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通知年第期教务通知

现将2015—2016学年第2学期第1、2周教务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教务管理工作

(一)学生到校情况统计

附件1: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学生到校情况统计表

联系人:张曰云,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二)课程安排工作

1.课程表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全校课程总表现已确定,请各院(部)及时通知教师(含本单位教师和为本单位上课的外院部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务系统及时查看相关课程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正常上课。

各单位执行课表与本课表不一致者,请务必填写调课审批表,并及时报教务处教务科审批。

联系人:宋广元,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7房间。

2.提前修读课程申报与审批

请各教学单位认真按照根据《德州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要求,做好申报、审批工作。学生学分绩点的查询按照《教务管理系统学籍管理部分操作流程》中的第六项“‘学生学分获得统计’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认真填写《德州学院提前修读课程统计表》,于3月10日前将《德州学院学生提前修读高年级课程申请表》、《德州学院提前修读课程统计表》报送教务处备案。

附件2:《德州学院学生提前修读高年级课程申请表》

附件3:《德州学院提前修读课程统计表》

联系人:张曰云,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3.课程免听申报与审批

根据《德州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第十一条之规定,“已修读课程累计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以上、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申请免听部分课程。申请课程免听的学生应当在开课后两周内提出申请,填写《德州学院课程免听申请表》,经任课教师同意,所在学院审核后,准予免听。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修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体育课、军事课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免听。每学期免听课程不得超过6学分。获准免听的课程,学生应当按照任课教师的要求提交该课程的读书笔记、作业,参加实践环节及课程考核。任课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终止学生的课程免听资格。” 请各教学单位认真按照规定要求,严格把关,切实做好申报与审批工作。按要求填写《德州学院课程免听统计表》,进行数据统计,做好学院归档工作,并于3月10日前报教务处教务科。

附件4:《德州学院学生课程免听申请表》

附件5:《德州学院课程免听统计表》

联系人:张曰云,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4.教学场所

凡使用外单位教学场所上课的教学单位要和教学场所所属单位提前联系,及时开、关教室门,准备好教学用品,确保全院课程的正常开出。

凡是在图书馆机房、信息管理学院机房和南区机房上机的课程,任课教师需于3月7日前与相应单位联系,确保上机课程的正常开出。图书馆机房联系人:孙涛,联系电话:15005341066;信息管理学院机房联系人:赵全钢,联系电话:13969200230;南区机房联系人:徐建,联系电话:13053407997。

任课教师要提前查看教学场所,并及时与教学场所所在单位联系,确保按时上课。

各单位务必于3月6日前组织学生对各教学场所卫生进行全面清扫,教务处将组织人员于3月6日下午进行教学场所的卫生检查,并按照惯例通报结果,对于不认真清扫卫生的教学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

联系人:宋广元,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7房间。

5.公选课

(1)公选课选课学生名单打印

公选课任课教师可登录“德州学院主页” →“教学网”→“教务管理”,进入教务处主页 →选择点击“教务管理” →“选课信息” →点击“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公共选修课选课名单(终选)”下载附件,选择打印所担任课程的公选课选课学生名单即可。

(2)公选课异常情况处理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公选课学生最终选课结果已公布,根据学生实际选课情况,现对个别学生的公选课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处理对象:仅限2016届预毕业生。

处理时间:3月11日(星期五)上午8:00-11:30。

请各教学单位及时通知本单位学生,做好汇总工作,指定1名教师按照规定时间到教务处教务科办理。逾期不予处理。

附件6:2016届预毕业生公选课补选申请汇总表

(3)公选课开课

教师、学生要提前查看所选公共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确保按时上课。

联系人:宋广元,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7房间。

6.教学日历、教学周历

请各教学单位于3月16日前将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教学日历、教学周历准备好,本单位存档。

教学日历请参照附件7格式填写,教学周历参照附件8格式填写。

附件7: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教学日历

附件8: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教学周历

联系人:张曰云,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三)返聘教授聘任情况统计

附件9:《德州学院返聘退休教授申请表》

附件10:《德州学院返聘退休教授协议书》

附件11:《德州学院返聘退休教授统计表》

联系人:张曰云,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四)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

1.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报送

请有关教学单位将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书面成绩加盖教学单位公章,任课教师签字后,于3月11前报教务处(综合楼1108房间),格式见附件12。

附件12:《德州学院主辅修、双学位、双专业成绩登记表》

联系人:高勇善,联系电话:898568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2.学生课程免修、免听

根据《德州学院本科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对于学生修读的本专业和第二修读专业教学计划中出现的相同(相通)课程,严格按照课程互认原则执行,经学生申请、本专业所在教学单位审核,第二修读专业所在教学单位复审,报教务处核定备案。

