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典意大利歌曲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呢?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 其后遍及西欧整个地区。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 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 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 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 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 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 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 提倡发扬人的个性, 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 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 人文主义的理念, 其重点是“人”, 是“人”的本能的发挥, 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而通观每一首古典意大利歌曲, 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的歌词同旋律不仅都结合得异常美妙, 而且唱词非常显明地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 呈现出世俗的而不是把目光投向彼岸世界的斑斓色彩, 抒写出摆脱了禁欲主义的人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愫, 既典雅、优美、流畅和风趣, 又含蓄、高贵、庄严甚至气势宏伟。所以, 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无不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 下面以《阿玛丽莉》《多么幸福能赞美你》《紫罗兰》《亲爱的, 我为你留下这颗心》这几首歌曲的歌词为例。
《阿玛丽莉》 (卡契尼作曲)
阿玛丽莉, 亲爱的,
请相信我心里甜蜜的情意, 让我们永不分离。
请你相信, 假如你害怕忧郁, 都会对你无益。
啊, 你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我心里:
阿玛丽莉, 阿玛丽莉, 阿玛丽莉, 我爱你。
《多么幸福能赞美你》 (G.B.博侬契尼作曲)
多么幸福能赞美你, 我多爱你,
啊, 美丽的眼睛, 多么幸福能赞美你,
我多爱你, 啊, 美丽的眼睛。
爱情将会使我痛苦, 但我仍旧永远爱你,
永远, 永远爱你
虽痛苦, 仍爱你, 美丽的眼睛。
虽然没有爱情的希望, 痴情梦想地整天叹息,
但是遇到你那眼光, 谁能抗拒那种魔力……
谁能, 谁能不爱你?
《紫罗兰》 (A.斯卡拉蒂作曲)
紫罗兰芬芳吐妍, 花瓣上面露珠点点,
风度典雅, 妩媚娇艳, 含羞般的站在一边,
掩袖遮面, 若隐若现, 在绿叶间,
仿佛责怪我的意愿, 过分轻狂, 过分大胆。
《亲爱的, 我为你留下这颗心》 (L·莱奥曲)
把这颗心留给你, 作为爱情的凭据,
请相信我永远爱你,
别哭泣, 我亲爱的, 我最亲爱的,
假如你哭泣, 啊!上帝, 啊!上帝!
我心里悲戚, 上帝!啊!上帝!
我心里, 我心里悲戚。
这些歌词, 表达得如此之率直和大胆, 感情抒发得如此酣畅炽烈, 实在难以想像它们是17、18世纪古典意大利歌曲中的唱词。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歌词, 难道不充盈着文艺复兴以来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吗?难道学习古典意大利歌曲仅仅是歌唱技艺的训练?难道我们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体会西方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风尚?
