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个旧市沙甸一个普通穆斯林农民家庭。父母给他取名“玉书”,马坚先祖原住南京,曾祖父时从南京迁居云南临安(今建水县),后移居蒙自县鸡街镇,再搬往沙甸。马坚的父亲马文山(宇忠洁)幼年丧父,13岁就独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马坚的母亲性情谦和,为人贤惠,很有教养。

1912年,6岁 。人鸡街小学读书,老师觉得“玉书”有点像女孩子的名字,使与其父商量,改名“万清”。马坚学习刻苦,做作业认真,还经常阅读课外书,所以,当时在校成绩名列前茅。

1915年,9岁。跟家乡的马明福(字思堂)阿訇学习《古兰经》,开始接触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马坚后来在《留埃见闻录》说,孩提时代的我“天性澹泊,自幼多病,因此早有爱好精神生活的倾向”。

青年时期的马坚先生

1918—1921年,12—15岁。 上高小,语文老师是前清秀才,古文古诗很好。马坚业余时间,向他学习古汉语。同时利用晚上时间,在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文,伊斯兰教经典。后来转到昆明的云南回教高等经书并授学校。这所学校由云南回教促进会振学社创办。所谓“经书并授”,就是以讲授《古兰经》、“圣训”及经注、教法、圣训学等伊斯兰宗教知识和阿拉伯语为主,同时也讲授古汉语、白话文等课程。

通过学习,马坚开阔了眼界,开始思考中国伊斯兰教和穆斯林面临的种种问题。他希望能受到更高的文化教育,将来为中国伊斯兰教事业和穆斯林作更多的贡献。 马坚的想法得到了白亮诚先生的积极支持和鼓励。白亮诚(1893—1965)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实业家。他发现万清勤奋好学,有志气,有抱负,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就给他改名“马坚”,字子实。从此,马坚一生都使用这个名字。马坚的父亲马文山也在白亮诚的动员下,同意马坚转到昆明成德中学去读书,但有一个条件,即毕业后仍须继续学习伊斯兰课程。

1922年,16岁。考入成德中学。这是一所私立学校,学制三年,除了语文、历史等课程,还有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等课程。马坚如饥似渴地汲取这些新鲜的文化科学知识,各科学习成绩均很好,期末考试常名列第一、二名。 父亲马文山从麦加朝觐归来,专门为马坚带回许多阿拉伯文经典,以此坚定了马坚学习伊斯兰教知识的决心。

1925年,19岁。母亲去世,从成德中学毕业。马坚原想报考北京大学哲学系,以便将来研究伊斯兰哲学。但他弟妹多,家境不富裕,无力继续上学。这时,家乡沙甸的鱼峰小学缺乏师资,就受聘到该校任教。

1926年,20岁。3月,正式到校任校务主任。 与校董和诸位老师一起,将原来的初等小学改为初等和高等两级小学。85名学生按年级上课,采用新课本,此外还增加了算术、作文、体操、唱歌、图画等课程,同时兼授阿拉伯语。这在当时是件新鲜事,引起四方热情关注。

1928年,22岁。与同村好友、学校同事马元卿,在白亮诚的资助下,外出求学。车船兼行,到了南京。原计划取道徐州北上,因北伐战事正酣,便改道汉口,经郑州、西安、平凉而到甘肃省固原县(今属宁夏),投奔三营村虎嵩山大阿訇帐下学习。 虎嵩山,字镇林,是当时著名穆斯林学者,在麦加朝觐时,与马坚父亲马文山相识,因而对马坚尤为喜爱,在这位良师的指导下,马坚学习了侯赛因的《古兰经注》和《伟嘎业注》等伊斯兰教主要经典著作。

1929年,23岁。固原又遇早灾,赤地千里,许多人离乡背井,外出逃荒。与马元卿来到上海,适逢中国回教学会创办的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阿文班招生。该班学习期限为三年,目的是培养一批有较高阿语水平的穆斯林青年。他们两人报了名,经过考试都被录取了。半年后,马元卿因病告假回家,马坚留下来继续学习。

1930年,24岁。学习期间,马坚通读了阿拉伯文和英文本《古兰经》,读完了《穆宛塔圣洲集》,并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古兰经选》,不仅能熟练地阅读各种中等阿拉伯文书籍,而且能初步运用阿拉伯文写作和会话。

