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高考志愿填报几乎是家长和考生每年最头疼的事。
各个省份在志愿填报阶段,一般情况下会发两本书。
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内容:
一个是各个学校的招生要求,包括我们上一章节提到的它的专业录取顺序到底是“分数优先”还是“志愿优先”,还是“等级分差”;
另一个是各个专业的具体要求,比如跟化学有关的专业肯定会要求色觉,有的学校的外贸专业会要求具体英语的单科成绩,等等。
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各个学校在这个省份招生的各个专业的名称,以及录取的人数。
有的专业去年招生,今年不招生了;有的专业去年不招生,今年招生了;还有的专业改了名字,或者跟其他的专业组合,成了一个专业大类,学校改成大类招生了,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第二本是数据书。
上面理应有各个招生学校的各个招生专业去年甚至前年、大前年的招生数据,包括招生人数、招生的分数、招生最高分、招生最低分、招生的录取位次,等等。
但是遗憾的是,很多省份发的数据书里的数据根本就不全,尤其是各个专业录取的位次和分数,很多省份发的书里面根本就没有!
家长如果发现你手里的书没有这个数据,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各个专业的录取数据,否则不管在哪个省,孩子在专业的报考时都像盲人一样,最后被哪个专业录取全凭运气,这是十分可怕的。
那么针对不同省份,这两本书我们到底该怎么用?这就是这一章我要告诉大家的内容。
1、“专业+院校”模式该如何进行填报
(适用于浙江、山东、辽宁、河北、重庆)
我们先说一下这种志愿填报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一:没有调剂,最后录取你的学校和专业一定是你在报考志愿的过程中报过的!你不会被你没有报考的专业录取。
优点二:充分地考虑到了考生和家长对于院校和专业的需求。这两个优点我们上面介绍变化的时候都已经说过了。
下面说说缺点。
缺点一:数量太多,这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讲是非常大的负担。目前实行这种志愿填报方法的省市当中,浙江省填报80个志愿,山东省、河北省、重庆市填报96个志愿,辽宁省填报112个志愿。
对于有“选择困难症”的考生和家长来讲,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考生和家长肯定想认真填写每个志愿,但是本身大家对于学校和专业就不是特别了解,在找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来回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缺点二:各个省市给的资料根本不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
在本章开始的时候,我提到过我们填报志愿的时候的那两本书,实际上在编写的时候,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的。
浙江省的志愿填报书是以省为单位,给的是某个省的所有在浙江招生的院校的各个专业的往年录取位次,在排列的时候学校是按照学校代码排序的,但是实际上家长在报考的时候是按照自己孩子的成绩来找寻学校的,就会导致家长找信息非常麻烦;
而且因为信息是以“省份—学校—专业”的这种方式来展示的,非常不利于以专业为导向的家长找寻资料。
比如有个考生就是想学经济学类的专业,想看看自己这个位次能上哪些学校的经济学,这样找起来就非常麻烦,工作量非常大。
山东省发的志愿填报书则跟浙江省不一样,它是以专业为导向的,在书中,列举的方式是某一个专业各个院校往年的招生录取位次,看起来十分科学,但是在实际编排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其排列顺序混乱,不知道编者怎么想的,所有专业是按照名称的汉语拼音首字母来排列的,所以你看到的第一个专业是阿拉伯语,第二个专业为安全工程……
这种排列顺序完全没有规律,并且目录里没有索引,导致家长和考生想报考某一个专业的时候还得翻半天。
第二就是很多学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最近做教学改革,将部分专业组合成为一个专业大类招生,使得以专业为导向根本就找不全信息。
比如某考生想报土木工程专业,兴致勃勃地翻到土木工程专业的那一页,想看看全国各个学校招收土木工程的位次,结果发现少了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这样的名校。
其实这些学校都是按照工科试验班来招收学生的,学生想报土木工程,比较全的查询办法是一方面找招收土木工程的各个学校的招生信息。
另一方面看工科试验班的招生信息,中间还要注意有的学校的工科试验班是不包含土木工程的,这又给考生和家长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
第三就是如果是以专业为导向来展示招生数据的话,势必对那些以学校为导向的家长和考生是不友好的。
比如某考生就是想去江浙沪的高校,他只想看看江浙沪的高校招收什么专业,每个专业多少位次能上,这个找起来是非常非常麻烦的!
那到底该怎样报考呢?