3. 2012级、2013级、2014级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学生开课

2012级、2013级、2014级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学生在第二专业跟班随读,请有关教学单位通知学生及时选课,按时上课。

(五)本考研工作

1.考研成绩统计

2016年考研成绩已经陆续公布,请各学院负责考研的老师于3月20日前将本单位考生成绩录入“考研信息管理系统”。

2.复试、调剂

为加强考研复试指导,提高上线考生的调剂成功率,请各教学单位认真总结2013、2014、2015年考研复试、调剂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好2015年考研复试、调剂工作安排,切实提高考研录取率。

联系人:宋广元,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7房间。

(六)关于2016年上半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2016年上半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继续采用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测试,现将报名事宜安排如下:

3.报名资格:没有取得普通话考试合格证书的2016届预毕业生必须报名考试,其他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4.收费标准:25元/生。

联系人:张曰云,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七)关于做好2016年6月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缴费报名的通知

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要求,2016年6月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工作开始进行,请各教学单位及时通知本单位学生。具体报名事宜如下:

1.报考语种:英语四六级、德语四六级、俄语四六级、法语四六级、日语四六级等。

2.报名对象:除2015级普通本专科外的在校生均可报名。报考大学英语六级的考生须大学英语四级425分(含425分)以上。

4.报名费:32元。

5.报名时间:3月14日—3月18日(为保证缴费服务正常进行,缴费每日设三个时间段:8:00-10:00,12:00-14:00,16:00-18:00),逾期不再办理。

6.注意事项:由于此次外语语种较多,请通知学生认真选择报名项目。

联系人:张曰云,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八)关于公布2015年12月四六级外语成绩的通知

2015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已导入教务系统,请通知相关学生登录教务系统及时查阅成绩。

联系人:张曰云,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九)关于公布2015年下半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的通知

2015年下半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已经导入教务系统,请通知相关学生登录教务系统及时查阅成绩。

联系人:张曰云,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二、实践教学工作

(一)实验教学工作

1.开学准备工作

为进一步科学、规范管理我校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请各教学单位严格执行《德州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德院教字[2007]14号),加强教学管理,认真做好本学期实验教学课程安排,安排任课教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通知学生实验地点,确保实验课按时开课。

2.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实验课程安排

附件1:《实验课程表》

附件2:《实验授课计划》

联系人:王华丽  潘丹,联系电话:8985586,办公室:综合楼1109房间。

(二)实习教学工作

1.实习计划报送

附件3:《德州学院学生实习统计表》

联系人:王华丽  潘丹,联系电话:8985586,办公室:综合楼1109房间。

2.实习教学要求

请各教学单位按照《德州学院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加强实习教学管理,指导教师依据实习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本学期开展的实习工作,事前一律要书写相应的实习计划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审核,审核批准方可开展相应的实习工作。实习计划要包括以下内容: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点、实习专业及人数、带队教师等。实习结束后,要书写相应实习总结,并及时将实习照片、心得体会等内容以新闻方式上传到实习实训网。教务处将依据以上内容进行各教学单位实习工作质量评价并作为实习经费核算报销和教师实习工作量的审核依据。同时,各教学单位应及时完成实习总结、学生实习报告等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以备检查。

3.实习组织要求

请各教学单位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切实组织好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请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德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德院教字[2011]10号)要求,继续做好2012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严格要求、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各教学单位将2012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于3月18日前报送实践教学科,并按相关规定和要求继续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2.根据选题原则认真做好选题工作,加强选题审查,保证选题质量,避免题目太大、太小、文不对题、题目雷同、重复、陈旧或多人一题现象。

3.指导教师要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切实保证指导时间,增强对学生督促的力度,确保学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论文(设计)规范,保证论文(设计)质量,包括论文(设计)的结构、论述、文辞、逻辑、格式、字数、标点符号等。

5.严格工作程序,认真进行论文(设计)评阅和答辩,评语要有针对性,避免格式化和模式化,成绩评定要客观、公正。

6.4月下旬各教学单位对2012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中期检查。

7.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完成后,各教学单位须将以下材料及时报送实践教学科:

①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总表;每个教学单位每个专业可在校优秀论文(设计)中推荐一篇作为省优秀学士论文候选篇目,并排出推荐顺序。

②推荐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打印版、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表和电子版。

(四)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报名工作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认可的国家级竞赛,很多省市常把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作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考研和就业方面,很多研究生导师或应聘单位也更愿意要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因为他们具有很好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很多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学生被知名高校录取为研究生。

