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泡,据目前我查到的资料,大规模用来做烟斗,是开始于1955年的Tanganyika Meerschaum Corporation公司,曾经出产包括Caveman,Countryman,Kiko,Killimanjaro,Sportsman, Townsman,以及Wiga 等品牌的坦泡烟斗,也为英伦大牌GBD生产坦泡系列烟斗。但没过几年就关张了,英国的London Meerschaum 和 Manx Pipe继续制作,直到本世纪初。
坦泡历史不长,制作者不多,品牌也基本有据可查,但是邪了门儿了,我手上的这两把就怎么也找不到正主儿。斗砵没有任何戳记,倒也正常,斗柄有个戳记,是团案还是字母也辨认不出,没法查呀!
就为这事儿,好几位玩坦泡多年。过手无数,颇有心得的朋友都感兴趣,分头做了不少功课,提出了一些方向和线索,但很快被自己否定了,哥几个儿一筹莫展,准备放弃的意思啦。
有一天,我在琢磨一把别的烟斗的花体字母戳记的时候,照我认为的英文字母读,怎么都不对,突然醒悟:人家内是哥特字体,而很多哥特字母的写法跟现在的英文字母大相径庭。不禁联想到这两把坦泡斗柄标,不会是哥特字母吧 ?
哥特体,在公元1150年到17世纪,曾是风靡欧洲的手写体,直到20世纪,这种字体也还被用于书写德语。早在12世纪的欧洲,人们用它来制作商业,法律,语法,历史等书籍。当然,这样的手写造书过程,无论是物力还是人力都是耗费巨大,为了便于书写和提高效率,在字体形状上也有不断的改进和变化。哥特这个名字最初是在15世纪文艺复兴中期的意大利,被文艺复兴人文学者认为是野蛮的代表。“哥特”就是类似于野蛮的,没有文化的意思。
我没有受过英文的专业训练,而且就算是英文专业的我也严重怀疑他们有没有哥特字体训练。哥特字体有很多种,差别相当大,很多字母跟现在的英文字母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找到与这个图案相对应的英文字母是什么还真不老大容易呢。我百度了一下,居然发现还有这么一种操作,叫做翻译器,就是把英文字母翻译成各种哥特字母!这个厉害啦,我就找我认为最接近的英文字母,翻译过去,看看对应的哥特字母有没有图案这个样子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我找到了,这个图案,就是英文字母“C”!看看下面这图,相差有多大吧。
当然,认出是C也不是品牌呀,我再继续就着这个C再去找品牌。这也不简单,C打头的烟斗品牌多了去了,怎么找啊?我没好办法,只有笨办法,一个一个地去找!我在烟斗标识资料库里,把C打头的品牌全部过一遍,找到一个最为接近的品牌,老英伦Churchull's(丘吉尔)。
这是一家位于英国剑桥市中心圣安德鲁大街上的烟斗店,大街上的东北侧是剑桥大学的学院基督学院和伊曼纽尔学院,西南侧的圣安德鲁大教会和圣安德烈街浸信会教堂。这间烟斗店建立的时间不详,老主人已经于2008年退休。
这是我目前查证的结果,当然,这也就是关于品牌的线索,关于谁是制作者,还是没主意。但是,至少给感兴趣的哥儿几个有个交代吧。
花了这么大功夫,实在也是因为这两把斗灰常特别,跟绝大多数海泡石真还就不一样。看内榫口啊,插拔式,而且有榫套保证密封和顺滑,金属榫箍保护榫口坚固耐用,彻底解决了海泡石受限于材料所带来的榫口设计复杂烟气不畅的弊端,比石楠根烟斗的顺畅性不差分毫,用起来太舒服啦!
相当经典的英伦斗型,极为精致的工匠制作,极为好用的一件器物,扑朔神秘的品牌背景,可遇不可求的稀世之物,一把烟斗,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