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中国情结,世界上第一部印刷版中法拉丁语大辞典的传奇汉学家翻译路易十四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

关于拿破仑的中国情结,那就是他曾经评价中国是东方睡狮——“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

虽然拿破仑对中国的预言的真假存在争议,但拿破仑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充满好奇和善意却是不争的事实。

拿破仑重视中国。1802年作为法国第一执政官,他在给巴黎大主教的信中写道:“我以极大的关注审阅了你关于中国的传教士团的报告,深感事关重要,希望你提供更为详尽的报告,让我了解如何能使他们的热忱既有利于宗教,也有利于国家。”

1806年,他资助三名法国传教士到中国,让他们携带一批天文仪器作为礼物赠送给清廷。

1808年拿破仑颁布政令,下令编撰中法拉丁文大辞典。

1813年历时五年,法国编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印刷版中文-法文-拉丁文大辞典(Dictionnaire chinois-francais et latin),中文名《汉字西译》。

大辞典印了1500本,大辞典一共有1200页,有12公斤多重。每个字都有编号,一共有13316个字。大辞典里面这些字由偏旁部首按序编写,从少到多。在每个字下面,有一个中文官话发音的标注,这个发音依照5音来标写。这个音标混合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的标音方法。

当时印刷的中法拉丁文大辞典是在法国全国范围都有派发,拿破仑特别下令每个法国大学图书馆都送一本。就这样,当时被派发到大学图书馆的大辞典,有些流传下来了。

如今中法拉丁文大辞典在法国境内存有20多本。这部中法拉丁文大辞典的用纸应该不是酸性纸,这种是质量非常好的纸张,它保存地非常好,因为它完全没有碎屑化。所有的纸被缝在了一起,然后被绑在了书筋上面,这可以帮助书的结构良好完整,尤其是这么一个大部头的书,更是如此。

这本大辞典的体积真是很大,阅览时要遵守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建议。我们需要拿小枕头来保护它,把小枕头垫在大辞典下面,就不会使封皮受损。我们不能用手按压大辞典,拍照片的时候也不许开闪光灯。

在阅览这本大辞典时候直接用手翻阅,且手必须要是干净,干燥的,而不是戴手套去翻阅它。

不建议戴手套的原因,首先就是手套上可能会有织物碎屑掉进辞典里,还有就是戴着手套去捏书页,翻页时更有可能捏坏薄薄的纸张。

如果是直接上手,手部干净且干燥,损坏大辞典纸张的几率就很小。

208岁的这本汉学丰碑传奇性的大辞典,是怎么问世的?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本文为您展示这段历史。

对于法国来说,出版第一本这样的大辞典,既源于文化好奇心,也是地缘政治的考量,这是一种自豪,这意味着法国人超过了英国人。

当时在中国交往和中国文化的领域,法国和英国之间处于互相竞争的状态。由于英国比法国行动来得早,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嘎尔尼伯爵访华,这对法国来说是一种挑战。

因此,法国人想在中国文化上,做出点成绩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中法拉丁文大辞典的问世,对法国人来说是一次强有力的行动。因为英国人当时也在编写一部中英文辞典。

中法拉丁文大辞典能够在五年内完成印刷出版,首先归功于百年前的“摄政王的黄杨木”中文印刷字块。

“摄政王的黄杨木”中文印刷字块,因为它们可能使用的是黄杨木,但实际上使用的是梨木。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1715年,在位时间1643年-1715年,长达72年110天)国王时代,摄政王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1674年-1723年,1715年到1723年的法国摄政王),下令启动制作中文字块的工程。

上图是让·保罗·比农神父

中文字块工程由让·保罗·比农神父(Jean-Paul Bignon,1662-1743)负责,他是当时法国法兰西公学院(Le Collège de France)院长和法国皇家图书馆馆长。比农神父将皇家图书馆带入了黄金时代,他将中文字块工程的具体监督工作交给了傅尔蒙(Etienne de Fourmont,1683-1745),他是法兰西公学院阿拉伯语研究所语言学教授,也是著名的汉学家。

1715年中文字块工程动工,到1740年结束。横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年-1774年,路易十四曾孙,法兰西波旁王朝第四位国王,在位时间1715年-1774年)时代。

据资料记载,法国皇家印书局的7位师傅花了20多年的时间刻了8万到11万个汉字,每个字的印模上都有师傅的名字、汉字的号码,其声标和发音,仅仅刻字就耗费了700多枚金币。

制作字块的工人们不懂中文,他们临摹一些中文字,在此基础上制作字块。其中一些字块是40号大小,这种比较大的字块数量是最多的,也是质量最好的,中法拉丁文大辞典的印刷就是使用的这些。还有一种字块,做出来体积比较小,错误多一些。