数学建模培训内容为数学建模方法、数学模型和数学软件matlab、lingo、spss的使用,使学生学会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软件求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时间为3-6月份的周末和暑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9月份的一个周末的三天内举行,竞赛分本科、专科两组。数学建模竞赛是按参赛队为单位来参赛的,每个参赛队由三名学生组成,我校所有在校本科和专科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经过培训才可以参加9月份的全国竞赛。

联系人:数学科学学院 陈志国 张智广,联系电话:8985665。

教务处 王华丽 潘丹,联系电话:8985586,办公室:综合楼1109房间。

(五)关于“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报名的通知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是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部委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主要依据微软办公软件全球认证中心推出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全球认证(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简称IC3)标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开展此项赛事。2016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将以 “IC3-gs4”(操作系统与软件版本为Windows7+MS Office 2010)进行竞赛。

2.竞赛科目

计算机基础赛项、office商务应用能力赛项、计算机专业英文赛项

3.大赛指定教材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侯冬梅主编

4.比赛时间

(2)院校赛:2016年3月-2016年4月,地点:德州学院

(3)总决赛:2016年5月,地点:北京

5.竞赛方式

(1)大赛分为本科组和高职组两个组别。

(2)大赛分为院校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院校赛由参赛院校在各自学校自行组织,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举行。

(3)院校赛确定三等奖的获奖名单和晋级全国总决赛的名单,全国总决赛确定特等奖及一、二等奖获奖名单。

(4)院校赛以院校为单位组成参赛队,独立学院可以单独组成参赛队。

(5)院校赛每支参赛队的组队人数最低不得少于 100 人,不设上限。

(6)院校赛晋级全国总决赛人数的比例为参赛队总人数的 3%。

6.竞赛规则

(1)院校赛竞赛规则

A全国统一命题。

B采用上机在线考核的方式,自动阅卷及评分。

C每名参赛选手必须参加竞赛规定的三个科目的比赛。

D参赛院校按参赛组别分别进行比赛和评奖。

(2)全国总决赛竞赛规则

A全国统一命题。

B总决赛采用综合试卷,上机在线考核的方式,自动阅卷及评分。

C参赛院校按参赛组别分别进行比赛和评奖。

7.评分方法

(1)院校赛评分标准

A IC3-GS4赛项:单个科目的题目数量为40-50题(以竞赛时在线获取的试卷为准),时间为50分钟;

B单个科目的竞赛总分为 1000 分,计算机基础赛项、office商务应用能力赛项、计算机专业英文赛项  (其中计算机基础、网络与安全科目的合格分数为600- 800分不等(以竞赛时在线获取的试卷为准);当场评分,成绩即时显示;

C成绩排名按三个科目的综合成绩从高分至低分依次排列;当同一组别的参赛选手成绩相同时,按三个科目比赛综合用时排名。

(2)全国总决赛评分标准

A全国总决赛的题目数量以竞赛时在线获取的试卷为准,时间为 50 分钟;

B全国总决赛的综合试卷总分为 1000 分,自动阅卷及评分;

C成绩排名从高分至低分依次排列;当同一组别的参赛选手成绩相同时,按比赛用时排名。

8.奖项设置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组织委员会统一设置奖项,包括参赛选手奖项、参赛院校奖项和参赛指导教师奖项。大赛组织委员会将推荐全国总决赛优秀选手参加“海峡两岸赛”和“国际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

(1)参赛选手奖项设置

A特等奖2名(本科、高职组各1名);

B一等奖获奖人数为参加全国总决赛总人数的15%;

C二等奖获奖人数为参加全国总决赛总人数的35%;

D三等奖获奖人数为参加院校赛总人数的10%。

(2)参赛院校奖项设置

A优秀组织奖优秀组织奖为参赛院校总数的5%,根据参赛院校组织报名、参赛的情况评比产生;

B院校团体奖院校团体奖按参赛团体的队员平均分确定,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3)参赛指导教师奖项设置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按照指导教师指导的参赛选手获奖成绩评比产生。(一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多名参赛选手获奖,则指导教师奖项按其指导的参赛选手所获最高奖项获奖,不重复获奖。)

(4)大赛组织委员会将推荐全国总决赛前9名的选手参加“海峡两岸赛”。

(5)大赛组织委员会将推荐全国总决赛前2名的选手参加“国际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

(6)若参赛选手放弃推荐资格,则推荐名额顺延,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织委员会。

(7)获得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的参赛选手必须取得大赛组织委员会指定的国际认证证书。

