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吗?
inspired by true events,准确而言是“受真实事件启发”,而非是based on.
这是根据柏林作家沃尔夫冈·科哈斯(Wolfgang Kohlhaase)一本小说《语言和其他故事的发明》改编的。
2.波斯语长什么样子?
如图所示,波斯语很明显跟德语不一样。
波斯语属于闪含语系,用的是波斯-阿拉伯字母,而非拉丁字母。
所以很多人说只要科赫上尉回去看一本小卷带来的那本波斯语,不就露馅了么?
这个bug其实编剧已经解决了。
小卷在前面其实为自己铺垫了,自己是混血儿,不会读也不会写,所以教给科赫的单词都用德语字母拼写。
3.为什么是1942年?为什么发生地是法国而不是德国、波兰?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年夏天,德国再次发动闪电战,两个月之内就打败了法国,并在法国建立了傀儡政权维希政府。
在此之后的两年里,德国逐渐形成了如何处置犹太人的政策。1940年,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下令建立最为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2年,纳粹召开万湖会议,正式制定了“最终解决方案”,决定通过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系统的灭绝屠杀。
把故事放在这一年,最适合不过。
至于为什么是法国,大概因为在这里才有可能出现被俘的波斯人和意大利的犹太人。
5.你应该绕道意大利?
在德国开始在其国内和占领区内进行搜捕活动之后,犹太人纷纷逃亡国外。
他们的主要逃亡路线是通过中立国甚至德国的盟国,然后转移到其他国家。
从这张逃亡地图可以看到,法国犹太人的主要逃亡方向是东北方向的中立国瑞士、东边的德国盟国意大利和西南方的西班牙。
小卷在逃往瑞士的路上被抓,所以车上的同胞惋惜地说,你该往意大利跑。
其实哪个方向都不是坦途。
欧美诸国都有根深蒂固的排犹主义传统,加上深陷经济危机,德国的军事力量又空前强大,因而各国纷纷拒绝接纳犹太难民。
以美国为例。
1939年5月,美国政府将载有900名欧洲犹太难民的“圣路易斯”号轮船拒之门外,其中大多数人被迫返回欧洲后遭杀害;1940年,美国国会否决了向难民开放阿拉斯加的议案;1941年,美国国会又拒绝了接纳2万名德国犹太儿童的建议。
上海是当时唯一不需要签证的国际大都市,接纳了数万名逃难的犹太人,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所接受的犹太难民的总数还多。
6.科赫上尉为什么想战后去德黑兰,学波斯语?只是因为去找哥哥?
上尉在和上校聊天时,上校也已经怀疑他是否有个哥哥,因为之前的资料上没有填。
在最后机场的时候,他的出境理由是“我要去那里开个餐厅”,而不是说“去找哥哥,找亲人”。
所以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个哥哥很有可能并不存在。
考虑到科赫的同性恋倾向和纳粹对于同性恋的排斥,这个哥哥可能就是科赫的恋人,因为纳粹政府的政策被迫流亡德黑兰。
至于为什么是伊朗?这得从两国的关系说起。
纳粹上台之后,一直鼓吹 雅利安人种优越论,而波斯人同样自认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在1935年将国名从波斯改为伊朗(iran即源于雅利安Aryan一词),两国因而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还有的是,德国和伊朗都希望利用对方牵制英国和苏联,于是关系愈来愈亲密。
到了二战前夕,长期在伊朗工作的德国技术人员已经多达数千人,而前往德国留学的伊朗学生也已上千,两国还开通了直飞航线。因此,科赫说想去德黑兰,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致命的bug。
在1941年,为了获取石油供应和打通援助苏联的通道,英国和苏联组成的盟军攻入伊朗,肃清了当地的德国势力。
所以个人认为在故事发生的1942年,德国人是不可能再跑去德黑兰的。
7.后来集中营来的真波斯人是什么身份?是英国人还是伊朗人?要是被冤枉了岂不是太可怜了?
英国和苏联攻入伊朗之后,伊朗政府被迫与盟军合作,协同对德作战,但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给盟军使用。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为吃紧的时候,盟军一度打算动员伊朗军队参战,但在危机解除之后,该动议就被取消了,伊朗军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维持国内治安和交通。
英国驻扎在伊朗的军队是第10军团,后来被称为波斯-伊拉克军团,并不断被抽调到北非作战。或许其中有波斯人,但会是飞行员,而且被俘之后被送到法国的集中营吗?似乎不太可能。
8.真实的集中营里的纳粹,真的像电影里的谈谈恋爱跳跳舞,周末野餐拉手风琴吗?
