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话是具有地域性和宗教派别性的一项西北回族民俗,应用于婚礼葬礼等重要场景,具有说明赞美教化等功能。仪式海彦河

表话是具有地域性和宗教派别性的一项西北回族民俗,应用于婚礼、葬礼等重要场景,具有说明、赞美、教化等功能。阿訇和满拉是主要的表话人,在民间形成汉语和小儿锦两种表话文本。表话是回族寺坊文化的衍生物,在中国农村文化式微的大背景下,表话中的很多内容也行将消失。

表话是流行于陕西籍和宁夏西海固①籍回族中的一种民俗,因人口迁移,这两部分具有地域特征的回族散居西北各处,因此也将这种习俗带到了人口迁移流动的目的地,至今在新疆的伊犁和昌吉、甘肃的平凉和会宁,以及宁夏银川和吴忠周边安置的西海固山区迁移人口中仍有流行。关于这一民俗,学界很少关注,因此也就鲜为人知。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现代化,这一民俗中的某些内容、某些方面行将改变,甚至消失。因此,笔者就此进行了长期的抢救和整理,现就这一民俗的基本情况作一铺陈,并进行初步的人类学分析。本文所有表话材料收集均来自笔者2012—2015年的田野调查,引述时不另作详细说明。

一、表话及其仪式过程

表话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仪式。笔者见到最早提及“表话”的资料,应为庞士谦阿訇的《埃及九年》,其中有“在迎接一位新阿訇到任的时候,教民们都结成队,到数里之外去迎接。入街则沿街摆设贺桌,也有致词欢迎者,叫‘表话’。记得其中有这么几句:‘我们应当张灯结彩,围屏挂画,摆队迎接……’这表现着教民对他们的领袖是多么的敬爱哟!”[1]47根据前后文推断,本段讲述的应该是庞阿訇家乡——今河南孟州市桑坡在民国时期的传统。

论及这一民俗的学者,应推海彦河阿訇。海彦河为甘肃平凉人,在甘肃、内蒙古、宁夏、云南等地求学和从教,具有丰富的经学知识和经堂教育经验,熟悉多地穆斯林社会的仪式。他认为:“穆斯林家中过事让‘卧尔兹’之前的表话可称经堂语的代表作,洋洋数言,从信仰、功修、交际交代的一清二楚,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数百年来延续至今。”“仅一篇表话就可以看出经堂语的独特之处和汉语、阿语、波斯语的完美搭配。”[2]8海彦河提及的是格底目派通常在各种“过事”②场合中,过事的主人家委托本寺坊阿訇表述过事目的和意义的表话。

马汉雄在有关宁夏固原回族的作品中,认为:“表话是伊斯兰教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在民间十分活跃,语词明快,说起来朗朗上口。选择表话的人一般是有学识的阿訇,口齿清楚,见景生情,把要表述的话说得人心里乐呵呵,逗的全场人热闹非凡,让客人满意而来,高兴而归。”作者还认为:“民间婚礼‘表话’是阿、汉合用的一种,七言句式,韵脚则以汉语为准,是一种不用打拉合唱形式(的)娱乐。”[3]254作者主要从婚礼表话的角度出发, 对表话仪式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展演目的等进行了简单解释。该书因囿于地域,并未提及表话仪式的地域差异性,特别是其言“阿汉合用”、“七言句式”等,都反映了对其他地域阿、汉、波斯语三语形成“风搅雪”的语言风格,以及远不止“七言句式”的多种文字表现手法的表话并不熟悉。

摆金祥阿訇将表话分为搬阿訇表话、喜事表话、丧事表话三类,并认为:“表话是经堂语陕西学派每逢过稍大一点的乜帖时,在选准阿訇讲卧尔兹之前,由本坊一位满拉表述过乜帖的宗旨就称作表话。表话也是对选准讲卧尔兹的阿訇表示尊重。”[4]摆金祥是甘肃平凉人,熟悉平凉格底目派的仪式,其所言“表话”主要是表话中的套话,是格底目的特色。但表话并非经堂教育陕西学派的共享仪式,中国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虽然传承陕西学派的讲经方式,但未必传承其表话仪式。只能说这种在卧尔兹(推举演讲人)之前的礼节性表话,在陕回和散居在西北各地的陕回后裔中基本上是共享的仪式。

