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学英语,我跟民国大师们学到四个有效方法

花友@林戴西曾在国外留学和工作多年,英语、德语、韩语都说得很溜。怎么学外语,她琢磨很多,实践也很多。现在有了孩子,也会把自己多年的心得应用在带孩子学英语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亲子英语教育”方法。

林戴西说,她当年学外语,有四位“民国”大师给她很大启发:丰子恺,季羡林,辜鸿铭,赵元任。这些大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学贯中西,英语特别好 。也真是有趣,这些大师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从小就能接触的互联网环境,生活在那个时代,他们是怎么把英语“搞定”的呢?

本文由花友@林戴西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题图为丰子恺画作《努力惜春华》

我做学生的时候,很苦恼没有好方法规划自己的外语学习,年少的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要跟学贯中西的大师请教:季羡林先生、赵元任先生、辜鸿铭先生、丰子恺先生...

丰子恺:学外语,第一要 “讀”!

这些大师里边,也许是因为我最喜欢丰子恺先生宁静淡泊的性格吧,最愿意效仿他早年学习日语时的讀书笨方法。

丰子恺,民国时期著名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家与音乐教育家,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及散文而著名。

于是乎,在我读过的英文书上,有个“讀” ...

在我读过的德文书上,有个“讀” ...

(大学时代看的德语小说《在轮下》)

在我读过的韩文书上,有个“讀” ...

(我在德国学韩国语时,不知从哪儿搜刮来的韩国语儿童书,可能还是他们的分级读物)

在我读过的法文书上,有个“讀” ...

(我开始过很多次法语学习,这是其中一次的课本)

这个“讀”是什么诡异符号?

丰子恺先生早年学日语的时候,深信熟练朗读是掌握外语表达方式的好方法,他推崇反复朗读。而到底要反复朗读多少次呢?

他的方法是在朗读材料上以“讀”字做标记,每读一遍就写一笔,第一天读10遍写好左边的“言”和右边上方的“士”,第二天读5遍写好中间的“四”,第三天再读5遍写下“目”,最后第四天读2遍写下最后的小“八”。这样四天下来,一份材料朗读22遍,文中各种表达都自在流淌嘴边。(出自丰子恺《二十二遍读书法》)

我也是朗读爱好者,从中学时代听说这方法,到现在,二十年来我无论接触哪种外语都首先找一套适合朗读的读物,从头到尾“讀”下来,而当时学外语教材的课本更是“讀”了又“讀”。

有意思的是,大一时我们几个外语系的同学晨起朗读,互相借鉴方法,要好的女同学深深认同“讀”法,不但自己“讀”,现在她在新东方做老师,还在她的学生里推广。

我“讀”书的方法没有学生可以推广,却让女儿传承了:学英语她“讀”分级读物,学母语她“讀”《日有所诵》。后来她不但将熟“讀”的内容脱口而出融入日常表达,自己竟也学会了写这个复杂的“讀”字。

女儿书上的“讀”

季羡林:精读,才能“速成”

季羡林,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其中有段我印象深刻:一个上海的青年工程师请教如何迅速学会德语、读懂德语前沿科技文献。

季先生的提议是:

先找个发音纯正的老师把德语发音规则和简单语法规则学会,然后大胆抛开老师和从0开始学德语的资料,凭一本杜登字典啃下一篇文献,查词嚼句,仔细精读下来几篇,德语就速成了(注解:特殊情况是德语发音规则很规范,学好了规则之后确实可以准确读出几乎一切非外来语的词汇,确实可以抛开发音专攻阅读)。

学英语德语我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但一直很想实践这个奇妙的方法。终于,在学习韩国语时我运用了精读速成法。