第一步,要想明白一个大的原则,那就是城市、学校和专业之间你到底以哪个为导向!
你是一定要去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专业无所谓?
还是一定要上个所谓的好学校,专业冷门无所谓?
还是一定要上一个好专业,学校在哪无所谓?这个事情你想好了!
后面的章节讲的就是这些内容,希望你好好看一看。
第二步,如果你是以学校和城市地理位置为导向的话,那就非常简单了。
你看看你想让孩子去哪里上学,孩子这个位次又能够得上哪些学校的哪些专业,挑选出来,再在其中进行排序就可以了。
比如你说:“张老师,我家山东的,我家孩子只想报考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学校,其他省市的学校再好我都不考虑。”
那就简单了,你看一下,你孩子的分,能够达到这些省市的哪些学校的哪些专业,一个个挑选列举出来,再根据孩子和家长对于专业的意愿进行排序,填写志愿就可以了。比较麻烦的是以专业为导向的。
如果是以专业为导向的话,你一定要理解一个概念,就是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专业大类,在这个专业大类下面所有的本科专业所学的知识虽然有不同,但是都属于这一一级学科范畴,所学的核心专业课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有那么几门专业课会有差别,导致方向性不一样。
比如土木工程类,最核心的专业课都是大学物理、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几个土木工程下的本科专业都会学这些专业课,
然后每个本科专业再开设相应的高级专业课,比如土木工程会开设混凝土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会开设很多化学专业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会开设传热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会开设电路理论等。
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土木工程类专业课,都属于土木工程。这个时候,想报土木工程类专业,就可以考虑它所包含的所有二级学科!
也就是说我们要看的是这一一级学科下所有的本科专业,各个学校在招收这个专业的时候是多少分,多少位次。
这个找起来就比较麻烦,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未来,家长和考生在这一块不能懈怠。
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家长问:“那张老师,现在社会上好多卖那种数据卡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可以部分解决,因为我看过市面上所有卖这种数据卡的公司,他们大多数并没有按照一级学科的类目来整理数据。
与此同时,查询者,也就是家长,也不太懂一级学科下属本科专业其实都是相近专业这么一个概念,就导致数据其实很有用,但是使用效率很低。
如果家长找志愿填报机构咨询志愿问题的话,很多志愿填报老师根本就不懂一级学科和下属本科专业之间的关系。
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从字面上了解本科专业,根本不了解给家长填的学校,服务质量堪忧。
综上所述,如果你是先定学校和地区,你会发现你这个位次在满意的地区可能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
有的学校肯定上不了;有的学校部分专业能上,但是看起来似乎都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学校,所有专业都能上,但是这种学校可能整体实力不是很强。
如果是先定专业,你会发现,你想上的专业也可能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校肯定上不了;有些学校是211或者整体实力很强,但是地方不是很好;而有些学校,能上是能上,但是整体实力不强,城市也一般般。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找出自己能报的这些学校,进行纠结!
但是还好,再怎么纠结,这都是咱们根据自己的选择意愿初步筛选出来的,不会出现最后被录取的是你没报的专业的现象。
在纠结过程中,大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事情:
第一,辽宁、河北、重庆的考生请注意,如果你的首选科目是历史,你可能有机会成为首选科目是历史、再选科目选择了化学或者生物的考生,而有的学校跟化学和生物有关的专业在必选科目为历史的同学中列出了计划,满足招生条件的人数可能不是很多,使得你成为为数不多的符合条件的报考考生,尽管整体位次不高,你还是有机会报考一些整体实力强的学校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想好去冲击名校的志愿用几个!