一夜情,三角恋,化妆,舞会.....
说同事前男友jj小.......
电影里,纳粹们野餐完毕的时候,上校还说了一句话:“今天天气真好啊,可惜明天还得工作。”
这样一个听起来好像抱怨996的社畜,没想到他们说的工作,是奴役犹太人,杀害犹太人吧?
真实的历史,更加残酷。
2007年, 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近日首次公布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守们在不从事集体谋杀时寻欢作乐的照片。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党卫军军官和工作人员在和姑娘们聚会、野餐、吃烟、喝酒、进行射击练习,而大量的犹太人就在不远处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痛苦地死去。
100万犹太人在奥斯维辛被杀害,每天平均有3900名犹太人遭杀害。
在距离奥斯维辛集中营18英里处,纳粹党卫军建立了一个名为Solahütte的度假胜地。
所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维塞尔说:
他至今都想不明白,那些受过良好教育、遵纪守法的德国公民怎么会在白天用机关枪扫射数以百计的犹太儿童及其父母,然后晚上欣赏席勒的诗和巴赫的音乐?
8.科赫上尉值得原谅吗?
不值得。
犹太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过著名的 “平庸之恶”说法。
1961年,犹太人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绑架送到以色列接受审判。
面对法官的指控,艾希曼一概回答“这都是奉命行事,我必须遵守命令”。
电影《汉娜阿伦特》里的真实历史影像
旁观的阿伦特这样描述艾希曼,
“说话时间越长,越能感受到他表达力的匮乏与思考能力的缺失,他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之所以无法同他交流,并不是因为他说谎,而是因为他周围围绕着坚固的壁垒,屏蔽他的言辞和他人的存在,从而帮他一并拒绝着真相。”
她认为艾希曼不是一个及其平庸而平凡的人。任何人放弃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力去服膺权威,那么最平凡的人也会导致最极端的邪恶。
科赫上校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小卷指责他是杀人凶手,他憋红了脸,说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负责伙食。
电影已经交给我们一个答案: 他必须接受审判,至于如何量刑,那都是电影外的事情了。
9.小卷毛第一次逃跑时遇见的老爷爷是谁?为什么他不杀小卷毛,也不怕遇见纳粹?
注意,这位身穿军装的老年军官对小卷说的是法语,所以他很有可能是维希政府的人。
维希政府与纳粹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它曾经协助纳粹德国引渡和逮捕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但其军队也曾经对抗过纳粹德国,所以老年军官既不帮助小卷逃走,也不杀他。
10.科赫上尉是gay吗?
你生气了吗?想触碰而无处安放的手。这些描写每一个观众都能看出有一些基情。
这也符合这些年的潮流。
青春片,西部片,战争片,动画片,古装片,都可以往这方面挖掘,大屠杀电影要拍出新意,加入这方面的元素,也属正常。
10. 是意大利哥哥杀了真波斯人吗?
至少导演在镜头上给了一定的暗示,一部好的电影在剪辑上不可能有废笔。
下一个镜头。
11.这部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有资格参选奥斯卡?
《波斯语课》是一部多国联合制作的作品,导演瓦迪姆·佩尔曼是乌克兰裔加拿大人,现在美国发展。编剧和大部分演员都是德国人,至于小卷,则是到法国发展的阿根廷演员。
剧本原本以俄语写成,然后被翻译成英语,后来又被译为德语,一种导演完全不懂的语言。
出品方包括俄国的Hype Film,德国的LM Media以及白俄罗斯的One Two Films,负责发行推广的则是出品《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Memento Films International。
白俄罗斯提名这部电影为代表,冲击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然鹅因为不合规定(大部分制作班底都不是白俄罗斯人)而被拒绝了。
12.伪造一门语言可能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语言并不只是一个个单词,还有短语、时态、动词变位、句法、语调等等。你不可能光靠编造一些名词就能忽悠人,除非那个人是傻的。
于是电影不可避免地又落入了“机智的囚犯V.S.愚蠢的德国纳粹”的窠臼之中。
但总体来说,我认为编剧已经在“解决掉语言方面的bug”和“表现电影本身的意图”中做了取舍,在语言上不用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