1931年,25岁。在上海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校方评语是:“马坚……以伊斯兰教育之窳败,且有志于伊斯兰哲学,及专研阿文,攻苦不泄,三年,通大典,博览经史,考及英文,研究社诸君,器生材,乃资送留埃,以宏造究,生今年二十六(指虚岁—编者注),性颖睿,立志坚决,入学每冠军侪辈,重负责,有卓识,他日必伊斯兰柱石也。”

经哈德成、达浦生阿訇推荐,由校董马晋卿先生资助,决定派马坚参加第一届留埃及学生团,也是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派出的唯一的留埃及学生团成员。昆明明德中学派出沙国珍(儒成)、纳忠(子嘉)、林仲明(子敏)和张有仁(于仁)4人,沙国珍任团长。11月9日,接待从昆明来沙甸的赴埃成员。 11月12日,赴埃成员一行五人从云南出发。12月29日,抵达埃及开罗。

1933年,27岁。与纳忠在校外因巴邦大桥旁合赁一套简陋的房屋,共同就读于爱大宗教学院。在吉巴尔长老指导下,开始做翻译、注释《古兰经》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各家经注比较研究,最后选定三部主要经注:《白达维经注》、《焦海里经注》和《光塔经注。暑假,开始翻译埃及著名学者穆罕默德·阿布笃先生20万字的《回教哲学》。开罗的盛夏,气温高达40多度、马坚每天在蒸笼般的小屋里,不停挥笔耕耘,历时三个月完成。

1934年,28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回教哲学》。应开罗伊斯兰促进会的邀请,发表学术演讲,介绍中国伊斯兰和穆斯林的情况。后来出版了演讲稿单行本,中文译名是《中国伊斯兰教概观》,开始将《论语》翻译成阿文。

1935年,29岁。翻译完《论语》,当年由开罗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由中文直接译成阿文的第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下半年,通过爱资哈尔大学考试,取得大学预科毕业文凭,然后转到阿拉伯语言师范学院继续深造,该院当时还没有奖学金,马坚的生活学习费用,由上海回族资本家马晋卿先生资助。

1936年,30岁。在古巴尔教授的指导下,翻译侯赛因·吉斯尔,的《伊斯兰教真相论文集》,中文译名是《回教真相》。

1937年,31岁。《回教真相》在上海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在开罗的一些中国人组织了“中国战区灾民救济会”,马坚任秘书。他们向阿拉伯朋友介绍中国人民的抗日真相,并募捐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年底,印尼华侨、世界网球冠军许羽基抵达开罗。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欺骗宣传,开罗各家报纸都说他是日本人。马坚等留埃学生举办了一个欢迎许羽基的宴会,邀请了许多记者。许羽基当众宣布了自己是中国人,第二天各报报导了这次宴会,揭穿了敌人的欺骗宣传。

1939年,33岁。2月,中国留学生组织朝觐团,庞士谦阿訇任团长,马坚任副团长。朝觐期间,马坚还用阿文以中国留学生朝觐团名义草拟了《告世界伊斯兰教同胞书》,散发给各国的朝觐者,积极宣传中国抗日斗争。

夏天,马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语言师范学院的4年学业,结束了埃及8年留学生涯。 乘船离开埃及,经香港回国。哈德成阿訇赴香港迎接马坚,并商谈翻译《古兰经》事宜。马坚表示愿意到上海协助翻译工作。 回云南省亲,期间担任昆明回民私立明德中学教务主任,并主编《清真铎报》。

十月,《月华》杂志刊登消息“中国回教留埃学生马子实……自民国二十年负笈埃及,至今已八载,现因学成,已决定返国,献身宗教、国家……按马子实先生为吾国回教中颇负大名之青年,先生对阿文造诣极深,各种作品凤为国内人土所共读。此次返国闻将担任某大学之阿文讲座云云。”

1940年,34岁。赴上海参加中国回教学会的译经委员会,马坚的任务是协助伍特公先生和沙善余先生翻译文言文《古兰经》。为满足穆斯林大众需要,马坚又利用空闲时间同时翻译白话文《古兰经》。

