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始创于1893年的“汉文门”,是武汉大学创建最早的专业之一,历史辉煌,积淀厚重,学风优良,实力雄厚。专业口径宽,应用性强,适应面广,培养层次全,兼具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

1917年至20年代末,是武大汉语言文学的初创期。先后在文学院任教的著名学者有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等,他们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夕,是武大汉语言文学的成长壮大期。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曾在文学院任教。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文学院的优势学科。50年代为武大汉语言文学的鼎盛期。文学院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由于具有群体优势,文学院的教学科研达到全国一流水平。80年代以来,文学院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1981 年以黄焯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汉语史学科获得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在国家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强。最近的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稳中有进,被评为A-。

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湖北省优势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湖北省特色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院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为大类招生,第一学年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汉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

2.师资队伍

教育之计,教师为本。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落实教学质量标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根本保障。

多年来文学院注重教学梯队建设,并有系列保障措施,经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已经形成师德高尚、作风优良、教学科研水平高、规模稳定、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形成了资深教授引领专业发展、中青年学者勇挑大梁、青年教师锐意进取的教学队伍。专业师资中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人、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武汉大学“70后学者创新学术团队”4支,“人文社科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学术团队”2支。

文学院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率达到100%。教师热爱教学,潜心教学改革和考试方法改革,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三问免试法”、“师生同创青春版《文心雕龙》”、“古文字写情书”等众多教学改革的典型事例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学风传承。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文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院党政办公室、综合资源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机构。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在美国宾州创办了孔子学院。

文学院现拥有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湖北语言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等4个省部级及以上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与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合作建设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等单位合作建设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坚实平台。

文学院教师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果突出,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近700篇,其中奖励期刊27篇,考核期刊近400篇。出版著作51部,其中重点出版社29部。主持各类项目共4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滚动资助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 4项。获各级科研奖励39项,其中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等。近三年文学院教师还承担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各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马工程”教材编纂等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等。

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平台和雄厚的教学研究实力为“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分阶段培养目标及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

(1)培养目标

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全面的实践技能,了解本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接受系统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思想创新能力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经后续培养后成为所从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

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对科学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具有坚实和宽广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上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阅读专业文献,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其中,硕士研究生阶段强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加强学生研究选题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博士研究生阶段对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训练、学术研究训练,拓展其学术视野,尤其是系统持久深入地探索学术问题的能力训练,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2)毕业生知识能力

本科生阶段:掌握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哲学、艺术、新闻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了解汉语言文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能阅读古典文献,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研究生阶段:按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完成各专业要求的课程学习;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科综合考试达到《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要求;除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外,还应完成以下学术活动:

a.学术交流:要求在攻读博士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提交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应在学院的硕博讲堂上做一次以上的公开学术报告;博士生论文开题后,每隔6个月应对其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汇报,由博士生考核小组提出具体意见。

b.经典文献阅读:博士生应该每两个月在导师课题组内进行一次与其研究相关的经典文献的深度讲解,培养博士生钻研学术文献的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c.实习实践:(a)教学实践。为了使博士生在教学工作上得到一定锻炼,鼓励其进行适当教学实践,形式包括:担任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的助教,或参加本科生教学的实验实践指导工作;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或其他形式的科研工作。

(b)专业实践。博士生参与导师的学术调研活动,也可进入学术机构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

2.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强基计划班”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评估,未能通过考核评估的学生流动到同年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习。流入限于本科阶段进行,从同年级其他班级综合成绩排名前列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补充。

新生入学后,“强基计划班”学生全部纳入“一年级基础研究训练计划”,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进行考评,一年级科研计划考核不合格学生流出“强基计划班”;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结束后,及时进行学分清理,不能按要求完成学分数超过10分的同学,流出“强基计划班”;

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对“强基计划班”学生进行考核评估,课程成绩达到学校基本推免要求,且科研创新活动能力通过专家组评估,即进入本硕博衔接培养,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分流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班,安排进行本科学业指导;

