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军张玉来《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校释二则

摘 要:明清时期《回回馆译语》作为官方培训波斯语仅有“汉译词义—汉字对音”,而没有波斯语原文。学术界对“琥珀、良薑”两词在波斯文拟定、汉字对音和语源方面的考证有待商榷。本文认为 “琥珀”波斯文应写作کھرباى(kahrū bāy),来源于塔吉克语波斯语;“良薑”学术界虽暂拟定为سورنجان(sūrinjān),但其与《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中的汉字注音“好林张”的对音不合,并对此存有疑惑。本文认为造成对音不合是因为波斯字母س(s)、ح(h)分别与其后字母و(ū)连写的形体:سو(sū)与حو(hū)十分相近,误读造成的,既丙种本《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的译者将سو(sū)误读为حو(hū),故用晓母字“好”对音سو(sū)。

关键词:《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回回文;校释

明清时期《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以下简称“译语 /杂字”)作为官方翻译培训机构研习“回回文”而诞生的教材, 自汉代以来,与我国接壤、又地处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南亚(巴基斯坦)各国与我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政治联系。至宋元时期,中亚的阿巴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后,大食帝国的中心东移,内陆亚洲地区的书面语用阿拉伯-波斯字母来书写、记录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广义上的波斯语(波斯语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体系)——伊朗语、塔吉克语、阿富汗达里语、乌尔都语和巴基斯坦信德语。这一时期自西向东的伊斯兰化浪潮,使波斯文成为宋元及明代中原汉人与内陆亚洲居民交往的主要书面语言。作为“华夷译语”重要组成部分的《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以下简称“译语 /杂字”)中的“回回文”,是上述中亚、南亚地区广义上的波斯文,极少部分为阿拉伯文。“华夷译语”国内学者分为“洪武本、永乐本、会同馆本、会同四译馆本”,日本学界石田干之助等则称洪武本为甲种本、永乐本为乙种本、会同馆本为丙种本,会同四译馆本为丁种本。作为“华夷译语”重要组成部分的“译语 /杂字”的版本分类也遵从国内外学者的版本分类。 “丙种本”则将明末和清代只用汉字注音民族文字或外语音读,无本民族或外语文字的分类词汇集,也没有民族文字或外语的“来文”,丙种本“译语/杂字”包括袁氏本(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清初袁氏贞节堂抄本)和阿波文库本(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东洋文库藏)。

据我们考察,丙种本“译语/杂字”共收录不重复词671条,其中有376条丙种本对音与乙种本重复,有295条作为乙种本的增补而需要拟定其波斯文原文,日本学者田阪兴道、石田干之助、本田实信和刘迎胜先生已在这方面研究进行了初步尝试,但对于“琥珀、良薑”词条的考释有待商榷,其存在主要的问题是:学界已拟定的波斯词语造成与注音汉字对音不合、与汉译词义的意义不符,以及波斯语语源不清等,同时也未能对波斯文与注音汉字的对音不合的现象进行有力的解释,使得读者不得其解。本文对“琥珀、良薑”的波斯文原文、汉字音注的对音不合、语源等令人费解的现象进行再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琥珀

(一)琥珀(丙种本·珍宝门·1333),阿波文库本对音“颗諕勒把”,袁氏本对音“颗諕则巴”。

本田实信认为丙种本两版本“琥珀”波斯语是乙种本/丁种本·珍宝门的序号第591的کھرباى(kahrū bāy),乙种本北图回译本波斯文写作、北图回杂本写作、巴黎本作、东洋文库本作,拉丁转写kahrūbāy。北图回杂本、巴黎本“译语 /杂字”对音“克黑儿巴衣”,东洋文库本、北图回译本对音“克黑勒巴衣”,丙种本的阿波文库本对音“颗諕勒把”,袁氏本对音“颗諕则巴”。本田实信、刘迎胜均认为 کھرباى(kahrū bāy)为伊朗波斯语,但在The Combined New Persian-English and English-Persian Dictionary、New Persian-English Dictionary Complete and Modern、A Comprehensive Persian-English Dictionary等词典中均未寻得此词。我们认为کھرباى(kahrū bāy)并不来自伊朗波斯语,可能来自阿拉伯语、塔吉克波斯语、阿富汗达里语或乌尔都语,具体是哪种语言,见下文详述。

