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音乐菌听到葡萄牙法朵歌手 Mariza 的一曲“Chuva”(雨),潸然泪下。
“有些日子在我们心中留痕
你离开我的那一天
我永远不会忘记
雨打湿了我疲倦的脸颊
城里所有的街道
我都已经走过……”
Mariza 的歌声浑厚而凄美,曲调忧郁却也浪漫。听完以后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法朵究竟是什么?
Fado 原意为 fate,即宿命,是葡萄牙极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类型,2011年被联合国家课文组织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音乐类型最初流行于酒馆、咖啡厅和餐厅。19世纪上半叶,法朵最早出现在里斯本的 Alfama 地区。当时,Alfama 是里斯本的“穷人区”,那里混住着伊比利亚半岛、南美和非洲的族群。同时,不同地区的艺术形式也相互交融。法朵便是非洲、巴西、葡萄牙、西班牙的多种音乐和舞蹈形式融合的产物。
在歌曲风格和歌词内容上,法朵往往悲恸、忧郁,讲述着现实生活的种种,把人渴望和失望共存的情感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搭配上梨型、12弦的葡萄牙吉他 guitarra 伴奏,引起听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经过时光的打磨,也经过一代又一代法朵歌手的塑造,如今,法朵已成为葡萄牙的一颗明珠。
回溯历史,很多法朵歌手在法朵的演变史中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了这个音乐类型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数法朵历史中几位格外引入注目的歌手,了解他们和法朵如何互相影响和共同成长。
Maria Severa
Maria 是19世纪初来自 Alfama 区的一位酒馆歌手,是第一位名声在外的法朵歌手,为法朵日后的普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她以出色的即兴能力和凄美的唱腔闻名。她的标志性舞台装束——一袭黑色披肩——也成为了她身后女性法朵歌手的标配。
Amália Rodrigues
Rodrigues 生于1920年,职业生涯长达近60年,是葡萄牙迄今最畅销的艺术家,一生获得超过四十个荣誉,被誉为法朵女王。她将西班牙和墨西哥的旋律、当代诗人的诗篇与法朵融为一体,将法朵推向了新高度。
José Alfonso
1950年代,葡萄牙政局剧变,随之引发了葡萄牙文化界的反思。当时很多文艺工作者将法朵“民歌”化,想将它变为一种新的葡萄牙文化的象征。Alfonso 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在70年代,他将法朵和民间音乐甚至摇滚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Mariza
在众多当代法朵歌手中,Mariza 绝对是最闪耀的一位之一。她生于莫桑比克但成长于葡萄牙。Mariza 在孩童时代开始学习法朵,她父亲用速写漫画帮助她记住那些抒情诗。从5岁开始,她就在里斯本的餐馆中演唱。
Mariza 认为法朵是一种充满情感的音乐,将激情、哀痛、嫉妒、哀情和讽刺一一透过诗歌表达出来。虽然前期 Mariza 也尝试过演唱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爵士乐等等,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对她来说像融入血液当中、闭上眼睛就能自如演唱的法朵。
Mariza 的演出充满了个人色彩,其未经矫饰的情感,自然流畅而富有吸引力,犹如音乐与戏剧的融合。Mariza 的声线优美凄楚,即使是不懂葡萄牙语的听众,也能被她倾倒。有媒体形容听她歌唱是一种“灵魂与情感的直接交流,是爱与乡情的表现。”
Mariza 长年在国际舞台上收获众多赞誉,她被BBC奖誉为“最佳世界音乐歌手”。她的演出风格不仅承载了法朵的传统,而且为这个古老的表演形式注入了新概念,比如在传统葡萄牙吉他的基础上加入钢琴、小提琴、手风琴作为伴奏,还积极和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家进行跨界合作。但她拒绝纯粹为了追求商业成功而用英文唱法朵或和她觉得不合适的音乐风格融合。
Mariza 演绎爵士风格的 “Fly Me to the Moon”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保留法朵的内核和创新时,她说:“当我们谈论法朵时,我唯一不希望发生的是将法朵放进某种博物馆里。法朵需要不断生长。它得走得更远。”
Mariza 的这席话对世界音乐菌颇有启发啊。
法朵虽历史悠远,但不管在哪个时代,音乐承载和表达的那份人的情感大概是永恒的。变的是时代和表达方式,不变的是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欲望。
未来,法朵——这种葡萄牙古老、凄美的音乐类型——将如何继续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北欧迷你蓝牙音箱
随时随地,有好音乐
更多美好制造优选好物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