第五年,进行研究生阶段第一次分流评估,通过评估,正式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如果未能通过评估,转为硕士研究生学习;

第六年,进行博士生论文开题评估,通过评估者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阶段研究工作,如果未能通过评估,转为硕士研究生学习。

3.本硕博衔接的办法

按照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要求,对两阶段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学习重复内容进行简化,并设置衔接课程,“强基计划班”学生在第四年、第五年参加课程学习,取得研究生阶段课程学分,夯实专业基础,为后四年的强化科研训练做准备。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积极联系学校相关学院,为有意愿在交叉学科发展的学生提供科研、推免、毕业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的便利。

(1)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

三年级上学期,组织专业指导小组对“强基计划班”学生前五个学期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规划。

三年级下学期,正式确定进入本硕博衔接培养序列的“强基计划班”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依据学生本科阶段学习和研究生培养要求,规划本科第四年的学习。

四年级开始进入指导教师课题组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除完成学士学位论文外,还要完成衔接课程和研究生阶段部分专业课程学习。

第五年、第六年分别进行中期分流评估和开题报告评估,通过者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2)本硕博衔接学习模式

四年级上学期,通过考核评估确定进入衔接培养序列的“强基计划班”学生,达到学校基本推免条件,即获得推免资格(不参加推免研究生排序),开始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本科前三年专业学习和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要求,完成四年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本硕博衔接课程及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学生在本科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修满140学分,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与毕业论文方可毕业,达到学校规定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规定学习实践内按要求修满32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达到学校规定条件者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依据“强基计划”教育改革总体目标,在人文科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汉语言文学”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办学经验基础上,针对“强基计划班”学生生源和培养特点,完善导师制、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和国际化办学,逐步形成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强基计划班”人才培养模式。

1.学分与学制

实行“4+1+4”三阶段衔接。

学制:本科阶段4年,研究生阶段学习年限为5~8年。

学分:本科阶段140分,研究生阶段32学分。

2.突出导师制,完善管理模式

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学生学业管理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学者等为班主任,安排知名教授担任首席责任教授和3~5位教授组成专业指导小组共同负责,同时一对一安排博士生导师作为“烛光导航师”;学生日常管理由班级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和导师制有机结合,各部门相互配合,职能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指导。

3.教学小班化

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专业理论课、专业研讨课、实习实践课,单独编班运行。核心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结合小组研讨形式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报告与讨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英语表达水平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4.强化课外、校外学术交流学习

学院大力资助本科生、研究生赴海内外游学或实习。学院现有常州电视台、深圳量子云科技有限公司、许慎文化园等8个本科生实习基地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与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巴黎七大等合作研究生培养项目。2019年新增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本科生海外实习实践项目。通过专项经费支持,原则上每学年安排一次“强基计划班”全体学生校外实践,选拔部分高年级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帮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基础研究前沿问题和语言文字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5.依托省部级科研平台,推行科研训练

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科研支持教学,科研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将“学”与“研”结合。依托现有的省部级科研基地及参与共建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利用省级实践教学中心——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将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科学研究训练有效结合,开展学生自主的语言文字应用状况和湖北省人文资源调研,开设语言认知实验等,建立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统一,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式学习方式。

新生入学即进入“一年级基础研究训练计划”,为“强基计划班”每位新生安排学术导师,开放资料室和实践中心实验室,提供科研实践机会;二年级学院实践教学中心设立开放项目,供学生申请,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三年级,由科研基地如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遴选合适的小课题,对“强基计划班”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提升其科学思维、研究创新能力;四年级,依托国家、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优先选派和资助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学生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半年的研习。

6.推动国际化学习

突出国际化培养,强化国际交流。学院利用专项经费,资助“强基计划班”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至少每人一次出境交流学习的机会,包括短期实习、访学、国际学术会议或较长期的研习。与国外知名高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安排“强基计划班”学生在第三学期选修名校专业课程。

7.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创新赛事,激发活力

为学生提供经费和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场地,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文学创作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在专业能力、团队协作、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五、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参照弘毅学堂人文班和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兼顾博雅与专业、基础与前瞻的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