本田实信、刘迎胜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认为کھرباى(kahrū bāy)是波斯语,这样的观点是没错的,但从波斯语诸语言分支来看,缺少更为细致的观察。“琥珀”在伊朗波斯语写作“ک ‍ﮩربا (kahroba)”,其与“译语 /杂字”波斯文书写形式 کھرباى(kahrū bāy)有差异。کھرباى(kahrū bāy)是合成词,由کهر(kahar)和با(bā),以及耶扎菲“ى”组成。کهر(kahar)在New Persian-English Dictionary词典中义为“浅棕色马”;با(ba)在New Persian-English Dictionary词典中义为“具有、赋有、充满”(با其类似英语后缀-ful和介词of相同的词汇功能),合成词کھرباى(kahrū bāy)义为“具有浅棕色马的颜色”,与“琥珀”之义不符;耶扎菲“ى”(波斯语:اضافه,ezāfé)是波斯语的语法术语,表示用来连接两个词或词组,一般在“表所有格、形容词-名词、名词短语”中使用,被修饰词则根据其词尾音的不同,需要添加“-e”或“ye”,耶扎菲“ى”通常加在被修饰语之后,以示同修饰语连接构成词组。由于使用的语言不同,在世界范围用阿拉伯字母—波斯字母来记录、书写本民族语言中,“琥珀”一词在伊朗波斯语、塔吉克波斯语和乌尔都斯语中,耶扎菲“ى”仅在塔吉克波斯语中写出,而其他诸波斯语中一般并不写出(见表1)。

表1 字母“ہ(h)”在诸波斯语词中不同位置的书写形式

表1显示:义为“琥珀”在伊朗波斯语和乌尔都波斯文均写作ک ‍ﮩربا (kahroba),但此词ک ‍ﮩربا (kahroba,琥珀)与乙种本/丁种本“译语/杂字·花木门”中“ 琥珀”的کھرباى(kahrū bāy)书写形式有差异(见前文“琥珀”影印图片)。一方面从词的书写形式来看,书写为“ﮩ(h)”是字母“ہ(h)”乌尔都波斯语和伊朗波斯语处于“词间”位置的书写形式;书写为“(h)”是字母“ہ(h)”在塔吉克波斯语处于“词间”位置的写法;另一方面耶扎菲“ى”也仅有塔吉克波斯语予以写出。由此可知,“译语/杂字”中“浅黄色琥珀”کھرباى(kahrū bāy)不是伊朗波斯语和乌尔都语,而是塔吉克波斯语。在塔吉克波斯语中“琥珀”应写作كهربا(kahroba),“浅黄色琥珀”写作كهرباى(kahrobay)。《塔吉克语词典》:“КАҲРАБО(琥珀),كهربا,самғи ба санг мубаддалшудаи шаффоф ва нимшаффофи асосан зардранг, ки ба чарм суда ба кох наздик оранд, онро ба тарафи худ мекашад(义为‘透明或半透明浅黄色香料’),又《塔吉克语词典》:“КАҲРАБОЙ(浅黄色琥珀),كهرباى,ранги зардча, зард-ранг(义为‘琥珀色为浅黄色’)。”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可知,丙种本“译语/杂字”中“浅黄色琥珀”کھرباى(kahrūbāy)是来源于塔吉克波斯语,而不是伊朗波斯语。

从丙种本“译语 /杂字”对音来看,丙种本阿波文库本(颗諕勒把)、东洋文库本和北图回译本(克黑勒巴衣)用来母字“勒”对音塔吉克波斯语辅音 r(ر),北图回杂本和巴黎本(克黑儿巴衣)用日母字“儿”,汉语中没有颤音,故 “译语/杂字”中使用来母“勒”、日母“儿”对音波斯语r(ر)。但袁氏本(颗諕则巴)对音كهرباى(kahrobay)中,用精母字“则”对音塔吉克波斯语辅音r(ر),对音不合。刘迎胜认为袁氏本对音字“则”是“勒”字之笔误,但两字字形差异大,字形讹误的几率几乎不存在。造成对音不合是因为塔吉克波斯字母ز(z)与ر(r)形体十分相近,两字母形体唯一区别在与字母ز上有一点,而字母ر没有点,袁氏本抄录者可能将字母ر(ر在塔吉克波斯语中是齿龈颤音r)误认为是ز(ز是齿龈擦音z),又r(ر)与z(ز)都为齿龈音,故用精母“则”对音波斯字母ز(z)。

