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在韩国的副国级上将,抗美援朝彭德怀翻译,和毛岸英住一间房
1998年6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抗美援朝老战士赵南起上将率全国政协代表团访问朝鲜,专程到桧仓志愿军总部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这是一个方圆3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里面整齐排列着几十座碑,第一排边上的一座是毛岸英烈士墓。看着这一座座墓碑,赵南起顿时觉得这些曾经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年轻战友们欢笑着簇拥到身边。老将军轻轻抚摸着岸英的雕像,想起曾经和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相处的时光,不禁泪流满面。
1988年9月,邓小平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赵南起握手。新华社发
主席的儿子怎么会和他有交集呢?
故事要从抗美援朝说起!
首批入朝
毛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在这里,他担任彭德怀司令员的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赵南起后来回忆说:“我们这些首批参加志愿军的,都是组织决定、个人服从。在当时,对个人而言,到朝鲜意味着可能死亡。可毛岸英不一样,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要求他、动员他,而是自己主动找到彭德怀,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得到了他的父亲毛泽东支持。按照他的话说:‘毛主席的儿子也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全民族的任务,不能因为是毛主席的儿子就例外。’”
和毛岸英住一起
彭总、陈赓大将、甘泗淇上将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大榆洞志愿军总部。
当时,志愿军总部设在朝鲜北部山区的大榆洞,之所以设在这里,是因为面对着占有天空优势的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防空十分重要。而大榆洞正好有一个废弃的金矿,可以作为防空洞使用。但是,这里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彭德怀住在离矿洞口不远处的一栋两间的简易房,在那儿吃住和办公。离彭总住处不远处是一栋三间的房子,中间的大房间是大通铺,住着十五六个参谋干事;两头各隔开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东头是作战处的处长丁甘如和副处长杨迪住。由于毛岸英是机要秘书,所以他需要一间房间,这样,西头的房间就由毛岸英住。赵南起后来回忆说:“我住这个房间本来是不够条件的,但由于毛岸英是俄语翻译,我是朝语翻译,两个人住一起,工作起来方便一点。就这样,我升格了。”
进步比毛岸英还快
毛岸英经历十分丰富。8岁的时候就随母亲杨开慧一起入狱。母亲牺牲后,他在上海过了几年流浪的生活。后来又被送到苏联学习。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毛岸英主动要求上战场,他曾在一支坦克部队中担任连队的政治副连长(相当于政治指导员),随大部队一起进攻柏林。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毛岸英回到中国,毛主席又让他去当了两年农民。全国解放以后,他又下工厂当工人。那个时候,中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毛岸英是苏联的大学毕业的,又当过兵,回国后当干部足够资格。可他入朝前只不过是一个总支书记。赵南起后来回忆说:“我小学毕业,他大学毕业;我入朝时才革命5年,他从小就革命;我23岁,他比我大5岁。我当时已经是县团级干部待遇了,可他跟我一样,也是县团级干部待遇。”
从来不以毛主席的儿子自居的毛岸英
在日常生活中,毛岸英非常平易近人,一点儿架子没有。他说:“如果大家都知道我是毛主席的儿子,就会敬而远之,那我就没办法跟大家接触;我对自己的身份保密,就能跟群众打成一片。”尽管彭德怀司令员对毛岸英非常关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可毛岸英本人却一直把自己看做志愿军总部普通的工作人员,跟大家的关系非常融洽。
他的组织观念也很强。虽然留过学,又有特殊的身份,可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以毛主席的儿子自居。该自己管的事情一丝不苟,不该自己管的事情从来不指手画脚。
一件让赵南起印象很深的小事
由于赵南起和毛岸英都是团职干部,按照规定,两名团职干部会有一位公务员负责日常勤务。这名刚参军不久,仅有18岁的小公务员,负责打洗脸水、烧开水、扫地等工作。当时总部的驻地在山上,要到山下取水,公务员走一个来回要一个小时。打水非常辛苦,山路很崎岖难行,遇到敌机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赵南起觉得自己和主席的儿子住在一起,应该首先满足毛岸英的生活需要,便很注意节约用水。这样,公务员一天打两桶水就可以了。毛岸英发现这一情况后开始是奇怪,后来明白奥秘后,他马上表示自己以前没注意节约用水,应该向公务员道歉。并跟赵南起商量说:“咱们节约用水吧。让他一天只打一桶水,不要两桶了。”于是,他们早晨洗脸、白天喝水、晚上洗脚,都用这一桶水。一茶缸水,毛岸英是这样用的:先用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刷牙;剩下的多半缸,先喝进去,不咽下,再往外吐,一边吐一边洗脸。这样,一缸水,刷牙洗脸都有了。毛岸英的这个极小的动作,却让赵南起记了一辈子。
亲历毛岸英牺牲经过
上午10点左右,警报声突然响起,四架美国飞机钻出云层,掠过了大榆洞。敌机过后,警报没有解除,他们仍待在山上。这中间,毛岸英不顾生命危险,下来处理急件。由于当时吃得很差,都是未脱粒的高粱,无法消化。于是在处理完文件以后,他就到彭总那儿想找点吃的。就在这时,敌机不知为何突然返回,直接瞄准洞口的两栋房子,一个俯冲下来,投下了几十颗凝固汽油弹。瞬间,这两栋房子变成了火海。赵南起马上意识到,岸英同志下去以后没回来。心想:出事了!
