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问题现在被视为亚洲地区仅次于中东问题的第二大国际争端。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朝鲜半岛原本统一的状态被迫分裂为两个独立而对立的国家:北朝鲜和南韩。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也随之加剧。在六十年代,朝鲜寻求与前苏联建立紧密关系,凭借苏联的支持,朝鲜享有了一段相对繁荣的时期。彼时,朝鲜的经济状况优于南韩,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甚至比东边的中国要好得多,许多来自中国边境的农村居民被迫冒险越过国界前往朝鲜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苏联的援助下,朝鲜不仅民众的生活水平提升,还有大量军事装备用于国防。此外,在此之前,刚刚独立不久的韩国在经历了朝鲜战争后,迅速依靠美国的庇护。从主动将战时指挥权移交给美国开始,韩国便形成了与美国深厚的军事关系,花费巨额资金聘请美国作为“保镖”。就这样,北朝鲜与韩国分别依靠前苏联与美国的支持,形成了在朝鲜半岛上持久的紧张对峙局面,同时双方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展开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朝鲜和前苏联都是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而美国与韩国则正好相反,这种配置使得全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中呈现出最为鲜明的对立格局。由于大国的介入,南北半岛在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却演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朝鲜对韩国的看法充满仇恨,认为韩方依靠美国的支持让整个半岛陷入分裂的状态。在民间舆论中,朝鲜人民虽然承认韩国人是同胞,但他们却将其标榜为“叛国者”,对韩国政府的对抗更加是充满了强烈的敌意。
相比之下,韩国方面虽然也视北朝鲜为同胞,但仇恨的程度与朝鲜相比显得稍显温和,甚至夹杂着一丝恐惧,担心北方的报复,毕竟他们知道自己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促成了冲突的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朝鲜在八十年代之前一直都处于半岛的优越地位,直到前苏联因内部原因逐渐减少对其的支持时才开始转变。与此同时,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制造业实现了巨大发展,到了九十年代,韩国跻身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稳居亚洲第一,全球也位列前五。
相比之下,失去了前苏联支持的朝鲜,其经济状况瞬间堕入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两国发展的差异愈显著,让朝鲜政府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愈发担心韩国的经济霸权会逐渐削弱自身的存在。美方当年亦有此想法,想在朝鲜半岛通过与苏联的对峙展开冷战,因而将许多家电、汽车、造船等高端科技输送给了韩国。这些技术不仅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也使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进而进一步提升了韩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面对如洪水般涌来的挑战,朝鲜逐渐陷入被动境地,然而凭借着前苏联留下的一些“遗产”,朝鲜开始着手加强国防,尤其是聚焦于核动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进展。朝鲜的核计划再度引发了韩国和美国的紧张局势,考虑到若不制止朝鲜的核扩张,未来的世界局势将可能再次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美国的应对策略则是采取经济制裁,以图逼迫朝鲜低头。不过,朝鲜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内经济停滞,对外的交流又被完全封锁,亟需自保,生怕被南方的对手吞没。
为此,朝鲜走上了全民皆兵的道路,不仅要求国民无偿服兵役长达六年以上,其国民在支出上也将军事发展作为首要任务。2003年时,朝鲜再次修订《兵役法》,将原本六年的兵役期延长至10到13年,同时将女性义务兵入伍的年龄上限扩大至30岁。这种全民皆兵的现象使朝鲜独树一帜,也使得南韩的紧张感加剧。三八线根本无法遏制朝鲜的军事进步,若朝鲜突然向韩国发起进攻,后果将会致命,韩国辛苦建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际声誉也可能不复存在。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韩国自然也需保持一定的军事备战,以防北方的突然袭击。不过,韩国的兵役制度相比朝鲜无疑要宽松许多,女性不必服役,男性虽需入伍,但服役时间不超过22个月,而部分特殊人才还可免除兵役。韩国并非忽视北方威胁,在美国的支持下,韩国的高超音速导弹系统“萨德”甚至具备覆盖中国的能力。借助美国强大的军援,韩国的威慑能力不再依赖于兵员数量,这使得双方之间的军事竞赛结局变得愈加明朗。若真的爆发战事,以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兵力部署来看,朝鲜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很可能面临失败的局面。
然而,现今的朝鲜与俄罗斯的关系愈加密切,曾经在俄乌冲突中派遣了大量军人参与战斗。在美国的重压之下,朝鲜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充当亲密伙伴,现役武器也多为前苏联的“遗留物”。因此,朝鲜的核研究成为其对抗美国和韩国不可或缺的力量,朝鲜也借此作为威胁,试图冲破美国的经济封锁。若战争再次爆发,结局可能并非简单的朝鲜打败韩国或相反,朝鲜很可能会将韩国卷入一场灾难,重创东亚地区的局势。
然而,未来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也许并不高,尽管朝鲜表面上声势浩大,但他们并不打算主动挑起冲突。现在,朝鲜所做出的诸多军事姿态,一方面是向美国示威,防止其有吞并朝鲜的意图,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寻求与外界的连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