2. 从声乐训练的角度。
通过笔者这几年的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 使我更加认识到申请作好该课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 尤其在我们声乐学生的基础性阶段的声乐曲目的学习训练之中, 我发现个别声乐教师们在教学上和学生们在学习上不自觉地有贪大求难、好高鹜远的念头, 对这些基础性训练极强的古典意大利的曲目怀有轻视的态度, 认为它们太简单, 不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 而众所周知, 意大利是声乐的王国, 这不仅因为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以及意大利语被公认为是最适合歌唱的语言, 更由于从古到今, 在意大利流传下来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的声乐作品为世界各国的声乐演唱家、教育家学习、演唱和用于教学实践。17、18世纪的古典意大利歌曲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 这些意大利歌曲中的绝大部分具有典型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和风貌, 它们不但反映了当时的先进思想, 在声乐写作技术上亦有不少可取之处。从声乐的技术角度讲, 这些歌曲的歌唱部分多活跃、行进在人声的中声区, 一般说来它们的音域不广, 既无强力的高音, 亦无浓厚的低音, 适宜任何声部的歌手演唱, 以巩固、发展中声区。同时这些歌曲风格纯正不浊, 表情文火适当, 常有长的连贯句和强弱明显、节奏清晰的各种语素。这些对培养演唱的技巧、练习呼吸基本功以及发好母音、咬准字音等均有极好的帮助。为摆脱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病——无休止地练声, 把声乐教学蜕化为“声乐体操”, 我们的美声唱法的从业者 (尤其是初学者) , 完全可以从适量地演唱古典意大利歌曲入手, 因为这些歌曲里面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掌握的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的课题。而且在风格的纯正和表现古典美方面它们更是无与伦比的。它们是发展美好音质, 学习得到在世界公认的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典, 是全世界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教材。“几乎每个学声乐的人都唱过其中的一些作品”。1其实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历数百年的沧桑而仍光彩熠熠、魅力四射, 是因为世界各国的音乐院校都把这些歌曲列为声乐学生的必修教材, 连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歌唱家都仍然在音乐会上演唱这些歌曲, 所以从声乐技术训练的角度来讲, 我们决不能轻视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教学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
该课题将针对一些具体的声乐作品进行解析, 使用的方法一是从音乐本体入手, (包括运用曲式学、和声学、旋律学等多角度的音乐分析方法) , 二是从历史文化特别是从欧洲的声乐发展史的角度对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的作家、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另外主要还从声乐技术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作品在声乐教学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其主要内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对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 二是对于它在声乐教学上的训练价值方面展开研究, 具体会研究以下一些大致内容:《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探析》《中国声乐教育家谈古典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训练价值》《中国歌唱家谈古典意大利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古典意大利歌曲如何更好的应用于声乐教学实践》《怎样演唱古典意大利歌曲》《世界名歌唱家演唱的古典意大利歌曲的版本研究》等。针对每一首具体的古典意大利曲目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析, 该作品产生于哪个年代?这个年代属于音乐上的什么时代?这个时代总的音乐风格和特征是什么?写作该作品的作曲家的创作风尚是什么?该作品的曲式结构怎样?和声上有什么特点?旋律的走向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旋律走向?对声音的训练有什么有益的价值?如何更好的把这些曲目运用于我们的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这些作品对演唱者提出了一些什么要求?当时是怎样一种演唱风格?通过这些分析, 在有关的声乐教学上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这些问题在过去任何一位声乐工作者选编古典意大利歌曲作为训练教材的时候都是基本没有涉及到的, 当今书市上出现了很多古典意大利歌曲的版本, 但是很多版本都是一味的拼凑曲谱而形成的古典意大利歌曲集, 实际上, 这些都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学术价值, 使学生们无法在理性上得到思考和提高, 实在益处不大, 我们需要的是深广文化上的声乐教学, 需要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需要的是学术和艺术的完美显现。