1941年,35岁。白话文《古兰经》译至第九卷。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国民党要员几次约马坚到政府部门任职,白崇禧还亲笔写信给他,并买好了机票,劝他到重庆来工作,他都拒绝了。侨装成商人离开上海,回到家乡云南沙甸。

1942年,36岁。《伊斯兰教育史》在重庆出版。 从头开始专心翻译白话文《古兰经》和《回教哲学史》,同时还在白亮诚先生开办的私立养正学校任教。

1944年,38岁。在养正学校向学生讲拉阿文《赛氏注释》(即赛尔顿丁注释的《尔歌一德》),后用半年时间完成译文,译名是《教典诠释》、编译教材《教义读本》(共四册)。受聘于云南大学,开设伊斯兰文化讲座,养正学校的高年级班学生随马坚迁至民明。 《回教哲学史》在重庆出版。

1945年,39岁。白话文汉译《古兰经》初稿完成。

1945年,40岁。北京大学筹建东方语言文学系,经向达和白寿彝教授推荐,北大副校长汤用彤教授代表北大聘请马坚到北大任教。10月,马坚偕夫人马存真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开设阿语专业。

1947年,41岁。评为阿语教授。开设课程有:中级阿拉语、高级阿拉语、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古兰经》研究等。

1949年,43岁。完成白话文《古兰经》前八卷注释。北大出版社和商务出版社先后出版带注释的白话文译本《古兰经》上册。

北京解放前夕,北大校长胡适和部分教师纷纷随国民党逃往台湾,马坚坚决留下来任教。 9月,作为宗教界人士和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出版《古兰经简介》单行本。

1950年,44岁。 2月6日,在天津《进步日报》发表《中国人民革命的成功对于回教各国人民的形响》。 7月16日,又在《进步日报》发表《回民同胞对于新时代应有的认识》。 11月2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美帝国主义是伊斯兰教的死敌》。 12月10目,在天津《进步日报》发表《从伊斯兰的观点看美帝国主义》。将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阿语,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1951年,45岁。1月10日,卢洪基在《光明日报》发表《语无伦次的山姆大叔》,文中有损穆斯林形象之文字,引起北京穆斯林极大愤慨。1月16目,北京市民政局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了各届回民代表会议,马坚在会议上作了重要发言。1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穆罕默德的宝剑》。 3月1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伊斯兰教婚姻制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不相冲突》。3月2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

1951年随北京土改参观团赴河南陕县参观,马坚先生(前排左四)

天津《进步日报》出版《穆罕默德的宝剑》单行本,汇集了马坚两年来发表的九篇文章,季羡林教授 回忆说:“有一夫,我的清华老同学胡乔木同志去看我。他告诉我说:'请你转告马坚先生,毛泽东先生认 为他那两篇文章:《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和《穆罕 默德的宝剑》写得很好,增强回汉两族人民的团结。请你向他在示谢意!”

1952年,46岁。参加亚太和平会议。暑假,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马坚的家也由东四十条搬至北大燕东园25号。编写阿拉伯语语法教材,科学地确立了阿语语法术语的一整套中文译名。1954年,48岁。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工作。

1953年5月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成立马坚与虎嵩山阿訇(中)

1955年,49岁。以阿卜杜勒·蒙义姆·萨威为团长的第一个埃及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华,马坚任翻译。11月,编译出版《回历纲要》。这是一部研究穆斯林天文历算的科学著作。全书分四部分:(一)回历纲要。(二)伊斯兰教天文学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三)伊斯兰教历、西历对照表。(四)五十二年伊历月首表。为全国穆斯林认识科学,消除成见,加强团结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1956年,50岁。将《埃及共和国宪法》翻译成中文,在《人民日报》发表《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声援埃及人民反对帝国入侵的十万人大会上,中国政府的声明由马坚担任阿拉伯语翻译,直接向阿拉伯国家广播。11月30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在回汉农业合作社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猪的几个问题》。

1957年,51岁。修改后的《回教哲学史》,改名为《伊斯兰哲学史》重印。年底,做为中国代表团成员来到阔别近20年的埃及开罗,出席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团长郭沫若和驻埃大使陈永康对马坚给予很高评价。会后,重访了当年在开罗留学时的旧居,探望了昔日的好友。 开始翻译《阿拉伯通史》 。