9.参赛队须知

(1)统一使用学校的名称,采用传真或邮件的方式均可报名。

(2)院校赛需按规定向大赛执行委员会上报报名人数和缴纳报名费,报名费在申请试卷前需到账。

(3)院校赛每支参赛队的组队人数最低不得少于100人,不设上限。

(4)院校赛报名费收费标准:报名费65元/人;证书费80元/人。

(5)参加全国总决赛需设1名领队,领队可由指导教师兼任。

(6)参赛期间遵守赛场规则,安全、文明参赛;着装规范整洁,爱护设备,保持竞赛环境清洁有序。

(7)参赛费用由大赛组织委员会指定承办单位代收。

附件:IC3报名汇总表

联系人:信息管理学院  孙哲 ,电话:17853461114

信息管理学院  徐磊,电话:17853463416

信息管理学院  王洪丰,电话:13406886177

教务处 王华丽 潘丹,联系电话:8985586,办公室:综合楼1109房间。

(六)关于组织参加2016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通知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激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兴趣和潜能,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决定组织参加“2016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根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通知精神,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1.参赛对象

2016年所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2.全国比赛赛事日程

3.参赛作品内容

参加作品分为11大类:

(1)软件应用与开发类,包括以下小类:

①网站设计

②数据库应用

③虚拟实验平台

说明: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不多于 2 个,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 6 个。

(2)微课(课件制作)类

包括以下小类:

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片段。

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片段。

③“Internet 应用”课程片段。

④“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片段。

⑤中、小学数学及其它自然科学课程片段。

⑥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唐诗宋词、散文等,1911 年前)课程片段。

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优秀道德风尚等,1911 年前)课 程片段。

说明: 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不多于 2 个,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 6 个。

(3)数字媒体设计类普通组(参赛主题:绿色世界)

包括以下小类:

①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含静态或动态的平面设计和非平面设计)。

②计算机动画。

③计算机游戏。

④交互媒体(含电子杂志)。

⑤DV 影片。

说明:

①数字媒体类分普通能与专业组进行竞赛。 专业组的划分见后面(“数字媒体类专业组”)所述。

(4)数字媒体设计类专业组(参赛主题:绿色世界)

①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含静态或动态的平面设计和非平面设计)。

②计算机动画。

③计算机游戏。

④交互媒体(含电子杂志)。

⑤DV 影片。

说明:

①数字媒体设计类作品分专业组与普及组进行竞赛。 应参加专业组竞赛的作者专业清单如下:

A 教育学、教育技术专业,艺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B 广告学专业与广告设计方向。

C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D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E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F 工业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

G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H 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制专业。

I 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中国画与书法专业。

J 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

所列清单为截止本书出版时确定的专业,其它尚未列示的与数字媒体、视觉艺术与设计、影视等相关专业,亦应参加专业组竞赛。具体专业认定事宜,可咨询大赛组委会赛务委 员会。

(5)数字媒体设计类微电影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参赛主题为:

①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

②歌颂大好河山的诗词散文。

③优秀的传统道德风尚。

④先秦主要哲学流派(道/儒/墨/法)与汉语言文学。

⑤国画、汉字、汉字书法、年画、剪纸、音乐、戏剧、戏曲、曲艺。

说明:

①主题内容限在 1911 年前。

②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个主题作品不多于 2 个,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 6 个。

③凡符合此组内容的作品,均不得报入数字媒体设计类普通组或专业组。

(6)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大赛类

①动画。

②游戏与交互。

③数字平面。

④动漫衍生品(含数字、实体)

说明:

①主题分为两种:

A 企业命题,来源于企业现实需求,题目与具体要求见本章附录。

B 自主选择:绿色世界。

②作品数限制:

A 每校报名参加复赛作品每小类不多于 4 个,其中自主命题与企业命题作品各不多于 2 个。

B 每校入围决赛每小类作品不多于 2 个,其中自主命题与企业命题各不多于 1 个。

C 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 6 个。

(7)数字媒体设计类中华民族文化元系组(参赛主题: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

包括以下小类:

①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含静态或动态的平面设计和非平面设计)。

②计算机动画。

③交互媒体设计(含电子杂志)。

说明:

①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不多于 2 个,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 6 个。

②凡符合此组内容的作品,均不得报入数字媒体类普通组或专业组。

有关本组的参赛要求,参阅大赛官网发布的进一步信息。

(8)软件服务外包类

包括以下小类:

①大数据分析。

②电子商务。

③人机交互应用。

④物联网应用。

⑤移动终端应用。

说明:

①作者自主命题。

②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不多于 2 个,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 6 个。

