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古国堕罗钵文字的产生与演变文字与中夏不同”,或“(真腊诸侯国真里府文)绝琴谱”,我们很难推断出用的是什么文字。但从当时的背景来看,东南亚大陆普遍处于孟高棉语国家的统治之下,而堕罗钵在西方的垫底,作为孟人的国家,最有可能讲的是世俗语言——孟语。
堕罗钵孟文的出现
东南亚古老的早期文化或主流文化(或上流社会文化)是在印度文化或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孟人的文化大致相同。作为东南亚接受印度文化的第一站,孟人的话出现得比较早。据印度学者辛加尔考证,孟人可能在公元1世纪左右与南印度安德拉(“安德拉”)帕拉瓦地区的德拉那(“特伦甘纳”)人接触,了解了印度。文化、宗教和书写习惯,并传递给周围的缅甸人和泰国人。
泰国华富里六角形石柱上的孟文铭文,使用公元5世纪左右的Pallava文字。可以说,正是在印度文化的熏陶下,堕罗钵的孟文应运而生。泰国学者提达·萨拉雅博士认为,最早有记载的孟文方言可能出现在公元6-7世纪。
当时堕罗钵已经从沿海城市佛统府扩张到乌吞,佛东古布成为堕罗钵王国的新中心。Trumpdi的人民是多民族混血儿,他们说“Mon-Trumpdi”巴利语和梵语。在Suirapati,僧侣们用巴利语教授《三藏经》,而梵语仅用于宗教仪式。最早的孟文铭文出土于佛统府。
孟文的演化及其特点
孟语是南岛语系孟语-高棉语系孟语支孟语的一种语言。其主要相关语言为高棉语和越南语。在孟高棉语中,最接近孟语的是Nyakur,仅在泰国中部和东北部有数千人使用。Nyakur人被认为是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在泰国中部兴盛的“老孟人”堕罗钵迪王国的后裔。
泰国东北部发现的铭文,孟语和高棉语都有出现,部分表达方式在尼亚库尔人的语言中还存在。这可以作为支持堕罗钵孟人可能后裔的证据。下现代孟语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下缅甸的孟邦、德林达依省和克伦邦,人数逐年减少,维持在100万左右。
孟文是一种注音文字。它的拼写方法是在辅音字母的前、后、下或上加元音。它属于abugida。声调最初是为了区分意义而产生的,无论是汉藏语、南岛语还是南岛语系,都是后来出现的语音现象。孟高棉语介于声调语言(如汉藏语)和无声调语言(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之间。
具体来说,今天属于孟高棉人的语言,也可以分为有声调的语言(如越芒、德昂、布浪语等)和无声调的语言如孟族和高棉族)亲切。一般来说,属于帕拉瓦文字系统的语言一般没有声调标记,不仅孟文语和高棉语,还有早期的泰语和缅甸语。
据学者研究,古代使用蒙珠地语的族群与现代孟族有很大的区别。古孟楚地语族群居住在王国中心区以外的湄南河盆地西部,更多的是在罗湖王国的势力范围内,慢慢向东北迁移。为了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他们采用了佛统府的古孟语。
不同种族的演变和迁移使堕罗钵成为了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大熔炉。它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新的语言文化体系和社会秩序。经过长期发展,原来的泰国孟人已经与泰国人民融为一体,缅甸孟人的大部分也被同化,只有少数分布在缅甸东南部和泰国中西部地区。
泰语的创造与发展
当泰国人南迁时,繁荣的孟人国家就在西边,泰国人从他们那里接受了包括宗教和文字在内的文明。法国学者塞德斯认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泰文受到孟人文字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西双版纳使用的傣文与古代孟文是一致的。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泰语的元音和辅音与孟文的大不相同。一方面,当时的泰国人不精通文字,另一方面,泰国人使用的孟文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由于部分元音、辅音和声调的缺失,以及元音和辅音排列的紊乱,兰纳文字至今仍不便于阅读和书写。公元9世纪以后,高棉人的势力范围扩大到雍河流域,统治着知良和素可泰等地。