熟悉格底目仪式的拜学英认为:“在西北一些地方的回族民间,进行宗教喜庆活动时,有一种类似说书的形式,回族称之为‘表话’。”[5]316-323具体到宁夏泾源县的回族,其表话“一般多见于宗教活动、婚丧嫁娶、迎送清真寺阿訇、清真寺落成仪式等活动中”[6]394。拜学英收录了数段表话内容,并对表话习俗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马晓燕从仪式的角度对表话作过界定,认为:“这一仪式由专门的人阿訇、满拉或懂经学之人,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组织成具有一定节奏和韵脚的句子,用类似快板的形式展演出来,讲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种表明宗教活动目的,并与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紧密相关的一种仪式。”[7]7

本文基于上述学者的释义,对表话也进行概念性阐释。表话,就是“讲话”、“说话”的意思。“表”即“表说”、“言表”。之所以称之为“表话”而不称作“讲话”和“说话”,重点就在于通过“表”字来表达其作为仪式的庄重和正式,即所“表”之“话”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表话是西北陕西籍和宁夏西海固籍的格底目、哲合忍耶、虎夫耶、嘎德忍耶等派别的回族在婚礼、葬礼、满拉穿衣、搬请阿訇、干尔麦里、纪念亡故、男孩子割礼、禳院(乔迁新居祈福禳灾)、孩子满月、考学临行等重要场合中流行的一种民俗。这一仪式由专人负责,一般为阿訇、满拉或能说会道之人,结合不同的活动场景,以通俗流畅、押韵对仗、引经据典、风趣诙谐的语言,用类似快板、说唱的形式展演出来,以达到阐明举行仪式的目的、表扬和感谢主人家、劝勉和教育众人、表达庄重与娱乐等为目的。表话本身不具有神圣性,但因其同开经、尔麦里、殡礼等神圣仪式相联系,且包含了经训训导和教化的内容,因此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式,一个完整的表话过程大致可归纳为:说赛俩目、谦辞和套话、根据场景引经据典引出话题、阐释与仪式相关的经训大意、表述仪式主题内容(赞美、缅怀、鼓励等)、劝善、道谢等,最后以说赛俩目结束。

二、表话的场景

表话并非一种固定的岁时礼仪,其主要涉及生命周期礼仪,即人一生中会经历的重要礼仪。按照展演的场景大致可以分作如下八类。

1.婚礼表话。主要阐明婚姻的重要性、父母的责任、嫁妆的丰富精美、媒人的功劳、厨师的手艺、新郎所在寺坊人们的慷慨好客,同时叮嘱新郎家善待新娘,对新人多加宽容和谅解等。婚礼表话一般在新郎家进行,表话通常是送亲仪式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送亲者辞别新郎家人准备返回之时,送亲队伍中有专门邀请的表话人站在众人前面,代表新娘家表话。同时,新郎家作为答谢,也会派出表话人。因此,某些地方把送亲者的表话称为“上话”,而将新郎家的表话称为“下话”。

2.阿訇穿衣表话。一般在满拉接受完经堂教育,达到能够出任一方掌学之时,在其求学的师父门下,由师父为其穿衣戴帽,象征其完成学业,具有了开学阿訇的水平。表话者一般是自己的师弟,主要阐明穿衣者的师承、求学过程、刻苦精神、坚强意志、学习成就等,勉励其走上阿訇岗位后再接再厉,为宗教事业奉献。

3.殡礼表话。一般只为本寺坊亡故了的知名人士,特别是为有弟子的知名阿訇举行,表话者通常是亡故阿訇最为优秀的弟子,讲述亡者的求学经历、开学经历、主要业绩、宗教功修、学问人品、主要贡献等,表扬其为宗教奉献、为寺坊服务的精神。

4.搬请阿訇表话。通常是某个寺坊搬请开学阿訇之日,由被搬请阿訇的师弟表话。内容基本与阿訇穿衣表话相同。

5.迎接哈吉表话。朝觐是穆斯林的五大宗教功修之一,朝觐完成后一个人就拥有了哈吉的身份。朝觐归来,同一寺坊的人和亲戚都会看望哈吉,因此朝觐者通常会在家中宴请阿訇、亲戚和邻居等,此时个别家户会请熟悉哈吉本人家庭和寺坊的满拉或者乡老,向来宾呈明宴请的目的、朝觐的尊贵、哈吉本人的声名等。

6.清真寺庆典表话。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大殿或附属设施落成、清真寺维修完工后举办庆典时表话。表话者通常是当地寺坊中的知识分子,阐明庆典的意义、清真寺建筑或维修的过程、感谢为此奉献了钱财和时间的各方人士等。