这些应该是该课题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十七世纪初萌生于意大利的bel Canto演唱风格和技术体系主要强调歌唱者的呼吸技术、起音技术、声音的连贯和渐强渐弱、声区的统一等。早期的此种歌唱风格对优美的音质有严格的要求,至于音量则认为音质好了音量自然会来。歌唱者演唱时应关注歌词的思想、情感内涵,深知其节律、音韵上的特点,把作品完整地表达好,让听众得到艺术上的感染和审美上的愉悦。这些要求对于歌唱者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才能达到。意大利古典歌曲正是能使每一位声乐学子逐步获得上述各种歌唱技能的优秀教材,是把从学者引向声乐演唱表演艺术的必由之路。
二、意大利古典歌曲《阿玛丽莉》考源略述
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古典歌曲《阿玛丽莉》是西方美声风格演唱体系创始人之一卡契尼(Giulio Caccini,1550—1618)的代表作。在卡契尼1602年出版的独唱牧歌与咏叹调集《新音乐》的“序言”(这是有关bel canto的最早文献之一)中,曾提到了歌唱中的起音、呼吸、声区等问题。他除了推崇与今天的软起音相近的起音,更竭力倡导“用音乐来说话”,力主“音乐必须加强歌词的感染力”,“旋律的加花应该放在不至引起对歌词词意可能产生歧意的地方”。
《阿玛丽莉》的歌词取材于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剧作家、文艺理论家瓜里尼(Battista Guarini,1538—1612)于1590年创作的诗剧《忠实的牧羊人》。写牧羊人米尔蒂诺与森林、水泽女神阿玛丽莉两人冲破神与人之间的束缚,结成夫妻的故事。《阿玛丽莉》是米尔蒂诺对阿玛丽莉的真情表白,抒发了自己对其心上人忠贞不渝的爱慕之情。它的歌调与诗的韵律紧密结合,从词意曲情上来说,既充满了深情的祈求、又文而不火地迸发出一声声的呼唤。
三、意大利古典歌曲《阿玛丽莉》演唱分析
早期的意大利古典歌曲,篇幅虽不大而结构比较严谨。作为佛罗伦萨文人集团成员之一的卡契尼注重旋律对歌词内容的表达。《阿玛丽莉》这首歌曲,一共49小节,没有前奏,直接进入演唱。竭力通过音乐来“加强歌词的感染力”,并从“歌词的意蕴中找出与其情感相近的和声来”。全曲多下行的抒情性倾诉和对阿玛丽莉的深情呼唤,反映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卡契尼在《阿玛丽莉》的音乐陈述上即由“倾诉”与“呼唤”这两个因素交替完成。A是抒情的倾诉,从第一小节到第十小节。是对阿玛丽莉情感的直白表露,从第十一小节到二十七小节是因素B,表达了男主人公更热烈、更真切的缱绻恋情。作曲家运用上行的旋律一次次地呼唤着阿玛丽莉的名字,誓词般地表达着比生命还重的爱情。接下来的第二十八小节到四十四小节是B的反复,这一反复的出现是因为感情的抒发尚不满足,从四十五小节起到结束是全曲最后的小结尾,它是必然的情感升华,形成歌曲的高潮,出现全曲的最高音。但这音必须用轻声唱出来,以形成用声极为细致讲究的“轻”高潮,达到“声不在响,有情则灵”的艺术境地。作曲家这一处理匠心独具、不落窠臼而又合情合理,真是神来之笔。
歌曲的音域跨度仅九度(d1—e2)正处于人声的自然音域,每句音与音之间均用连音,强调歌唱音色及音与音之间连接上的legato,达到匀称、熨贴的效果。歌曲一开始的d2音作曲家即标注了要求轻起的“p”。笔者在学习此歌时,专业导师严格强调起音的重要性,所有的唱句都必须支托在有控制的、流动的气息上,这样的歌声才具有生命力。歌曲谱例一开始的速度术语Moderato(中速)和表情术语affettuso(柔情的),提醒演唱者要从容、平稳、柔和地演唱此曲,这是声乐学习者必须恪守的准则。同时歌曲中的那些抒情的下行旋律,也要结合向下叹息的语调、语气,细致地加以处理。
在因素B中作曲家运用连续的模进旋律,在一次又一次恳切的呼唤中,使情感一步步的升温,表白益显率真。
小结尾是事实上的一个总结,最后的花饰作曲家既做到了增添音乐的意趣,又绝不会使人对词意产生误解,从crescendo(渐强)衔接至diminuendo(渐弱)然后以ritardando(渐慢)情深韵远地结束全曲。这需要技术,更需要乐感。
总览歌曲《阿玛丽莉》,可以看到它的旋律含情很深,很有表情张力,作品实现了“卡梅拉塔”诗人、音乐家集团所倡导的“用音乐来说话”的“朗诵式的风格”,其中有着许多值得声乐学习者钻研和挖掘的地方。
西方音乐史上产生的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古典歌曲是人类音乐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的声乐遗产,有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内容,弘扬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它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其永恒的艺术价值及世界所公认的声乐教学价值是无可动摇和颠扑不破的。
通过对歌曲《阿玛丽莉》案例的分析(包括作品简介、结构剖解、歌唱技术分析、演唱要点提示等),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意大利古典歌曲的经典之处。这些声乐艺术的瑰宝,只有在不断的歌唱艺术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地领悟,并达到透彻理解其真谛。
参考文献:
[1](法)德比齐(Debichi,J.)等,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M].海南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2]周枫,饶余鉴,徐朗编.意大利歌曲108首(上册)[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5.
