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汉语中没有表达cowboy 和hippie(或hippy)的意思的对应词。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
同样在中国文化中我们耳熟能详的'阴'、'阳'、'太极'、'气功'、'八卦',在操英语的人士眼里无异于'天书'。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其意义旨在激励人们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我们或许把'三伏'可以用英语里的'dog days'来对应,那么在英语里就很难找到与'dog days'一样有形象意义的词来与'三九'对应了。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
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常用'lover'一词,每每至此外国人都颇为惊讶。因为'lover'在英语中表示'情夫'或'情妇'之意。外国人不理解,怎么一向在这类问题上保守谨慎的中国人会公开声明自己另有隐情呢?
在英语中,美国总统的夫人和州长的夫人常称为First Lady,而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第一夫人'之说。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第一夫人'是指一个男子的结发配偶或原配,而在英语中'first lady'的'first'仅表示对总统或州长夫人的特指与尊敬。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英语中Linda's brother married Michael's sister 这句话就很难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 是指Linda 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指Michael的姐姐还是妹妹。在汉语中,则有许多称呼来指各种具体的关系。
二、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 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 Excuse me, Pardon me, I say there(英国英语)等用语,显得比较客气。有时说Hey;或 Here;或 you,there等用语,但不大客气。
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中国人还忌讳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
三、语言中禁忌的差别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提下列问题,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
What’s your age?(你多大年纪?)
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
What’s your income?(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你的连衣裙花多少钱买的?)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汽车是多少钱买的?)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吗?)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你怎么还没结婚呢?)
So you’re divorced.What was the reason?Couldn’t you two get along?(唉,你离婚了。什么原因呢?两人合不来吗?)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y did you vote for?(你为什么投……的票?)
DO you go to Church?(你信教吗?)
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
Are you Catholic?(你信天主教吗?)
许多中国人对西方人所理解的privacy的全部概念非常陌生,汉语中也没有与privacy相当的词语。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国人各家住得很近。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居民往往几十户、几百户住在一个村庄,挤在一小块地方生活。在中国北方大小城镇的“四合院”或“大杂院”里,人们住得近,接触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
四、 肢体语言的差别
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中国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我还看到在餐厅里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碟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
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意思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
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愤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
当然,其他肢体语言还有很多差别。
五、汉语和英语的区别产生了不同世界
我们先从数字来说, 我们知道, 只用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就能表示从零到无穷大的整数。全中国13亿人的电话号码都能用只用数字而不用其他符号表示出来,而不会出现两个人同一个号码的情况。计算机, 只用0和1就能显示出我们人类不能达到的很多功能.
这是一种进制语言,上面说的是十进制和二进制。进制语言追求的是精确, 你要多大,他就能表示多大。你要多小,他就能表示多小。他在从小到大里可以很细致连续的表示出来。进制语言除了可以表达你所需要的任何数外,他还有无限扩充的能力。
好了,回到英语,英语也是一种进制语言,采用的是26进制,使用了26个符号(拉丁字母) 他们是有序列的,就像10个数字加上一些符号可以表达你所要大的数,也能表达你所要小的数。英语也一样,他能表达你所能看到的客观世界, 情感世界, 未知世界, 而且能像1.1 1.2 1.3 那样精确的表达一个从低到高,从大到小, 等不同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 英语这门进制语言, 可以做到很精确的情况. 所以大部分科学技术都是使用进制语言的人发明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所以说说汉语的人没有发明电, 没有发明声音的录制,没有发明视像的录制, 等等。甚至圆珠笔,这个使中国人脱离毛笔大大方便书写交流的工具,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说英语是线性语言,汉语是非线性语言, 可能没有说到要害。我们这样说, 英语是一门进制语言,而汉语是一门非进制语言。进制语言是高级语言的一个特征, 而汉语不是进制语言。我们既要保留和维护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发展和特征,又要学习其它语言文字的优点和长处,汉语言文字有其深厚的丰富多彩语意精深的一面,变化多端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