7.纪念亡故的尔麦里表话。主要是苏菲道堂(传道之地)或拱北(苏菲导师的墓庐),以及普通家户为纪念亡故而举行尔麦里时,表述纪念亡人的意义、亡者的功绩、今人的借鉴、生命的意义等,以勉励世人多做善事,多从事宗教功修。表话者一般是阿訇或满拉。

8.男孩子割礼仪式表话。主要讲述遵守圣行的意义,多在格底目派中流行,表话多为套话,从赞念真主、圣人穆罕默德、圣人家属、贤哲之士、为本寺坊曾奉献过的阿訇、社头等方面,表达主家举办割礼的意义和目的,祈祷真主慈悯主家的所有亡人,并请来宾中的阿訇讲卧尔兹(劝鉴)。

三、表话的内容和主旨(一)说明

说明是表话的主要功能,基本贯穿于各类场景的表话中。例如陕回在男孩子割礼时的表话。

讲述人:李小平,甘肃平凉泾河路清真寺格底目阿訇。

首先,我代表本家之主向请来的各位学者、各位学员、各位远道而来的贵客们致以伊斯兰最崇高的礼节:安赛俩目尔来以捆。今天,本家之主在尊贵的月份,选择了吉祥的日期,拿出了自己纯洁的钱财,宰上了俊美的牲灵,举行这样主喜人爱的善事,这有许多的麦格苏德(目的)。

第一,感赞真主。因为真主对我们人类博施了很多的恩典,明显的、暗隐的、精神的和物质方面的。总之,真主对我们人类赏赐的恩典是无法用语言、数字来表达的。作为真主最忠实的奴仆,我在感谢真主过去、现在对我们赏赐的恩典的同时,还应该时刻祈求未来恩典的宽展和永久。

第二,赞颂全世界穆斯林的伟大导师,我们的贵圣人穆罕默德。我们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铭记他的谆谆教诲,学习他的高尚品德,颂扬他可歌可泣、鞠躬尽瘁,为伊斯兰的发展和壮大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在今世他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复生日,在真主许可的情况下,还指望他说情,搭救我们进天堂。

第三,赞颂我们贵圣的家属,为首的海蒂彻、法图麦、阿伊莎等,都是我们当代穆斯林妇女学习的好榜样。

第四,赞颂万圣万贤,为伊斯兰付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和背井离乡的迁士,用思想、力量、经济各个方面支持伊斯兰事业的辅士,以及替主扬法、替圣宣教,以《古兰经》为纲的正统学者。

第五,赞颂在这个坊上任教过,并且为经堂教育立了汗马功劳,从而使伊斯兰教后继有人的辛勤园丁和供帮学堂的社头、乡老,以及全世界穆民的亡灵。

第六,赞颂本家之主的亡人。在他的父亲十周年纪念日,如果在窄狭之中,求望真主饶恕他们的罪过。如果在宽宏当中,求真主对他们恩上加恩,并且携带他的儿子举行海特乃(割礼)。最后,还想得到劝善戒恶,学习知识的这一样回赐,讲个卧尔兹。本应该让请来的各位阿訇每人讲个卧尔兹才是应份之理。但是时间有限,卧尔兹让给了北大寺坊上的阿訇。

安赛俩目尔来以捆。

上述表话是格底目派典型的套话,主要向众人呈明主家举行尔麦里的目的是借助给孩子做割礼记主赞圣,纪念本寺坊和本家亡人,进而推出讲卧尔兹的阿訇。格底目派的表话同其他派别的不同之处在于,格底目派的表话多为套话,有固定的内容和模式,只要在结束时将本日最重要的目的说清楚就行了。因此,表话从“过事”的整个仪式过程看,基本是一种礼节性的民俗,意在礼节性地表达一下主人家的心愿,并让接下来讲卧尔兹的阿訇显得突出。

(二)赞美

赞美类主要运用于婚姻表嫁妆、媒人、厨师和坊民等。如表嫁妆:

讲述人张凤有,宁夏海原县李俊乡虎夫耶派阿訇。

新式柜,不简单。有抽屉,有门扇。明的明,暗的暗。里面装的全不算,外面摆下个小商店。综合柜,油漆擦,离了木匠做(zū)不哈。洋锁子,上面挎,高铜钥匙上面插。开开锁子响一下,取出陪房摆不下。丝绸褥子装棉花,九彩被儿双叠下,单子毯子双压下。高档衣服价钱大,呢子大衣上面压。有毛衣,有线衣。有制服,有便衣。便衣拿手缝、机子扎,春秋四季的衣服全不差。玻璃镜儿娆天下,洋錾盘子花对花。两个花瓶一对子,新郎新娘团结一辈子。我的说话没说好,桌子上摆下一个座钟表。座钟表,不简单,一天能响几十遍,前面还有个大彩电,随便开开能把广经(世面)见。缝纫机,当面站。缝纫机,不简单,一天能做几十件,我们的生活能改善。自行车,轮轮转,随便跟集真方便。走北京,过上海,五组沙发后面摆。进口的货,不得来,洗脸盆里面装的鞋。