在此期间,高棉语作为全国通用语言使用。就像在缅甸的泰族人用缅甸字母记录自己的文字一样,在泰国的泰族人也模仿高棉语改造自己的文字。
公元13世纪中叶,素可泰人民从高棉人的统治下获得独立,民族意识高涨,统一的泰国国家逐渐形成。统治阶级有意摆脱没落的高棉文化的影响。它可能不仅要求公民与旧的高棉习俗划清界限,而且还要用泰语取代高棉语作为官方语言。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了一种不同于高棉的宗教意识形态——上座部佛教,同时也产生了国语——泰语。
泰语发展特点
泰语的发明是凝聚分散在各地的泰国人民力量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泰国历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泰国人普遍认为,泰语是伟大的兰甘亨国王创造的,其依据之一就是在素可泰地区出土的兰甘亨铭文。碑文记载:“昔无文字,大历1207年(公元1283年)昆兰干亨精心构思,创泰文。”
国王兰甘亨召集国内学者开始讨论文字改革和创作,并亲自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以原来的孟高棉文为范本,削繁为简,把弯曲的部分拉直,使之简洁美观。同时,他们将重复的发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泰语的四声。
公元1357年,素可泰国王理泰(公元1347-1370年在位)对兰干时期的泰语进行了改革和简化,调整了泰文字母的位置和排列顺序,将元音符号置于前、后、上或更低,便于阅读和书写,并根据泰语的特点创造性地添加了声调标记,极大地方便了阅读。
大城府时期(公元1350-1767年)的泰语与素可泰时期相比有了一定的发展。公元1680年,大城王那莱王采用宋献王时期出现的代表三声的声调,并加上重复符号来表示重复的音节和词组。这一时期的泰文字母与现在相同。字母很接近。
自从进入曼谷王朝(1782年至今),泰语经历了多次蜕变,日趋完善。公元1857年,拉玛四世(公元1851-1868年)在写佛经的影响下创造了“雅利安”泰文字母,但未推广就被取消了。公元1917年,拉玛六世(公元1910年至1925年在位)采用了兰干王国时期和西方语言的拼音方案,将泰语中的元音符号全部放回原处,但他因自己的死亡而去世。
龙披汶·颂堪元帅在位期间,曾试图用同一个字母代替泰语中的同音字,大大简化了泰语的拼写和书写,但因不被接受而于1945年被取消由人民。这次改革的结果也做了一些保留,比如:不再用短变音符号标示梵文词,巴利语中重复的字母被删除,只保留一个作为浊韵尾。这些习惯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代泰语符号系统比较完整。现代泰语包含辅音、元音、声调、重复标记、省略标记和静音标记。其中,辅音又分为单辅音和复合辅音。单辅音字母44个(其中2个已弃用),分为高(9)、中(10)、低(23)三组,共28个读音。
合成辅音包括前引号和复合辅音。高辅音和中辅音可以在低辅音之前,这样就可以按照高辅音或中辅音的发音规则发音。复合辅音由两个单辅音组成,其发音从第一个辅音滑到第二个辅音。元音共30个,长短相对应,可分为三组:单元音(18个)、复元音(6个)和特殊元音(6个)。
泰语的发展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据学者研究,现代泰语的形成至少经历了四个时期:巴拉瓦字母时期(公元5-6世纪)、后巴拉瓦字母时期(公元7-9世纪)、高棉字母时期(公元9-13世纪)和文朝时期(公元14-18世纪)。
从泰语的创造到完善,泰国的先民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字母,历时数百年。将泰文的创造归功于蓝康恒国王一人是不恰当的。他只是文本创作的发起者和参与者。现代泰文字与蓝甘亨时代的文字截然不同,历代泰国人倾注心血。努力工作。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