敌人飞机走后,赵南起第一个下去救人。但是,当时房子都烧着了,离房子30多米的地方有两具尸体,也都烧焦了,无法辨认。由于赵南起和毛岸英同住一起,他根据毛岸英身上两件标志性的东西(一个是他的岳母送给他的苏联产手表;另一个是斯大林送给他的手枪,以表彰毛岸英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英勇表现)辨认出了毛岸英的遗体。同时牺牲的还有作战参谋高瑞欣。
毛岸英牺牲后,彭总非常沉痛,他马上打电报给中央,报告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带领司令部的全体成员,到毛岸英墓前哀悼。彭总沉默了许久,之后说了两句话。“毛岸英同志是第一个向我报名参加志愿军的人,是一个好苗子。”,“岸英同志牺牲了,我怎么向毛主席交代?”看得出来,他老人家十分悲痛。看到这种情景,在场的都落泪了。
志愿军总部后来接到军委的电报,电报中没提毛岸英的事,只说让志愿军总部的领导无论如何要保证彭德怀的安全。后来我们才知道,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拿到电报后,把电报交给了周恩来总理。总理决定不马上让主席知道。当时主席正在生病,江青也不同意让主席知道。直到元旦的时候,主席才知道毛岸英已经牺牲。
房子都被敌机炸毁了,我们没地方去,就都搬到山洞,彭总也一起搬了过去。那天晚上,彭总脸色很难看,他没吃晚饭,也不说话,一宿都在山洞里面走来走去,时而发出一声长叹。第二天,也就是11月25日,刚好第二次战役开始,彭总又接连三天没睡。就这样,连着四天四宿,彭总一直没合眼。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岸英牺牲后,管理处长叫人把遗体用白布包起来,就地找了一些木板,简单做了棺材,临时把他们安葬在大榆洞的一个山坡上。
关于他的安葬问题,有一种意见是将遗体运回国内。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做法:师以上的干部牺牲以后一般运回国内,不留在异国他乡。在沈阳,专门有一个志愿军烈士陵园。另一个意见是在当地安葬。彭总从大局而不是个人感情着眼,倾向于安葬在朝鲜:那么多的志愿军将士牺牲后都安葬在了朝鲜,毛岸英已经牺牲了,不必再脱离其他烈士。后来请示毛主席,主席的想法跟彭总一样,并说:“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的儿子牺牲以后何必离开与他一起战死疆场的战友?朝鲜牺牲了那么多将士,都安葬在那儿了,为什么毛泽东的儿子就要运回来?”于是,志愿军总部固定在桧仓后,他的遗体也被转移到那里,直到现在。
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回国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前夕,赵南起(左3)等在毛岸英烈士墓前合影。
1958年,赵南起随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回国。撤离前夕,赵南起专程去桧仓跟毛岸英告别。回国后的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志愿军代表团。赵南起作为英模代表,出席了接见。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毛主席。那天,毛主席谈笑风生,高兴地笑了,说:“好啊,都回来了就好。你们辛苦啦!你们都是英雄。”
听完主席的话,看着他老人家那高兴的面庞,赵南起鼻子一酸,止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想起了毛岸英烈士,要是他也能一起回到祖国,回到主席的身边,那该多好啊!
2010年,央视一套热播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献礼片、电视剧《毛岸英》。已经83岁高龄的赵南起每天晚上8时早早就守在电视机前。每每忆及毛岸英的牺牲,他的心底就隐隐作痛,对自己与毛岸英相识、相处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