表媒人:

讲述人马忠龙,宁夏西吉县吉强镇大坪乡老庄,资料来自笔者收集的视频。

说起媒公大人的引进者,媒公大人他把两家说一家,他把邻居说成亲家,那么在他上有数不尽的赛瓦布。我们给媒公大人把他的赛瓦布表一下才是应份之理,但狠一点,时间有限,我多少提两句。他的赛瓦布如像雪中的片片,雨中的点点,浪中的沫沫,树中的叶叶。

表厨师和坊民等:

讲述人毛森林,宁夏西吉县兴平乡哲合忍耶满拉。

厨官大人把九魁做了九朵花,十全吃了一个十对花,整宴席吃了一个十三花,样样调和都不差,厨官大人的好手法。

骨亲们冰倒雪滑地、翻山越岭地来到了我们的这个小家寒舍,我们顶能着不起,无能着所报,论理应该上省城买上海鲜海味,请上一位有名的厨子,把你们大席款待才是人中的道理,但狠一点,我们是农户人家,就简简单单的、随随便便的、冰馍馍冷菜的,希望骨亲们不要笑话。立前站后的,提壶拿盏的,撒手(挽起袖子)边站的,烧茶递饭的,我们论理一位一位地登门给你们道谢才是应份之理,才是人中的道理,但狠一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凭着真主崇高的赛俩目着给你们成总说赛俩目道谢。

(三)教化

通过引经据典,联系现实,对听众进行教育和劝鉴。如以下个案对某位亡故者事迹的表述内容。

讲述人黄登武,甘肃省平凉市,格底目,哈吉。

我们将永远铭记有发多斯提对子女的严慈教诲,学习他敬主爱人、孝敬长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无私奉献、爱国敬业、心系教门的精神,坚守伊斯兰正道,以两世兼顾营谋两世吉庆。

(四)感谢

如下述在结婚仪式辞别新郎家人时的表话。

受访人王国宝,宁夏固原南坊寺哲合忍耶满拉。

今天你们亲戚风尘仆仆,不畏严寒,光临我们寒舍,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愉快。这是真主的造化,也是我们每一位在场者的机遇。论事情的本然应把你们亲戚请到豪华的饭店,给你们摆上丰富佳美的席面,把亲戚一一照顾周到才是本然。因为我家贫寒,小锅小灶,不能把亲戚照顾周全,希望亲戚海涵谅解。

受访人王万民,宁夏西吉县偏成乡哲合忍耶乡老。

(五)祈祷与祝福类

如下述阿訇穿衣表话时,表话者对在场听众的教诲,就包含了祈祷和祝福的内容。

受访人黄冀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哲合忍耶阿訇。

亲爱的穆斯林同胞们,让我们遵循主的宗旨,高举伊斯兰主张正义、爱好和平的旗帜,继承伊斯兰济困助残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穆斯林爱国爱教的精神,在真主的襄助、护佑下,继续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更好地借助清真寺这个窗口,大力弘扬伊斯兰文化,展现我穆斯林的风范,增强交流合作,为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再如下述在阿訇殡礼时的表话,也包含了祈祷和祝福内容。

受访人:刘生珍,哲合忍耶阿訇,时任甘肃平凉高平寺。

教胞们、朋友们,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紧握真主的绳索——《古兰经》、穆圣的教诲——圣训、先贤的足迹,发愤图强,团结友爱,民族和谐,爱国爱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把我们的教门和民族教育事业,以及民族经济推向一个新阶段,为伊斯兰教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们共同祈求伟大的真主将天堂中最美的花园恩赐予他老人家,并升高他老人家的品级,饶恕他一生的过失,让我们共同为他老人家做好都阿(祈祷)。

(六)叮嘱和告诫类

受访人马连杰,宁夏西吉县北大寺哲合忍耶满拉。

还有贵府上的亲戚是门厅高贵,高门大户,出就的人才,落就的凤凰,是世上有名的人家。说起名来很有名,高山点灯万里明。说起根来更有根,海里栽花根又深。亲戚没有嫌我们的门小,和我们做了一门新亲,我们的人(新娘)啥都不会,到贵府上希望你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好好教育,我们就知恩不尽了。