武汉大学奠基性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四大模块:文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和艺术(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

2.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有大类平台课、专业必修课和基础课以及专业实践训练课等。

大类平台课程包括古代汉语、写作等。专业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现代语言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当前文学、比较文学等。专业实践训练课程包括专业论文写作等。

3.特色课程

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特别设置两个系列的特色强基课程,一是“古典语言文字及文献”强基课程系列,共20学分,包括古典语文学专题研讨课(4学分,知名教授领衔开设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经典等专题研讨课程),典籍精读(8学分,包括十三经,汉译佛典选读等),古典语言课(8学分,古希腊文或拉丁文)等。二是人文强基课程系列,共20学分,包括专题研讨课(10学分,知名教授领衔开设语言演化、语言科技、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数字人文、文学与心理治疗、人类文明史等专题研讨课程),语言课(10学分,学术英语及第二外语)。

4.学术拓展课程(本硕博衔接课程)

包括中国学术史专题、文献研究方法论、语言文学理论专题、文学与文化专题、文学与艺术专题、文学史哲学、文学前沿问题、经学研究、西方正典等,计入研究生阶段学分。

六、配套保障

“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政策保障等。

1.组织保障

文学院成立“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院长全面负责拔尖人才培养相关工作,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共同决策,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研外事的三位副院长具体负责培养计划的实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2.经费保障

文学院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改善办学条件。除教育部或学校下拨的“强基计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强基计划班”学生培养外,文学院将在国际交流、实习实践、科研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工作有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补贴。

3.师资保障

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研究基地、校通识教育中心等,凝练由国字号名师领衔、专业骨干教师参与的“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整合院际双向交流合作项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同专业骨干教师、专业论文写作导师、社会实践导师、领航班级导师等,建设强有力的教育实践教学团队。

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全部由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一对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活动,便于本硕博衔接培养的连贯性。

4. 政策保障(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政策);

三年级通过专业指导小组评估的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学生全部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确定推免到本校相关专业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即获得硕博连读资格。

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学生在参加学校、学院框架内的公派留学、海外研习、实习等活动时均享有优先推荐和重点资助资格。

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班”学生在奖学金评定指标分配方面予以倾斜。

附: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强基计划班)课程计划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开课

学期

备注

总学分

理论课学分

实践课学分

必修

1100890011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100890011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1008900110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100890011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

1-4

体育

1-4

1100730011001

军事理论与训练

1-2

含2-3周军事训练

大学英语

1-4

程(12分)

基础

通识

课程

必修

2110720011001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1.所有学生必须修读《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2.通识课程选修至少跨三个模块,所有学生必须选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和“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课程,人文社科类学生必须选修“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模块课程,理工医类学生必须选修“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课程。

3.通识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满12学分。

2110720011002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核心

通识

课程

选修

一般

通识

课程

大类

平台

课程

必修

3140120011010

现代汉语(上)

3140120011011

现代汉语(下)

3140120011002

古代汉语(上)

3140120011003

古代汉语(下)

3140120011014

语言学概论

3140120011008

文学概论

3140120011012

写作(上)

3140120011013

写作(下)

选修

3340140011007

新生研讨课

专业

必修

课程

3150120011072

中国古代文学史(1)

3150120011078

中国古代文学史(2)

3150120011084

中国古代文学史(3)

3150120011090

中国古代文学史(4)

315012001101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150120011073

中国当代文学史

3150120011079

外国文学史(上)

3150120011085

外国文学史(下)

315012001108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3150120011086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专业

