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前半段我一直在疑惑,男主坚持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痛苦的活着还不如直接被一枪毙了。但是影片最后给了我很好的答案,那些他一个个说出的名字,就是他活着的意义。故事发展和人物情感其实不太动容,人物印象也不算太深,但被2084个名字打动。
灰色基调带入情境,比较立体地展现纳粹军人的生活,将一场可以说是摇摇欲坠的骗局延续到结局,节奏感强。其中体现了对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思考,但纳粹军官对大眼主角隐晦的感情又使得这一思考不再存粹,以致于到了影片结束,更多地停留在“展现”的层面,而真正想要思考的点变得难以捉摸,也许这是一种想要达到效果,但摆出来了这么多的点却不展开着实使我难受。
只有靠欺骗和谎言才能苟且偷生,袒露自我和善意反而会遭遇不幸。这里后半句更指德国军官,当然这种善意和坦诚都是在权力和身份压制的基础上,但是导演明显也确实给了这位德国军官很多人情味的描述,最明显的就是最后是他救出主角,然后他走向了毁灭,主角得以幸存且说出那些名字。
电影通过这种设计反衬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和不幸,一个黑暗体制中还残存着一些局部善意的军官,最终也因为善意被抓,我觉得德国军官的塑造是此片可以脱颖而出的切入点,反而主角那条线在其它电影里都见过类似的塑造。
用优美的假话,讲彻骨的罪恶
不过,不足之处在于德国军官的结局还是往安全和保守的那种刻板印象上靠了,最后被抓起来拍得太过简单,那个瞬间的崩溃应该更加强烈要有一种幻灭的跌落感,但影片明显还是像一个普通反派终究被打倒一样草率收场,他不敢给这个人物一个更加热烈和复杂的结尾。
人物非常丰满立体,尤其是纳粹军官这个角色,他既有典型德国纳粹士兵的暴躏,对于这个波斯人充满怀疑,恐吓,与对他相处之后多次帮助他,甚至表现出对于暴力的拒绝,对于杀人犯头衔的拒绝。甚至最后还帮了主角一把,这样的人,可以给人很深的印象。甚至比主角编了一门语言,更令人动容。
对话占了很大一部分,镜头下的生命都显得格外的凄凉。用遇难者的名字创造的语言吟诵一首和平的诗,而这个人却是对生命毫不在意,却在乎字体工整。仔细看他俩个之间的对话,就会发现这个军官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情流露。
支付剩下的8个罐头时,拍士兵的脸。女下属说出难以启齿的秘密时,他大笑地反应,复述时也很不正常。说到恋爱时的神情,后续讲述很多自己过往的故事以及想摸头,还说“你为什么生我的气”,都很微妙。
对于“语言”的隐喻转化是整部影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部分,军官将一部分真实的自我藏匿于一门虚假的语言之中,但语言的构成又恰恰是其血腥的原罪,来自千百个受难无名之辈的姓名,因而其用语言构筑的诗篇、吟诵的虚幻理想是永远无法抵达的。
2840个名字,一段重新被审视的历史
因为提前被剧透了结局,所以对里面每一次可能被揭穿都没有特别的紧张感。印象深刻的一处是,上尉亲自划去死去之人的名字,他哪怕认真看一眼,都能发现他所学的波斯语单词是一个个囚犯的名字组成的,但这群人是他眼中的“无名之人”。其实上尉在里面没有杀过一个人,甚至我相信他对这个假波斯人是真正的友谊或感谢,但他对犹太人性命的漠视,让我无法在节目对他激起同情。
影片有一些让我迷茫的地方,譬如意大利人杀波斯人,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看的。他对受难者名册的漠视导致了直到最后才获知真相,雷扎携带的那本波斯语书籍,他并没有比照,这和他对波斯语学习的热情似乎截然相反,影片有意放大了他与男主之间的周旋,陷入,以至于最后雷扎成为他理想的一种代行和先导,这才有了那一幕“想要触碰而又收回手”。
近些年,二战期间的电影算是看过很多了,这个故事算得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刻画,对于犹太人的掠杀并没有直观地通过画面表现,反而从一个又一个名字中表现出纳粹的残忍,这段历史,这桩罪行,这些为此付出生命的人们,他们应该被铭记。
电影还较好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纳粹的生活状态,突然想到之前在一本书里看到说,德国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恶,因为他们并不把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剥去纳粹和战争的外衣,他们可能也就是街上一个为生活所奔波的普通德国人,这样的感知其实也挺让人痛苦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