第二,全国所有同学请注意,如果你没有选择物理这一个科目,慎重选择材料类、交通类、矿业类、地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建筑学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类、化学类、生物工程类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很多省市(尤其是“6选3”省市)招生的时候,极个别的学校并不一定要求只有选择物理的考生才能报,但是这些专业在上大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物理类的专业课,如果没有在高中强化式地学过物理,上大学期间可能专业课学起来会比较难。
2、“院校+专业组”模式该如何进行填报
(适用于上海、北京、天津、海南、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福建)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志愿填报数量从个数上看,没有“专业+学校”模式多,填报起来相对选择比较少,报考起来相对容易。
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仍然可能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跟原来的老高考的志愿填报方法相比,这种志愿填报方法加了一个层级,就是“专业组”。
大多数省市的考生可以填写6个专业,如果考生的分数达不到他所报考的6个专业的要求,他就会被调剂到组内的其他专业。
虽然大部分的专业组不会出现6个以上专业,但是仍然有这种可能,尤其是选科要求为“必选物理”或者“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的专业组,专业数量极有可能超过6个。
第二,招生院校“物理历史分列计划”使得如何分组成为录取的关键。
比如像经济学类、管理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中文类、外国语类专业,选科要求都有可能是“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学校招生的时候严格执行的话,就会使得招生名额被分成了“首选科目为物理”招生若干,“首选科目为历史”招生若干。
大家注意,如果某一个学校的中文专业选科要求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的话,它跟计算机等工科专业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相同的。
因为计算机的选科要求也可能是“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那么,计算机专业和中文专业就有可能是一个专业组,如果计算机专业考不上,孩子很有可能就要去学中文了,这明显违背考生的报考意愿!
第三,考生无法通过像老高考和“专业+院校”的方式来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
在没有改革的参加老高考的省份,考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其实是有一定自由度的。
比如一个考生想报考郑州大学,他的分数很高,他很有可能专业一志愿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二志愿报考计算机专业,专业三志愿报考化学专业(郑州大学的化学专业是王牌专业)。
也就是说只要我分数足够高,我想学哪个专业我都可以报。
但是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下就不能这么报考了,因为临床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化学专业,这三个专业的选科要求完全不一样。
临床医学专业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为化学和生物”,也就是必须选这三科;
计算机专业的选科要求是“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化学专业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为化学”,考生在报考“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这个专业组的时候,如果没有被计算机专业录取,他很有可能就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组里的别的专业了!
他就不可能上他想上的化学专业了,极有可能会被矿业工程、安全工程这种大家也许接受不了的专业录取。这也是违背考生的专业选择意愿的。
各位家长可以在各个省市的教育考试院的网站和教育厅的网站下载你省市的招生高校选科要求,提前了解一下各个专业到底怎样要求选科,以及你心仪的大学的专业组是怎么划分的。
这里一定要注意,如果你看到有的专业的首选科目是“物理或历史均可”,就一定要清楚它跟哪些专业可能会组成一个专业组。
那么具体该如何填报志愿呢?大家可以参照以下这个步骤。
第一步,先用自己的位次,比对出往年大概能上的学校区间。
比如你是某省份的第20000名,那么你大概能报考的学校往年的招生位次应该在18000—25000名。
18000—20000名的学校,咱们可能往年报考的时候有点儿费劲,但不是没有希望,20000—25000的学校咱们往年能上。
但是在操作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可能会给学生看到往年30000名的学校。
因为往往30000名左右的学校里有可能藏着一些宝藏学校,就是说这个学校可能大家看起来招生位次没有那么高,但是在这个学校里很有可能有它的王牌专业,或者你想上的专业。
这里一定要提醒各位家长,因为新高考改革是分批次进行的,如果你是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的考生和家长,这一步是可以省掉的,因为你首先要查的是去年在你省市招生的这些学校的各个专业组的招生位次。
如果你是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的考生和家长,这一步是必须有的。
如果你是上述五个省份的家长,但是你买这本书的时间是2021年6月份以后,也就是2022年以后高考的考生和家长,这一步也可以省掉,因为到时候,相信你省再给你发资料就是以“院校+专业组”的形式给你数据了。
如果你是其他参加老高考的省份,在你省变革的第一年,也就是2024年高考的时候,如果你省也是“院校+专业组”的模式,那么这一步也是需要的。
在你省的第二年,则这一步是不需要的。
唉,这个分批改革,真的要累死我们这些写书而且非常严谨的老师,我们生怕你在这一决定孩子一辈子命运的事情上受到错误指导。
第二步,将你肯定不去的学校去掉。
实际上,18000—25000名的学校特别多。
这也是我个人给孩子们报志愿不用那些所谓的数据填报卡的原因。
现在市面上很多数据填报卡,家长买了以后,填写自己孩子的分数和位次,结果就蹦出来几个学校。
问题来了,手机屏幕也就最多展示5个学校,那为什么优先蹦出来这几个学校呢?
这些数据填报卡的网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孩子的分数和位次吗?
