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解读︱朝鲜族岁时风俗:农历八月风俗(一)延边博物馆

欢迎进入延边博物馆官方网站 !

馆内动态

馆内新闻

学术交流

主题活动

党建·群团

公告栏

秋夕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秋夕,又称“中秋节”。秋夕是朝鲜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佳节,人们用新丰收的水果和粮食做各种食物,祭祀祖先,也与左邻右舍分享丰收的成果,共度佳节。在这个节日里,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做糕点全家人一起品尝。因此过去有句俗话说“幸福不过是一年365天每天都像秋夕一样”。朝鲜族过春节时的主食是雪白的打糕片汤,而过秋夕的主食是用新收的粮食做的米饭和松饼。秋夕那天,人们吃完早餐后就去祭祖扫墓和伐草,而且朝鲜族祭祖时要祭拜四代祖先。所谓伐草,就是把墓地上的荒草割除干净。

秋夕时天气开始变凉,整理好夏装后添置一些新的秋装,称为“秋夕装”。还会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项目,除了在月下设宴娱乐之外,还要进行拔河、摔跤、斗牛、乌龟游戏、羌羌水越来、斗轿游戏、挂谷穗、爬垄沟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游戏。20世纪50年代之前,延边地区每年的秋夕都要举办荡秋干、跳板、摔跤等民俗体育运动会。

人们迎接秋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做“秋夕装”。 秋夕装既指为八月十五日秋夕那天而添置的新衣或缝洗干净的衣服,也指为秋夕及为日后所用而准备的装饰品。类似的节日装还有“岁装”“端午装”等。

朝鲜族的祖先认为,秋夕与春节一样,是跨入新时段的重要时刻。春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秋夕则意味着收获之季的到来,进入食用新粮食的周期。秋夕不仅有祭祖的习俗,还有亲戚之间互相走动并举办家族聚会的习俗。祭祖时穿戴整齐干净是表示对先祖的尊敬,家族聚会时同样也需要注意仪表,这样才合乎礼节。另外,从气候变化来讲,夏秋之交,暑热已过,该换上一套保暖的秋季衣服了。

我们推测,古代儿童的“秋夕装”跟“岁装”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从19世纪末开始,男童的秋夕装有裤、袄、補子(或坎肩)七彩缎长袍、鹊袍、五方长袍、战服、幅巾等;女童的秋夕装是彩缎小袄配大红裙子和外套长袍。这种服装式样与搭配,看似与节气、季节无关,但通过面料还是能够区分出适合在哪个季节穿。比如,适合秋季的面料是熟库纱、官纱、桃榴纱等绸缎面料,但这些面料都是富有人家才能使用的面料,平民百姓一般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用棉布面料的比较多。

秋夕风俗-啃青

啃青是指缺粮的农户把尚未成熟的庄稼收割下来食用的意思。在过去缺粮的年代,每年年初时往往陈粮已掏空,而新粮食还未成熟,这个时期被称为“春穷期”。农历七月断粮则被称为“七穷期”。春穷期收割尚未成熟的麦子,七穷期收割未成熟的稻子,“啃青”是过去常有的现象。相对来说,度过春穷期更加艰难,因为田地里青黄不接。而七穷期时,虽然缺粮,但还有如土豆、地瓜等可以填饱肚子的蔬菜及各种瓜果,所以,相对春穷期好过些。 秋夕是重要的节日,所以即使是在七穷期,秋夕祭祖的食物也马虎不得,一定要用新谷做供品奉祀祖先。直到20世纪60年代,很多朝鲜族村庄还有啃青的现象。

秋夕风俗-伐草

秋夕伐草是清除祖坟荒草的风俗,又称“禁草”,是子孙对先祖尽孝的一种方式。如果谁家祖坟上荒草繁茂,就会被视为对祖先不敬。因无人管理而处于荒置状态的坟称之为“骨冢”。朝鲜族给祖坟伐草一般是一年两次,即春秋各一次,清明和秋夕都是传统的扫墓节日。秋季伐草大致在百种节和秋夕之间进行。农历七月处暑之后开始进入秋天,野草已不再生长,此时伐草,就可以使墓地整个冬季保持整洁。

朝鲜族的伐草风俗世代相传,有祖坟的家庭,每年秋夕必去扫墓。如今普遍火葬,但朝鲜族的祭祖习俗依然没有改变。

秋夕风俗-吃松饼

俗话说“春节穿新衣,秋夕吃美食”。秋夕是各种果蔬和谷物非常丰富的时节,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时令食物。过去,秋夕时最常吃的食物是松饼、发糕、打糕(糯米糕)、粟面团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松饼。松饼的做法很简单,把米粉掺水搅拌均匀后捏成一个个圆形的皮,再把准备好的红豆馅放入里面,捏成半月形状。为了防止粘连,人们会在饼与饼之间放上干净的松树叶后放蒸笼里蒸。松饼的馅料多种多样,除红豆馅外,还有芝麻馅、芸豆馅、枣泥馅、栗子馅等。

