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香饽饽早就成黄花菜了!”
如今的学科前景和就业环境仍在不断变化,
教育名师张雪峰又给出了一些“天坑专业”。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
这3个大家曾经一度抢破头的专业,
如今竟然成了大家的“避雷指南”?
一、土木专业
还记得十年前那阵“土木热”吗?那时候随便一个高中男生,要是没填土木工程,仿佛就落后于时代,兄弟间闲聊谁要是被土木专业录取,那可是立马就会成为话题中心,毕竟在大家眼里,这个专业一毕业就能拿高薪、进国企、做项目,既稳定又风光。
当年的房地产行业火到什么程度?塔吊在城市天际线上密密麻麻,比现在的共享单车还常见,开发商抢人像抢白菜,土木毕业生几乎是被“包圆”的,随随便便月薪过万都不稀奇,985高校土木专业录取分数线年年飙高,一个学生考上了简直比中彩票还光彩!
可如今呢?张雪峰大实话一句点醒梦中人“这专业,又累又穷”,多少人挤破头进了工地,才发现现实完全是另一码事——每天晒得脱皮,住临时板房,晚上没水没电都是家常便饭,夏天四十度高温照样得露天干活,累死累活一个月到手常常只有四五千。
更何况国内基建和房地产早就饱和了,项目越来越少,许多建筑公司不但不招人,还频频裁员,毕业生能找到的岗位,多半是施工员、监理员,得常年跟着项目跑,今年在江苏、明年可能就去云南,生活根本稳定不下来。
就算名字里带“智能”俩字,比如“智能建造”,本科生出来大多也只是做BIM建模、改参数、辅助画图,听起来高端,实际月薪也就六千到八千,和传统工种差不了多少,照样得常年驻外、频繁调动。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行涨薪速度极慢,干施工五年月薪才勉强爬到一万,可对比学计算机的同学,人家毕业两三年年薪二十万已经很常见,如果想转型做设计?得先考一证难求的一级建造师,没个三五年实战经验连报考资格都难凑够。
很多毕业生最后只剩下考公一条路,可土木对口的公务员岗位少之又少,千人争一岗都已经是常态,难怪网上流传一句话:“学土木最好的出路,就是别干土木”,所以就连张雪峰老师在直播连麦时,也常常劝退想报这个专业的学生。
二、教育专业
还记得前些年教育专业有多抢手吗?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个姑娘考上师范,亲戚邻居一准儿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当老师多好!稳定、受尊重,以后一辈子都不用愁了!”不少家长千方百计让子女填报师范专业,他们总是觉得这条路踏实、可靠,前途光明。
可谁料得到没过几年,情况就完全变了,如今的出生率说降就降,就像突然踩了急刹车,去年全国新生儿只有不到1000万,光2023年上半年全国就有超过5600家幼儿园停办,这个数字背后是多少幼教老师转行、多少园长在发愁啊!
幼儿园一“感冒”,整个教育专业就也跟着“打喷嚏”,以前录取分数居高不下的师范院校,现在甚至降分补录都还招不满!所以就有家长直言:“现在学师范?出来工作都找不到!”一句话完全道尽了现实的无奈......
之前火爆全网的“扁担女孩”就想学教育专业,当时考研名师张雪峰愣是直接出来喊话,他说师范类专业不一定就能当老师,尤其一些细分方向,比如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连续三年被列为就业“红牌专业”。
很多学生原本梦想着去海外教中文,结果发现原本特别火热的东南亚,人家国家的汉语教师岗位也在大幅减少,就算考下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真正能走出去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与此同时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公办学校编制越来越紧,很多地方“一个岗百人考”,私立学校门槛更是水涨船高,非名校硕士根本不敢投,不少应届生最后只能选择做代课老师,一个月拿两三千块钱临时工资,别说攒钱给父母养老,自己在连租房吃饭都勉强。
教育这个行业,曾经被多少人看作“铁饭碗”、“安稳路”的代表,可就在这几年它早就已经悄悄变了天,行业收缩、岗位饱和、竞争惨烈......“稳定”已经越来越成为过去时,说到底没有哪个行业能永远站在顶峰,选择专业或许更需要多一点前瞻和冷静。
三、英语专业
曾经英语专业是无数文科生心目中的“黄金选择”——出路广、体面、机会多,笔译、口译、外贸、外企......一张英语专业的文凭,仿佛就是通往这些职业的通行证,所以小语种虽然小众,但也凭借“物以稀为贵”的优势,吸引不少学子投身其中。
然而技术的变革可是从不等人的,AI翻译这几年悄无声息却又来势汹汹,准确度和速度不断提升,不少传统语言岗位受到直接冲击,如今再回头看纯语言类专业的就业局面,早就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有数据显示2024年英语专业的本科就业率仅维持在五成左右,至于剩下的那一大半学生,要么迟迟找不到对口岗位,只能进行转行另谋出路,要么就是暂时待业、继续观望,等待时机。
即便“成功就业”的群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兼职教培、外贸客服这类工作,前者课时费不稳定,月收入常在3000~5000元之间徘徊,后者客服岗则是每日机械回复邮件、处理售后,薪资普遍在4000~6000元。