选修

课程

选修文学类

3350120011091

《诗》《骚》研读

3350120011092

《老子》《庄子》研读

3350120011001

《论语》《孟子》研读

3350120011098

《左传》研读

3350120011148

《史记》《汉书》研读

3350120011149

《文心雕龙》研读

3350120011108

《文选》研读

3350120011005

红楼梦研究

3350120011099

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研读

3350120011109

中国新诗名作研读

3350120011100

中国现代话剧名作研读

3350120011167

中国现当代散文名作研读

3350120011110

中国文论经典

3350120011101

中国现代文论研读

3350120011009

西方文学名著研读

3350120011124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研读

3350120011150

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研读

3350120011125

西方经典诗歌研读

3350120011093

圣经文学导读

3350120011126

西方文论经典

3350120011127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3350120011094

中国现代文学与视觉文化

3350120011095

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叶李)

3350120011151

中国当前文学

3350120011111

西方文论史

3350120011128

西方古典美学

3350120011168

文艺美学

3350120011096

批判性思维与修辞美学

3350120011112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3350120011152

东方文学

3350120011043

比较文学

3350120011130

生态文学

3350120011015

植物人类学

3350120011130

海外汉学研究

3350120011154

宗教与文艺

3350120011155

古代文学与文化专题

3350120011044

六朝隋唐诗歌专题

3350120011132

宋元诗歌专题

3350120011156

唐宋词专题

3350120011046

唐宋文学名家研究

3350120011169

元明清戏曲专题

专业

选修

课程

选修文学类

3350120011170

明清小说专题

3350120011171

明清诗文专题

3350120011007

民间文学专题

3350120011020

中国宗教文学专题

3350120011102

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

3350120011113

中国新诗专题

3350120011114

港澳台文学专题

3350120011134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专题

3350120011157

中国当代文学前沿问题讲座

3350120011135

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

3350120011136

域外汉籍与汉文学专题

3350120011158

当代法国文艺思想专题

选修语言类

3350120011103

第二外语(法语\德语\日语)

3350120011115

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

3350120011137

《尔雅》导读

3350120011052

《说文解字》导读

3350120011160

敦煌文献语言学

3350120011172

佛典与汉语

3350120011138

《古书疑义举例》导读

3350120011159

《马氏文通》导读

3350120011104

西方近代汉语研究名著导读

3350120011139

现代语言学名著研读

3350120011004

汉字源流

3350120011140

汉语史

3350120011141

现代汉语方言

3350120011117

汉语语音学基础

3350120011105

现代汉语词汇学

3350120011161

音韵学

3350120011059

训诂学

3350120011060

古文字学

3350120011106

诗词曲联格律与句法

3350120011120

语言学史

3350120011162

历史语言学

3350120011055

现代语言学

3150130013249

应用语言学

3350120011107

社会语言学

3350120011143

认知语言学

3350120011163

病理语言学

3350120011144

语言科技引论

3350120011164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3350120011064

中国历史文献学

3350120011146

目录版本学

3350120011165

清代学术专题

3350120011166

海外中国学研究

3350120011122

中国网络语言生活

3350120011147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偏误分析

3350120011123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

3350120011097

中国古代器物文化

跨学院选修课程

跨学院(系)课程至少选修4学分

实践

课程

必修

3150120011173

专业论文写作讲座

3150120011174

经典诵读

3150120011175

普通话测试

自由

安排

3150120011176

专业论文写作(第三学期)

大二、大三

3150120011177

创新实践(第三学期)

大二、大三

选修

3350120011178

中国话剧实验探索实践课

3350120011179

文学鉴赏与创意写作(创)

3350120011180

语音分析与实践

3350120011181

语言学实验

3350120011182

书法篆刻

3350120011183

三笔字—毛笔、钢笔与粉笔

3350120011184

方言文化典藏(第三学期)

3350120011185

方言调查(第三学期)

必修集中实践环节

生产劳动

3150120011186

实习

第3学年暑假

不少于4周

3150120011187

毕业论文

特色强基课程

古典语言文字与文献强基课程系列

指定选修

古典语文学专题研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经典等专题研讨)

3-4

典籍精读(十三经,汉译佛典选读等)

1-6

古典语言(古希腊文或拉丁文)

1-4

人文强基课程系列

指定选修

人文专题研讨(语言演化、语言科技、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数字人文、文学与心理治疗、人类文明史等专题研讨课程)

