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真正的原因你绝对想不到!

有无数人次问过我,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也听过一些人说的所谓的"图腾说"之类的谬论,甚至更离谱的说法也有.本人是宁夏回民,在大学学习过民族学,也略懂一些阿拉伯语,比较权威,今天要说道说道了。

刘诗诗马天宇蒋欣撒贝宁杜淳都是回族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各种教派,追根溯源,绝大多数都是阿拉伯和中亚地区各种伊斯兰教派影响的结果。它们或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或是由中国穆斯林从国外引进,而不是中国穆斯林独创的。

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基本上都受国外影响形成的,他们的源头都在国外。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伊斯兰教确系世界伊斯兰教的一部分,伊斯兰世界发生的教派分化,对中国伊斯兰教是有影响的。

其次我们要说的就是关于回族不吃猪肉的事情了,这得从古阿拉伯的习俗说起。犹太教、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岛就已经有禁食猪肉的习俗,因为阿拉伯半岛气候炎热,且多为沙漠,不利于猪的生长和发展,猪的传染病很多。所以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以牧羊、驼为主,不养猪。古埃及人也视猪是不洁和厌恶之物。

刘诗诗马天宇蒋欣撒贝宁杜淳都是回族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记载埃及、中东的所见所闻:“在埃及人的眼里,豚是一种不洁的畜类,如果一个人走路时偶然触着了一只豚,他立刻要赶到河边,穿着衣服跳到河里去,即使牧豚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说明古埃及人当时禁猪很严格,不但不吃猪肉,连摸、碰猪都不行,而且对牧猪人也讨厌。犹太教创立后,为了适应当时阿拉伯地区禁养猪的习俗,把禁食猪肉当作戒律写进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未利篇》第十一章中:“凡蹄分两半,倒嚼走兽,你们都可以吃……猪因为蹄分两半,却不反刍,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

这里强调的戒律,已不是一般的卫生清洁,而具有浓厚的宗教的圣洁观念。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为了消除频繁的战争,促进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统一,顺应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禁食猪肉的习惯,吸收了犹太教《旧约全书》中有关禁食猪肉的戒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列入《古兰经》中,先后四次反复强调。如《古兰经》第三章一百七十二节中指出:“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

刘诗诗马天宇蒋欣撒贝宁杜淳都是回族

《古兰经》在强调禁食猪肉的时候,也说明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活命适当吃一点,真主是宽恕的。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义颁布的,穆斯林必须无条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点的怀疑。由于伊斯兰教的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人民的生活习惯,顺应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使伊斯兰教逐步扩大,传播于亚、非广大地区。 我国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讲到:“大食法不食猪、狗、驴、马等肉。”

唐宋时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到中国经商,因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把禁食猪肉的习俗也带到了中国。宋人朱或在《萍洲可谈》中已记载了这一习俗:“至今番人但不食猪肉而已……非手刃六畜则不食。”经过几百年历史的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后来的回族。十三世纪初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亚、西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后来也基本都发展成为回族。他们对伊斯兰教的戒律特别重视,严格遵守其规定,并逐步发展成一种风俗习惯,“西域夷人安插中原者,多从驾而南,号色目种,隆准深眸,不啖豕肉……诵经持斋,归于清真”。可见,元时江南一带聚居的回族已形成不吃猪肉的习惯。

刘诗诗马天宇蒋欣撒贝宁杜淳都是回族

明代开始时,由于回族建功立业,加上明武宗时,后宫娶了“白皙而美”的回族女子,对回族在一个时期内还比较亲近,回族的风俗习惯也受到了尊重。

清代著名的回族学者刘智在他的《天方典礼》中解释《古兰经》中有关禁食猪肉的戒律时说:“猪是畜类中最污浊的,其性贪,其气浊,其心迷,其食秽,其肉无补而多害,乐从卑污,有锯牙,好攫,啮生肉,愈壮愈惰,老者能附邪魁为祟,乃最不司食之物也。”

刘诗诗马天宇蒋欣撒贝宁杜淳都是回族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现在回族不仅禁吃猪肉,而且还禁养猪,甚至从思想意识和感情上反感和见不得猪。有些回民见了猪就背转过脸,有些嗅到猪肉味就恶心、呕吐。碰到卖猪.肉的铺子、饭馆,就赶紧躲开。凡是做过猪肉的锅、碗、盆、筷、案板等一律不用,也不去接触。