但是实际上家长和考生有着自己十分个性的需求,比如城市,比如这个学校在郊区还是在市区,男生多、女生多还是男女平衡,这些内容几乎没有一个数据填报卡能满足。
关键还得靠学生自己去筛选。这个环节中家长和考生对学校最好有个充分的了解,我在这本书后面讲了很多了解一个学校的方法,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
在我个人给家长和考生操作的过程中,有些学校我是不可能给学生报的,因为涉及具体学校的利益,我不敢在这里给大家列举。
这些被我个人拉进黑名单的学校有的学风不好,我当年去那个学校讲座的时候,看到的学生都是不太喜欢学习的,考研成功率非常非常低;
有的学校本科生住宿条件十分艰苦,学生管理十分混乱;
有的学校就业率实在是不敢恭维,在就业市场普遍被用人单位诟病。像这种学校家长和考生只能自己去辨别。
第三步,专业组变身。
这里,我们2021年参加新高考的省市的家长和考生,就要祈祷你省市给你发的资料是直接完成专业组变身的数据吧。
但是我个人估计不太可能,所以这个工作你必须自己做一下。
什么意思呢?你省市给你发的资料很有可能跟去年的数据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学校的各个专业的招生录取位次,但是这个时候你要根据这个学校的专业组划分,将同一个专业组的专业组合一下。
看一下这个组里哪个专业录取位次最高,哪个专业录取位次最低,自己这个位次去年报考的话大概会被什么专业录取,前年报考的话大概会被什么专业录取,做到心中有数。
至于其他的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一些小技巧我在后面都有具体的介绍,大家根据我后面介绍的了解一个学校的具体方法和报考的一些小技巧去进行了解就可以了。
这里再提醒大家几点:第一,湖南、湖北、江苏、广东、福建的考生请注意,
如果你的首选科目是历史,同时是选了化学或者生物的考生,可能会因为部分学校的专业组满足条件人数较少而成为为数不多的符合条件的报考考生,使得你虽然位次不高但是可以报考一些名校,但是要不要报,这样的志愿占你志愿表的几个志愿一定要想好了。
就是说,假如有一个还不错的学校,它的某个专业选科要求为“首选科目为历史,再选科目为化学”的话,很有可能符合这个条件的人比较少,而你符合。
尤其是江苏省,江苏省在2021年高考的考生中,选考化学的学生比例很低(12%),这就导致选了化学的人少。
而选了化学的人大多数可能会去报医学,选科要求是“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为化学”或者“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选化学的人大多选了物理,他们很有可能报考计算机这种专业),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成为少数符合这个学校招生条件的人。
根据自己的化学排名,你可以大致预测出,你在符合条件的人当中处于什么位置,从而以一个比较低的分数上一个整体实力可能很强的学校。
但是这个方法大家要慎重使用,因为这会浪费你的一个志愿,而且大多数首选科目可以选历史,再选科目要求选化学或者生物的专业都是一些轻工业类或者农学类专业,要不要为了上一个学校整体实力不错,但是可能你并不喜欢的专业,这个你要想好了。
第二,湖南、湖北、江苏、广东、福建的考生请注意,如果你的首选科目是物理,报考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原非文理兼招的社会人文学科专业跟工科类专业成为一个院校专业组的情况。
如果报考这些学校和专业组,就要做好被调剂到原非文理兼招的社会人文学科专业的心理准备。
这个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报考计算机专业被调剂到中文专业的可能。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当然如果你的首选科目是历史的话,也有你报考日语专业最后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可能。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院校+专业组”填报模式的同学,注意专业分组和组内调剂!
3、老高考模式该如何进行填报
(适用于黑龙江、吉林、广西、陕西、山西、宁夏、西藏、新疆、安徽、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河南,这些省份和自治区从2021届新高一起将很有可能不再采用此种报考模式,请上述省份和自治区的家长和考生注意)
由于各个省份和自治区对于新高考实施的准备工作进度不一样,很多省份和自治区至今还是进行着老高考。
老高考的报考方法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充分地考虑了考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的需求,但是对于专业的需求几乎很难满足。
一个学校为一个报考单位,考生在这个学校招生的专业中挑选6个专业,如果考生分数和位次没有达到这6个专业的标准,则调剂到其他未录满的专业,也就是所谓的调剂!
有同学问:“如果不服从调剂可以吗?”不可以!
如果你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填写了“不服从调剂”,一旦你没有被你报考的专业录取,则会被退档,在同一批次中无法二次投档,你只能等着征集志愿了!
而征集志愿中,几乎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选择,除非部分高校增加招生名额。所以填写“不服从调剂”的风险是非常非常大的!