马坚先生(左)与季羡林先生

1958年,52岁。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等接见阿拉伯军事代表团,马坚任翻译,接见后全体合影留念。马坚很珍视这张合影照片,把它挂在书房。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十万人大会,声援黎巴嫩、约旦人民的反帝斗争,马坚用阿拉伯语通过广播把中 国政府的声明传给了阿拉伯人民。组织东语系教师集体编写《阿汉词典》。

1959年,53岁。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伊拉克,马坚、白寿彝系团员,季羡林为团长。

1960年,54岁。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各国青年代表时,马坚任翻译,毛泽东向众人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时,举例说;“马坚先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不是共产党员,我是信仰马列主义的,是共产党员,但这不妨碍我们一起工作和合作呀!如果没有他,你们讲阿拉伯语我听不憧,我讲的汉语你们也就不憧,现在我们彼此都沟通了,这就是说我与马先生合作得很好么!”《阿汉词典》初稿完成,马坚负责校订。

1963年,57岁。暑假,在北住院,坚持编写《阿汉词典》卡片。

马坚先生手迹

1964年,58岁。最后一次审校《阿汉词典》。北大社教运动逐步向各系展开。东语系有人提出,要结合本单位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击“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以此影射马坚。

1965年,59岁。 阿语教研室的6位教师同学一起,奉命离京,参加社教工作。 翻译完《阿拉伯通史》。全书五十二章,七百多万字。

1966年,60岁。年初,接到邬裕池用阿拉伯文写的来信,信中表示要利用进修机会,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不辜负老师的希望,邬裕池是马坚的学生,留校任教,1965年赴开罗进修。3月,《阿汉词典》出版。5月25日,哲学系聂元梓等人贴出大字报。6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张大字报,同时发表社论,支持这张大字报。东语系有人把邬裕池的信抄成大字报,贴了出来,全系哗然。

一天,马坚正在润色《阿拉伯通史》,冲进来的学生要求他交代“黑材料”,并抄走了《悬诗》、《阿拉伯文学史纲》等书稿、资料。之后,便开始接受审查,挂着“反动学术权威的”牌子游行,在大大小小的斗争会上挨批。

1969年,63岁。8月,工宜队进驻北大。因东北的“伊玛尼”组织,再次被牵连,受审查。

1970年,64岁。接受审查期间,被安排在东语系35号楼打扫卫生,并负责为每个房间配钥匙。新学期开始,又被分配专为每个房间分发报纸和拉上下课铃,他对这些工作照例干得一丝不苟。

1971年,65岁。根据《阿拉伯通史》原文1970年第十版,对译稿作相应修订与润色。

1972年,66岁。夏天,回到教研室参加《汉阿词典》的编写工作,工宣队的条件里,如果专案组找他,要随叫随到。接受党中央的紧急任务,翻译《阿拉伯半岛》,马坚当时患有糖尿病、肝炎、白内障等多种疾病,左眼已失明,右眼也只有0.2的视力,看书写字除戴眼境外,还要用十倍放大境。

1973年,67岁。工宜队搞了一些麸子,做成糠窝窝,又蒸了一些糠三角,每人各发一个,要求先吃糠窝窝,后吃糠三角,算是“忆苦思甜”。马坚不知道吃的要求,把二者合在一起吃了,结果招致现场批判,被勒令写出书面检查,第二天,马坚的检查贴在东语系一楼东头楼梯口:“昨日我没有先吃糠窝窝,后吃糠三角,而是一起吃了,这不符合工宜队的要求,因此我作检查。——人老心红战斗队,67岁队员马坚。”落款的“人老心红战斗队”纯属政治幽默。

1974年,68岁。55万字的《阿拉伯半岛》翻译完成。开始埋头于《古兰经》中译本的修订和经文注释工作。

马坚先生在北京大学家小院

1977年,71岁。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派沙秋真女土,协助誊写《古兰经》译文修改稿。沙秋真女土是我国著名伊斯兰教学者沙梦弼大阿訇的孙女,她每天到马坚家工作,认真负责,深得马坚好评,校对《阿拉伯通史》。