“琥珀”在我国古文献中有“虎魄、虎珀”等异形词。“琥珀”秦汉时期已有记载,古人已经知道其由松柏脂埋入地下而形成,其色为赤。古代认为老虎死时,精魄随即进入地下,化为石头,故称之为“虎魄”,又称“琥珀”。《汉书》:“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虎魄”亦作“虎珀”、“琥珀”。晋张华《博物志》卷四:“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为琥珀。”“琥珀”为树脂入地多年,经过石化而成,其主要用作珍贵装饰品、药物、香料和器物,其色暗紫色。《太上灵宝五符序》云:“琥珀千年,变为丹光,丹光色紫而照人。”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虎魄,是赤色宝也。”

“琥珀”在印欧语系拉丁语族的英文写作“ambar(琥珀)”,这一词来源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阿拉伯语إمبير(ambar)。阿拉伯语“إمبير (ānbar)”是英文“Amber”的词源,中世纪拉丁语称为“Ambar”,中古法语称为“Ambre”,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解释:英文词“Ambre(琥珀)”在14世纪的中古英语指现在所谓的“龙涎香”,或称为“灰琥珀”,是源自抹香鲸的一种坚实的蜡状物质,即“阿末香”,段成式《酉阳杂俎》:“拨拔力国(今索马里)在西南海中……其妇人洁白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阿末”即阿拉伯语“امبر(āmbar,琥珀色)”音译词,在拉丁语族(又称罗曼语族,印欧语系)这个词的意义已经逐渐被扩展到13世纪晚期之波罗的海“海琥珀”,它最初被称为 “黄色琥珀”,这个名称的英语早在15世纪早期已经使用。因此,“琥珀”与“龙涎香”在印欧语系中,“Amber/Ambre/Ambar”即指“琥珀”,又指“龙涎香”,且其义项有“灰琥珀、海琥珀、黄色琥珀”,而印欧语系的“Amber”是又源自阿拉伯语“إمبير(anbar)”,伊朗波斯语、塔吉克波斯语又是采用阿拉伯字母记录自己的语言。这种在语言上的语源复杂性在非母语的“译语 /杂字”的译者中就更加难以辨识,于是就使用了限定词语以示区别,如丙种本“译语/杂字”中的“花木门”则记录了“龙涎香“及其波斯语的汉字对音。

(二)龙涎香(丙种本·花木门·1205),阿波文库本、袁氏本均对音“奄白儿阿失諕白”。

“奄白儿”即“阿末”,是阿拉伯语إمبير(ambar)的汉字音注,修饰语“阿失諕白”是اشھب(āšab,义为“灰色”),从丙种本的汉字音注来看,上述“琥珀”与“龙涎香”的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阿拉伯语、印欧语系的拉丁语族和伊朗语族之间的词源关系在“译语”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当然,“琥珀”产自波罗的海,通过欧洲“琥珀之路”到达地中海罗马,再通过古“丝绸之路”,经“条支”“安息”传入我国,同时也将“琥珀”古叙利亚语 (qahruʔ-ḇāj)也一并传入,汉语“虎魄”古音(qʰˁraʔ-pʰraːɡ)来源于此。关于“琥珀”及其来源的历史语言学接触问题,我们另文讨论。

二、良薑

(三)良薑(丙种本·花木门·1188),阿波文库本、袁氏本均对音“好林张”。

“良薑”中药名,为观叶类植物。日本学者田阪兴道、石田干之助、本田实信未识得此对音的波斯文,刘迎胜认为:“此汉字音注有误,《回回药方》中的‘掃兀鄰張’、‘屬闌章’和‘屬令章’都应是波斯语سورنجان (sawrinjan)的音译,即良薑,为什么这里译称‘好林张’,它的原字是什么,均不清楚。”我们认为丙种本“译语 /杂字”的“良薑”波斯文是《回回药方》卷 12中的“掃兀鄰張,即良薑”,宋岘拟定波斯文作سورنجان(sūrinjān)。《回回药方》中关于“秋水仙(良薑)”阿拉伯语汉字音有二十余条,如:

( 1) 掃兀鄰張(45/15 ;46/12;46/13;75/9;130/12;268/3 ,سورنجان ,Suranjan ,页 46— 47 ),义为秋水仙。掃兀鄰張,是阿拉伯语词“秋水仙”的音译,学名Colchicum autumnale 。

( 2)屬蘭章 (47/1 ;47/2 ,سورنجان ,Suranjan ,页 47 ),“屬闌章”是阿拉伯语词“秋水仙”(Suran-Jan)的音译。

( 3) 屬伶章(55/2 ;72/4;170/4;353/9;353/12 ,سورنجان ,Suranjan ,页52 ),即秋水仙丸剂,سورنجان ,为阿拉伯语词“秋水仙”(Suranjan)的音译。

