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经常说到奥地利各州口音的问题,普遍认为奥地利东部及部分北部较平原地区的居民说话还比较统一易懂,相对而言,西部总是会背上一个“有点野味”的包袱。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剖析剖析语言之间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编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平原地区的居民相互间若想进行沟通较容易一些,因为都是平原,顶多走上个把钟头,交流的频率自然要比高山地区的居民高很多。
反之,高山地区的居民可能去隔壁借个“酱油”都得“跋山涉水过草地”,交流频率降低也会导致“互相中和”的影响更小,很难形成统一的语言用词和习惯,比如上奥地利州和奥地利近瑞士地区的居民方言就不一样。
“中和”在中国也说得通。比如北方平原较多,虽说各地也有口音和方言,但是用词基本差不多,且各地交流无障碍。
元朝和清朝时北方方言就在不停地和蒙古人、满人进行了“中和”。比如现在的“站”,“北京南站”之类的,在元朝前中国人使用的是“驿”,假如没有元朝那档子事儿,现在就得叫“北京南驿”了。
但是南方多水多山,至今仍保持着几百年前的语调和用词。现在的北方人和江浙、两广地区交流,基本靠猜,除非他们愿意说普通话。即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王去了也没用,照样不懂。
同一语言,尚有如此多的差异性,不同的语言就更不用说了。中国文化数千年,四个字就可以形容“十分抽象深奥的哲学”,数千年前就有了系统的兵书,依靠自然能量的摄取再回归“人的本性”上,不断地“中和”,繁衍出各种各样的“奇迹”。
外国人为什么算数那么笨,没了计算器活不了?因为他们没有乘法口诀啊。中国人可以用汉字弄出乘法口诀,字数一致且押韵,十分好背,而西方语种表示各个数字的单词长短不一,想造出押韵易背的口诀就不容易。当然,差异不单只是在“乘法口诀”一个方面。
中文记载的史书,有很多都是十分抽象的,这样想那样想都对,也都可以,读了后继续延伸的空间就比较大。这也造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偏“曲线”。
外国人的记录风格一般都是“一是一、二是二”,延伸空间不大,比较直接,所以老外一般思维都很“直线”。
这些小细节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就很自然的映射到了各个行业。比如政治,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大臣都是“思虑周到”,想得比较多,行政上的延伸性很广。经常能看到,皇帝一道圣旨下来,执行的方式有很多。
别看历史上我们也被外族打败过,但是谁征服了我们,就又“变成了我们”,元朝时中国人也没全都改说蒙古语啊,清朝也没人人街上说满语啊,“汉语是支撑中华民族存在和繁衍的根本”。
现在我们回到欧洲大陆。现在来欧洲旅游的好处是,不用到处签证,不用到处换钱,十分方便,是个好事儿。但是交流怎么办呢?
像意大利法国那种牛鼻子,就是不跟你说英语,还一脸不屑,你怎么办?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说英语?首先,看是什么人,像政府官员、外交部之类的,经常进行国际间往来的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的职员都相对愿意说英语,因为是工作的一部分。
除了这些人,基本在法国和意大利就没什么人愿意说英语了,可能年轻人相对好一点儿,但他们长大了也开始不说英语了。这种现象因何而来?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法国、意大利三家平分西罗马,法语和意大利相似度比较大,词汇差不多,会其中一种语言,听另外一个能懂个大概,这是因为他们都来于拉丁语。
但是德语不一样,它是另外一个系统,你啥时候见过法语动词老放最后啊?因为法国和意大利都自认为继承于罗马帝国,所以骨子里都有一股傲气。
提一句,罗马帝国之后欧洲大陆再没有人敢称皇帝,因为都觉得自己到不了“古罗马帝国”那个水平,比如法国国王,英国国王(现在的英国伊丽莎白是女王,不是女皇),至于奥地利皇帝那是继承于神圣罗马帝国,里面虽然也带着“罗马帝国”,但是和“古罗马帝国”不是一回事儿。
除了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仗着“罗马帝国”这个牌子敢称皇帝,其他人没有了。拿破仑称帝间接地其实破坏了这个“规矩”。另外加冕都得去罗马,教皇也得同意,这一切都是延续了古罗马帝国的传统,也是对“逝去的古罗马帝国的敬意”。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都觉得自己的文化和语言那是“古罗马”给他们的最后的馈赠,也可以说是遗产。英语在英国掌握了世界很多殖民地之前被认为是“蛮族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岛语”,你让法国人说英语就好像让中国人全都学“琉球话”一样,我汉语“博大精深”,凭什么改口说“琉球话”啊?
法国人也这么想,我是说法语的,凭什么去说大不列颠岛语啊?另外历史上法国和英国曾经不间断打了一百年,这是多大仇啊,现在还想让我说你的语言?法国人也不是歧视所有的语言,你要是跟他们说意大利语,态度可能会好不少...德语不行,他们跟说德语的有仇。是的,他们跟很多人都有仇...
那两个自认为继承了“古罗马”的法国和意大利,互相间是个什么态度呢?也有点互相看不起,法国人觉得意大利人懒,天天“妈妈”和“意大利面”;意大利人觉得法国人傲,啥狗屁本事没有光会摆臭架子(德国人在旁边笑了)。
中世纪之后,那时欧洲人首选的留学之地就是意大利(这时候希腊已经没落了,土耳其基本控制了巴尔干地区),其次是法语地区。贵族间交流基本也是这两种语言(法语和意大利语)作为媒介,相当于今天英语的作用。当年英语词汇不足,有些时候那个意思表达不明白就得靠比划,最后急了,没办法,直接把法语词搬过去了。
欧洲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大,但是零散一堆小国,欧盟的最终目标很有可能是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合众国”,再续“古罗马帝国”的经典。但是这个事没有先例,“古罗马帝国”当年不过是叱咤地中海地区,现在挪威芬兰什么的他们根本没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