曾经令人羡慕的“笔译”岗位,如今却是大多已被AI替代,企业处理涉外文件时,往往先用智能翻译系统生成初稿,再交由内部懂英语且熟悉业务的人员做简单校对,纯粹“只懂英语”的毕业生,在这个流程中几乎找不到位置。
就连北外、上外这类传统外语名校的小语种毕业生,也必须面临专业就业率持续下滑的窘境,不少人最终选择转行做英语辅导、行政文员,最终的薪资水平与预期相差甚远,更现实的是AI翻译技术仍在不断进步,纯语言技能依旧还在快速“贬值”。
小语种的处境则是更为艰难,日语、韩语等语种毕业生数量远超市场实际需求,岗位竞争通常异常激烈,很多人最终进入跨境电商领域担任所谓“语言运营”,但由于受到两地的时差影响,常常深夜仍需在线跟进消息,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界限早已模糊。
即便是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众选项”,要想获得较高收入,往往也需依靠外派机会,而外派地区不少环境艰苦,如中东高温少雨、文化差异显著,很多人不到半年就因适应困难而选择回国。
最后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纯语言专业培养的是“软实力”,而非“硬技能”,转行做行政,不如公共管理专业有系统知,想做运营、市场,又没有新媒体或营销相关的背景,很多毕业生就是卡在“语言不够专、其他不够会”的尴尬地带......
如果真的对语言感兴趣,不妨早做“复合型”准备,比如“英语+跨境电商”“日语+法学”“西班牙语+国际贸易”等,把语言作为附加工具,而并不是唯一的依靠,只有语言而缺乏其他专业技能,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已经越来越难以立足。
四、人生在己
不过张雪峰老师说的这些话,有的家长深以为然,甚至将其奉为选择专业的“金科玉律”,毕竟他常年接触高考和考研就业数据,非常了解市场的未来动向,确实点出了一些专业的现实困境。
比如土木行业工作环境往往较为艰苦,教育专业薪资待遇普遍不高,英语专业因会英语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优势确实不如以往,这些提醒对家长和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参考。
但若把他的建议绝对化、甚至神化,那就未免有些偏颇了,张雪峰的观点基于普遍情况,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别人的良药,可能是你的毒药,别人眼中的坎坷路,或许你能走得一路畅通。
专业选择终究要回到孩子自身:他的兴趣何在?擅长什么?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如今信息发达,家长和孩子更应多方搜集信息,做到兼听则明,除了听取张雪峰等专业人士的意见,也不妨问问从业者的真实体验,查阅就业市场报告,了解各行业的发展前景。
更重要的是,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若孩子真心热爱教育行业,不怕待遇一般,那么教育专业也可以是实现价值的舞台,若孩子语言天赋突出,肯下功夫学到顶尖,英语专业毕业照样能成为佼佼者。
就像洪家光他起初读的是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工厂当技术工人,但他肯钻研、能坚持,一双手打磨出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高超技艺,成了大国工匠,后来有美国企业高薪挖他都没去,而选择继续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所以你能说专科毕业的他,人生就没有光芒吗?
还有那位21岁的女孩,读职高学烘焙,每天从早到晚反复揉面、调温、控火,手上常常都是面粉和烫痕,但她偏偏就是不肯服输,最后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为中国拿回金牌,你说这难道不叫成功吗?
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即便选择的专业不尽如人意,也不意味着未来就此定型,大学期间孩子还可以通过辅修、跨专业考研、实习实践等方式探索其他方向,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才是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张雪峰的话可作参考,但不必奉为标准,专业选择关乎孩子的未来,愿家长們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盲从,引导孩子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在前行路上不断调整和完善,毕竟没有人能替孩子走他的人生路,最终的决定权还应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
教育之路,从无标准答案。
人生之精彩,恰在千姿百态。
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1.网易:张雪峰再次提醒:中国大学跌得最惨的专业,又累又穷,毕业即失业
2.澎湃新闻:中国大学跌得最惨的专业,从“天选”变“天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