在这些仍然实行老高考的省份和自治区中,内蒙古是极其特殊的存在,其动态报考方式在我这本书中并不做介绍。
在平时给家长和考生做咨询的时候,经常会有同学和家长问我:“张老师,我孩子这次模拟考考了610分,大概能报什么学校?”
这种问题实际上是非常不严谨的。
大家以后报志愿要学会用位次报志愿,分数跟这个省今年考题的难易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今年的610分跟去年的610分、跟前年的610分很有可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2017年河南省高考理科的最高分为695分。
所以报考的时候位次很重要。
在报考的时候大家最好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先用自己的位次,比对出往年大概能上的学校区间。
比如你是某省份的第20000名,那么你大概能报考的学校往年的招生位次应该在18000—25000名。
18000—20000名的学校,咱们可能往年报考的时候有点儿费劲,但不是没有希望,20000—25000的学校咱们往年能上。
但是在操作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可能会给学生看到往年30000名的学校。
因为往往30000名左右的学校里有可能藏着一些宝藏学校,就是说这个学校可能大家看起来招生位次没有那么高,但是在这个学校里很有可能有它的王牌专业,或者你想上的专业。
这一步跟前面的“院校+专业组”是一样的。
第二步分别在18000—20000名、20000—22000名、22000—25000名选择若干个学校。
假如你省是报考10个志愿,那么你可以选择冲刺3个志愿,稳一稳3个志愿,保底4个志愿;假如报考6个志愿,就是冲2个,稳2个,保2个。
当然具体的学校数量大家可以调整。
但是在这里我强烈建议大家保底的学校最起码要留两个!这其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我一般情况下给孩子们报志愿的时候,是不用所谓的“冲稳保”的,但是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志愿填报老师还是用这样的方法给大家报志愿,结果坑苦了很多学生!
大家想一想,你去报往年18000—20000名的学校的话,就算你冲上去了,压着提档线进去了,你考到这个学校上的是什么样的专业啊?
理工科专业就业对口率很高,有可能上什么专业就干什么工作了,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个专业,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搞不好没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可怎么办啊?
可是很多志愿填报老师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盲目地冲击所谓的名校,我想跟大家说,中国除了那些双一流,没有什么所谓的名校!档次差别不会太大!
你考600分,你冲击605分的学校,其实学校档次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600分的学校不见得比605的学校差!
如果你是500分左右,那么在那个分数段,不太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名校,整体实力都差不多!
所以我在给孩子报志愿的时候一般不会所谓的冲一冲!
但是如果家长和考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也会看一下,看一下如果我冲击这个学校的话,大概率会上什么专业,也就是哪些专业是过了提档线就能上的。
那么我在报考专业的时候一定会填写1—2个过了提档线就能上的专业,而且这1—2个专业是孩子能接受的、很喜欢的,这样的话,即使我冲击了所谓的名校,孩子上的也是自己报考的专业,而不是被随意调剂的专业。
在专业的报考顺序上大家更要注意这个学校的专业录取顺序是“分数优先”“志愿优先”还是“等级分差”,这些在学校的招生章程里都有介绍。
在专业的选择上,我们也可以占便宜。
大家可以在后面的章节仔细阅读。如果你是以专业为导向报志愿的同学,那么老高考对你来讲就非常不友好。
在查询信息的时候它就很不友好。
大多数省份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将这个学校所有专业的录取分数和位次展现给你的,很少有省份是以专业为单位,将所有在这个省招生的学校按照分数线高低列出来的(目前我知道的,只有四川省有这个内容,为四川的老师点个赞)。
那么你假如要报临床医学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就得一个个学校看,这个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录取位次是多少,你的位次报考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到底能不能被录取。
假如你是第20000名,这个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是19000名,这个你报吗?不能报!
因为正常来讲,你上不了计算机专业。
你说:“万一呢?”呵呵,你要把你的命运寄托在“万一”身上吗?
有一个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录取位次是20500名,这个你报吗?
如果你是我的学生,我不建议你报,因为这个风险也很大。
另外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往年录取位次是22000名,而且近三年都是在这个位次左右录取,这种学校我就建议你报!因为相对比较保险。
可能你会说,那这样的话学校是不是可能档次和实力就要低一些。
是的,是所谓的低了一些。
但是你要知道,学校和专业你只能选一个,只能在地域、学校和专业之间去寻找这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