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学人:陆谷孙,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主编《英汉大词典》《新英汉词典》,著有《余墨集》《莎士比亚研究十讲》等,英译汉文字200万字左右,撰有《逾越时空的哈姆雷特》等论文40余篇。

编词典就像做厨子

在学术界,陆谷孙是公认的“英语大师”。提起先生的名字,人们总是能马上联想到他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这部词典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影响难以估量。有一次语言学家陈原对陆谷孙说:你晓得欧洲要惩罚一个人用什么办法?就是把他发配去编词典,你怎么会编得这么来劲。是的,陆谷孙开始也觉得枯燥。可是,编着编着就觉得有创造性了,“很有一种自我实现的乐趣、快感。”他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埋头一做,就是40多年。

“偏向疏篱断处尽,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独步秋风无古今。”这首诗道出了“陆老神仙”的风骨。

陆谷孙,这个名字随着《英汉大词典》《新英汉词典》的诞生而印刻在我们这个时代。

1991年出版的《英汉大词典》是由中国学者独立编纂的第一部大型双语工具书,至今仍是同类词典中最具权威性、使用率最高的工具类图书,是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它的主编正是陆谷孙。自本世纪初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陆谷孙又“与所剩无多的时间赛跑”,全身心投入主编《中华汉英大词典》(下简称“《中华汉英》”,上卷已出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但凡涉及中英互译的问题,我最先想到的、麻烦最多的,就是陆谷孙先生。在微信上、在电话里,或者说在我心中,他给出的回答一定是中英互译的最佳版本。他总是飞快而耐心,却又那样审慎,常常挂了电话不一会儿,微信上又冒出他认为更精妙的译法。

但陆谷孙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编一部既能查到“灰天鹅”又能搜到“学渣”的汉英词典

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提到,以陆谷孙的才学,若是编教材、外出授课,哪个收益不比编词典高?但他坚持要做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而且做了40多年。编词典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常常要“用理想主义的血肉之躯撞击现实的铜墙铁壁”(陆谷孙微博签名档)。在1991年编完《英汉大词典》之前,陆谷孙就对自己提出 “三不”——“不出国、不兼课、不另写书”。这部词典的编写队伍,1970年初编时有“108将”,到了1986年仅剩下17个人,被任命为主编的陆谷孙硬是带着“老弱病残”又花了四五年,编完了这部至今被认为是中国人学英语最好用的词典。

按陆谷孙五年前接受本报采访时所言,未竟的 《中华汉英》是他“最后的事业”,是一件让他“牵挂了20多年的事”。1991年刚编完《英汉大词典》时,他在香港遇到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安子介,安子介对他说,林语堂、梁实秋他们英汉、汉英词典都编过,你为什么不再编本汉英词典?于是,“被勾起了虚荣心”的他,从1990年代末开始着手这一工作。

《中华汉英》的编纂流程是由编者提交初稿,而后由主要编写人员修订,再由执行主编修订,最后由主编陆谷孙审定。“陆老师自称‘老改犯’,他的校样看起来像是打翻了墨水瓶,常常为了一个词条一遍遍地修改,或是调整翻译用词,或是重新选择例句。”《中华汉英》责任编辑于文雍记得,陆先生说过,编词典过程中“改”是没有止境的。但“如果没有无休止的改和加,《新英汉词典》能累计售出一千万册吗?”

陆谷孙自己 “顽固地”认为词典的第一要素是“查得率”,甚至没有其他方面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为“这符合最广大读者的需求”。他有着丰富且庞大的阅读量,关心时事,且非常喜欢随手写——伸手可及的信封、明信片、小纸片上常常写满他的最近收获。

陆谷孙门生、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说,陆先生一直特别关注收录新词。1990年代跟着先生编纂 《英汉大词典补编》时,先生就叮嘱他,每天要在最新的报纸、杂志中找新词、热词。但编词典时不能照单全收,比如入选的词必须在不同的新闻报道中出现过至少3次,而且有一定的时间跨度。

在高永伟看来,《中华汉英》就有着浓重的“陆氏风格”。翻看《中华汉英》上卷,最近几年流行的许多汉语新词、热词扑面而来。其中既有高大上的专业词——灰天鹅(grey swan)、标签云(tag cloud)、光保真 (light fidelity,Li-Fi)、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又有挂在嘴边的时髦话——高级黑(last word in being negative)、草根(grass-roots)、海选(mass election),等等。占比较大的是与计算机、手机和网络相关的词汇,正如陆先生所言:“今天编词典要着重顾及使用者的大头——年轻一代,特别是那些‘双机人’:计算机和手机用户。”比如 低 头 族(phubbers)、建 群(to set up a group[in netspeak])、点 赞(to push the“like”button;to give the thumbs up)、给 力(boosting;stimulating;cool;awesome)、爆 表(to go beyond index;to exceed the upper limit)、呆 萌(silly and cute;adorably foolish;adorkable),等等。

