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2023年7月底至8月初,《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一次审议大会第一次筹备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作为该条约签约国,中国政府派遣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孙晓波一行列席会议。
会议中中方代表批评了日本排放核污水和某些国家纵容核武器扩散的行为。不出所料,这番有理有据的发言没有获得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声援。
谁都知道,虽然中方代表没有指名道姓,但所谓的“某些国家”指的就是美国。会议开始前没多久,韩国刚刚在美国的指使下成立了一个“核磋商小组”,负责与美国商讨核潜艇部署事宜,意图把东亚变成核对抗的第一线。
近年来,美国的行为愈发肆无忌惮,唯一能制约他的俄罗斯也频频遭到打压,以至于俄罗斯屡屡拉上中国给自己壮胆。
最近俄罗斯专家再出惊人言论,声称中国的核武库只需要十年便可以超过美国。此论一出便引发全球热议。
众所周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核不扩散机制中的重要一环,中国自签约以来也一直遵守该条约的各项规定。可许多人或许不知道,9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对这份条约一直是持反对态度的。
那中国当初为什么要反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现在的中国政府对核武器又采取了哪些策略呢?
早期对外政策的转变
60年代是核讹诈频发的年代,也是核垄断最严重的年代,这一时期中国、法国都在秘密研发核武器,试图打破美苏英的垄断。
按照条约规定,拥核国家和无核国家都不得使用、输入、输出、制造、储存、试验核武器,所有研发机构通通解散,所有运载装置通通销毁,在大气层、水下、外太空进行的核试验被全面禁止,美苏英三国也不例外。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全世界都被全面核战争的阴霾所笼罩,无核国家更是严重缺乏安全感。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出台后,许多无核国家受到蒙蔽,对该条约表示欢迎,但中国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严厉谴责这份条约,引发了部分国家的不解甚至不满。
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作出解释,各国才明白中国政府的良苦用心。
按照周恩来的理解,这份条约具有不彻底性、不公平性和欺骗性,它看似堵死了一切核武器发展的途径,却为拥核国家留下了地下核试验这道后门。而无核国家却只能继续在拥核国家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美苏英是在以核不扩散之名行核垄断之实,这是一个“愚弄全世界人民的大骗局”。条约签订后不久,美国便忙不迭地进行了三次地下核试验,印证了中国政府的观点。
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打破了美苏英的核垄断。而早在四年前,法国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首次核试验。
法国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刺头”,而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叛徒”,这两个国家对核武器的掌握使两大阵营的老大哥如坐针毡。
在搞核垄断方面,美苏两个死对头反而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致。他们从1965年开始推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谈判,到1968年这项条约基本成型。
与上一份条约相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可谓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新的条约更加蛮横、霸道,对无核国家的约束更加严厉。
此时中国已经迈入了拥核国家俱乐部,如果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完全可以通过事先谈判成为既得利益者。但基于国际道义,中国政府仍然坚持反对该条约。
《人民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份条约就是“强加给无核国家的一纸卖身契”。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社论中强调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问题。
条约签署时,中国政府正在迎接到访的坦桑尼亚开国总统尼雷尔。对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在联合国直面核讹诈、投下反对票的举动,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给予了高度肯定。
对于个别大国假借核不扩散之名大搞核垄断的行为,中国历来坚决反对。但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拥核国家中对核不扩散原则贯彻最坚决的那一个。对于无核国家自发形成的无核区,中国也都第一时间予以支持。
70年代,拉丁美洲各国自发签订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作为拥核国家,中国也被邀请在该条约第二号附加议定书上签字。
由于这份条约明文肯定了《部分禁止核武器条约》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价值,与中国的外交政策相左,因此中国政府当时只是去信表达了对拉丁美洲无核区的肯定,但对该条约的态度不甚明确。
1973年4月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访华期间再度阐述了拉丁美洲各国自愿达成无核协议的态度,这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拉丁美洲各国并非受到美苏的蛊惑和威胁才签订了无核条约,于是也毅然在这份条约上签了字。
随后的十几年中,中国先后签署了一系列核安全方面的条约,如《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草案》等,又自愿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开放民用核设施的监督权,在核安全、核不扩散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反对两份核垄断条约的反对态度从未改变。
直到9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大核讹诈集团之一垮台,事实上拥核的国家增多,美国等国进行核讹诈时的顾虑增加,同时在日内瓦进行的国际裁军谈判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此情况下,《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反而真正起到了限制核垄断、核讹诈的作用,其宗旨和实际作用愈发重合。中国政府顺应时代的潮流,对该条约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在外界看来,中国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但实际上,这是中国历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态度。
钱其琛外长的发言自然受到了美国等国的欢迎。1991年,美国副国务卿巴塞罗缪、日本首相海部俊树等外宾先后访问北京,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为重要议题。
至此中国完成了政策上的转变,成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一员。
精干有效的核武库规模
