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年韩国类似的无耻行为有很多,保不齐哪一天,韩国就会宣布汉字也是韩国的。其实有时候想想韩国人拿咱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或是传统文化做文章,固然是不要脸的表现。但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文化确实对韩国影响深远。而到近现代,当韩国成为一个民族国家之后,除了拿不上台面的邪教之外,拿不出来自己的特色传统文化,韩国人的心态就变得很拧巴。
一方面他想摆脱中国文化的烙印,塑造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可另一方面他是真心摆脱不了,还是得靠中国传统文化给自己贴金,以此来证明韩国文明源远流长。而这种拧巴表现的最突出的地方,我想就是韩国人对汉字的态度。如果你翻看韩国的法律文件,就会发现,这些东西我们基本上能看懂个大概意思,而且比掺杂汉字的日语要更容易看懂。如果去到韩国的博物馆,那就好像去到了国内的博物馆,目之所及全是汉字。反倒是韩国人需要借助韩文的注解或者导游的讲解才能明白。
当然还有韩国人的身份证,上面的名字它也是汉字,那么你韩国明明有自己的语言,为什么要用汉字?原因就是韩文的诞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而是在某个时间点人为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使用就有着很大的局限。创造韩文的人是朝鲜王朝的第四代君主李裪,后世韩国人尊称他为世宗大王。
李裪和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时代,在李裪之前朝鲜这个民族是只有语言,他没有文字,官方文书全都用汉字书写,处于一种文--言分离的状态。所以那个时候的朝鲜也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认识汉字,普通老百姓基本全是文盲。李裪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召集了一批专家学者,根据老百姓的日常语言,创制所谓的谚文,也就是今天的朝鲜文字母,这个东西很简单,就是11个原因和28个辅音,把这39个发音你给学会,就可以无障碍阅读了。因为读起来就和自己平时讲话是一样的,后来又发展成了21个元音和19个辅音。
不过受限于历史环境。当时的朝鲜知识分子还是把汉字作为正统世道,更是强烈抵制推广谚文。我们这群有身份的人,怎么能和老百姓一样?毕竟掌握汉字是他们垄断政治权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转折发生在二战之后,二战之后朝鲜半岛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以及由民族主义运动衍生出的脱汉运动。虽然在政治路线上,朝鲜人和韩国人意见不一致,但他们都想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把谚文提升为国家文字的呼声就越来越高。
1948年韩国搬行了谚文专属用途法,规定韩国的公文必须用谚文书写,这就为废除汉字提供法律基础。当然从汉字到谚文毕竟存在一个过渡期,所以该法也规定可以在谚文后面以方括号的形式插入汉字,但是法律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东西算是公文,还有过度的时期是多少?
如果我违反了就是我不用谚文,你该怎么处罚我?所有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谚文专用法并没有起到法律效力。在整个李承晚时代,韩国的小学还是实行汉字教育。所以到今天韩国60多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还能认识不少汉字。李承晚下台,朴正熙上台之后,这一时期的韩国政府更倾向于废止汉字。1970年韩国政府发表了一个汉字废止宣言,韩国小学完全废除了汉字教育。
但是在舆论的反对下,1972年韩国政府又把宣言给撤回了。但是即便如此,当时的汉文已经被列为小学的选修科目,而且不需要考试。再加上韩国人他日常讲话,毕竟是讲韩语,韩语写出来是谚文,和汉字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从此开始韩国人就没有动力继续学习汉字。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的报纸和杂志已经很少能见到汉字,不过就在汉字几乎要退出韩国的历史舞台史,汉字复兴的声音有借鉴多了起来。
好不容易改革,结果又要改回去。这不瞎折腾吗?那么韩国人为什么又想恢复汉字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首先就是韩国人他很骄傲,你看这就是韩国人拧巴的地方,因为骄傲,韩国人不想用汉字,可也是因为骄傲韩国人不得不用汉字。你想想你是一个韩国人,想研究研究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结果一打开那些历史资料,和天书一样,两眼一抹黑,自己国家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那还有什么民族自豪感?这简直就是我大韩民族的悲哀。
再者就是现实的用途。汉字是表意文字,什么字就是什么意思,那是相当准确的。可是韩文是表音文字,就好比说咱们的汉语拼音,单拿出来汉语拼音的一个词,你能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吗?十是时师史,要用汉语拼音写那不完蛋了吗。当然考虑到准确的表达意思,韩文的发音搞得相当复杂,基本可以做到一个发音对应的一个意思。但有些时候如果拼命探索不计后果,准确性还是不行,这就是韩国的法律文书依然要用汉字的缘故。
另外韩国的报纸为了表达意思的准确性,也是会偶尔出现汉字,来帮助人们进行理解,否则报道上出了偏差,报纸是有责任。更让韩国人无法绕开汉字的是他们的名字。如果使用表音的韩文就会造成识别的困难。所以我们看韩国的身份证,韩文旁边。多少汉字名字?比如说2011年那个谁死了,我记得当时关于他的名字的翻译,就出现了好几个版本。因为根据朝鲜语的发音,这个名字可以对应好几种汉字,什么允恩正因,直到后来朝鲜官方正式公布了汉字名字,我们才知道这哥们到底叫啥。还有球星孙兴敏,当出名的时候,名字的翻译也是有好几个版本,直到今天韩国的年轻一代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是会拿着一个类似字典的东西,先看看给孩子几个什么汉字名字合适,然后再转化成对应的韩文。2014年一份民意调查就显示,有超过50%的韩国人认为不懂汉字,会感到生活不便。
另外还有67%的韩国人赞成在教科书中并行汉字,不过就像曾经废除汉字一样,汉字的复兴之路也不顺畅,也就是民间有点动静,既不成组织,也不成规模。在1998年的时候,一位叫李在田的韩国人曾经发起了一个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联合会主张,汉字是东亚的通用文字,应该在小学恢复汉字,义务教育。不过随着李在田的去世,这个联合会也就半死不活了。但你别看汉字在韩国民间恢复艰难,事实上在韩国的上层社会,人家从来没有间断汉字的学习。
因为在韩国你想玩点高端的,比如说政治和法律,目前来看都不可能离开汉字。越是在正式的场景,汉字的使用率就越高,这就是韩国对待汉字的态度。他既认可汉字的文化地位和重要性,但却无法全身心的拥抱它。对韩国人来讲,这种矛盾的心态还将继续半期左右。因此也不能。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