“陆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多看英文书籍、报刊、杂志,然后反哺到汉语翻译中,这样译文就有了地道性。”高永伟说,除了记录下汉语新词,陆先生还想方设法在词条或例证的译名中,体现英语新词的用法。例如,在“矫情”表示“pretentious”的义项下,设置的例证是“当地铁上其他人都在低头玩手机时,正儿八经地看书难免会觉得有几分矫情(when all else is phubbing on the tube,reading a serious book may seem somewhat pretentious)”,其中所用的“phubbing”一词2012年才首现于澳洲报纸。

对于一些成语、俗语、谚语等,陆先生尽量用英语中地道的习语来对应翻译,尽最大可能实现词目和例证的 “等值翻译”(陆谷孙语)。例如,对“进退维谷”除了提供最为常见的 “in a dilemma”之外,他还提供了两个英语习语——“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和“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把汉语、英语中最优美的部分通过词典这个窗口展示出来”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院训,是陆谷孙早年提出的:“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强调的是知识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据说他最担心外语系的学生中文不过关,“中文都没读好,怎么读得好英文呢?”

陆谷孙曾提出,《中华汉英》的一部分受众是国人,他希望可以让不熟悉古字、古词和舶来专业术语的年轻读者,通过名言、熟语、谚语、歇后语等汉语词条所对应的英语解释,提升对本族语的认知,补一补传统文化的课。同时,他更希望能让对中华文明感兴趣、想学汉语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与文化。

据统计,《中华汉英》的百科类属标注中标注“Chin(中国的)”的中国特有词汇有504个,“Chin Med(中医/药)”的有734个,“Chin Myth(中国神话)”的有227个。而且,词典里还有大量摘自中国经典名著的警句、箴言、妙语等,有些还用☆加以标注。比如,在“合”字头下,加有此标注的例证多达6条,分别摘自《庄子》 《孙子兵法》 《周易》《战国策》及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在词典中,还有不少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是通过字面直译加注解的方式来翻译的,以帮助外国人理解。比如 “闭门羹”[(stew prepared for a brothel client but admittance refused) no admittance;refusal of entrance;door slammed in one’s face;cold-shoulder reception]、“斗地主”(fight-the-landlord[3-or 4-party card game to outplay the side passing for a rural landlord]),等等。

另外,《中华汉英》里还收录了港澳台地区的典型用语近1000条,以及汉语各大方言区中的常用词语,如 “忽悠”、 “刮三”等,“使其成为汉语里面一个共核部分,借助英文翻译让大家培养认同感,何乐而不为?”(陆谷孙语)

于文雍介绍, 《中华汉英》收录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习俗等有关的词汇。在业已出版的上册中,仅成语就逾2万条。此外,不乏古汉语条目,甚至象形文字,这在同类型同体量的汉英词典中是一个突破。“从无到有是最难的,陆先生就愿意做这件难事。”更难的是,陆先生“提供的例句或文采斐然,或风趣幽默,还能引发人们思考”,他希望“把汉语、英语中最优美的部分通过词典这个窗口展示出来”。“从《中华汉英》就可以看出来,陆老师为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费了多少心。”

说起陆谷孙的这份情结,不能不提他的父亲陆达成。陆谷孙曾说:“俗世给了我很多虚荣,但我最看重的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曾翻译过法语书的陆达成,要陆谷孙从小读的是《朱子家训》《曾文正公家书》等中文经典。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在陆谷孙当外文系主任时,会开设“白菜与国王”系列讲座,请余秋雨讲文化、冯亦代讲新闻、董鼎山董乐山兄弟讲翻译、陈钢讲《梁祝》作曲、黄蜀芹讲电影、俞丽拿拉小提琴。

陆谷孙戏称自己是 “假孤老”,他的太太、女儿早就移居海外,且早已有第三代,但他只是隔年去与他们团聚。至于他自己为什么坚持留在国内,他曾引用两句话作答。一句是捷克作家克里玛说的“我没有参与创造国外的自由生活,因此我并不留恋。我的心还在布拉格。”一句是杨绛说的“我们都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或许于文雍的解释更直白一些,“陆老师认为,他在国内的作用更大”。

以前外文学院新生入学时,会请陆谷孙给大家上入学教育第一课。他曾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心中有这条道德底线,不要欺骗、钻营、庸俗、猥琐,而要用一颗忠诚、明敏的心,保持对问题的省思与追问。”很多人觉得,这就像陆谷孙一生的写照。

