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学外语促交流谋创新三代中国人留学瑞士的故事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通讯:学外语、促交流、谋创新——三代中国人留学瑞士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王卓伦、郑明达、孙奕

他们的留学记忆,编织出一番别样的中瑞情谊,也见证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国多个领域从起步到成熟的历程。

“我待瑞士如初恋”

1957年,曾参与日内瓦会议的外交部翻译邱应觉成为第一个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翻译学院注册的新中国留学生。

此后,与邱应觉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派留学生来到这里学习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西方语种,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成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中流砥柱。

前中国驻瑞士大使蔡方柏就是其中一员。

“1962年2月,我们先坐了6天6夜火车从北京到莫斯科,停留一夜后,飞往捷克布拉格再转一次机,才最终抵达瑞士苏黎世。”蔡方柏回忆道,那也是26岁的他第一次踏上异乡土地。

尽管此前已经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学习了四年,但初到法语区的蔡方柏,还是感到困难比预想中要大很多。

“在国内听力练习做得少,听老师讲课似懂非懂,因为词汇量不够,所以阅读速度也很慢……”蔡方柏说。相比于学业上的障碍,更大的压力来自心理层面——把法语学扎实,才能不辜负祖国的期望。

这也成为他的动力。经过不懈努力,蔡方柏的法语突飞猛进。他选修了经济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课程。课余,他还坚持每晚看3-4小时的法语电视节目。

“这样可以训练听力,又扩大了知识面,丰富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加深对国际局势的理解。”他说。

与蔡方柏不同,陈宝顺在抵达日内瓦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与他40多年外交生涯一直相伴的意大利语。

“刚到瑞士,老师是用法语讲课,我们完全不懂,只能用英语交流、用手势比划。”第一堂课的场景他至今历历在目。一个月后,意大利语课程正式开始,更是给他提出了难题。但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他已经可以做一些意法双语互译的作业。

1985年,陈宝顺成为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首任总领事。“在意大利,我度过了大半生的青春年华。而我对瑞士的感情,则犹如初恋一般。”他说。

“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改革开放后,中瑞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发展。中国留学生也得以在更加多元和丰富的领域深造学习。

1982年,当大多数中国人对计算机还非常陌生的时候,25岁的艾波已经获得了母校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出国预备生资格,即将奔赴伯尔尼大学的消息让他喜出望外。

在瑞士的几年间,“我来自中国”这几个字对艾波是一种支撑,更是一种责任:“当时在学校里攻读学位的只有两名中国人,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尽管是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用纯德语学习专业课程,但艾波凭着扎实的学术功底、突出的科研能力很快成为所在的研究所录取的第一个中国人、导师接收的第一个外国留学生,并在第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我在食堂吃饭时,常有外国同学凑过来,问我关于中国的各种问题,我也总是耐心回答,”端木美说,“那是我走出国门后,最初独自面对的‘外交’场面。那段经历也告诉我,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人,需要的是对话、包容与理解,而不是对立、争吵和敌视。”

如今,端木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瑞士史是她的主攻方向之一。“国内研究瑞士历史的人相对较少,我希望通过学术研究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构架起中瑞友好交流的桥梁。”

“创新是中瑞两国共同的话题”

1991年,清华大学的硕士毕业生陆凡前往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聚合物研究实验室中第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谁承想,在瑞士的5年时光却开启了陆凡专注于互联网的职业生涯。正是在这里,陆凡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也是在这里,陆凡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

如今,他已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的CEO,瑞士的经历一直是他宝贵的财富。“我对瑞士的记忆从未改变,她始终是美好的、年轻的。”

在新世纪之初前往瑞士留学的杨洲,则是中瑞在创新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2003年,杨洲在取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后,前往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大学的非线性光学实验室做博士后。

“当时,周围的出国之风正盛,我也有种强烈愿望想到外面看看。”杨洲说。到了瑞士才发现,学校里的中国学生非常多。瑞士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独特资源优势,让国内很多学生和学者心向往之。

