知名度的诗人,作为世界左派势力的代表人物,另外,他自己对自己的宣传炒作也是很成功的,共产党乐意拿他当个偶像,捧红他。”然后,我又同他分享了对聂鲁达晚期长诗《漫歌》的欣赏,《漫歌》中的第二部“玛丘比丘之歌”标志着聂鲁达的转型,之后创作情怀跟以前就大不一样了。

智利作家罗伯特·安布埃罗写过一本《聂鲁达的情人》,也是老赵翻译:“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它写的聂鲁达,可以印证你的看法。书里有杜撰,有虚构,但有一点没错:他在晚年很伤感,很凄凉,他一路走来是对自己有个反省的。”

********

“我想到,古今中外有哪一位伟大人物不是娘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呢?那么,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伟大’起来的呢?”在《聂鲁达的情人》译后记里,老赵有感于聂鲁达平生丑事之多,写了这么几句,这篇文章用词相当“粗俗”,足以得罪一干聂鲁达的崇拜者,不过,倒是可以由此看出他的睥睨姿态是怎么来的:当他看清楚诸多斗争不过是“选边站队”,一代代作家做的也都是突破前辈桎梏的事,并必然也要被后人所突破之后,他就形成了自己看问题的方式。

赵德明入北大后先学的是法文,然后赶上古巴革命胜利,需要培养一批西班牙语人才,才学了西班牙文。去智利留学时,那里还是右派当政,不过他已经有机会以翻译的身份见到未来著名的左派总统阿连德,“他是个医生,养一条大狼狗,在他家我们海阔天空地聊。”

赵老的拳头产品当然还有这本《2666》,他自己也是挺得意的,屡屡提到

1973年,皮诺切特发动政变,阿连德在保卫总统府之战中饮弹身亡。“皮诺切特的支持者是谁?是智利大企业家、大财团,美国德国也是他的后盾,阿连德的后台是中左势力,在国外,古巴、苏联、中国都支持,可是同样是支持,右派很容易团结,左派却要掐。”赵德明说起这些,连“无限感慨”都没有,“1963年底我到智利,中苏已经不和,反映在学生里,大家都有个选边的问题。左派里就有亲苏、亲华、亲古巴派,还有无政府主义派,还有墨西哥、阿根廷的左派学生在智利流亡的,又有自己的派。他们互相掐得很厉害。我到一个毛派学生的房间里去看,墙上挂着三个画像:马克思像,毛泽东像,切·格瓦拉像。”

谈不上谁正义谁邪恶了,智利的动荡也是冷战的果实。我们聊起老赵比较欣赏的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他是政变发生后年轻的左派流亡者之一。“他们真是'作鸟兽散’。波拉尼奥去了德国,因为他学的是德语。还有人跑到古巴,跑到中国,跑到苏联。跑到中国来的人,要接受培训;跑到莫斯科的人,要被调查,看他们的利用价值有多少。本来满腔热血,现在政变之后,无家无业,这种没根的感觉特别痛苦。流亡者的心境是很复杂的。”

《城市与狗》,赵老早期翻译的又一本巴尔加斯·略萨

对他们寄予泛泛的同情毫无意义,他们和其他国家的青年一样,人生活动的第一目标,是寻找自己的价值。他们面前的肥皂泡一个接一个破灭了,那些亲苏的流亡者,到了1991年,自己脚底踩的那块砖头都被抽走了。赵德明翻译了一堆波拉尼奥,他说《2666》之所以有“划时代意义”,是因为波拉尼奥终于为他那一代流亡者留下了有分量的文化财富,而且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

“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花了17年时间积累,波拉尼奥写《2666》用时短许多。它发出一个信号:小说要多元,多角度,场面大,且重视细节。今后的五年十年,文学会无主流,《2666》这种小说会更多。”