“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

陆谷孙曾说,他喜欢孤独、不喜交际应酬,“还是老老实实当我的教书匠为好”。许多学生在上过陆谷孙的课后都说,听他上课是一种享受。尤其他讲课时的“陆氏幽默”。按他自己的要求是“一堂课,起码要让学生笑3次”。除了本院学生,复旦其他院系甚至许多校外的人都会赶来听课,以致有时教室中座无虚席,连走廊里也站满了人。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期间在复旦大学听课,讲课者即是陆谷孙。

2015年,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曾召开过一次隆重的聚会,纪念陆谷孙先生执教50周年。陆谷孙读研究生二年级时,因外文系缺教师,他就被安排教大五的毕业生。为了不丢面子,他总是“精细地备课”——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背出来,然后对着镜子练。负荷最强的时候,他每周要上14到16节课,每晚还有2个学生要找他练口语,同时还得完成自己的研究生论文。那次纪念会现场来了几位陆谷孙最早的学生,他们一起唱了几首歌,都是陆谷孙当时为了让大家学好英语自编歌词的“原创歌曲”。

陆谷孙是莎翁研究专家,1982年时他即凭借《逾越时空的哈姆雷特》一文,成为第一位在国际莎学讲坛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他在课堂上教授的一些莎士比亚名篇,让很多学生因此走近了被认为极其深奥的莎翁。

《英美散文》这门课,陆谷孙一直坚持讲授到2014年,当时74岁高龄的他因腔梗住院后不得不停止教学。陆谷孙弟子、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谈峥至今记得,1987、1988年间他读大四时,陆老师给他们上 《英美散文》课的情景。“陆老师上课时,声音在教学楼走廊里好远就能听见。这说明他上课是很用力的。”

在1997年春心脏早搏发作最严重的那段日子里,陆谷孙仍然坚持抱病上课。甚至在学生发现他脸色苍白,体力不支,好像透不过气来,要立刻送他去医院时,他还是坚持把课上完。下课后,他就被直接送往新华医院抢救。成群的学生捧着鲜花去医院守护、看望他。

“陆老师在教学上一直在动脑筋。”谈峥说,陆谷孙曾告诉他,自己上了几十年的课,但有时上课前一晚还会兴奋得睡不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师,在上课之前,还因为要面对学生而兴奋得睡不着,这种精神实在是很难得的。”

陆谷孙常说:“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自1965年从教以来,陆谷孙即使担任行政、科研工作,也承担了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工作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规定。2000年他跨入了60岁的门槛,但教学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对本科生开设的基础课达400课时以上,给研究生上课350课时以上。

陆谷孙批阅过的学生论文,哪怕是厚厚的一叠,他也都一字一句地批改。在一些他认为“低级错误”的地方,他会画上标志性的“大眼睛”作为警示。批阅到最后,他还要写下一长段评语,据说是为了“让每个同学觉得自己是受重视的”。

平时,只要是学生去找陆谷孙讨论问题,不管认不认识,他都热情接待,帮忙查找资料,而且毫不犹豫地借书给他们。不管是不是他门下的学生,他都提携奖掖。许多复旦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在升学、留学、求职、文章发表等方面得到过他的帮助。

陆谷孙还一直从自己有限的收入中,拿出钱来资助贫困学生和有困难的同事、朋友。仅是他经由弟子们之手散出去周济贫困学生和院系职工的钱,就数以十万计。

尽管获奖无数,但在陆谷孙的家里,几乎看不到奖状、证书。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在复旦以第一高的票数当选“本科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说那是“给我喜悦最多,让我最感动的一次”。

