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先罗列证据如下:
一、13-16世纪“阿拉伯人数字”:
二、1642年“现代阿拉伯数字”:
↑图3:(伟烈亚力,《西国数目字考》,《中西闻见录》第一号,1872年)
波斯娜菲菲
↑图5:当代阿拉伯人数字
六、阿拉伯语、波斯语、达里语、普什图-乌尔都语的数字:
↑图6:部分伊斯兰世界国家数字
综合比较上述信息,可作如下分析:
❶“现代阿拉伯数字”的演变为:
图1→图2→图3
即:明代→1642→1872
❷从图1、图4和图6看,“阿拉伯人数字”的“0”像个小孩似的站在其他数字的边上,且越来越小,并于1872年之前,某些族群把“0”从“小0”缩成了“大点”。
但从图1和图4看,伊朗人至今还在使用13-16世纪的“阿拉伯人数字”,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含有“小0”的“阿拉伯人数字”从13世纪一直使用到当代伊朗,基本完全一致,保持不变,可谓超级稳定。
这样看来,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些族群把“小0”变成了“点”。
作为日常生活生产中最为常用的数字,且数量只有十个,在没有外来强大力量的干扰下,应该算超级稳定的,波斯的“阿拉伯人数字”从元朝到当代的表现可堪应验。
❹某些当代“阿拉伯人数字”的“26”似乎受西方的现代阿拉伯数字“7”的的影响,并于1872年之后,把右上角和左上角的褶子拉直了,变成了“镜像7”和“7”。
❺“现代阿拉伯数字”从“阿拉伯人数字”那里借用“190”(阿拉伯是小0,中国《大明历》为大0),占比30%,如此便被将其命名为“阿拉伯数字”,似乎名不副实;剩下70%来源不明,“23”有可能源自中文“二三”连写。
❻根据图7所述,唐代之后,阿拉伯扩张,“阿拉伯数字”分为“东式”和“西式”,“东式”分布于亚洲,“西式”分布于非洲和欧洲。可是,从图1和图4看,13-16世纪“阿拉伯人数字”和当代伊朗属于“西式”,明显名不副实。东式和西式的简单化分类,不符合历史事实,可以证明这段叙述是伪史,应分为早期原创(如伊朗)和后期演变(如阿拉伯)。
↑图7:(伟烈亚力,《西国数目字考》,《中西闻见录》第一号,1872年)
就当代而言,伊朗/波斯数字非常接近元明时期的“阿拉伯人数字”,就现有证据而言,与其称之为“阿拉伯数字”,似乎称之为“波斯数字”更为恰当。
❼图7说,阿拉伯数字“源自印度”,作为最晚开化的族群,西方有何依据?凭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说?
实际上,把阿拉伯数字溯源于印度,应该19世纪40年代之后的事。
在威廉·琼斯之后,经历施莱尔马赫、谬勒、瑟尔沃尔、格罗特、格奥尔格、恩斯特的浪漫主义建构,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语言学的“科学”已经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印欧语-雅利安人崇拜已经建立起来,西方不愿意再把阿拉伯数字的原创权给予阿拉伯,便给了印度。(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构造古希腊1785-1985》,郝田虎、程英译,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7月,p290-306)
❽图7还说,“汉时兴”,又何以知道?真的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根据贝尔纳的研究,19世纪兴起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什么?浪漫主义实质是想象,就是臆想。在浪漫主义的世界里,民族主义是动力,情感是逻辑——千金难买我喜欢,胡编乱造是实质,只要大抵说得过去就行,实在不行,还可诉诸虚构、伪造,直到满意为止。
综上所述,可作如下结论和讨论:
二、“西域数字”后来在流传到其他地方的过程中“0”产生了变化,由“小0”变成“大点”,不宜分为东式和西式,应分为早期和后期、原创和传播流变。
三、现代阿拉伯数字之所以称为“阿拉伯数字”,大抵缘于“190”源于阿拉伯,以及在西方和阿拉伯人的观念中,阿拉伯辉煌之时欧洲的落魄不堪,即16世纪,中国比伊斯兰发达,伊斯兰比欧洲发达,即中心-中国,半边缘-伊斯兰,边缘-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