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往期读者来信:
这是前几天与一位读者的聊天
大图如下:
美军的个性化标识琳琅满目,历史传承及背后的含义极多,而诸多美军老牌部队中,又以飞虎队这一传奇单位最为国人熟知,本文将撇开其战史部分,讲述飞虎队各时期标识的故事。
举世闻名的"飞虎队"(Flying Tigers),正式名称为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为航空委员会顾问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所筹建。
飞虎队员所着飞行夹克多为国民政府购置统一配发的美国海军M422a,即G1的前身。飞行夹克也无任何点缀,仅第3"地狱天使"中队(Hell's Angels)以红色裸女中队徽印在夹克左胸位置。
1942年初,由国府高官宋子文主导,设于纽约依租借法案采购军备的中国国防供应公司(China Defense Supplies, Inc.)邀请迪斯尼为AVG设计队徽。
任职于迪斯尼的漫画家罗伊·威廉姆斯(Roy Williams)以"带有飞翼的老虎飞越代表胜利的V字母"作为设计构想,并获采纳。
“飞虎章”之父-罗伊·威廉姆斯
此飞虎队徽从而绘于机身(常舍去V字),但此时AVG也即将解散而由美国陆军接收。
第23战斗机大队为美国陆军驻华航空特遣队(China Air Task Force,简称CATF)的主体,由重新服役的陈纳德准将指挥,隶属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
该大队下辖的第74、75、76战斗机中队分别由原AVG的三支中队编成,也 同时承袭AVG的飞虎队名号及鲨嘴涂装,直到今日。
罗伊·威廉姆斯以"天蓝色盾徽中飞翼的老虎伴随金黄色闪电往下猛扑"作为设计构想,获得采纳。此徽章直到今日仍由美国空军第23联队持续使用。
第14航空队司令部的霍华德·阿内加德士官(Howard M. Arnegard)以"蓝色背景中带着飞翼的老虎在美国陆军星徽之下"设计被选中为该航空队徽章。
图中左为阿内加德士官
1943年3月间,中国空军派赴美国受训飞行员中的12名,由陈纳德少将指派加入第23战斗机大队的三支中队,每中队4人。
下图为号称最后的飞虎队员陈炳靖以准尉军衔完成受训后即派赴该大队第75战斗机中队,而其飞行夹克胸章就是美国陆军第23战斗机大队队徽。
依美国陆军制服着装规范,若无中队徽章,则大队徽章佩于左胸;若同时佩挂中队徽章与大队徽章,则前者在左胸、后者在右胸。
而除了飞虎标识之外,1942年年底开始飞虎队成员佩戴如下标识, 暨“美国陆军中缅印战区臂章”。
然而中缅印战区幅员广袤且山险阻隔,加上英国实质掌握缅甸及印度两殖民地、英美中三国也都各思己利(英:减少外援部队以持续掌控殖民地、美:中国持续抗日以牵制日军、中:获取美援军备以抗日并保留实力剿共)继而互相猜忌,故盟军指挥系统实际上各行其是而未能整合,战区划分仅属名义上的形式。
美国介入的中国战区由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特级上将担任盟军最高统帅,并以美国陆军史迪威中将(Joseph Warren Stilwell)与何应钦一级上将任美中联合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同时统领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部队,设司令部于重庆、分部于印度新德里。
英属印度、英属缅甸及东南亚英国属地则在1943年8月以英国主导的东南亚司令部(South East Asia Command,简称SEAC)独立划分战区,由英国皇家海军路易斯·蒙巴顿上将(Louis Mountbatten)担任盟军最高统帅,史迪威中将兼任盟军最高副司令兼划归此战区的北方(缅甸北部)区域作战司令部(Northern Combat Area Command,简称NCAC)司令。
虽中缅印战区指挥体系从未统合,中国战区与英国属地均独立划分指挥权,但美国在大战期间仍持续使用此名称。
在1942年3月中缅印战区成立之际,日军已即将攻克英属缅甸。已成为同盟国一员且获美国援助的中国在稍早应英美要求派遣10万名中国远征军,由史迪威中将指挥增援缅甸方向,但为日军包抄而大败,损失惨重;史迪威中将则在5月24日率领百余名美国军民徒步跋涉逃往印度阿萨姆邦(Assam)。
缅甸全境在1942年5月底由日军占领,从而截断租借法案军援进入中国的海路通道及陆路通道-滇缅公路。
1942年7、8月间,史迪威中将由重庆启程前往印度视察驻印美军部队。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卡拉奇驻留期间,部队指挥官举报英美两国军人间的互信关系岌岌可危。
归根究底为英美两军士气低迷,夜晚买醉后争执互殴事件不断。双方的宪兵在取缔各自士官兵违纪行为时,又因美军穿着当地采购配发的英军热带军服而造成辨认困扰,加深了冲突。