[3](美)保罗·亨利·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
[4]沈萼梅.意大利文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6]汪啟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钱仁康校订.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8.
[7]张宁和,罗吉兰.音乐表情术语字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58.5.
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历史地位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是指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意大利作曲家创作的优秀的声乐作品。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早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歌唱家卡契尼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美声唱法并不追求宏大的音量,更多的是追求优美、抒情的音质。当时美声学派的箴言是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有的。这是美声唱法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国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在《唱歌的艺术》一书中曾说:从歌剧诞生以来的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歌曲,它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思想,在声乐创作技术上亦有可供借鉴之处,而在风格的纯正和表现古典美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它们是发展美好音质,学习真正美声唱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典,是全世界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好教材。的确如此,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直到现在仍被世界各国的音乐院校当做初学声乐者的必修教材,它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二、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作用
(一)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有利于声乐学习
声乐艺术是以音乐与语言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今中外的作曲家都是按照本国的语言及语音的特征来谱曲的。而美声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它的母语意大利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语几乎所有词都是以元音结尾或重复的辅音结尾,子音与母音连接比较流畅,字母的位置明确;在发音上平正、圆润、清晰,语感均匀;在时值上有延长发音的特点,即使一个很长的单词,最后一个元音与前面的所有元音同样清楚。这些都会让初学者的喉部舒适自如地打开,为发声带来有利的因素。正如《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所说意大利语是自然位置的语言,是声音训练的基础。对于歌唱者来说,母音唱得好,音就能唱得好;子音唱得好,字就能唱得生动,掌握吐字、咬字的基本功是来自于母音的规范训练。可见,能否掌握好意大利语的准确发音将直接影响歌唱者的音质和歌唱的状态。
(二)表情术语的掌握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对音量强弱的要求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和控制气息的能力。用气息来调节声音的渐强或渐弱,是美声学派在训练音量变化上的最基本要求。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出现在十七世纪初,这一时期美声学派特别注重对音的渐强或渐弱的练习,换句话说,是训练歌唱者的声音控制和驾驭能力。因为控制声音的渐强或渐弱,不是用喉咙或喉部肌肉的挤压、用力做出来的,而是靠呼吸支持来控制音量变化的。更通俗的来讲,在控制声音的渐强或渐弱时,歌唱者的喉咙和口腔的动作要保持在吸气和母音的初始状态。总之,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不追求音量,而是以良好的音质作为衡量声音好坏的标准。这对于学习美声唱法的人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速度、力度和表情术语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作品音乐形象的能力。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多的是表现精神上、内在思想上的音乐品格。那么,抓住作品的速度、力度和表情术语才能真正抓住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多采用对比较明显的阶梯式力度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如歌曲《多么幸福能赞美你》中p-mf-f和《阿玛丽莉》结尾p-pp-ppp的运用,无不体现这种阶梯式的力度。《阿玛丽莉》中的各种表情记号及力度变化,特别是最后几小节,在气息的支持下,将声音控制到p-pp-ppp的部分,堪称是声音与气息力度控制的楷模之作。这首歌曲节奏平稳,曲式规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听一些歌唱家的音响资料,增加感性认识。当然,在学习初期最好先从模仿开始,在演唱时让学生通过对阿玛丽莉一次比一次深情的呼唤,表现出对主人公的爱。在舒缓优美的钢琴伴奏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演唱时尽可能地做到身临其境、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