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非洲,是什么样子?是公元前3500年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是电影《走出非洲》中瞪羚奔跑过的广漠草原,还是《战狼2》里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非洲居民,抑或是荷赛摄影奖记者镜头里贫瘠落后、生活惨烈的土地?
近年来,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和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日益紧密,对于促进民众互相理解,拉近精神距离,也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但是,综观国内的文化市场,聚焦非洲主题的图书出版和译介较少,尤其针对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更是凤毛麟角,民众对于非洲还处在不甚了解或存有成见的阶段。尤其是带有歧视色彩的观点和论调在大众舆论中经常改头换面、沉渣泛起。
如何摘掉各种有意或无意的有色眼镜,给普通人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已经成为学界和文化界的共识,感此风向,北京大学出版社筹划出版《理解非洲文库》,迅速得到国内非洲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尤其是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和非洲研究中心的紧密合作,整合了非洲研究界的新老力量,组成了顾问委员会和编委会。
8月6日《理解非洲文库》的第一次筹备会议,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赵聪编辑总主持,上半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魏丽明教授主持学界专家和企业家发言,下半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程莹助理教授主持青年学者、媒体人及在读博士生讨论。
筹备会上,与会的66位学者、专家、企业家、媒体、作家等,几乎都遗憾中国和非洲这两个曾经在第三世界国家里相互支持的两个文明之间,一直存在着这么多误会和隔阂,而且这不但没有随着技术和经贸的进展而消除,反而在加深,这到底是为什么?从我们自己这面反思的话,我们有哪些误区和弯路?
他过去在加纳田野调查时,黑人教士开红酒后会自己先喝,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失礼的,但在加纳却相反,因为在西方殖民期间,敌对双方会在酒中下毒,于是敬酒者自己先喝,以表示酒无毒,就成了一种尊重他人的风俗。
北京大学的刘海方老师则对时下舆论场里的歧视和误解十分痛心,她指出了当下中非之间存在人文交流方面的问题,如武汉某摄影展把非洲人头像与猿猴作比,春晚上或多或少带有贬低非洲意味的小品,广州黑人受到不公的待遇等。
这一系列痛心疾首的事件,迫切需要学者们避免精英主义式的交流、面向公众,化解曾经单纯从西方中心视角产生的对非洲的误解与偏见,用中国学者自古以来走入非洲的传统重新打量和写作非洲,担起时代赋予学者的使命与责任。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亲缘互助,构筑了中非之间的情感底色。半个世纪之后,我们的合作日益紧密,隔阂却在不断加深,这不禁引人深思,今天到底要采取一种怎样的视野和方式,才能让普罗大众真正理解这片与我们深深勾连的土地?
在这个文库的最初构想中,北大社的王立刚和赵聪编辑尤其强调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与均衡,这一点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支持。很多学者也坦言此前学界在学术普及这方面做得不够,没能起到应有的启蒙作用。
刘海方老师表示,随着近年来非洲研究队伍的壮大,国内对非洲的研究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但研究的主阵地还是在高校中,学者们的研究需要走出象牙塔,为大众了解非洲提供助力。
小说家尚金格,精通西班牙语和葡语,在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生活近十年,先后将十余部非洲小说作品翻译成中文。十几年和翻译出版打交道,让他体会到国内对传统的非洲题材大多比较抗拒,如果是出版专业性、学术性的高精尖读物,容易陷入自娱自乐的境地。
新华社对外部主任编辑王猛,毕业后常驻西非,先后走访过非洲十多个国家,现在已经是一个“非洲通”了。但是在职业生涯伊始,当他想寻找一本适合驻外人员的非洲读本时,只能面对国内书店里寥寥无几的选择而感到无奈,最后仅买到了一本《列国志》。“其实,到了国外,你会发现和非洲有关的书非常丰富”,王猛如是说。
北京一带一路布瑞德论坛创始人秦云锦,是一位国际石油合作商务专家,常年在非洲工作。在和员工的日常交流中,他发现很多来自中国的工人因为不懂非洲的文化习俗而无法融入,想要了解却买不到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魏丽明老师介绍,从2009年开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开始建设非洲语言文学学科,亚非系目前已有非洲文学与文化硕士生和非洲文化博士生招生方向,为高校的非洲研究、出版社、媒体等各个领域输送了高质量人才,这些从亚非系走出的学子在传播非洲文化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果配合有一套深入浅出的非洲读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洪峰老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也一直在寻找适合本科生学习非洲的文本,针对这一问题,她提出本科生喜欢读、能读懂的作品,或许可以作为学术普及文本选择的一个标准。
浙江师范大学的徐薇老师则认为,文库可以从思想性、前沿性、公共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几方面着手,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华侨大学的杜志卿老师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
刚刚在北京繁星戏剧村出品了以华人真实生活为题材话剧(《呼佳姆博,非洲》)的编剧王双印则大胆建议,“书籍可以和戏剧、电影等艺术结合,通过对具体人的命运与行为的展示,触及更多读者”。
艺术品收藏家谢燕申,是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馆长,在30年的时间里从40个非洲国家搜寻了近一万件非洲艺术品。这位收藏“非洲之美”的中国人,一直在考虑向对非洲了解不多的中国大众介绍非洲艺术,从2007年开始陆续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他的数千件收藏。他表示,通过介绍这些藏品,国人即使不出国门,也能在“家门口”一览非洲风情。