1978年,72岁。抱病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在大会发言。3月15日在《北京日报》发表《把晚年献给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对《古兰经》全部译稿做了最后一次修润。严重的糟尿病折磨着他,几分钟要去一次厕所,行动十分吃力。但是,对民族文化事业的责任感激着他的斗志。他说;“先知穆罕默德讲过'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病症,都有药医,只有衰老是无药可治的’。”他趴在桌子上吃力地修改着,一字一句地校对着。实在坐不住了,就躺在床上,静听他年轻的助手念一句原文,再对照读一句译文,发觉译文稍有不妥之处,就立即叫助手纠正过来。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吃点药,休息一下。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喃喃地把自己的译著规划讲给助手听:“《古兰经》译文修润完后,我要开始重新为它加注,然后再翻译《圣训》,还有《阿拉伯文学史》也要修改出版。

8月15日傍晚,和助手一起再一次润色《古兰经》译稿第36章《雅辛》。

8月16日凌晨,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顺命归真。 早上,助手照常来上班,才知道马坚已归真。翻开的书稿还放在书桌上,放大镜还平放在书稿上。《阿拉伯半岛》出版,只署名“北大东语系阿拉伯语教研室。”

马坚归真后葬于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1979年12月,归真后1年。《阿拉伯通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1年,归真后3年。《古兰经》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白寿彝评价说;“这个本子的出版,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中国伊斯兰研究工作上、中国翻译工作上的一件大事。”

1984年,归真后8年。经中国伊协认可和世界伊盟同意,伊斯兰世界最高权威出版机构——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出版社出版了马坚《古兰经》译文中阿对照本,这是对马坚毕生致力于译经工作的最好肯定,也是给予一个穆斯林无比崇高的荣誉。