于是史迪威中将在返回新德里司令部后责成其副官弗里克·多恩上校(Frank "Pinky" Dorn)为美国陆军部队设计易于辨识的徽章。
多恩上校即以传统的美国星条旗盾徽,在顶部蓝底部份平行排列代表中国政府的青天白日徽(上)以及代表英属印度的五芒星徽(中)。英属缅甸的孔雀徽(下)则因缅甸已陷落而没有加入设计。
此美国陆军中缅印战区臂章随即在1942年下半年起配发驻防印度与中国的美国陆军部队,也包含中美混编中国部队里的美国军人,如划归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的中国空军中美混合联队(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简称CACW)。
而飞虎队另一知名特征:鲨鱼嘴涂装原是仿效英国皇家空军部署在北非战场的第112中队涂装而来,但因声名显赫使美军第23战斗机大队与下辖的第74、75、76战斗机中队继续沿袭传承队名及鲨鱼嘴涂装直到今日。
英国皇家空军第112中队于1941年7月由旧式双翼格洛斯特"角斗士"式战斗机换装为"战斧"Mk. IIb (等同于P-40C),成为全球首支完成战备的P-40部队;1942年初再次换装为"小鹰"式战斗机 (等同于P-40D/E)。
原始照片摄于同年9月间,照片中飞行员为英国皇家空军第112中队的内维尔·伯克尔上尉(Neville "Bowks" Bowker)。这架战斧式序号AN218、机身战术编号B、昵称为Menace。
内维尔·伯克尔
劳埃德·施瓦布
弗莱德里克·格拉斯哥
于利比亚西迪雷泽格上空遭德国空军第27战斗机联队第1大队第1中队(1./JG 27)的阿尔伯特· 埃斯彭劳布上士(Albert Espenlaub)驾驶的Bf 109 F-2/Trop击落,为其个人累计第12架战机;格拉斯哥士官阵亡。
图中身着救生背心者为埃斯彭劳布上士,摄于1941年4月西西里岛,此时座机为Bf 109E-7/Trop
被击落的埃斯彭劳布11号机残骸
英国空军第112中队虽首开P-40系列鲨嘴涂装的先例,但鲨嘴涂装的始作俑者其实是1940年3月装备Bf 110的德国空军第76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II./ZG 76),该涂装也为该大队赢得鲨鱼大队(Haifischgruppe)的称号。
由于该大队曾参与德国入侵法国与不列颠空战,因此启发了英国皇家空军的鲨鱼嘴涂装。关于德国空军鲨鱼嘴涂装的详情,请看:
今日飞虎队
现今隶属于美国空军第23联队的第23"飞虎"战斗机大队下辖第74与第75战斗机中队,部署于乔治亚州穆迪空军基地。
这些部队仍然维系飞虎队的队名与鲨嘴涂装传统,垂直尾翼标识符也使用FT (即Flying Tigers)。
第74"飞虎"战斗机中队("Flying Tigers")、第75"虎鲨"战斗机中队("Tiger Sharks")与第76战斗机中队在历经多次机种转换后,全部自1981年夏季开始装备费尔柴尔德-共和A-10"雷电II"攻击机(Fairchild Republic A-10 Thunderbolt II)直到今日。
虽然第76战斗机中队目前隶属于第23联队第476战斗机大队(1943年5月于中国编成,同属第14航空队)而不在同一体系,但与其它两中队也一样使用鲨嘴涂装与FT垂直尾翼标识符。
此鲨嘴涂装是美国空军唯一允许保留使用的历史涂装,其对飞虎队传统的尊崇程度可见一斑。
而第74战斗机中队在1993年6月至1996年7月间,部署于北卡罗莱纳州波普(Pope)空军基地时,曾短暂装备F-16C/D 战斗机。
相撞后C-130E成功降落,但F-16D则损伤严重开始解体。两名飞行员弃机跳伞后,残骸坠入美国陆军使用的陆空联合作战专属停机坪,撞上正准备装载美国陆军伞兵的洛克希德C-141B "运输星"式战略运输机,导致其爆炸起火;散落的碎片也四散向等待登机的伞兵群中。
此事故最后造成地面23人丧生、80人重伤,为F-16服役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伤亡纪录。
2015年,台湾空军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特别以飞虎队第1“亚当与夏娃”中队中队长罗伯特·霍索恩·尼尔(Robert Hawthorne Neale)的P-40座机为模本,彩绘一架第401战术混合团的F-16B。
中美混合联队第7中队中队长徐华江上尉的P-40N“太公令”号机则用以彩绘一架第427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CK-1经国号作为展示。
关于“大公令”的故事,可见:
此两联队均与二次大战期间的中美混合团有所渊源,前身分别为其第5和第3大队。
但他在1942年7月飞虎队解编后即拒绝于美国陆军航空队复役。F-16B展示的16面日章旗为尼尔在中国空军的击落纪录;F-CK-1"太公令"展示的5面日章旗则为徐华江在中国空军的击落纪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