许多人好奇,中国到底有多少核武器?这个答案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从侧面估算一下。
核试验与一般武器试验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核武器的威力巨大,一国进行核试验,别国都可以检测到。
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各国获得通过,从此没有国家再进行核试验,而各国此前进行过的核试验都被记录了下来。
从1945年到1996年,5个拥核大国共进行了2050次核试验,其中美国进行了1030次,苏(俄)进行了715次,法国进行了210次,英国和中国的核试验次数均为45次。
也就是说,中国进行的核试验次数连美苏两国的零头都不到。按照这一比例计算,中国拥有的核武器同样不会太多。
其实这一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人探究。
七十年代是世界离核战争最近的时候,美国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在1967年达到峰值3.1万枚。
八、九十年代,虽然关于限制核武器的条约陆续生效,各阵营的对立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1983年北约发起的“神射手83”军演期间,仅仅是出于对演习目的的担忧,苏联人就差点按下核按钮。
由于担心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苏联对中国的核武库尤为关心。
1988年2月,苏联学者发表过一篇《苏联对中国核力量的认知》,文中认为中国在70年代后期已经具备了二次打击能力,但截止至文章发表时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十分有限,仅仅由120枚核弹头和450架落后的战略轰炸机构成。
忽略计算方式的区别,这一数据与同时期美国给出的数字基本一致,可见中国确实没有大量研制核武器。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变化,曾经的世界一极垮台,中国成为西方世界的主要竞争对手,对中国核武库的估计和猜测也层出不穷。
美国乔治城大学学者菲利普·卡伯在研究过中国的816工程后颇受震撼,一度宣称中国至少拥有3000枚核弹。
与此同时,俄罗斯前军官维克托·叶欣则坚称中国保有1800枚核弹头。
对于这些臆造的数据,各国官方都忍不住出来辟谣。相较之下,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给出的数据还算靠谱,该机构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核弹头的数量大致为280枚。
无论在哪个时期,中国核武库的规模都十分有限,这与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精干有效”理念有关。
所谓有效,指的是能抗住帝国的打击,并对敌国发起反击,使其遭受不可承受的损失。
至于多大的损失算是“不可承受的损失”,冷战时期出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曾以物质主义的视角进行过总结:人口的三分之一、工业的二分之一。
按照麦克纳马拉标准,只要400枚核弹便可以对苏联的进攻意图进行慑止。如今像苏联那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只需要二三百枚核弹便可以震慑所有国家。
至于“精干”,则强调核武库的规模不需要太大。
一方面,在麦克纳马拉标准之上追求更高的打击效果并不容易,每枚核弹造成的毁伤会越来越少。
世界上曾流传着一个说法,目前各国所拥有的核弹头足以毁灭地球十次、百次。但实际上,即使所有核弹头加起来,能否毁灭一个中国或美国这样的国家都有待商榷,核冬天等附带效应也被证实是夸大其词。
如果无上限地追求毁伤效果,所消耗的财力、物力也会大大超出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
从1940年到1996年,美国用于核武器的费用总计高达5.5万亿美元,构建起来的核武库尚不足以应对全部威胁,再大规模的核武库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
另一方面,中国自下决心研发核武器那天起便更加注重核武器的威慑能力而不是实际毁伤效果。1954年毛泽东与尼赫鲁会谈时就曾提到:“武器虽然有变化,但是除了杀伤的人数增多以外,没有根本的不同。”
10年后的1964年,中国刚刚进行了核试验,毛泽东依旧坚持这一观点,他在会见外宾时大方地表明了中国的态度:“我们的国家将来可能生产少量的原子弹,但是并不准备使用。”
对中国来说,核武器从来都是政治工具而非军事武器。
那万一有一天,世界上真的发生了核战争,中国又要怎么办呢?
生产能力做后盾
冷战时期,人们热衷于猜测下一场世界大战的起源。普遍观点认为,无论具体起源在何时何地,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多半是误解和意外冲突,冷战双方都不会有意识地挑起世界大战。
当然,这场世界大战的主导者是美国和苏联,中国最多属于被动参与的一方,没有维持大规模核武库的能力和必要性。
冷战后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包容性比之前都有所增强,意外因素导致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反而大大降低。如果再发生世界大战,更可能是有心之人长期操纵国际政治的结果。
以当前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为例。2022年2月下旬,俄乌冲突正式打响。但从2014年乌克兰政治危机开始,俄乌双方就一直在乌东地区构建军事力量,这中间的准备阶段长达8年。
随着核裁军体系发挥作用,主要拥核国家都在削减核武器的数量。
美苏两国巅峰时都曾拥有三四万枚核弹头。根据美国于2023年5月公布的最新数据,当前美国只剩下1419枚核弹头和662部用于投放核弹头的导弹、轰炸机等载具。
在此前和裁军机制的制约下,俄罗斯的核武库规模与美国大致相当,这意味着中国与美俄核武库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了千余枚核弹头。
早在90年代,就有人将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生产能力作了比较。以巴基斯坦的实力,尚且能在13年间造出110枚核弹头。如果中国开足马力,每年至少能生产140枚核弹头。
也就是说,即便以90年代的生产力计算,中国都能在10年内将核武库规模扩充到美俄的水平。
而今天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生产能力比当年又不知提高了多少,达成这一目标毫无困难。
近十年来美俄两国专家的态度也都在佐证这一观点。
2013年,俄罗斯学者瓦西里·卡申预测了中国的战略导弹和核潜艇建造计划,并断言到2020年前中国可以生产600至700枚核弹头。
2021年、2023年,俄罗斯军事专家又在不同平台上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中国快速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已经得到了世界公认,但与上述学者、专家的观点不同的是,现在还没什么值得中国扩充核武库的事情发生。
除了生产能力的制约,铀、钚等生产原料也是生产核武器的限制因素。
此前的勘探结果显示,中国本土铀矿储量约25万吨。对一个大国来说,这一储量算不上多,而且这些铀矿的品质也普遍较差。
为了解决原料问题,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尼日尔等国达成了铀矿开采和进口协议,足以保障民用、军用核能燃料的生产。
从此中国核武器生产再无后顾之忧。
参考资料:
詹欣.中国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1992)[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3):41-49+185.
滕建群,伍钧,孙向丽等.核,来到中国50年[J].世界知识,2014(20):14-24.
杨原.超越“确保摧毁”: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原理[J].国际安全研究,2021,39(05):3-38+157.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