********

《水中鱼》,巴尔加斯·略萨的自传,这套书曾经是以3折以下的价格倾销的

看见赵德明家的护墙板,地砖,桌子,床边堆的和书柜里歪斜摆放的书,大致就明白,他是可以以工作之乐来填补生活品质上的所有不足的。“我哪个作家都不喜欢,但我哪个作家的文字理路都愿意研究。”虽然总要摆出明晰的意见和判断,可是赵德明却是忘我之人,把“我”忘在了“研究”里面。他的译文,在我眼里常有华丽之笔,可他谈起经验来,用的概念却很老,比如他说,文学翻译让他拥有了“方法论”。

是怎样的方法论呢?翻译需要你首先确认一本书的客观存在,不可改动,所以人要有基本的实在和谦卑;其次,“一本文学书,一打开,迎面扑来的都是符号,到底词为何这么搭配,主句谓句怎么组合,我必须一路克服下来。这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刨根问底。”老赵打开《爱狗的男人》里的一页,满满的字,从头到尾,就是一句话。

“我能怎么做呢?一点一点搞清结构和意思,拆分它,梳理它,”他挺起惯于伏案的腰杆,“你看不懂它吧?我呢,我也只能通过研究来搞懂它,把它变成中国人能读的字。”

希梅内斯的这本散文是赵老的近译之一,凭着发不完的余热

Q&A

这篇专访的提问比较low,不是我的风格,这是因为我发现提问的意义不大,老赵的思路爱生旁枝,信马由缰,让我最终决定节制提问欲。

问:对您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答:是毛主席。我们那代人哪有谁不崇拜毛主席的?1959年伏罗希洛夫访华,北大的人在新华门那儿迎接毛主席和伏罗希洛夫。那会儿还没有首都机场,需要从西郊过来。北大很光荣,男女学生在新华门,我是学生会的头儿,看见毛主席,浑身就跟过了电一样。

这么伟大的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走下神坛了。后来我想,哪个中国人的威望能超过他呢?连他这样的人,后来也慢慢被时间给忘了许多,你们对他没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了,再年轻的人都快把他给忘了。那么“名”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要打一个大问号。

我一路走来觉得钱对我的诱惑也很淡了,拿了钱干吗?不就是买点书吗?我看得太淡了。名利不过如此,威望不过如此,这个“不过如此”可太厉害了。我做翻译,扎扎实实干活能出好活,心里有幸福感。博尔赫斯早年写了很多东西,给人写首诗,出个墙报,印个小册子,不为了卖的,日后这些东西都是好作品,心境得纯,就有好作品。

《艾达之路》,也是最近几年的赵氏出品

问:您翻译的大多数是拉美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至少一百年来,最大的特点是一代跟一代较劲。联合国编过一本书叫《文学在拉美》,说拉美的传统是“与传统决裂”,后一代人故意跟上一代的大师决裂,年轻一辈憋着一股劲要跟老一辈划清界限。你看巴尔杜拉(《爱狗的男人》的作者),他人在古巴,却要关注西班牙,关注墨西哥,他要往外看,把自己家乡跟世界联系起来。

问:您这代翻译家都要编写教材,您觉得这个工作有意义吗?

答:当然有意义。1984—1985年《拉美文学史》的编辑,对我的帮助很大。当时是我和赵振江、孙成敖联手做的。为了写这本书,我们得看很多书,于是拼命读。后来是我提出此书的提纲,各地专家学者过来在杭州开了一次讨论会,就讨论这份大纲,大家都批评,这个会太成功了。这本教材出来后,我觉得对我自己的帮助都很大,相当于在我留学之后,又帮我上了一个博士生的课。

问:您翻译西班牙语文学,尤其是拉美文学,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答:我翻译得越多,就发现西语世界跟英美德俄关系有多密切。你看这本阿根廷作家的《艾达之路》,写的是美国学院生活,我要是不了解一点美国,我哪里敢翻译?但是,翻译美国法国英国俄国文学的人,就很少了解西班牙语世界的情况。前几天有个英语翻译家来问起我关于加勒比海海盗的一些知识,我就发现了这个不对等现象。

连这种一看就是水货的西班牙语小说,都署“赵德明 译”

