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波斯语课》的豆瓣评分高达 8.5分 。据悉,这部影片还将代表白俄罗斯冲击 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的奖项角逐。这部电影究竟有何魅力,又运用了哪些技法?在此我们,一窥究竟。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
更多的是难分对错的人
《波斯语课》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德国士兵对犹太人展开了一场大屠杀。
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扮演的比利时 犹太人小卷 ,被党卫军抓捕了。抓捕之后,和一群人一起被送去了位于德国的集中营。为了在集中营生存下去,小卷谎称自己是 波斯人 ,就连自己的名字也换成了 雷扎 ,希望不被枪杀。
这个谎言,没有被德国军官戳破,暂时救了他的命。他被一名集中营的纳粹党卫军后勤军官选中,负责教对方波斯语。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语言,雷扎不得不凭空创造出一门“波斯语”,于是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 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 ,创造出上千个所谓的 波斯语单词 。
雷扎除了需要费力去创造新的单词,还需要记住自己教给军官的词语,一旦忘记就会非常尴尬。而这些保命方法,犹如在高空中走钢丝,稍微一不注意就容易露馅。他不仅每天要承担着谎言败露的危险,还要在生存的绝境之下,保证超乎常人的头脑高速运转。
最终,当纳粹德国彻底失败的时候,那名纳粹军官记住的并不是能让他逃命的波斯语单词,而是2840个犹太人的名字。
近些年来,反映二战时期犹太人苦难的电影其实不少,佳作也在不断涌现。例如, 《辛德勒的名单》 讲述的就是纳粹党员辛德勒在屠杀期间为犹太人做的感人壮举,影片以凝重深沉的情感基调描绘了黑暗中的生命之光。包括在 《索尔之子》 中,纳粹党员的集中营的生活更为压抑、沉痛。
按理说,反映二战期间的电影很难做出悬疑感,但是《波斯语课》这部电影却让人很意外,一方面,这部电影本身的故事过于传奇,即便电影在开头打出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字样,仍给人一种难以置信的惊奇感。另外一方面,《波斯语课》采取了 心理悬疑 的叙事方式,融合了温情、幽默等元素,创作出了一个相对浪漫的讲述方式。
影片除了主角犹太人小卷,另外的一个主角是后勤军官 科赫 。作为一个德国军官,科赫为何要执着学习波斯语呢?看上去残暴的德国军官科赫,其实有一个梦想,那就是 战争结束之后去伊朗德黑兰开一家德国餐厅,和那里的兄弟们团聚。
从科赫的日常行为和语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军官的内心其实是很柔软的。男主和军官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他们既是军官和囚犯,同时也是老师和学生。集中营的环境非常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军官对男主的存在产生了一种依赖。
电影迎来了高潮,集中营里面来了一个 真正的波斯人 ,男主的秘密是不是就要败露了?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更多的是难分对错的人,以及难以言喻的情感。《波斯语课》无疑是悬疑爱好者不容错过的战争佳作。影片不管是矛盾、悬念的设置,还是剧情的进展,都非常完美,人物之间的张力也非常到位。
结构遵循多米诺原则,
巧用“悬崖抓手”制造悬念
《波斯语课》的剧情既合理又惊奇,值得探讨。
影片长达两个小时,依次出现了多个角色,都遵循了 多米诺原则 。在《波斯语课》中,正是因为犹太人小卷将自己仅剩下的面包和另外一个波斯人交换书籍,小卷才有可能出现冒充波斯人的想法。也正是因为他冒充了波斯人,他才会被带到军营中教军官学习波斯语,幸免逃过一劫。也由于他教军官波斯语,他才被迫用集中营中关押的 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 ,编造出上千个 “波斯语”单词 ,进而依靠这种创造单词的方法,记住了 2840个犹太人 的名字,帮助同盟军记录了历史。
可以看出,《波斯语课》的结构严格遵循了多米诺原则,情节和情节之间有 强烈的因果逻辑关系 。具体来说,因为A情节中主人公的行动和选择导致B情节的出现, B情节主人公的行动和后果导致C情节,C情节主人公的行动和后果又导致D情节,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首尾相连,情节与情节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通路。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最后一幕,在盟军的营地里,获救的主角被问到能不能回忆起当初集中营里和他一起被关押的人们的名字时, 主角开始一个个念出那些名字,那些已经刻进他脑海深处,曾经是他为了保命的名字。 随着这些名字的念出,周围的人都安静了下来,他们看着主角一个个地背出那些名字,就像看到名字背后的生命。他们彷佛又重新站在这片土地上,向世界诉说着自己的冤屈。
电影除了让故事情节做到合理又惊奇,在悬念设置上也独具匠心。 编剧伊利亚·佐芬 很擅于采用 “悬崖抓手” 的方式,让角色深陷绝境,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悬崖抓手”即编剧把主角逼到一个没有退路的地方,让他面临看似无法逃脱的危险,或者在即将揭示一个巨大秘密的时候,忽然戛然而止,留下巨大的空白,让观众有强烈的欲望点看下面的内容。具体表现在《波斯语课》当中,当后勤军官已经十分信任主角的时候,军营这时又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他面临着看似无法逃脱的危险,观众既紧张又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帮他找到出路。
《波斯语课》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都非常值的推敲。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部文艺偏向的电影,影片的 色彩 时刻辅助着故事的发展。例如,本片整体色调偏冷,这是为了突出室外景象的残酷。室内无论是台灯灯光还是沙发、椅子、床铺等都采用了暖色系,因为相比室外,室内更多的是温馨。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摄影上采用了 长镜头 去给观众一个冷静的视角旁观屠杀,当裸体的死人在雪天被运到墓地,猝不及防的扫射和杀戮,这些画面一次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若不出意外,《波斯语课》可能是今年最佳的二战片,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用巧妙的技法让观众感受了这段不可抹杀的历史。 犹太人用名字编成一门语言教给侵略者,可以视为一种最柔软的抵抗。 但事实上,这也是最具杀伤力的抵抗,因为他们能看到那些罪恶的侵略者一辈子被这些名字缠绕,成为一生的噩梦。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