初到瑞士,教授建议杨洲专攻非线性光学有机晶体,这是有着良好应用前景、在国内尚有发展空间的新型材料,和杨洲在国内的科研内容大有不同。为了尽快出成果,杨洲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周末没事就泡在实验室里,就连圣诞假期也如此。”

“中国学生很刻苦,善于钻研;瑞士则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浓厚的创新氛围,有时大家喝咖啡休息时,也会聊聊自己的科研进展和新的想法。这样的结合就很容易出成果。”杨洲说。

回国后,杨洲凭借在瑞士的一系列工作成果成为了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在瑞士的研究方向也成为他目前的研究领域之一。如今,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前往瑞士留学深造。“中瑞两国现在是创新战略伙伴关系,这将带来更多合作机遇,创新是中瑞两国共同的话题。”

THE END
0.优质南京德语培训机构排名榜,值得关注中国人学德语一般多久 学德语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与学员的学习目标、时间投入和学习方法密切相关。对于初学者来说,若仅为基础交流,一般需3至6个月的系统学习和练习。然而,对于打算达到中高级水平如B2或C1的学习者,通常需要1到2年的持续学习。同时,不同学员的语言背景和学习习惯也会对学习进度产生影响。例如,先前jvzquC41o0=78ry0eqs0pn|u14>45;90jvsm
1.中国人学德语就是悲剧lulu中国人学德语就是悲剧 昨天上了第一节德语课,难,真难,太难了!!!最难是发音,要求舌头和小舌发出各种奇怪的音。光辨别那些发音就很难,说出来又是另一难……我自认为模仿能力还是很强的,可是耳朵不好,总是听不准。德语是欧洲语言中最难的了,无论是语法或发音。其他欧洲的同学听说我要学德语,都比较不解,干嘛专挑难的学。他们都觉得德语很难,包括德国 jvzquC41dnuh0|npc0io1muqqn5cnxl1u1hmqpd7d5?53;k2326m8tv0jvsm
2.学习德语需要多久时间?学习德语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投入程度和目标水平。一般来说,三个月可以达到入门水平,一年能够进行正常对话,二至三年则可接近母语水平。以下是对不同阶段所需时间和能力要求的详细分析。 1. 达到德语B2等级 如果参加学习课程,大约需要500课时,即大约一年。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 jvzquC41z{€/zmk0ep5eg‚z1zkths~}wgzo04977235269759:?/j}rn
3.业余德语学习心得分享大概学了三个月左右,每天一到两个小时,周末或者旅行就算了。这些课程是中国人讲的,语法点比较详细,条理清楚,包揽了绝大部分至中级的德语语法,整个学完相当于是搭了个架子,字母单词的发音,名词的性数格,动词变位,常用的介词连词,时态语态的结构,句子的架构中各类词的位置,从句的用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问题,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2:9?728Dv{rk>tnh
4.北京欧那教育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西语俄语葡萄牙语 326人已关注 葡萄牙语初级培训班 校区1¥咨询 140人已关注 俄语中级B2培训班 校区1¥咨询 168人已关注 俄语中级B1培训班 校区1¥咨询 184人已关注 俄语初级A2培训班 校区1¥咨询 158人已关注 俄语零基础语音培训班 校区1¥咨询 jvzquC41yy}/djnlkcu/q{l1uenpqu4dgkpjppxjkq{ocsncq{{0
5.德国学生留学中国心得分享系列报道:中国政法大学交换学习体验至少在到达中国之后,这个软件是留学生必备的,因为中国人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英语。整合了trip.com的支付宝、滴滴和微信是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伙伴,有时我也会用美团来订外卖。除此之外的其他应用软件对我来说没有下载的必要。总的来说,在中国生活和旅行的成本都比欧洲低得多,因此,有德国的奖学金和预算,jvzq<84dlh~zl‚3ewrr/gmz0ep5jpot132:71:62::4ivv
6.【2022】浙江大学德国留学预备课程班招生简章办学单位介绍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jvzq<84|lw}z0ƒow0gjv0ls14283198371i38:73c4;18@;;1rghg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