在学完了拼读规律和简单句法后,我请韩国朋友代购了一本比较常用的韩德字典,打印了一些《朝鲜日报》(Chosun Daily,韩国最大的报纸)的时政和科技新闻,就开始拿着韩德字典一字一句精查精读,还翻译成了德语。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前期非常痛苦、后期豁然开朗的过程,确实是个书面语速成的好办法,我成功把不少韩语新闻翻成了德语,甚至一度能抛开字典读懂新闻,选修的韩国语翻译课很少去上也能以1.0的最高分通过口试笔试。然而,速成的也不够扎实,一段时间后就荒废了。现在我的韩国语水平也就读得懂物业的韩语通知,搞不定Chosun Daily了。

(跟随我多年的韩独,哦不,韩德词典)

这件事情对我养女儿的启示是,将来遇到突击考试,是可以用季先生的方法迅速提高的。但恐怕要年纪大一点才适用,毕竟,满篇都是生词、不怕查字典这一关小孩子就很难过。

辜鸿铭:读书,必读经典书

辜鸿铭,因其学博中西,故人称“清末怪杰”、“清末狂儒”,为当时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四书之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钜;并著有《清流传》(又名《中国的牛津运动》)和《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人了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辜鸿铭先生真是神一样的存在,我小时候最喜欢读关于他的奇闻逸事奇葩野史。很多故事都说他学贯中西深谙西方文化的根,在于他小时候被逼背诵德文原文《浮士德》,在他完全没有办法理解意思的年纪里,他硬生生背下了整本经典……

我是没有那么好的背功了,但是辜先生强调的“读书必读经典书”的选书原则,我小时候深以为然、下决心效仿。初到德国时,我德语不过入门能应付日常校园生活,就借来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代表作),下决心啃一下——嗯,薄薄的册子续借了两次还没读完,还是放弃吧。

降低一个级别,读不懂高深而经典的书,至少选那些能把这门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大师的作品吧——我大学“讀”过的德语书,即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在轮下》。

今天给初学英语的女儿选书也是一样的,基本标准是原版书,而不是非母语作者编出来的教材,更高的标准应该是英语语言大师的作品——未来的书单里,我想我会塞进王尔德的童话吧。

赵元任:沉浸式学习,先说后行

赵元任(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C Berkeley)在柏克莱退休,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46年)、加州大学(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学(1970年)颁发荣誉博士学位。赵元任一生会讲33种汉语方言,会说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

最后一段留给我的偶像赵元任先生。他冲着“会说好多语言和方言,到哪儿人家都以为自己是本地人”而学了好多语言,我其实也是这个动机,可惜天赋差太多只能枉自嗟呀。赵先生很强调沉浸在这个语言里、反复模仿发音、后期才加入书面语,就是传说中的“听说先行”。

在哈佛开汉语课时,他把哈佛一直以来的“中英翻译对照学习法”整个废弃,自编了一套教材,教材结构据说是简单概述汉语后,先猛学语音、还开辟章节详解美国人发汉语音的发音难点,然后就是各种对话和日常表达——全部是拼音文字(不是现代汉语拼音)、不教任何汉字,学汉语时要求用汉语理解汉语、不翻译。据说这样学出来的美国人在后期接触汉字时,进展飞速,并没有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过渡障碍。

我本来就是一个爱说的人,学外语,模仿人家说是最捷径的——比起前面的“讀”22遍、对照字典啃、背诵经典巨著,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随口模仿着说真的太轻松了。

我的具体实践是看当地电视节目,跟本地人说话时注意观察嘴形。“重音”“连读”和“音调”多半是决定口音听起来是否地道的,可以在这几方面多下功夫。遗憾的是我没有赵先生的天赋,尽管有意识去练习,在伦敦工作仍没学会伦敦口音、在巴黎短住没带走傲娇的气息,唯有因为在德国住得实在太久、沾染上了本地气息:有一年在浦东机场,等候飞机的两个斯图加特人说我“一张口就是浓浓的莱茵流域口音”。

现在女儿学英语远远没到计较口音的阶段,但是尽量的摒弃在说英语时中国式扁平口音,是在启蒙时期可以注意的。套用赵先生的方法,多听纯正的原版音频是学外语的第一步,所以,继续磨耳朵吧!