这些用黄杨木雕刻的汉字字块,傅尔蒙教授出书的时候用过一些。后来,傅尔蒙教授去世,由于他的学生们把兴趣转移到了其他的东方语言,这套中文字块的用途就非常有限了。

上图是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1868年

1740年中文字块工作完成,字块被运送到了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里面保存。当时,这个图书馆被称为法国皇家图书馆。

这一搁置就是70多年,直到1808年,拿破仑下令使用这些字块,用来印刷中法拉丁文大辞典。这些木刻中文字块才被运出图书馆,被送到了印刷厂。所以说中法拉丁文大辞典的印刷,是这些中文字块的真正首次亮相。

如今“摄政王的黄杨木”中文印刷字块收藏在法国国家印刷局,它们现在存放的抽屉,就是当时保存的地方。

1800年,一位在意大利米兰出生的德语区的汉学家,名叫哈盖尔(Josef Hager, 1757-1819年)。他在伦敦《文学哲学动态》(Literary andPhilosophical Intelligence)里著文声称,他将编撰一部含8万字之多的大型汉语辞典。显然,这种宣言多少显得有些狂妄。但无论如何,他却由此扩大了知名度,得到了进入法国皇家图书馆的机会为法国政府做事。

1801年,哈盖尔的第一部汉学著作《边划译》(An explanationoftheelementarycharactersoftheChinese)出版,这是打开欧洲19世纪汉语研究新局面的著作。

1802年,法国政府安排哈盖尔出版一本中文辞典。为此,给了他6000法郎作为酬金,这个数字已经不错了。

当时懂得中国字的欧洲人不多,有意大利人、有德国人、还有法国人。

有一位意大利人,参与过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伯爵出使中国行动,做过一些文件资料从英文翻译到中文的工作。

这位意大利人激烈地批评当时忙于中文辞典工作的哈盖尔。他批评说,哈盖尔根本不懂中文,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充分,并以此敦促法国挑选一个合格的人来编中文辞典。

这个意大利人名叫蒙图奇(Antonio Montucci,1762-1829),来自意大利的锡耶纳。他很想拿到这份编写中文辞典的工作。

意大利人蒙图奇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他成功地赶走了哈盖尔,但是他却并没能如愿,法国政府没让蒙图奇接任,而是指派了一个法国人。

其实当时也有其他欧洲汉学家可以胜任,但因为这一项目的国家性质,拿破仑还是任命了一个法国人。这就是为什么,编撰中法拉丁文大辞典的任务交给了法国人。

1808年10月,根据拿破仑的政令,法国政府内政部长科特雷(Emmanuel Cretet)任命了一个法国人,此人名叫小德金(Chretien-Louis de Guignes,1759-1845),继续这份由哈盖尔在1802年开始的大辞典编撰工作。

小德金不是语言学家,也不是词汇学家,更不是文献学家,而是一个批发商人。在他父亲的引导下,他才开始学习中文。他的父亲名叫德金(Joseph de Guignes,1721-1800),是一名法国院士,也是个汉学家。

小德金在25岁时赴中国,并在广东的一处领事馆工作了10年,还在中国到处游历。

拿破仑下达的任务非常清楚,行政令中告诉小德金应该如何制作,必须使用“摄政王的黄杨木”那些中文字块,而且还命令必须在5年内完工,同时,还拨了不少款给这个项目。

这的确是一个挑战,小德金没有辜负拿破仑的期望,1813年成功推出了具有拿破仑标志的中法拉丁文大辞典。

拿破仑很是以成功完结此项目为豪。1815年他访问了格勒诺布尔市政图书馆,观赏了印刷好的中法拉丁文大辞典。拿破仑说:“人们已劳作了100年,我的一纸政令却使之在5年内完工。”

上图是叶尊孝神父的《汉字西译》

为什么人们要指责中法拉丁文大辞典是抄袭?当时有不少攻击诋毁这部大辞典的人,指责这部作品纯属抄袭。原因是这样的,这部大辞典直接来源于在华传教士在17世纪18世纪的作品,尤其是参照了一本古老的中文拉丁语辞典,名叫《汉字西译》,大约是在1700年左右编撰完成。

《汉字西译》这本辞典,来自于一名意大利方济各会修士,名叫叶尊孝神父(Basilio Brollo de Glemona),1648年出生于意大利,1704年在中国陕西去世。

上图是叶尊孝神父的《汉字西译》

不过,小德金的贡献,就是给这本中文拉丁文的辞典加上了法语解释。叶尊孝神父的辞典是从中文翻译到拉丁文。而德金是基于此,加上了法语翻译部分,成就了著名的中法拉丁文大辞典。