上述表话是女方送亲的人在离开新郎家时对新郎家人的叮嘱,除了表扬言辞之外,重点叮咛让善待新媳妇,将其同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

(七)展示学识

尽管表话因不同的场景而设,但表话本身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表话者学识、口才、胆量、勇气的一次检阅。特别是阿訇和满拉作为表话人,其演绎经训的过程通常被民间看作是“讲论尔林的场合”。比如在迎送阿訇、迎送新娘等场景中,往往有两方的表话人进行表话,这种时候,口齿伶俐、字斟句酌、意义深远的表话往往得到人们更多的赞美,获得良好的口碑,表话者甚至一举成名。某些时候,表话者必须拿出来经堂中习得的词法学、修辞学、经注学、教义学、教法学等知识,采取讲经中的“拱卧”(精讲、细讲)方法,自问自答,以阐明经训的意义,显示自己对上述知识的娴熟,展示自己的学识,获得良好的声誉。

四、表话的传承(一)表话人

历史上,阿訇在西北回族民间是每个寺坊的知识精英,不仅掌握着宗教的解释权和话语权,也因四处游学、社会交往等,掌握了大量社会信息和社会知识。无论何种场景中的表话,其实都伴随着开经、赞圣、祈祷等宗教功修,因此,表话人通常是经堂教育传统中接受过一定训练的人。阿訇和满拉是主要的表话人,某些熟悉经堂教育话语的民间人士往往因耳濡目染也可能成为表话者。

阿訇和满拉作为一个寺坊宗教活动的主持人,在人的生命周期仪式和宗教崇拜仪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仪式都必须有他们的主持和参与。阿訇通常将每一个坊民称为“哈完提”,在表话中往往以“我代表哈完提某某某把今天这个曼志里斯(聚会)的麦格苏德(目的)给大家成全一下”。表话是阿訇作为寺坊宗教领袖的责任和担当,不可推让。阿訇和满拉经过驻寺,也熟悉了坊民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在表述坊民“过事”目的时能够照顾到各种复杂关系,将各种事情处理得体,不至于顾此失彼,为主人家留下不周的遗憾。同时,对于阿訇而言,培养满拉表话也是训练其口才、勇气、能力的过程,敦促其背诵经训,遣词造句,达到融会贯通。经历过这种磨炼的满拉,很快就能承担起在主麻日演讲教化,解经释疑,为任一坊的责任。

专业表话人通常是通过参加各种表话场合而背诵了大量表话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勤奋学习,融会贯通,达到能够在不违背经训原则基础之上,展演仪式目的的民间人士。特别是在娱乐性较强的婚礼、庄重程度较高的典礼等场合,专业表话人出席较多。表话较为流行的1990年代前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些村落都出现了专业表话人。

(二)表话文本

拜学英将表话分为“口头表话,书面表话,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表话三种形式”[5]316。笔者将所有表话都看作文本,认为有表话就有文本的存在。文本分为口传和书写两种。口传文本即表话者因缺乏书写能力,主要通过口传强记硬背了的表话内容,这是一种记忆性的文本,其可变性不大,而且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形成“套话”,被多人掌握和熟悉。书写的文本又可分为汉语和小儿锦两种。汉语文本是那些曾经接受过国民教育的表话者以汉语、汉字创作、记录的文本。小儿锦文本是一些未曾接受过国民教育或国民教育程度较低,但有一定经堂教育基础的表话者以阿拉伯语字母和读音为基础,同时配合个别波斯语字母和自造的标音字母转写汉语表话内容而形成的文本。因此,研究表话必须能阅读小儿锦文献,同时要懂得回族借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术语和词汇。

(三)表话的传承方式

表话内容主要通过口传心授、聆听、背诵、抄写等方式传承。特别是“套话”,如宣告某家“过事”的目的,以及婚礼仪式中的表嫁妆、谢媒人和谢厨师等,通常都是通过聆听和背诵,形成顺口溜而传承。如“人爱人来好结亲,虎爱山林好藏身”、“人夸衣裳刀夸鞘,马夸幛鞍将夸袍”、“把单单说成了双双,把两家说成了一家,把邻居说成了亲家”、“媒公大人的恩情就好像冬天雪的片片,夏天雨的点点,树上的叶叶,海里的纹纹”等等。在学习表话内容的过程中,表话人根据自己对汉字和小儿锦文字的掌握程度,形成汉字和小儿锦两种文本记录方式。