不能只知道自己的一块。我做西班牙语翻译,知道许许多多的俚语、俗语,都印证了拉丁美洲与欧洲的关系。比如有句话“这个人长了一个土耳其人的脑袋”——什么意思?莫名其妙啊。查了很久,终于明白了,这句话是说某人是个替罪羊。你看,翻译有多么复杂。

还有一点想说的:笼统地说“拉美”也不适当。你真去过那里就知道,智利人,阿根廷人,秘鲁人,巴西人,墨西哥人,以及西班牙人,都不一样,差别大着呢,性格脾气文化。我得跟所有这些人都打过交道,我才能根据他们的语音啊语调啊用词啊分清他们。你得住在那里,住一段,好好了解他们的历史,不过也别太长,太长了反而糊涂。

THE END
0.巴西人入主世贸组织阿泽维多现年55岁,已婚,有两个女儿,流利掌握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2008年以来担任巴西驻世贸组织代表。对于世贸组织而言,他是“圈内人”。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启动以来,他几乎参与了所有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 阿泽维多1984年入职巴西外交部,曾代表巴西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和国际电信联盟任职。 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8/273228537;882@<7::4tj}rn
1.南美游巴西说葡萄牙语,其它三个国家都说西班牙语。南美人种非常乱,有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和贩奴过来的非洲黑人。随着几百年的岁月变迁,现在大部分是相互婚配混血的后裔。但正是这种杂交优势,才有那么多世界小姐选自南美。四个国家经济也都较为发达,人均GDP,除了秘鲁比较低,其他三个国家都在我们之上。看到南美人民生活的如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7198641592;:;:a3722;8758
2.巴西人的母语是什么?巴西人讲什么语言? 巴西曾受葡萄牙统治,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然而,巴西的葡萄牙语深受印地安及非洲语言的影响,甚至有些地名、动植物名称,都是沿用非洲方言.所以,葡萄牙文字典在巴西不是很好用,因为葡萄牙语在巴西,已经和发源地有很大的差异.巴西人通常都听得懂基本的西班牙语,至于英文,就不太普遍了. 34565 巴西人jvzquC41sd4{wx~gdcth0lto1zlf/zzguvopp8vwguzjqw4fd;8g2=g2:4h3:?7g25:8cl<4e6:92@80jvsm
3.Brazilian英语巴西的, 巴西人的, 巴西人… 查看更多内容 中文(简体) 巴西的, 巴西人的, 巴西人… 查看更多内容 葡萄牙语 brasileiro, brasileira… 查看更多内容 需要一个翻译器吗? 获得快速、免费的翻译! 翻译器工具 Brazilian的发音是什么? 在英语词典中查看Brazilian的释义 jvzquC41fkiukxsct{4dcvgtkfmf0xwi1|nt1.J:'CL&:M*G7'>6'K=1'G>&:K*D3'K9'JK'CF3&GA*C7'HG'N<':H+BF.J9':?&;B*G:'GG'JI1dtg{kuncp
4.入乡随俗巴西不可触碰的禁忌在这里,一切事物都是在缓慢地推进,所以既来之,则安之,不妨效仿当地人,利用等候的这些时间查查电子邮件,关注社交媒体等等。在巴西,如果一个巴西人跟你说“我就到了”,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其实还在家里,只是打算在某一时刻达到。 2.不要坚持讲西班牙语 尽管其他南美洲国家都通用西班牙语,但是巴西人讲葡萄牙语,而且这两种jvzquC41yy}/jww0ep5ip{4oenofp}4pgyy`v{fxgn532:9281z32:92837`3;<499;/j}rn
5.马军:力行会馆——我的东京之家我的房间对面,住了一个缅甸人,能讲流利的英语,也能讲一些汉语,他说他曾去过中国的新疆。隔壁一侧住的是一个叫西村的巴西小伙子,他实际上是一个混血儿(父亲是巴西人,母亲是日本人),总是客气地和我打招呼。后来我发现他正和馆内一个名叫Elisa的玻利维亚女孩在谈恋爱,我故而问他:“你讲葡萄牙语,她讲西班牙语jvzq<84yyy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