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多哈凌晨寒意未消,外交公寓区突然被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划破宁静,随后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连窗户玻璃都被震得嗡嗡作响。
以色列战机跨境发动“精准空袭”,目标直指在此与卡塔尔谈判的哈马斯代表团。爆炸造成6人丧生,其中包括两名卡塔尔安全人员。
令人费解的是,这22个阿拉伯国家同属一个文化圈,共享阿拉伯语和伊斯兰信仰,总人口超过4亿,为何面对共同敌人时却难以形成合力?
千年分裂的根源
要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分裂,需回溯1300多年前的历史。
阿拉伯帝国当年能横扫亚欧非,表面靠伊斯兰教的凝聚力,实则依赖部落联盟的传统模式。各部落追随先知穆罕默德征战,并非全因信仰,更多是为了利益——胜则分赃,败则臣服。
先知去世后,权力继承问题引发永久分裂。支持其堂弟兼女婿阿里的一派发展为什叶派,而拥护其他哈里发的则成为逊尼派。公元680年卡尔巴拉战役中,逊尼派军队杀害阿里之子侯赛因,什叶派将其奉为殉道者,每年阿舒拉节以血泪纪念,仇恨代代相传。
如今也门内战正是这一矛盾的现代缩影。什叶派胡塞武装背后有伊朗撑腰,而逊尼派的沙特则率联军竭力打压。2025年8月,以色列空袭萨那后,胡塞扬言报复并向以发射导弹,但沙特反应冷淡——并非不恨以色列,而是更怕胡塞借反以之名坐大,最终威胁自身。
部落传统至今未消。阿联酋全称仍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各酋长国自主权极大,中央政府难以统筹。沙特高层职位几乎全由王室和大部落首领垄断,平民晋升无门。这种利益格局下,各国难以真心合作,毕竟援助他国可能损害本部落利益,谁愿冒险?
甚至宗教教义也被部落势力工具化,成为社会进步的枷锁。任何改革都可能被扣上“异端”帽子,使得阿拉伯世界深陷传统泥潭。
殖民遗产与现代裂痕
千年分裂因殖民统治进一步固化。1916年《赛克斯-皮科协定》彻底撕裂中东。英法用尺子随意划分边界,无视民族与教派分布。库尔德人被拆散至四国,至今冲突不断;逊尼派与什叶派聚居区被强行合并,埋下伊拉克教派仇杀的祸根。
百年后,这些国家已形成各自认同。埃及强调法老文明而非阿拉伯身份,开罗博物馆以金字塔和木乃伊为主题,教科书优先讲述图坦卡蒙而非阿拉伯帝国。摩洛哥将柏柏尔语列为官方语言,通过文化符号与阿拉伯半岛切割。
经济鸿沟更让合作沦为空谈。2025年数据显示:阿联酋人均GDP近4万美元,经济多元化成效显著;沙特石油依赖度仍达40%,经济随油价起伏;埃及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失业率高达25%。让富国与穷国统一经济政策?无异于鸡同鸭讲。
政治分歧同样尖锐。2025年阿盟峰会上,沙特等国仅派外长敷衍出席。伊拉克提议成立“阿拉伯高级别委员会”,但各国诉求南辕北辙——埃及主张停火,沙特要求制裁以色列,卡塔尔提议联伊抗以。最终,无人愿让渡主权,联合行动沦为泡影。
大国博弈下的困局
外部势力干预让团结难上加难。美国长期双标操作:向沙特出售军火却无条件支持以色列。2025年多哈袭击后,美国火速援以20亿美元防空系统,却要求阿拉伯国家“克制”。沙特每年豪购美制武器求庇护,关键时刻却遭背弃。
以色列近年愈发肆无忌惮。2025年9月,以军72小时内空袭6个阿拉伯国家,甚至袭击卡塔尔外交区。但各国顾虑重重:埃及怕苏伊士运河遭报复,沙特忌惮伊朗趁势坐大,卡塔尔军力有限只能作罢。
新玩家的介入更添变数。中国促成沙伊和解并推动埃及经济项目,俄罗斯在叙利亚驻军,土耳其则野心勃勃想当“中东话事人”。各方角力下,阿拉伯世界内部裂痕被进一步放大。
多哈峰会期间,社交媒体“团结”口号铺天盖地,民众高举“一个阿拉伯”标语游行。但现实是:会后无一国派兵支援加沙,也无一国切断与以贸易。
阿拉伯世界并非未尝试统一。哈希姆家族的君主制联盟被英法瓦解,纳赛尔的共和制联合最终解体,如今连反以阵线都难以组建。真正的团结需要共同利益、集体认同及抵御外压的能力——而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仍被历史恩怨、殖民伤痕与大国的棋子困在分裂的迷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