表话内容也是一种持续的创作过程。记录者往往会根据表话的场景和需要,修改和补充表话内容。表话的创作源泉主要有:

1.中国传统文化。表话内容中多有君子、人才、松柏、牡丹、莲花、蛟龙、凤凰、狮子、老虎、豹子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和象征的内容。如:“陪上的围裙实好看,底下绣的鱼闹莲,右边绣的龙出潭,左边绣的虎下山,中间绣的兔登天,上边绣的凤凰戏牡丹。金花银花牡丹花,娶上的媳妇扎红花。”(宁夏泾源县,格底目派阿訇马文升)再如:“讲起山姆苏足哈的太阳(汉、阿组合词,意为“早晨的太阳”),班德儒都加(意为“晚间的月亮”)的月光,人中的头领,鸟中的凤凰,天空中的鹞子,花中的牡丹,黑夜的明灯,白昼的真光,赛阿丹提(意为“幸福的”)的为头领,采取了凯拉麦提(意为“奇迹般的”)的晚间的蜡烛,照亮了普世的欧莱玛依(意为“学者们”)的金驾在此。”(新疆伊宁市花果山清真寺格底目阿訇马金龙)这一段话将中国文化的象征,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表达美好、光明等的术语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充分展现了表话语言的杂糅性。

2.伊斯兰教教义和经训。任何场合中的表话都会引用经训,解明经训的意义既是阐明主人家“过事”的合法性,也是对听众的教义规训。经训内容通常同表话场景相关,例如殡礼场合,一般会引用“每一个有性命的,都要尝死的滋味,然后,你们将被召归于我”(马坚译《古兰经》29:57)。表述满拉求学的艰辛,通常会引用圣训“求知在每个男女穆斯林上是主命”。讲父母对儿女的婚姻应有的责任时,会引用“真主的确命令你们把一切受信托的事物交给应受的人”(《古兰经》4:58)。

此外,表话内容中多引用中国历史、典故、道德、诗文和象征等,用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阐释,达到借古喻今,规训劝导,展现文采的目的。如表述成就婚姻需要父母慎重选择:“因此古诗文里边说:天地相合五谷生,两国相合不争斗。文官相合定天下,武官相合定太平。仁义相合结弟兄,结了弟兄攀高亲。攀亲结贵客光大,养女总得(děi)攀亲家。好亲如比家中宝,仁义大道能分晓。主造为人贵万物,天文地理非小可。富贵荣华真主造,天时人和礼仪高。真主的大能真奥妙,父母的拣选是人中的道。”(宁夏西吉县红耀乡马连杰,满拉)其中的天地相合、文武仁义、天下太平等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家国情怀。

3.个人生活经历。表话者的知识来自于个人的生活和阅历,一位表话人能在哪种场合表话,表话的深度和广度如何等,都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直接联系。在具有一定竞争性的“讲论尔林的场合”,某些非经堂教育出身的表话人死记硬背,缺乏经堂教育功力的表话就会显得肤浅和乏味。婚礼表话中出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如飞鸽自行车、梅花手表、上海牌缝纫机、长风洗衣机、松下电视机、穿衣镜、拖拉机、洋錾盆子、双卡录音机、席梦思床、金戒指和金耳环等,这些创作源泉都深深根植于表话人的生活中,也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社会和生活状况。

4.地方性知识等。表话内容通常会引用“俗言”,其实就是地方上的谚语。表话中提及的前山、后山等分类观念,涉及的众多人物和事件,以及表话所使用的语言和话语都是当地人所熟悉的内容。地方性知识贴近听众生活,容易被听众接受,达到烘托气氛、明了事理、沟通整合的目的。

五、表话的地域和派别特征

前述八类表话形式,从地域观察主要流行于陕西西安,甘肃平凉、会宁,宁夏的西吉、海原、固原、泾源、同心,新疆伊犁和昌吉地区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果按照地域回族人群划分,主要流行于陕回和宁夏西海固周边的回族中,涉及四个派别。根据表话在不同派别中的流行程度,大致可以作以下总结。

表话仪式在不同派别中的流行程度(用高中低三级表示)