有关本组的参赛要求,参阅大赛官网发布的进一步信息。

(9)计算机音乐创作类普通组。

包括以下小类:

①原创类(所提交的电子音乐作品的全部内容都是自己原创的)。

②创编类(所提交的电子音乐作品可以是根据别人创作的歌曲主题或别人创作的其 他音乐的主题 ,如流行歌曲改编、变奏、重新编配、制作而成)。

③视频配乐类(为视频配乐的电子音乐。视频影像部分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是与其 他人合作,音乐部分最好是自己原创,创编次之)。

说明:

①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分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进行竞

赛。 专业组的划分见后面(“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专业组”)所述。

②每校参赛作品每小类不多于 2 个,每校最终入围决赛普通组与专业组的作品总数分别不多于 6 个。

(10)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专业组。

包括以下小类:

①原创类(所提交的电子音乐作品的全部内容都是自己原创的)。

②创编类(所提交的电子音乐作品可以是根据别人创作的歌曲主题或别人创作的其他音乐的主题 ,如流行歌曲改编、变奏、重新编配、制作而成)。

③视频配乐类(为视频配乐的电子音乐。视频影像部分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是与其他人合作,音乐部分最好是自己原创,创编次之)。

说明:

①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分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进行竞赛。

参赛者由国家政府教育部门颁发正规学历文凭的音乐或艺术院校(含音乐或艺术系科) 在校作曲或电子音乐制作相关专业,诸如:

A 电子音乐制作。 B 电子音乐作曲。 C 音乐制作。 D 作曲。

E 新媒体(流媒体)音乐。 F 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划为专业组。

其他不拿教育部门颁发正规学历文凭的音乐或艺术院校的参赛者均为普通组。

②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一名作者归属于上面所述专业,则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③属于专业组的作品,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 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的竞赛。

④每校参赛作品每小类不多于 2 个,每校最终入围决赛普通组与专业组的作品总数 分别不多于 6 个。

(11)动漫游戏创意设计

2016 年(第9 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旗下关于2016 年(第3 届)中国大学生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竞赛企业命题要求具体内容请仔细阅读附件。

4.组队与参赛名额限制:

(1)大赛只接受以学校为单位组队参赛。

(2)决赛期间,各校都必须把参赛队成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参加决赛现场时,每校参赛队必须由1名领队带领。领队可由指导教师(教练)兼任,也可以由经学校发文正式任命的年满18岁学生担任。

5.学校选拔赛工作程序

(1)以院部为单位分专业(跨学院、跨专业也可)组队参赛,每队由不超过3名学生和2名指导教师组成。

(3)德州学院选拔赛答辩时间暂定为4月9日,如有变动另行通知,请各参赛团队提前准备好答辩所用资料(PPT等)。

(4)学校竞赛组委会将组织各学院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根据参赛作品数量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各奖项颁发相应荣誉证书。经过比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山东省省赛以及全国总决赛。

附件1:2016年德州学院计算机设计大赛院部参赛作品报名表

附件2:2016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品介绍

附件3:2016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赛项内容

联系人:信息管理学院  钟堃琰,电话:17853465271

信息管理学院  李彤 电话: 17853461281

信息管理学院  赵丽敏老师,电话:18866051910,办公室:综合楼三楼信管学院信管教研室

教务处 王华丽 潘丹,联系电话:8985586,办公室:综合楼1109房间。

(七)关于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的通知

通过大赛搭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学合作平台,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加快培育软件人才,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我校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根据大赛组委会的安排,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参赛对象及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籍学生,报名将分两组进行,其中A组为本科、研究生及其他,B组为高职类(高等职业院校及其他)。

(2)参赛形式:

以组队报名形式参赛,每队可有三名队员和一名指导老师组成。

(3)报名说明:

①赛队名称不含不文明字眼;

②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组队;

③高职组可以选做A组赛题,但是本科及以上学生不得选做B组赛题。

(4)比赛项目:

2.赛事安排

(3)初赛阶段:

(4)作品优化

(5)决赛和颁奖

2016年8月

地点:南京

3.作品提交

①大赛为公益性赛事全程不收取参赛队伍任何费用。

②决赛期间参赛选手及指导老师食宿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

③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18层(100048)

联 系人:赵瑞华 韩英 李秀丽

联系电话:010-88559646/9657/9669

5.相关须知

附件:第五届中国软件杯报名表

联系人:信息管理学院  李长磊   电话:17853487226

信息管理学院 王洪丰  电话:13406886177 办公室:综合楼0306房间。

教务处 王华丽 潘丹,联系电话:8985586,办公室:综合楼1109房间。

三、学籍管理工作

(一)2015级学生转专业手续办理

各教学单位在3月7日-3月11日办理2015级学生转专业手续(转出、转入),安排好本单位转入学生的上课事宜。

联系人:高勇善,联系电话:898568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二)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课程成绩录入情况公布