THE END
0.那些为信仰而无私奉献的穆斯林及各族同胞们摄影:尹全宝(阿訇)同时我也相信,穆斯林同胞们,一定会听党的话跟党走,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且在教长尹阿訇的带领下,做一个信仰坚定,遵守教规,团结友善,同心同德的好穆斯林。最后求主护佑着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护佑着我们大家两世吉祥!阿米乃! 回淑芬 关于林西县清真寺取暖、绿化、硬化提档升级等项工程帐目收支情况通报 穆斯林同胞们:大家好! jvzquC41yy}/onnrkct/ew477q€87|k
1.西安金启祥大经师传略在这众多的西安伊斯兰著名历史人物中,笔者抛砖引玉,先就金启祥老阿訇的生平做一简介。一来正值金老阿訇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二来是为了践行与金老阿訇的孙子——年已七旬的金志亮阿訇(笔者的蒙师、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领拜阿訇)的一个约定。 适时诞生 十九世纪中叶的陕西伊斯兰教界,学富才高的实力派阿訇彼此你到我jvzq<84zckymcvne0eun1wjyukzfo87935=92@9
2.韩海潮|为故友李华英先生走坟我们驱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疾驶来到了北京市回民公墓。在我俩启程赴京之前,我俩举意一并给故友林松先生(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沈光恒先生(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常务副院长,退休后定居在北京)走坟开经。 海钦和荣欣的两部车直接开到了靠近墓地的路边,下车后首先来到了李华英老师墓前,李祥乐阿訇诵读《古兰经》章节(苏勒)等,jvzquC41yy}/onnrkct/ew47d2=7cqh
3.穆斯林在线更多> 阿訇讲坛 马占军:坚持中道,抵制极端 冶均刚:你用微信来传善还是传恶? 艾明译:金钱与幸福 黑城子译:纯洁的夫妻生活 苏莱曼译:摆脱现实灾难的唯一途径——虔诚 穆斯林在线|0 | 2024-06-06 09:35:22 李海洋:学教门和行教门 伊光|0 | 2024-06-06 09:35:21 讨白念词-穆斯林做讨白jvzquC41yy}/o~xnko}xy7hqo1nuou442360lrstkl{kkjta34841?:620nuou
4.回族语言文字习俗传承古若阿尼(《古兰经》) 王阿訇精通古若阿尼。 苏勒(《古兰经》篇章) 请阿訇到家里来念个苏勒。 哈知(朝觐者) 马哈知昨天到南坊上去了。 瓦尔兹(劝戒) 我听一次瓦尔兹就受一次教育。 给亚麦提(后世) 我们到给亚麦提再算账。 哈俩里(合法的) 与进教的汉族女子结婚是哈俩里。 jvzquC41yy}/eww0ep5329=|v1im1q}hs1812A58345u495:2873a>56:4>12>3jvor
5.王氏阿訇世家:一个清末以来4代涌现7位阿訇的家族当时“常日在上海的游散阿訇(不任教职,专靠诵经过生活者),为数颇众,循规蹈矩的,固然很多,放僻邪侈的亦复不少。他(指哈德成)为顾全‘念经人’的名誉起见,曾联合刘彬如、刘耀卿等,发起阿訇讲习班,劝勉大家入会,以每月的会费做经费,联络鼎鼎大名的王四阿訇来上海讲学,使大家有一个进德修业的机会,‘念经jvzquC41yy}/uqnowygoi7sgv1~dz8ikue{{0ymrAouckuj?4(spfF{kgy,ukmB523:5
6.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学习情境”包括“取决于阿语课的成绩”、“取决于是否喜欢老师”、“取决于是否喜欢我的班级”三个测项,因子均值为3.47。 “家庭责任”包括“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和“父母要求”两个测项,因子均值为2.89。 “宗教情感”包括“对阿语一见钟情”和“对伊斯兰教感兴趣”两个测项,因子均值为2.86。 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5:8157mvon
7.乡镇宗教工作情况报告8篇(全文)**镇区内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两个主要宗教场所,基督教堂有教职人员5名,信教人员700多人,天主教堂有教职人员4名,信教人员1000多人。为保障农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自办教会原则,经县宗教局批准,在镇党委政府协调下,规划建设了**兵房天主堂、兵房基督教堂活动点等宗教场所,为信教群众提供了合法的宗教场所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erk
8.马明良:时代的挑战与阿訇的修养不通晓阿语,进不去,不掌握汉语,出不来,要想进得去,出得来,必须经汉两通,就像历史上的著名阿訇一样。(二)阿訇的人格和气节 学问对学者而言,固然十分1867年农历12月初5出生于甘肃陇南清水县(今张家川县)张家川上磨庄一个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家庭。1957年7月1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逝世。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42=97B720jznn
9.和合之美、共生之道—北京宗教文化艺术展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话方向李俊民 陕西省宝鸡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阿语画李俊民 陕西省宝鸡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阿语画李俊民 陕西省宝鸡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阿语画李俊民 陕西省宝鸡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阿语画马志泉 四川省阿坝城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若尔盖县城关清真寺驻寺阿訇 阿文·汉文混合体马jvzquC41yy}/lrfprkgo0ls1c179f
10.李华英:经堂里走出的翻译家文化然而,1958年,庞士谦阿訇被打成右派,不久就告别了人世。 那时候,李华英毕业离校还不足一年,他永远记得,1957年6月21日那一天,他和同学们走进中南海,作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首批毕业生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然而,仅仅两月之后,“反右”运动开始,老师们一个个被打成右派,jvzq<84ewnzvtn3rgqvmg7hqo0io1w614278196391i34;6;/4?14A5950nuou
11.高加索研究之一:《麦亚法利金史》中的高加索在属于德米特里的钱币中,有一枚它正面铸有“诸国之王(malik al-mulūk,阿语),D.(格鲁吉亚语)”字样,背面铸有“马赫穆德·本·穆罕默德(Mahmūd ibn Muhammad [1118-1131在位])”。另一枚正面有“诸国之王,救世之剑德米特里(malik al-mulūk Hisām al-Masih Dimitri,阿语)”,然后一个格语的D字母在正中;背面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35;?:38
12.民国回教学人中的启明星(马坚传)书评约摸在四年级时,阿訇曾问我一个汉字“戕”,我兴冲冲地跑回家用《新华词典》查询了这个字,并把读音“qiang”和意义“杀害残害”告诉给了阿訇,并乘机偷窥了阿訇的汉语古兰——那是纸面糙旧但字迹清晰的汉语古兰——在阿訇琳琅满目的阿语经典中格外显眼,应该是1981年中国社科院出版或后来再版的古兰,而阿訇询问的那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53;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