从伊斯兰教法学解释,表话属于阿达提(习俗)的内容,而非艾巴达提(宗教崇拜)。根据伊斯兰教法,人的行为按照合法到非法,依次可以分为主命、义务、圣行、可嘉、许可、憎恶、禁止(非法)的行为。根据这一分类,表话可归为“可嘉”和“许可”的范围,并非前三项教法要求人们尽量遵守的行为,也非后两项教法反对人们从事的行为。因此,这一民俗的衍生是当时当地回族社会内生性的力量,有着通告、教化、劝勉、叮嘱、缅怀、娱乐的功能和意义。随着地域人群的流布,这一民俗被移植到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陕回和西海固回族两大地域性人群内部流行,并未扩展到其他地域人群。表话是宗教仪式的延伸,不属于宗教功修的内容,因此就不可能普遍化为所有穆斯林的共享仪式。

如果按照传统上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分类,即“三大教派四大门宦”,以及其下五十多个分支而言,表话主要流行于三大教派中的格底目派和四大门宦中哲合忍耶的沙沟门宦、虎夫耶的洪门门宦和嘎德忍耶的九彩坪门宦,可以说作为民俗的表话表现地域人群和派别特征高度的一致性。虎夫耶有十几个分支,但在方言和地方文化同西海固地区差异较大的青海和甘肃的分支门宦中,并没有衍生出类似的民俗,反而因受地方文化的影响,甘青两地的虎夫耶各门宦教众有着自己的习俗,比如某些地方在婚礼时有唱宴席曲的传统。格底目因在中国传播时间最长,很多清真寺中多有“派衍天方”、“开天古教”的匾额,以坚守“谈格里德”(传统)自居,西北很多地方都有格底目寺坊,但这一民俗主要在陕回的格底目寺坊中流行,甘肃省讲兰州方言的格底目寺坊并没有这一项仪式。因此,表话是具有深厚地方文化传统的民俗,根植于陕回生活的地域和西海固的门宦(包括哲合忍耶、虎夫耶和嘎德忍耶)分布的地区。可以说,表话是一个教派话语,对于有着革新思想、被民间看作是“新教”的伊赫瓦尼和更新的赛莱菲耶派而言,类似行为属于创新,缺乏宗教依据,因此在仪式选择中较为审慎,不愿将其纳入本派教众的民俗中。而格底目和宁夏南部山区的哲合忍耶、虎夫耶、嘎德忍耶教众,历史上迁移自汉文发达的秦陇地区,如今长期同当地汉族以村落为单位杂然相处,共享汉文化,共同以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气质,有着相近的方言、个性、爱好,因此,将“过事”的目的和意义用多种文学表现手法表现出来,内容杂糅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有着两种文化禀赋和历史积淀的人们自然而然的文化表达方式。

六、结 语

表话是回族寺坊文化的衍生物。回族的社会生活往往同宗教生活融为一体,但凡人生重要的时刻,都会“过事”记主赞圣,感谢祈求,祈祷亡者吉庆和生者平安。一人一家之事,其实往往也是整个寺坊的大事。如割礼仪式,看似只是某个家户的私事,其实是整个寺坊都会参与的活动。而婚礼则更为典型,至今在西海固地区仍保留着某家娶媳妇,全寺坊要参与,各个家户相互协作,接受招待稀客(送亲人)和上姑舅(新郎的舅舅家)、娶亲、支客(招待客人)等工作。表话既是对本寺坊坊民的通告和教化,也是寺坊与寺坊之间交往的礼仪性民俗。仪式的庄重与否、浓重程度、文采如何等,关系到一个寺坊的声誉,体现的是本寺坊的团结精神和寺坊面貌。

回族的寺坊有着鲜明的派别和地域特征,不同派别的寺坊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格底目的单一教坊从教权结构上虽然互不隶属,但同一派别在较大区域范围内仍会形成互动圈,建构起本派的互动和社交网络,大凡大型宗教活动都会相互邀请,互相支持,特别是清真寺落成、搬阿訇、送埋体(亡人)等,因此,这种场景中衍生并恪守共同的民俗就成为可能。西海固地区的哲合忍耶、虎夫耶和嘎德忍耶共享本土文化,不同区域中的寺坊浸染了当地的文化,除了零碎的修持方式和宗教仪式区分外,三者并无本质性的区别,都倡导教道并重,既重视伊斯兰教基本的舍热尔提(礼乘),又主张在修身的同时重视修心,通过格物致知、明心见性提升托勒格提(道乘)的修养。因此,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活中的楹联、匾额、字画、锦幛都充满浓郁的儒家气息,在认主学中也看重明末清初以儒诠经的一批回族学人的汉克塔布(汉经)。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回汉相杂之地,回汉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十分密切,回族尤为熟悉当地汉族的文化。当地汉族在农历新年至正月十五之间要唱秦腔、耍社火、说“议程”,对大多数回族而言,自幼就受到这种浸染,熟悉这些仪式中出现的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特别是英雄故事和评书人物,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岳家将、薛刚反唐、薛仁贵征西、包拯、项羽、刘邦等等在回汉百姓中都耳熟能详,可以说是回汉人民共享的文化。当地回汉人民创作了大量口歌和民谣,小孩自幼濡染其中。当地还有快板、话剧等地方小品。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也是全国首个“文学之乡”,这里集中了一批回汉族的文学爱好者,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作品在全国小有名气,特别是回族文学,在全国县一级范围内居于首位。可以说,表话正是基于地域和派别两种形塑而成的民俗。