现将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成绩未录入课程名单发至各教学单位,请各单位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写出书面说明,各学院(部)院长签字后于3月7日上午11:00前报教务处,教务处审核后将放开有关课程成绩录入权限。要求已授权教师于3月8日上午12:00前利用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录入完毕相关课程成绩,确保学生成绩的网上查询、成绩复核及成绩清查的准确性。

对未按规定时间完成成绩录入的教师和单位负责人,学校将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召开专题约谈会并在全校通报。

附件1:《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未录入成绩课程一览表》

联系人:高勇善,联系电话:898568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三)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成绩公示、复核

1.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公示

请各教学单位于3月8日(第一周周二)下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打印本学院学生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单(成绩单按学号排序,不出现名次和平均分)向学生公示,公示期:3月8日-3月12日。

2.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复核

如学生对2015-2016学年第1学期公示成绩有异议,可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教学秘书到开课部门调取试卷进行复查和审核,确实有误的,请有关单位填写《德州学院成绩复核申请表》,并于3月15日(第二周周二)前报送教务处审核。

确因教学单位教师在阅卷及统分过程出现问题,将视情况对相关教学单位及教师进行通报。

(四)2015-2016学年第1学期延长修业年限学生提前修读课程成绩报送

请有关教学单位将2015-2016学年第1学期延长修业年限学生提前修读课程(即随原就读年级修读课程)考试成绩于3月8日前报教务处,成绩报送格式见《德州学院学生提前修读课程成绩登记表》。

附件2:《德州学院成绩复核申请表》

附件3:《德州学院学生提前修读课程成绩登记表》

联系人:高勇善,联系电话:898568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五)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补考、缓考工作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考试不及格学生的补考时间安排在开学第一、二周进行,请开课单位安排好补考工作。已办理缓考手续学生的缓考课程考试随补考进行。

专业课补考安排在第一周周一到第一周周五(3月7日—3月11日),公共必修课补考安排在第一周周末(3月12日—13日)。

1.统计补考、缓考学生名单、考试科目

第一周周一(3月7日)前各教学单位统计公共课、专业课补考科目和补考、缓考学生名单,并及时告知学生。

2.考试准备

(1)公共必修课补考安排

第一周周二(3月8日)前公共课开课单位(大外部、社科部、教育系、体育学院、计算机系)统计本单位开设课程补考学生名单,教务处统一安排补考时间和地点。

第一周周三(3月9日),教务处将公共必修课的补考信息汇总后上传至教务处网站,请各教学单位及时下载查看。( “德州学院主页”→“教学网” →“教务管理”→“教学动态”或“考试信息”)

(2)专业课补考安排

第一周周一前(3月7日)各教学单位确定好补考科目、考试地点和考试时间等信息。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实行试题库抽题的课程,由相关学院填写《德州学院专业课补考试题印刷申请表》,加盖教学单位公章后报教务处。

各教学单位将公共课及专业课补考安排张贴公示,及时告知本学院补考、缓考学生。

(3)命题、试卷准备

各开课部门根据补考科目启用期末考试备用试题,并根据补考、缓考人数准备试卷。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实行试题库抽题的课程,由教务处统一抽题、印刷。

(4)组织考试

各教学单位要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做好考场编排,各学院(部)应按每 30 名考生派2 名监考教师的比例安排监考教师,每个考场要至少有二位教师监考。

学生要严格遵守《德州学院考场规则》,必须持学生证、身份证和考试证方可参加考试,不符合参加课程考试资格的学生不准参加考试。

监考人员需提前 15 分钟到达考场,要严格遵守《德州学院监考守则》,发现违纪或作弊行为,应及时收集整理作弊材料,并责成作弊学生在作弊材料上签字(使用非纸制材料作弊的写出作弊事实,并签字认可),报学院办公室,由学院办公室按照规定格式报送教务处,即时处理。

每场考试完毕,监考人员要认真清点试卷的份数与考试人数是否相符,如实认真填写《德州学院考场记录单》,将试卷分专业按学号由小到大排列,密封装订后交各学院办公室。各教学单位要安排专人复核试卷密封情况。