以上关于大师们的学习方法:丰子恺先生的来自他自己的文章,网上可以看到很多转载;季羡林先生的来自我家中一本季先生的小书;辜鸿铭先生和赵元任先生的来自我小时候看到的很多奇闻逸事。我不是做历史研究的,纯粹借鉴外语学习方法,若有出入请指正。

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治学严谨,就拿上面的小方法管中窥豹,没有一条路是稀里糊涂就学贯中西的。如果我们也能摒弃身边诱惑、专心治学而不是一会儿看视频一会儿刷朋友圈,我想大师们的“外语学习路线图”也不是不可复制哦~

THE END
0.优质南京德语培训机构排名榜,值得关注中国人学德语一般多久 学德语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与学员的学习目标、时间投入和学习方法密切相关。对于初学者来说,若仅为基础交流,一般需3至6个月的系统学习和练习。然而,对于打算达到中高级水平如B2或C1的学习者,通常需要1到2年的持续学习。同时,不同学员的语言背景和学习习惯也会对学习进度产生影响。例如,先前jvzquC41o0=78ry0eqs0pn|u14>45;90jvsm
1.中国人学德语就是悲剧lulu中国人学德语就是悲剧 昨天上了第一节德语课,难,真难,太难了!!!最难是发音,要求舌头和小舌发出各种奇怪的音。光辨别那些发音就很难,说出来又是另一难……我自认为模仿能力还是很强的,可是耳朵不好,总是听不准。德语是欧洲语言中最难的了,无论是语法或发音。其他欧洲的同学听说我要学德语,都比较不解,干嘛专挑难的学。他们都觉得德语很难,包括德国 jvzquC41dnuh0|npc0io1muqqn5cnxl1u1hmqpd7d5?53;k2326m8tv0jvsm
2.学习德语需要多久时间?学习德语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投入程度和目标水平。一般来说,三个月可以达到入门水平,一年能够进行正常对话,二至三年则可接近母语水平。以下是对不同阶段所需时间和能力要求的详细分析。 1. 达到德语B2等级 如果参加学习课程,大约需要500课时,即大约一年。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 jvzquC41z{€/zmk0ep5eg‚z1zkths~}wgzo04977235269759:?/j}rn
3.业余德语学习心得分享大概学了三个月左右,每天一到两个小时,周末或者旅行就算了。这些课程是中国人讲的,语法点比较详细,条理清楚,包揽了绝大部分至中级的德语语法,整个学完相当于是搭了个架子,字母单词的发音,名词的性数格,动词变位,常用的介词连词,时态语态的结构,句子的架构中各类词的位置,从句的用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问题,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2:9?728Dv{rk>tnh
4.北京欧那教育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西语俄语葡萄牙语 326人已关注 葡萄牙语初级培训班 校区1¥咨询 140人已关注 俄语中级B2培训班 校区1¥咨询 168人已关注 俄语中级B1培训班 校区1¥咨询 184人已关注 俄语初级A2培训班 校区1¥咨询 158人已关注 俄语零基础语音培训班 校区1¥咨询 jvzquC41yy}/djnlkcu/q{l1uenpqu4dgkpjppxjkq{ocsncq{{0
5.德国学生留学中国心得分享系列报道:中国政法大学交换学习体验至少在到达中国之后,这个软件是留学生必备的,因为中国人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英语。整合了trip.com的支付宝、滴滴和微信是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伙伴,有时我也会用美团来订外卖。除此之外的其他应用软件对我来说没有下载的必要。总的来说,在中国生活和旅行的成本都比欧洲低得多,因此,有德国的奖学金和预算,jvzq<84dlh~zl‚3ewrr/gmz0ep5jpot132:71:62::4ivv
6.【2022】浙江大学德国留学预备课程班招生简章办学单位介绍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jvzq<84|lw}z0ƒow0gjv0ls14283198371i38:73c4;18@;;1rghg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