在大辞典上,小德金把自己的名字放到了第一页,把叶尊孝神父的名字放到了很不起眼的位置。虽然小德金的做法让人们觉得有点奇怪,但他想让读者认为,这部大辞典的作者是他。

整个工程里,他扮演的角色不是作者,而是工程经理,更确切地说,他的角色是大辞典的出版经理。

上图是叶尊孝神父的《汉字西译》

就这样,叶尊孝神父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封皮上,而是在前言里被提到。

这么做,其实是彰显了这一大辞典的地缘政治博弈元素。毕竟这是一个法国的工程,它里面蕴含了法国的国家自豪感,也就是说这本大辞典就是激发法国国家自豪感的一个载体。

但话说回来,把意大利神父叶尊孝那本《汉字西译》的意义放大,也是为了刻意缩减小德金在大辞典出版中做出的贡献。

无论怎样,中法拉丁文大辞典《汉字西译》,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中文和西方文字互通的权威参照本。后来虽然出现了很多想要改良它的计划,这些计划要么就是不了了之,要么就是做出来之后,版式等当中,有很多小德金版本的影子。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汉语拉丁化八十年代才终止?国家明令废止,文改委为何却拖了八年!因此,直到1986年,国家禁止“二简字”的运用,自此无人再提起汉字改革之事,汉字拉丁化也告一段落。 多年的汉字改革之争,最终尘埃落定。 旧时西方列强敲开国门后给国人带来的痛楚印象犹新,汉语拉丁化的改革进程极为曲折也是情理之中。 虽说汉语拉丁化最终未能实施,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字由繁化简的进化,具有一定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712?2986519?:;==77a728:9;86<40|mvon
1.讲座预告大分化与经济转型方向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主讲人东西思想的互鉴与交流——阿拉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经典文本《论原因》及其在拉丁语世界的接受 主讲人:归伶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时间:8月6日19:00—21:00 主办:南京大学哲学系 参与方式:腾讯会议(ID:997-574-360) 西方的甲骨学研究 主讲人:夏含夷(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G2<4ROU273:S;Y90jvsm
2.中国法学期刊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4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场深刻的变革。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入宪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的宪法依据,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与政策具有宪法属性与效力。 一、宪法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多样性 jvzquC41yy}/|pkz0ehqv7hpmk4og}4YMC90YngRwdrjejykqp5xm]jzvEuovnsv0cyqzHhqpvkovRI?7g?eh:97/7ig2697223b2k3;:hf4d74
3.“中国有内在的活力和韧性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际麦克雷(Michele Ferrero) 意大利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长期外聘专家、拉丁语文化中心主任 肖连兵 光明日报社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 1月18日,乘坐中国首都航空JD455航班的游客在马尔代夫马累维拉纳国际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新华社发 【光明国际论坛对话】 jvzquC41yqxmf7ugqrrf0lto0et0p:4424902:721e712;254871:=60jvsm
4.国际交流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法官与人大法学院合作的欧洲人权法院判例在中国出版的部分筹备工作,并负责其中公约第2条判例的大部分翻译任务。这项工作远比我想象的要困难许多。首先,法院的判决使用了大量法律英语、甚至常夹杂拉丁语和法语,而对案情的描述中亦经常出现特定领域的专有名词。尽管其在阅读上造成的障碍很小,但要将其jvzq<84jwogotrljvu4swl3gfw4dp8llln5hlsqgl16ghl;3;56c9=9hh9gc9n<897=2d@:f464ivv
5.英伟达(NVIDIA)这个生涩的单词源于拉丁语Invidia,意为“嫉妒起底黄仁勋:为何中国没有英伟达? 英伟达(NVIDIA)这个生涩的单词源于拉丁语Invidia,意为“嫉妒”。用这个“坏词”命名自家公司,的确体现了这家初创企业的反叛精神。 作者|关不羽 知名财经专栏作家 英伟达(NVIDIA)又一次上了媒体头条。上周五(4月19日),英伟达股价暴跌10%,这是继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jvzquC41zwkrk~3eqo579>:55984487:938:7:;
6.“种族灭绝”的帽子为何不应扣到中国新疆头上?他将希腊语中意为民族或部落的单词“geno”和拉丁语中意为杀戮的单词“cide”合并在一起,构成了新的单词“genocide(种族灭绝)”。莱姆金将其解读为“通过各种手段实施一系列旨在破坏特定团体必要的生活基础并消灭这些人群的计划”。次年,德国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危害人类罪”对纳粹头目提起指控,“种族灭绝”一词也jvzq<84yyy4djrscpg}t0lto1it04973128.394;62?:3<3ujvsm
7.“波斯狗”东传:从伊朗到中国——兼论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物种传播中波斯(Persia)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历史上在这一地区曾建立过多个帝国。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波斯之名,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较晚,初见于《魏书·西域传》: 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jvzquC41{nk|3uyw4ff~3ep1oohx4322:039:6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