(5)阅卷

开课单位组织阅卷工作。各教学单位要严格按照我校《德州学院试卷批阅归档管理规定》组织批阅试卷。

(6)成绩录入

◆补考成绩录入

期末考试不及格课程学生的补考成绩由任课教师通过web端录入。

◆缓考成绩录入

已办理缓考手续学生的缓考成绩由学生所在教学单位通过单位用户后台录入。

公共必修课

开课单位将公共必修课缓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于第二周周二(3月15日)前按《德州学院学生补考(重学)成绩单》格式要求加盖单位公章后送交学生所在教学单位,缓考成绩由学生所在教学单位后台录入。

专业课

各教学单位于第二周周二(3月15日)前将本学院缓考学生成绩录入新版教务管理系统。

附件4:《德州学院公共必修课补考安排表》

附件5:《德州学院专业课补考试题印刷申请表》

附件6:《德州学院学生补考(重学)成绩单》

联系人:高勇善,联系电话:898568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六)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免修课程考试

根据《德州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第十条之规定,“已修读课程累计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以上、通过自学已达到拟免修课程教学要求的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德州学院课程免修申请表》,经任课教师同意,学生所在学院审查批准后,可以参加开学一周内组织的免修课程考试;考试成绩达80分以上者,承认成绩,给予学分,可以免修该课程;未达到80分的,应当参加该课程的修读。”请各教学单位在第1周内安排已具备课程免修资格的学生免修课程考试,并做好试卷等相关材料的归档工作,学生免修课程成绩以本次考试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总评成绩。

各教学单位及时统计本单位免修课程学生名单,填写《德州学院课程免修统计表》,于3月11日(星期五)前报教务处(综合楼1108房间),各学院建立相应档案。

附件7:《德州学院课程免修申请表》

附件8:《德州学院课程免修统计表》

联系人:高勇善,联系电话:898568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七)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学生注册工作

1.请各教学单位在开学第1周内对具有学籍注册资格的学生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完成注册工作,并在学生证相应学年学期栏加盖注册专用章。

2.各教学单位对已经注册的学生安排教学活动,未注册的学生不能参加选课、听课、学业考核等教学活动,其学生证对应学期不加盖注册章,不作为有效证件使用。

3.各教学单位请于第一周周五(3月11日)前将《德州学院学生证注册情况统计表》报送教务处。

附件9:《德州学院学生证注册情况统计表》

联系人:高勇善,联系电话:8985680,办公室:综合楼1108房间。

四、教学研究工作

(一)关于认真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的通知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根据工作安排,我校将于2016年上半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根据审核评估的工作要求,学校决定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

1.专业剖析

专业剖析的工作目的是:通过专业负责人与本专业教师研讨专业建设、改革和管理所处的状态,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专业建设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尽快建成品牌专业、精品专业。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大多数二级指标及其观测点设置在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层面上。全面开展专业剖析工作有助于各专业负责人及其任课教师进一步理清专业发展的思路,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各教学单位专业系主任、副主任参与专业剖析活动,请深刻领会专业剖析的工作要求,立足本专业的建设基础,开展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认真准备专业剖析,并制作专业剖析报告和PPT课件。专业剖析的时长为20分钟。

专业剖析可以涵盖以下内容:专业基本情况、专业设置背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环节与要求、教学基本条件、专业建设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整改措施、发展前景等。各专业系主任、副主任可根据本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专业剖析提纲见附件1,仅供参考;其它参考资料见附件2)

2.课程分析

各教学单位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深刻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恰当定位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认真准备课程分析,并制作课程分析报告和PPT课件。课程分析的时长为20分钟。

课程分析可以涵盖以下内容:专业目标和课程地位、教材选择和参考资料、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本学情和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等内容。任课教师可根据所授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课程分析提纲见附件3,仅供参考;其它参考资料见附件4)

请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科学组织,有序安排,务求实效。通过开展交流观摩,组织模拟答辩等方式,使本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深入人心,使每一位专业系主任、副主任都成为专业建设的大方之家,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成为课程建设的行家能手。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学校将对各教学单位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审核评估的相关工作要求和形式,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模拟展示。

联系人:陈伟,联系电话:8985871,办公室:综合楼1110房间。

五、高教研究工作

(一)德州学院关于组织开展2016年企校合作重点课题研究的通知

为推进企校合作的不深入,进一步促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根据省职工教育办公室关于做好2016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将组织开展有关企校合作重点课题研究。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研究选题

(1)选题范围

依据鲁职教办《关于做好2016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见附件1)及《2016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指南》(见附件2)中 5大类问题确定研究题目。

(2)选题论证

教学单位要组织本单位及企业有关专家对研究选题进行论证,课题要围绕当前学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企校合作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确定研究方向;课题组要有企业相关人员参与,确保课题研究与本单位专业综合改革、质量工程有关项目建设实际以及企业、行业对人才质量需求实际紧密结合,确保课题研究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2. 材料准备