THE END
0.朝鲜族是朝鲜来的吗?朝鲜族的历史介绍中国的朝鲜族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移居过来的,所以语言带有自己祖先的特点。因此中国的朝鲜族之间的语言之间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在朝鲜族比较多的东三省,黑龙江的很多朝鲜族的祖先就是从庆尚道过来的。现在中国人所说的韩语实际上是以首尔话为标准的韩国的一种普通话,就像中国以北京音为基准的普通话。jvzquC41okttw7mvvrio0lto1ktgq8mvon532:<6385QYY\MQVHDS^^0ujznn
1.(完结)什么,朝鲜族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啊!常看到“朝鲜族的语言究竟更接近朝鲜还是韩国”这样的讨论。实际上,朝鲜族的祖先来自半岛各道(道相当于省),南北皆有。大家生活中说着不一样的方言,听起来的感觉也各不相同,因此实在很难一概而论。(举个例子:一群人中有人讲吴语,有人讲粤语,有人讲湘语,还有人讲胶辽官话,虽说某种程度上可以统称“汉语”,但是jvzquC41o0jpwkfp0eun1pwqwr5uqyne14>55=96825
2.朝鲜族踩地神据资料记载,中国朝鲜族祖先从古代朝鲜时期结合农业生产和祭祀祈福等多种活动,创造了踩地神等原始的元宵节民俗游戏。后迁入到中国的朝鲜族,传承祖先传下来的元宵节民俗游戏同时,结合本地特色,在其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加以丰富创新,后经世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民俗、区域、审美特色的朝鲜族民族体育活动。jvzquC41h{4t|~3gfw4dp8k{zo5yomv1lny0eefu4ivv
3.人民网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早在明末清初,已经有部分朝鲜族的祖先定居在我国华北、东北境内。比如河北省青龙县塔沟及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朴姓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历史。 1860年到1870年间,朝鲜北部遭受自然灾害,迫使朝鲜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tvwdjyh0j}rn146296561270exsvgpz`3@;533
4.【微•延吉】朝鲜族的“炕”文化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朝鲜族的祖先讲究礼仪德行,居住在炕屋里,一向恪守高尚的礼仪规范,上炕时,必须脱鞋,然后轻轻地开门而入。外出时也是如此,开门关门必须轻声。 脱鞋上炕后,便进入了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在炕上亲友们在围桌对饮,妇女们在做活计,还有孩子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94286713816::8a3636994436/uqyon
5.失落的文明:高句丽民族三大历史谜团(组图)科学探索盛极一时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高句丽人是朝鲜族的祖先吗?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jvzquC41vgii0|npc0ipo7hp1qzig{4422:.2@22:1713>8:6:;70|mvon
6.珲春朝鲜族姓氏和本贯(一)姓氏和名字,反映着一个民族繁衍的历史和沿革。朝鲜族姓名与其他民族有着相异之点,从祖先开始沿袭下来的习惯——“本贯”。所谓“本贯”,就是本家族认定和公认的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就是说,通过本贯能反映出一个家族其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繁衍下来的血统关系。一个家庭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居住,但经过查家谱或jvzq<84voltfy|3ep1vbrnw0cuv@Cri?33878/Kkf?755;
7.百家姓对于朝鲜族金姓的来源,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据朝鲜族学者考证,早在唐朝时期新罗就有金姓,当时的新罗就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在当时新罗的56个国王中,就有38个姓金。在中国,除了朝鲜族,其它的民族也有金姓,比如说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都有不少人姓金。 jvzquC41yy}/elyx0eun1pjqitgqj‚4v{iit1=6:1euoensvad~/j}rn
8.“我们的节日——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在山西介休绵山朝鲜族清明祭活动的思想来源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据千寿山著《朝鲜族民俗研究》(延边朝鲜族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载:朝鲜族四大传统民俗节日为春节、清明(寒食)节、端午节、仲秋节。第二位便是清明(寒食)节。清明(寒食)节在朝鲜族中被重视和盛行与他们尊重孝道的理念有关。朝鲜族讲究在这天与祖先和故去的亲人同食jvzq<84yyy4dhufe0qxh0ls1{uh04962/2:03<4eqpzfp}d3;7614;;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