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钞屋》中,两兄弟唱歌《啊,朋友再见》
我的电脑坏了,我必须把它修好。修了半个月,闲着没事看西班牙电视剧《纸钞屋》。没想到,节目中被反复唱的歌曲,竟然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
《啊,朋友再见》永远再见
这首歌是南斯拉夫电影《桥》《啊,朋友再见》的片尾曲。
《桥》它在中国比现在任何影视作品都更受欢迎。这并不是因为有多精彩,而是因为那个时代缺乏精神食粮。
真没想到,2017年开拍的一部西班牙电视剧,居然会选用这首据说诞生于二战时期的老歌作为升华主题音乐。
于是,我仔细研究了这首歌的来龙去脉。
《啊,朋友再见》这实际上是一首意大利民歌。
它的意大利语名字是《Bella Ciao》,其中“Ciao”的意思是“再见”,“Bella”直译为“美丽”。它也是女孩的俗名Isabella(伊莎贝拉)的昵称,并被用作美丽女孩的昵称。所以这首歌的准确翻译应该是《姑娘,再见》。它展现的主题场景是游击队员在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前告别心爱的美丽姑娘。
《桥》扎瓦多尼和斑比诺剧照
当我看电影《桥》时,我没有意识到它实际上是用意大利语唱的。剧中歌唱的主人公和游击队员扎瓦多尼也被设定为意大利共产党员和绰号“莎拉”的游击队员。丁人》,由此可见这首歌的起源地是意大利。
这首歌的旋律是意大利传统民歌《坟上花》、《拍门歌》和意第绪语民谣《煤袋子》的结合。这些歌曲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歌词中反复出现“劳动”、“监狱”、“宪兵”等词语。从19世纪末开始,许多在法国、意大利过着流浪生活的犹太人开始信仰并传播共产主义。他们发现他们使用的意第绪语具有很强的保密功能,政府间谍无法理解。因此,意第绪语成为意大利左翼革命者的秘密语言之一。因此,意大利左翼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利用传统民歌优美的旋律,通过改写歌词,赋予其新的斗争内涵。
1941年,德国和意大利联合入侵南斯拉夫。不愿成为亡国奴隶的南斯拉夫人积极参加游击队,对抗侵略者。意大利国内,反墨索里尼、反法西斯的党派力量日益壮大,意大利共产党作为主角发挥了重要作用。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表现不佳,于1943年宣布投降,墨索里尼被拘留,新组建的意大利内阁偏向盟友。希特勒立即派出特种部队,成功营救了墨索里尼。隆美尔也奉命率军,迅速占领了意大利大部分领土,重新支持墨索里尼上台。
意大利游击队
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共产党决定起义,大批意大利人加入游击队,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一种理论认为,正是在这一时期,《啊,朋友再见》逐渐产生并传播。
意大利东北部地区与南斯拉夫接壤。意大利共产党和南斯拉夫共产党之间的接触频繁。当时,不少意大利人也加入了南斯拉夫游击队。 《啊,朋友再见》所以在南斯拉夫也有人传唱,电影《桥》引入这首歌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上述说法并未成为普遍认可的共识。
另一种说法是,这首歌起源于意大利波河平原。它不是诞生于二战期间,也不是欧洲反法西斯游击队的歌曲。
这种说法的论据是,意大利出版了大量有关该国游击歌曲的书籍,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记录。当时的意大利游击队统称为“北加里波第旅”。他们一般将苏联歌曲《喀秋莎》与意大利民歌中的口哨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创作出《风中口哨》作为游击队队歌。此外,游击队成员里奇·丽蒂创作的《山猫之歌》也很受欢迎。
《啊,朋友再见》最早的记载出现在1953年意大利出版的《拉维帕》杂志上,其作者是意大利左翼社会党成员、著名民歌学者阿尔贝托·塞里斯(Alberto Siris)。 1955年,意大利社会党青年委员会将这首歌作为其“党派民主歌曲”之一。 1957年,意大利共产党机关报在民族解放日(4月25日)前夕出版的革命歌曲集中首次发表了《啊,朋友再见》。
受此影响,战后的意大利左翼普遍认为,《啊,朋友再见》是一首最能反映战争年代游击队面貌的歌曲,也是给活跃在各种反对运动中的革命青年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曲。战后社会不公。
但真正让这首歌名扬世界、风靡西方的却是法国人伊夫·蒙当。
伊夫·蒙当
196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法国著名演员、歌手蒙当在美国百老汇舞台上演唱了这首歌。他的演唱被公认为西方音乐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版本。
伊夫·蒙当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社会主义者。
伊夫·蒙当和玛丽莲·梦露
蒙当后来确实回到了Sinolay,两人住在一起,直到1985年蒙当去世。之后蒙当非常伤心,一度停止了拍戏。
1991 年 11 月 9 日,伊夫·蒙当去世。
蒙当有左翼思想,年轻时参加和平运动。 1950年5月,他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宣言》,呼吁禁止使用原子弹。虽然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各方面都与共产党的观点一致,引起右翼媒体对他的封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反对印度支那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为社会主义国家呐喊。
他演唱了许多反军国主义歌曲:《当一个兵》、《自由之路》、《山谷中的沉睡者》等,这些歌曲被电台禁止播放。 1957年,他应邀访问东欧国家。经过几周的深思熟虑,他最终放弃了。他说:“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一名艺术家。在这个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的时代,我是为了各国人民的和平而来的。”
后来,百老汇邀请他到美国演出。起初他申请签证时遇到了困难,但后来他在纽约、旧金山和好莱坞取得了巨大成功。
欧洲历史学家称《啊,朋友再见》为“自由之歌”,并认为这首歌是由不同群体在数十年中逐渐完成的。很难将其视为“某人”的作品,而应该将其视为战后作品。它是左翼运动的产物,代表着不怕牺牲、相信正义终将获胜的乐观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意大利和法国合拍了电影《Bella Ciao》,中文译为《再见美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意大利人Bella Ciao在欧洲和西方的受欢迎程度。作为一门外语,它已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广泛使用。
Wattari 在阳台上吹萨克斯《啊,朋友再见》
正是因为歌曲中体现的乐观精神,疫情期间,当意大利那不勒斯音乐家德莱尼·瓦尔塔里在阳台上用萨克斯演奏它时,不仅吸引了米兰、威尼斯等意大利多个城市的居民前来观看。阳台的反应展现了意大利人面对疫情的乐观态度,也勾起了中国人民对《桥》的深情回忆。
2017年开始拍摄的西班牙电视剧《纸钞屋》以《Bella Ciao》为集。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观众,都不存在语言或理解障碍。在剧中,这首歌作为推动剧情进展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倾向。该剧通过塑造一群现代罗宾汉——银行劫匪,暗示“入侵者”是资本,“游击队”是反对资本的社会制度和制度的民间力量。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它展现了当今西方社会反对资本剥削和压迫的意识形态情绪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