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教授的一句“音乐何须懂”火了好多年了。这两年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到底音乐能不能懂,要不要懂,今天就说说这个听音乐的这个事情。
音乐是听觉和情绪的艺术,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复杂的东西受众少。关于聆听古典音乐,很多人都感到有些困难,也许是因为“听不懂”,也许是因为觉得“不好听”,关于如何聆听古典音乐,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是这么说的。点击关注@南窗文化生活 get更多精彩。#音乐鉴赏 #古典音乐 #艺术
音乐何须懂,这句话中,“懂”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了。到底什么叫懂音乐,我们要不要懂等等,这些对所有人来讲都是未知数。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叫懂什么叫不懂,这句话才会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听音乐听到什么,每个人的感觉会很不一样的。
表达情绪和情感可以说是音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但是,音乐表现的情绪和情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对于一首简单的歌曲,或者一些篇幅小且构成简单的音乐作品,这种情绪上的感受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欣赏音乐的全部的。但是,一些复杂的作品,对于感受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如巴赫的《音乐的奉献》:
选了一个里希特的版本,有点老,将就一下吧。但是,这种音乐给我们现代人听,我估计光说感受,可能也不太容易说清楚吧?人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是很复杂的,就像一个人生活一天,不可能只能有一种情绪,每天晚上每个人回想一天,情绪也都会掺杂在一起,情绪掺杂得越多,这个组合体就越不容易体会,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复杂情绪也会有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情况,所以音乐也是如此。上面这个视频中巴赫的《音乐的奉献》,就是一首非常“纯音乐”的作品,在这首作品中,因为是小调,所以会给人一种暗淡压抑的感觉,但是整个音乐里面有很难说它是悲伤的或者是痛苦的。在所有音乐中,器乐音乐其实是最难“理解”的,就在于它们没有任何可以依仗的东西。声乐音乐之所以相对容易理解,就在于声乐音乐总还是有歌词的,通过歌词可以理解人唱的是什么。但是器乐音乐就没有这么好了。周海宏教授说的音乐何须懂,其实就是反对用文字去单纯的解读音乐。但是,很多人会问,那我该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听的过程是不是get到作曲家的那个点了呢?这个其实我个人觉得没必要思考这件事。就像厨师做了一道菜,送到我们的餐桌上,我们吃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和感觉基本上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当然,一个好的厨子能够很好的预测到吃货们的感觉,一个好的作曲家(例如贝多芬)也能推测出听众听到作品的反应,但是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作曲家也不会说他希望听众能听到些什么,而听众大多也不太可能反馈给作曲家他们的感受。听音乐有时候就是一笔糊涂账,能自得其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