来自中国旅游集团非洲部的郑兴华女士,常年和前往非洲的旅客打交道。在和他们的密切交往中,她发现游客最主要关注的有三点:一是旅行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二是旅游地的历史文化,三是旅游地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书库如果从这些点去选择书目,在中国赴非的潜在旅行者中拥有很大的市场。
在知乎书写非洲、拥有10万粉丝的新华社记者阎鼓润,结合自身的成功经历,总结到,一个有趣的角度或题材——如非洲布料、科幻小说,可以抓住更多读者的兴趣。
刚刚取得博士学位、非洲研究的新秀熊星翰老师则提到,法国有一种类似于口袋书的丛书,讨论在民众中形成的成见,对我们在中国介绍非洲是一个启发,可以用“成见”为切入点进行策划。比如,黑人到底懒不懒?曼德拉给南非带来什么?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北京大学程莹老师、王渊老师和博茨瓦纳大学陈亮老师的赞同。
西安交通大学的张文奕老师,建议丛书将视野放宽,关注更丰富多元的非洲领域,如科技发展,同时要讲好故事,而不是枯燥地输出观点,或落入“以观点批判观点”的窠臼。国际关系学院的刘天南老师则认为,选择和中国有关的作品会更加激起读者的兴趣。
本次云端的大会历时5个小时,依然热度不减。主持人只能在无奈中强行结束,大家带着“扭转过去民间舆论中对非洲的误解,带读者真正走进非洲、理解非洲”的共识下了线。
本次与会者还有北京大学王进杰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畅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伊斯曼老师(索马里)、北京外国语大学马秀杰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赵磊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刘少楠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李坤若楠老师、上海师范大学杨廷智老师、顺义一中齐林东老师、香港大学博士生 Ignatius G.D Suglo(加纳)、钟娟、北京大学博士生陈健、北京大学硕士生毛凤鳞,等等。
第二次会议,非常高效地组成了文库的编委会。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一个好的文库,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是很难想象的。在与会者的多方商讨后,北大社决定邀请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老师担任文库主编,组织编委会团队来运作这个意义非凡的文库。
在北京大学开设非洲文化课程的程莹老师,和陈亮、熊星翰、许亮、王渊等青年学者一样,曾多次前往尼日利亚、南非、肯尼亚和乌干达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在飞机的一次次起飞与降落中,她对非洲的认识也变得具体而明朗。
“如果长期带着非洲研究的西方视角,我们就会丧失自己锐利的目光。”逐渐地,她的课堂开始取代图书馆西方学者的“大部头”,成为学生了解非洲的“第一现场”。以她为代表的青年学者们的研究,也将集成铅字,成为学生和读者理解非洲的来自中国学者的参考书。
我们在各大网站常常见到诸如“过去XX年,中国给非洲带来了哪些改变”的文章,却很少见到对“中国从非洲收获了什么”的探讨,刘海方老师认为,需要改变这种单一叙事,关照中非交往中的双向期待、双向收益和互相受益的流动脉络。
陈亮老师、张勇老师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他们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非洲发展,以及更多的非洲人来中国打拼,很多动人的中非民间交往故事正在发生,这让了解中非民间的文化互鉴和文化融合成为可能,也变得必要。
身在南非,跨越6个小时时差和与会者交流的蒋晖老师,抛出了“通过南非华人移民视角看非洲”的想法——南非作为曾经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一批华人知识分子移民过去,他们经历了南非社会的激烈转型,目睹了南非政党、国情、生活方式等的变化,是国人了解南非社会的一架“望远镜”。
熊星翰老师则认为,非洲精英回顾人生的个人传记值得引进——他们不仅在自传中书写了人生履历,也对东西方社会进行了对比,记录了非洲当地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国人了解非洲的直接素材。
“粗壮的甘蔗杆上必定有很多虫洞。”“不睡觉,没有梦。”是流传在非洲的谚语,很能概括非洲人幽默乐天的性格。对于同样喜欢民间智慧的中国人来说,不了解一些非洲的谚语,就很难了解非洲人。李洪峰和刘天南老师一致认为,非洲丰富的谚语资源和儿童文学,是非洲人智慧的结晶,值得中国读者阅读赏鉴。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安宁抑或动荡的日常生活中,非洲人始终对艺术有着强烈的热忱。蒋晖老师认为,非洲的当代文学、艺术、绘画以及民间艺术,都是我们理解非洲的一个重要面向。从民间剧团、街头艺术家,再到画家、小说家,他们将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捕捉到的场景与感受,创作成作品,并且融入他们对国家历史、社会阶层、政治生态的理解。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热潮,一系列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的枷锁,开始走上自治的道路。虽然政局总体趋稳,但在独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国家不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严重阻碍着经济发展,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蒋晖老师认为,这期间不断发生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无地农民运动、内战问题、贫穷问题,是非洲思想运动的一面窗口,值得书写记录。
客观地说,在西方学者对非洲浩如烟海的研究著作中,不乏一些内容有趣、立场公允的优秀读本,可以为中国读者理解非洲提供线索,是文库不可或缺的内容。李洪峰老师结合自身非洲法语国家与地区的研究方向,分享了《法语非洲文学导论》《语言学与殖民主义》两本通识教材,许亮老师则在非洲历史方面介绍了自己使用较多的the shadow of the sun, Back to the Congo两本作品,为编委会遴选国外出版物提供了思路参考。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