THE END
0.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范文3.1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48:;/j}rn
1.扩招100人!广外今年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汉语言文学首招师范生|录取|今年广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师范类学生。截至目前,该校共有三个专业招收师范类学生,分别是英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达304名,所有师范类专业均在本科批次招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对于广东的普通类(历史、物理)考生,广外在专业录取时实行“分数优先”的录取原则,不设置专业级差。即:根据考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537?47;8a9h6e:B8524613@l5:0nuou
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实施方案为落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切实搞好本科阶段(专科起点)各项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jvzq<84yyy4bju}ff0ipo8sgyuoohx4437663B3jvor
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2023级历史学(含拔尖班)主修专业确认工作细则特别提示:学生在提交转专业志愿前务必仔细阅读,符合各专业的转专业基本要求后方可提出相关申请。 (二)各专业主修专业确认流程 1.第一轮确认 (1)只接收类内申请。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6个专业内申请。学生需按时在“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http:/jvzquC41nu4{l~3gfw4dp87245522:>1e8;29?f4:3:83?4rcik/j}r
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2022年修订)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为深厚的教育情怀,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能综合运用语言、文学和语文教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达到职前水平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要求;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能jvzquC41yzicz‚3ucu{/gmz0ep5jpot132;31>::30nuo
5.关于2006三、主辅修共计90人 序号 学 姓名 申请类别 第一专业 第二专业 1 060600401 蔡怡婷 主辅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财政学 2 060600405 陈莹 主辅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财政学 3 290500426 邱晓霞 主辅修 汉语言文学 财政学 4 290600125 施跃进 主辅修 社会学 财政学 5 010600127 黄夏钊 主辅修 电气工程jvzquC41lyii0ow0gjv0ls1kplp1:5681997:3jvo
6.汉语言文学专业概况专业简介 ·是什么 汉语言文学主要研究汉语和中国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其相关理论、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等,涉及诗词歌赋、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在报刊宣传、新闻出版行业进行文章编辑与撰写、文学评论等。常见的汉语言文学研究内容有:婉约派、豪放派等文学流派,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jvzquC41yy}/ijtmcq4dp8xrgeobn892
7.初阳学院丨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卓越人才专业主修方向 文科试验班(师范):含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历史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 理科试验班(自然科学,师范):含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物理学(师范)、化学(师范)、生物科学(师范)、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jvzquC41e{~z0ƒopw0kew7hp14633858435d3>543c974=5;1rghg7mvo
8.关于组织开展20212022学年学生申请辅修双学位工作的通知3.申请辅修双学位学生所申报的学位不得与主修学位重 复,如:主修学位颁发文学学士专业的学生不得申报颁发文学 学士的辅修双学位专业。 三、开设专业 根据省教育厅学位办批示,我校辅修双学位开设以下六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学学位)、英语(文学学位)、法学 jvzquC41yy}30w~pw0kew7hp1{{bpn1{{~z1rshq1717;435::/j}r
9.西北大学文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其它(14学分):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与教学实践设置实践途径。 (二)学分要求 我院各本科专业按四年学制设置课程及分配学分。 1.汉语言文学专业 修满并取得148学分,满足其他毕业条件后准予毕业,授予学士学位。其中: jvzquC41yz/p€z0gf{/ew4kphu03959156587mvo
10.新疆大学辅修专业(学士学位)建设情况为进一步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基础,通过修读辅修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 2019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辅修专业学生,正式开办本科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目前,我校共有辅修专业13个: jvzquC41lyi/zsz0gf{/ew4kphu039<714>:47mvo
11.关于2024年江苏师范大学“助学二学历”报名工作的通知1.“助学二学历”专业课程中与主修专业公共选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学分相当、要求一致的课程,成绩合格可以申请充抵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学分,公共选修课程不得超过2门课程4个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得超过3门课程6个学分。 2.各专业课程计划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英语等三门课程不再重复开设jvzq<84z{fz/l|sw0gjv0ls1g45g:8h;5;9b5A:9:65qcpj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