在不得已用时,要用火烧锅,用滚开水烫碗、盆等。宁夏、甘肃等地的回族连“猪”字提也不提,把猪称作“狠宰惹”,把猪肉称作“孩代丝肉”或“大肉”,猪油称作大油。对猪和猪皮制作的系列产品也很少用。如不用猪鬃、猪毛刷子,不用猪毛牙刷,不用猪油制作的肥皂、香皂。宁夏固原,泾源、西吉、同心、吴忠,甘肃临夏、平凉等许多回民聚居地的回民连猪皮鞋、猪皮夹克也不穿,甚至有些属猪相的自称为属黑的,姓朱的因与猪谐音,也改为姓黑的。这一切已成为回族人民一项重要的风俗习惯。

刘诗诗马天宇蒋欣撒贝宁杜淳都是回族

其实在在国外有两个水火不容的伊斯兰教派,但到中国却由和平共处进而到合二为一,这在世界伊斯兰教史上恐怕也是少见的。这说明,中国穆斯林的前辈们注重团结,不搞门户之见和无原则的派别纠纷。这正是历史上中国穆斯林的优良传统之一。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除了看见回族不吃猪肉的同事,我们还会发现维吾尔族也不吃猪肉的原因,而且就在回族面对外族不通婚的时候,却和维吾尔族有所交集并且相互通婚的原因!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回族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登霄节这天晚上,大家聚集到本坊清真寺,除了礼拜、祈祷外,阿訇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意义、情景,讲述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另外,云南昆明、巍山、大理、保山等回族地区为纪念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清军杀害的回民,定农历四月初十日定为亡人节。在亡人节时,jvzquC41yy}/onnrkct/ew45h6zpr}h
1.回族“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汉译为“献牲”,也称为“宰牲节”是为纪念先知易卜拉欣而设。时间为伊斯兰教历每年的十二月十日。 回族每年的三大节日中,以宗教开场,然后用宰杀牛羊来庆贺。他们要在一起吃饭;西北等地的回民用大锅烩菜,将做出九种不同的菜肴叫大家品赏。四川的回民喜食八宝饭、牛肉饭、炒牛肝。北京的jvzquC41yy}/onnrkct/ew45dtzdl9<
2.马强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相比而言,现代回族学校制教育目的不是很明确,而且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经堂教育和经学院教育主要是培养宗教人才,阿拉伯语学校的目标重在培养具有一定伊斯兰文化知识,并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综合人才。 近代新式回民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有理想、爱国爱教的民族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和阿訇。近代著名jvzq<84yyy4qjrqquqvi{7tti0io1qlhu1nhh|d429871;5372=0v;5372=26h79499887xjvor
3.回族的风俗习惯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回族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即割除阴茎的包皮。回族为什么要割包皮呢?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发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jvzquC41yy}/z‚|{0eun1op1c7h29B592:4ivvq
4.回族的风俗习惯割礼~阿拉伯语“海特是”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 回族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即割除yinjing 的包皮.回族为什么要割包皮呢?由于 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 履行“天命”与“逊其实是”的宗教功课。 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进步、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jvzquC41yy}/dvkuo0ipo8:8igsjpƒz1jwo{w868::=50qyon
5.回族民族风俗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 回族为什么要割包皮呢?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发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 jvzquC41yy}/qq6220ipo8f142782@48528737mvon
6.拜访青州回族“阿訇世家”青州古城老东门内外,是1.5万名回族聚居的昭德街和东关。轻轻叩响昭德街99号大门,77岁的主人赵金华应声迎出门外,带记者前往的马忠辉、丁志伟与赵金华夫妇亲热地以阿拉伯习俗行礼,互道“色两目”(阿文,问候之意)。 宾客落座,主人热情地端上炸果、沏上新茶。宾主以阿拉伯语交谈着,我一句听不懂,却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真诚和热情。这是一个典 jvzquC41yy}/fƒ|yy0ipo872335esvo|ij5k|x142722?4v42722?74a8:38>67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