基于城市化而引起的中国西北农村文化的式微,也严重影响表话习俗的传承。谁来表话?表给谁听?这是表话习俗是否能够延续最为核心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落实,让绝大多数公民都有了基本的文化程度,不会汉字,必须使用小儿锦写作的表话人基本消失。汉语普通话和汉字表达的规范性,让具有地方色彩和方言特征的表述方式因“土”而淡出人们的生活,仪式的消退甚至消失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关注民俗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注释:

①“西海固”是民间对宁夏南部山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近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彭阳、泾源六县以及同心的称呼。

②过事:指回族家中每逢各种重要事务请阿訇开经,善待亲人朋友的行为。不同地方和派别有不同的叫法,哲合忍耶称作“干尔麦里”、“念苏尔”,甘肃和青海回族一般称作“念孩听”、“念求祈”,陕西回族一般称作“过乜帖”、“开经”等。

参考文献:

[1]庞士谦.埃及九年[M].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出版,1988.

[2]海彦河.经堂教育漫谈[M].民间资料,2001.

[3]马汉雄.固原伊斯兰教简史[M].固原地区民族宗教局,民间资料,2001.

[5]拜学英.回族习俗探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拜学英.泾源回族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7]马晓燕.宁南及陇东地区回族表话仪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Biaohua: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a Hui’s Custom of Northwestern China

Ma Qiang, Ma Qi

Abstract:Biaohua is a Hui’s custom in northwestern China with impressions of geographical and fa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ui. It is applied to wedding ceremony, funeral and other significant occasions with the function for elaboration, complement and education, etc. Imams and students in the mosque are the principle persons to be engaged in Biaohua. There are two types of Biaohua texts, namely Han and Xiaoerjin manus. Biaohua is an annexation of Hui’s religious community. In the declining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in rural areas, many contents within Biaohua is also going to die out.

Keywords:Biaohau; the Hui of northwestern China; cultural recession; ritual attrition

中图分类号:C958.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马 强,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马 麒,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

THE END
0.天课和赈济–奥斯曼•努日•托普巴希希卜里说道:“依照教法学家的观点,财产保存在自己的手中过了一年后才可以用来交纳天课;如果你的收入是200个迪纳尔,你应该交四十分之一的天课,即5个迪纳尔。但是如果依照苏菲的观点,你可以把这200个迪纳尔全部施舍出去,并感谢真主让你完成了自己关于财产的责任。” jvzquC41ep4puvfppwxjvxudcu4dqv4'G7+B6.F;'G>&CO*DG'K6'B7':E+F:.G7':>&G?*D7'>F0qyon
1.古尔邦范文“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有“牺牲、献身”之意,因而又称“宰牲节”。 据古兰经记载,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564ivvq
2.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感谢真主安拉,我身上流淌着他们两人的血液。正是因为他们,我也才能做到从不言放弃。 而你们——我亲爱的女儿们,也要继承这一优良的传统。如果将来有一天,当恐惧占据了你们的心,使你们失去了斗志,那么请你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放弃不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奋斗!我们幸存!我们永存!—— 194:还是个农村小姑娘的时候jvzquC41dqul0mtwdct/exr1cptpvjykqp52396659>61
3.北邮人论坛首相已在门口迎候。首相身材瘦小,穿着白色的阿拉伯长袍,笑容和蔼,一双眼睛十分锐利。 两人进屋坐定后,首相微笑着说:“谢谢大使阁下转送来的情报。当灾难将要降临时,我们除了祈求真主保佑外,还希望国际大家庭主持正义。请问,关于L国的新月行动,你们还有什么新的情报吗?” jvzquC41ddy/d‚w0ep5fnryg1homgH{?1ixpwyx1ewr/hjv1UeofpljHkezjqw4mgj{bp8lwqpkj1€fpiloomjsi1O423=7224:657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