THE END
0.西方人的讨论:是中国人学英语快,还是西方人学普通话快?因此,如果我们能说这些语言,我们就能与全球超过一半的人交流。 --维基百科称,说普通话的人口约为12亿,说英语的人口约为16亿。然而,要得到准确的数字并不容易。 综合上叙留言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是中国人学英语快,还是西方人学普通话快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jvzquC41yy}/lrfpuj{/exr1r1963k6767jc3A
1.中国人最容易学的外语排名中国人最适合学什么外语?取决于你对哪门外语有兴趣。因为学习外语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你得找到能让自己保持兴致的激情所在。 1学什么语言最容易学会 事实上,汉语、日语、俄国和希腊语都被认为是最难学习的语言。 事实上最容易学习得,或者语言结构、发音、词汇最规则的是“世界语”(注意这不是英语!)世界语是在印欧jvzq<84yyy4hcxxcp0ipo8lcqmgp1;79:39/j}rn
2.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精选35篇)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资本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pjcwycqunv1::993=3;7mvon
3.大脑与学习力学习没有起跑线,大脑终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难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学的时候学得最快;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好;运动、游戏和阅读是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 经常看到父母教很小的孩子认字、算数,还经常看到父母花大价钱给几岁的孩子报各种班。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父母很执迷,也很焦虑。jvzquC41yy}/jjtfh0ipo8sgktuoi8|gp|nbpp479:?4;9=350nuou
4.知乎高赞回答:有什么相见恨晚的学英语方法?新闻频道据统计,真正能把英语用于沟通的中国人还不到3%! 就像俞敏洪说的: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方面,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时间! 学习目标错了, 你的英语注定学不好。 在我十多年英语教育生涯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学好英语太难了! 可事实上,英语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比中文还容易。从基础到顺畅沟通,FSI给出的学习指导时间jvzquC41pg}t0qjzwp4dqv4423?.2=23817:8A88777/j}rn
5.练口才最快的方法简单实用口才训练方法集【接亲网】虽然我们身为中国人,但是有的时候在进行社交或者是语言表达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去组织自己的语言,其实这跟我们的口才是有关系的,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去学习口才,甚至还有一些大人也会,在参加工作之后,认识到自己的口才不是那么好的时候,也会去选择去练习一下自己的口才,但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我们自己在家口才训jvzquC41yy}/lrjskp}bpp3eqo5ccrpg13817960jvsm
6.中国人好学的语言有哪些?哪些外语比较容易?韩语是中国人最容易学的小语种之一。首先,中韩两国在地理和历史上的接触较为密切,这使得中国人对韩国文化和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其次,韩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有相似之处,比如主谓宾的基本语序、动词的时态变化等。此外,韩语的发音也相对简单,只有19个辅音和21个元音,与汉语的音节数量相近。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韩语jvzquC41o0mbqtfq0et0it4622<9
7.在家乡唱中文歌的摩洛哥姑娘:最爱Beyond,正在学粤语南方plus迪娜:我出生在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爸妈都是摩洛哥人。从小对语言很感兴趣,掌握法语、英语、阿拉伯语、中文等多种语言,目前正在尝试着学习粤语、闽南语、重庆话、上海话等。 我在中国生活了12年,今年年初才回到摩洛哥。在我17岁高中毕业那年就从摩洛哥拿着奖学金去了中国。从2010年开始,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49<13;5d8@5498;/j}rn
8.中国人学日语和日本人学汉语,谁更容易除了发音,日本人学汉语要比中国人学日语容易。 现代日语其实已经包含了一部分汉语了。本土日语和汉语几乎没有共同之处,甚至都不在同一个语言群组中。但由于汉语文字系统对日语的影响很大,汉语的许多特征与日语融合在一起,甚至包括一些主谓宾语法结构,例如:“読書 (書を読む) 贖罪 (罪を贖う)”等。 jvzq<84yyy4tcwyckj{/exr1r1;99<90jvsm
9.84岁钟南山院士飙英文刷屏:35岁才开始学英语,他的真实水平到底有多好一个月后,结果发现:95%的成年人学起来要比孩子快、准、好。 因为,像钟老一样,我们成年人已经有着对世界的一定认识和记录方法,对事物能够进行深度处理,借此来学语言,这效果远不是孩子能够比拟的! “根本不是年龄的限制,而是错误、教条化的学习方法在浪费大家的生命!”提起中国人学英语,龙飞虎愤愤不平。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tvxhm1gyuc}j1uf532;6/243158iqe/olh}upp{993?5280yivvq
10.中国人为什么重视外语学习?时政向世界传递中国方案,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中国正在这条宽阔的学习路上健步前行。 如果说早期的外语学习是靠电视节目“看”会的,时至今日,我们早已进入外语“处处学”“时时学”的移动互联学习时代。展望未来,借助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生事物之力,中国人学习外语的优势将会更加凸现。 jvzq<84rqnouklx0rguqnn3eqo4dp8s31462;863295d6;>595343=953:;/j}rn
11.男生花百万元留学七年英语口语仅为初中水平(图)——中新网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先过语言关,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早熟悉语言环境,干脆直接送孩子出国读语言学校,结果往往是一出国,发现语言学习班“遍地都是中国人”。有的孩子,在国内读两个月语言,觉得进步不快,又出国学语言,过了几个月,又跑回国内学,结果钱花了不少,语言还没过关。难道出国读语言不对吗?语言不达标,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niw1462285;/3<04>89279/uqyon
12.25岁,从哑巴英语到流利输出——我的7年口语学习之路(超长)到了高中更惨,那个时候我们150的英语卷子,我到高考前半年才及格。那个时候我的总分高,都靠数学跟语文还有文综提着英语跟别人拉开三四十分的差距,所以还好高考的时候英语考的还行。大学我在西安读的,学校里边也见不到什么外国人,没有什么应用的场景,最多有个英语角,还都是中国人。但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接触美剧了。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54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