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回回九个马——包头人,你身边的回族朋友为啥大都姓马

包头地区是蒙古族、汉族、回族等各民族居住的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合。包头的回民约在250年前由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 以经营皮毛牲畜药材等物品沿着黄河而来,此外还有一部分因灾荒逃难到此落户。很早以前包头就是中原汉族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互相交往的通道,现在回民大多居住在东河的回民区,还有分散在各个大街小巷。

包头第一座清真大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作为中国回族第一大姓马姓,根据宁夏固原县(包括今彭阳县)户籍调查,回族马姓占总人口的1/3。俗语道:“十个回回九个马,不姓马来也姓尕(gǎ)。”那么你知道回族为什么大多数都姓马呢?

1.回族接受汉族的姓名制度

这首先和回族接受汉族的姓名制度有关。回族在形成民族之前,以波斯语或阿拉伯语命名,有名而无姓。回族在与汉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汉族的姓氏制度。中国回族的形成与汉族不同。回族形成后,普遍使用汉语,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与汉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他们先民的姓氏有关。一般说来: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构成。

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他们原来的姓氏,在唐宋的时候表现的比较明显,例如:1965年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为“这是侯赛因·本·穆罕默德·色拉退之墓,真主赐福他”。

图为唐代古阿文石刻

这一姓氏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中国时仍然是很明显的。唐宋元时来华的穆斯林,为中国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回回姓氏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2.阿拉伯人的名字和“马”发音相似

元末明初,回族人开始用姓。由于阿拉伯人的名字中发“马”和发近似“马”音的不少如“麻”、“穆”、“沐”、“默”、“漠”等,回族人就渐渐地确定用译音汉字“马”作姓,后来代代沿用,这是回族人多“马”姓的最主要的原因。

3.取祖先原名的意译为姓

据《补元史·氏族表》载,回族人取“马”姓还有几种情况。一是取祖先原名的意译为姓,如著名诗人马易之,原名是“遒贤”或“纳新”。他是元代葛逻录人,葛逻录又译为合鲁,是“马”的意思。

4.取祖名中第一字为姓

二是取祖名中第一字为姓,如马速忽、马哈麻、马合沙等人的后裔,都取“马”为姓。

5.在祖名中取一个音为姓

三是在祖名中取一个音为姓,如吉雅漠低音的后裔,因“漠”音近与“马”音,所以取“马”为姓。

6.以官职而取“马”字为姓

此外,也有人以官职而取“马”字为姓的。如元代著名文学家马祖常,他的高祖在金朝末年曾任风翔兵马判官,他的子孙遂以其官职“兵马判官”中的“马”字为姓。我们近代听到的回族武装力量,也多称为“马家军”。

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俗称“西北群马”。因割据范围不同,又分成“宁(夏)马”、“青(海)马”、“甘(肃)马”等,其势力还曾扩张到新疆。20世纪40年代后期,“群马”中以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三个集团最具实力,人称“西北三马”。

THE END
0.回族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登霄节这天晚上,大家聚集到本坊清真寺,除了礼拜、祈祷外,阿訇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意义、情景,讲述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另外,云南昆明、巍山、大理、保山等回族地区为纪念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清军杀害的回民,定农历四月初十日定为亡人节。在亡人节时,jvzquC41yy}/onnrkct/ew45h6zpr}h
1.回族“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汉译为“献牲”,也称为“宰牲节”是为纪念先知易卜拉欣而设。时间为伊斯兰教历每年的十二月十日。 回族每年的三大节日中,以宗教开场,然后用宰杀牛羊来庆贺。他们要在一起吃饭;西北等地的回民用大锅烩菜,将做出九种不同的菜肴叫大家品赏。四川的回民喜食八宝饭、牛肉饭、炒牛肝。北京的jvzquC41yy}/onnrkct/ew45dtzdl9<
2.马强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相比而言,现代回族学校制教育目的不是很明确,而且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经堂教育和经学院教育主要是培养宗教人才,阿拉伯语学校的目标重在培养具有一定伊斯兰文化知识,并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综合人才。 近代新式回民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有理想、爱国爱教的民族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和阿訇。近代著名jvzq<84yyy4qjrqquqvi{7tti0io1qlhu1nhh|d429871;5372=0v;5372=26h79499887xjvor
3.回族的风俗习惯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回族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即割除阴茎的包皮。回族为什么要割包皮呢?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发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jvzquC41yy}/z‚|{0eun1op1c7h29B592:4ivvq
4.回族的风俗习惯割礼~阿拉伯语“海特是”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 回族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即割除yinjing 的包皮.回族为什么要割包皮呢?由于 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 履行“天命”与“逊其实是”的宗教功课。 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进步、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jvzquC41yy}/dvkuo0ipo8:8igsjpƒz1jwo{w868::=50qyon
5.回族民族风俗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 回族为什么要割包皮呢?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发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 jvzquC41yy}/qq6220ipo8f142782@48528737mvon
6.拜访青州回族“阿訇世家”青州古城老东门内外,是1.5万名回族聚居的昭德街和东关。轻轻叩响昭德街99号大门,77岁的主人赵金华应声迎出门外,带记者前往的马忠辉、丁志伟与赵金华夫妇亲热地以阿拉伯习俗行礼,互道“色两目”(阿文,问候之意)。 宾客落座,主人热情地端上炸果、沏上新茶。宾主以阿拉伯语交谈着,我一句听不懂,却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真诚和热情。这是一个典 jvzquC41yy}/fƒ|yy0ipo872335esvo|ij5k|x142722?4v42722?74a8:38>67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