3.遴选推荐

高教研究室将组织专家对申报的课题进行遴选,择优向省职工教育办公室推荐。

附件1:《关于做好2016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

附件2:《2016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指南》

附件3:2016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立项申报书

附件4:2016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申报汇总表

联系人:刘云利,联系电话:8985565,办公室:综合楼1110房间。

六、开会通知

教  务  处

主题词:教务  通知

排版印刷:张建臣  宋广元  张曰云  杜军                共印50份

THE END
0.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范文3.1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48:;/j}rn
1.扩招100人!广外今年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汉语言文学首招师范生|录取|今年广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师范类学生。截至目前,该校共有三个专业招收师范类学生,分别是英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达304名,所有师范类专业均在本科批次招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对于广东的普通类(历史、物理)考生,广外在专业录取时实行“分数优先”的录取原则,不设置专业级差。即:根据考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537?47;8a9h6e:B8524613@l5:0nuou
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实施方案为落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切实搞好本科阶段(专科起点)各项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jvzq<84yyy4bju}ff0ipo8sgyuoohx4437663B3jvor
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2023级历史学(含拔尖班)主修专业确认工作细则特别提示:学生在提交转专业志愿前务必仔细阅读,符合各专业的转专业基本要求后方可提出相关申请。 (二)各专业主修专业确认流程 1.第一轮确认 (1)只接收类内申请。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6个专业内申请。学生需按时在“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http:/jvzquC41nu4{l~3gfw4dp87245522:>1e8;29?f4:3:83?4rcik/j}r
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2022年修订)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为深厚的教育情怀,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能综合运用语言、文学和语文教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达到职前水平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要求;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能jvzquC41yzicz‚3ucu{/gmz0ep5jpot132;31>::30nuo
5.关于2006三、主辅修共计90人 序号 学 姓名 申请类别 第一专业 第二专业 1 060600401 蔡怡婷 主辅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财政学 2 060600405 陈莹 主辅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财政学 3 290500426 邱晓霞 主辅修 汉语言文学 财政学 4 290600125 施跃进 主辅修 社会学 财政学 5 010600127 黄夏钊 主辅修 电气工程jvzquC41lyii0ow0gjv0ls1kplp1:5681997:3jvo
6.汉语言文学专业概况专业简介 ·是什么 汉语言文学主要研究汉语和中国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其相关理论、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等,涉及诗词歌赋、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在报刊宣传、新闻出版行业进行文章编辑与撰写、文学评论等。常见的汉语言文学研究内容有:婉约派、豪放派等文学流派,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jvzquC41yy}/ijtmcq4dp8xrgeobn892
7.初阳学院丨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卓越人才专业主修方向 文科试验班(师范):含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历史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 理科试验班(自然科学,师范):含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物理学(师范)、化学(师范)、生物科学(师范)、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jvzquC41e{~z0ƒopw0kew7hp14633858435d3>543c974=5;1rghg7mvo
8.关于组织开展20212022学年学生申请辅修双学位工作的通知3.申请辅修双学位学生所申报的学位不得与主修学位重 复,如:主修学位颁发文学学士专业的学生不得申报颁发文学 学士的辅修双学位专业。 三、开设专业 根据省教育厅学位办批示,我校辅修双学位开设以下六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学学位)、英语(文学学位)、法学 jvzquC41yy}30w~pw0kew7hp1{{bpn1{{~z1rshq1717;435::/j}r
9.西北大学文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其它(14学分):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与教学实践设置实践途径。 (二)学分要求 我院各本科专业按四年学制设置课程及分配学分。 1.汉语言文学专业 修满并取得148学分,满足其他毕业条件后准予毕业,授予学士学位。其中: jvzquC41yz/p€z0gf{/ew4kphu03959156587mvo
10.新疆大学辅修专业(学士学位)建设情况为进一步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基础,通过修读辅修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 2019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辅修专业学生,正式开办本科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目前,我校共有辅修专业13个: jvzquC41lyi/zsz0gf{/ew4kphu039<714>:47mvo
11.关于2024年江苏师范大学“助学二学历”报名工作的通知1.“助学二学历”专业课程中与主修专业公共选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学分相当、要求一致的课程,成绩合格可以申请充抵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学分,公共选修课程不得超过2门课程4个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得超过3门课程6个学分。 2.各专业课程计划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英语等三门课程不再重复开设jvzq<84z{fz/l|sw0gjv0ls1g45g:8h;5;9b5A:9:65qcpj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