( 4) 屬令張(47/5; 47/10; 71/14; 255/4; 255/9; 347/8; 348/8; 347/6,سورنجان ,Suranjan ,页430 ),为阿拉伯语词“秋水仙”(Suranjan)的音译。

(5)屬令章(372/1;372/6,سورنجان ,Suranjan ,页 430 ),

上述《回回药方》中“秋水仙(良薑)”的对音汉字为“蘭、鄰、伶、令、掃、屬、兀、章、張”,在元代《中原音韵》时期,其与阿拉伯语对音合:“掃心母蕭豪韵兀影母魚模韵、屬審母魚模韵”对音“秋水仙(良薑)”的阿拉伯词语“سورنجان(Suranjan)”中第一、第二个“سو(Su)”;“蘭来母寒山韵、伶來母庚青韵、令來母庚青韵”对音第三个、第四个“رن(ran)”;“章照母江阳韵、張照母江阳韵”对音最后三个字母“جان(jan)”。AComprehensive Persian-English Dictionary:“سورنجان(sūrinjān),野生草甸藏红花。”سورنجان(sūrinjān)英文原名为Meadow saffron,学名是秋水仙属植物(Colchicum Steveni),别名草甸(Colchicum Steveni),良薑、高良薑。因此,丙种本“译语 /杂字”中的“良薑”即宋岘《回回药方》拟定波斯文 سورنجان(sūrinjān)。

但丙种本阿波文库本、袁氏本均对音“好林张”汉字音注“好林张”与سورنجان(sūrinjān)的对音不合,从“好林张”对音سورنجان(sūrinjān)来看,رن(rin)对音“林”、جان(jan)对音“张”,对音合,但“好晓母萧豪韵”对音سو(sū),对音不合。造成对音不合的原因与波斯字母س(s)与ح(h)分别与其后的字母و(ū)连写后的形体相近有关:سو(sū)与حو(hū),“译语 /杂字”的译者误读造成的,即将 سو(sū)误认为حو(hū),故用晓母“好”对音波斯语“سو(sū)”。

表2 形近的波斯语字母书写形式及拉丁转写与国际音标

“译语/杂字”中有大量的波斯语(阿拉伯语)与汉语对音不合的语音现象,主要原因是波斯字母的形体相近和波斯语的“一音多形”的拼写与语音特点造成的,笔者在系统整理了七个版本的“译语/杂字”波斯文与汉字对音后,在波斯语的32个字母当中,字母之间拼写的形体与其在词中的位置有关系,处于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书写形式,而对于17个形体相近的波斯字母来说(见表2),其在词中不同位置的形体给非母语的学习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和拼写困难。同时,波斯语中还有7个不能与后面的字母连写的字母:آ 、د、ذ、ر、ز、ژ、و。而在32个波斯字母中,有8组17个形体相近的波斯字母,每组在“译语/杂字”中都有因形体相近造成对音不合、意义不符的现象,而这种对音不合、意义不符的现象在1千余条波斯语与汉语对音中有一定数量,且不同版本间的波斯文、对音汉字的差异情况较为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文章原刊于《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三十八辑,注释从略,引用请核对原文。本文作者分别为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THE END
0.最新大学英语单词表大全2182个带音标最全48个英语音标、字母组合及代表单词表(音标教学适用) 41./m/42./n/43./ŋ/44./h/m--monkey momn--nose nong--king sing spring n--ink bank pinkh--hot hat home wh--whole whose45./ǀ/46./r/47./j/48/w/l--lion leg long schooloo--food shootou--group soupu--blue trueew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je3A=958>30qyon
1.南阿拉伯语,SouthArabiclanguage,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着很大差异,中国学生学习阿拉伯语,面临着文化语境的缺失,如果再不了解相应的地理、人文和宗教知识,那么,他们在课堂里所学到的仅仅是这种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忽略了它的内涵和精髓。 3. The Arabic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slamism. 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更多jvzq<84yyy4eklycnn4dqv4kpf{668>:17:::9;435J90qyo
2.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五篇】一、48个国际音标及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书写 要熟练掌握元音和辅音,5个元音字母(a, e, i, o, u),字母的正确占格及单词间距。 二、be动词的用法 be动词有三种变形,分别是:am, is, are。记忆口诀: "我"用am, "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单数全都用is,复数全部都用are。 jvzquC41o0;2vnxv0pku1|mqy1>64>>730nuou
3.阿拉伯语名字含义大全阿拉伯语的人名是有一定含义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拉伯语名字含义,希望能帮到大家! 人名 拉丁拼法 含义 1.男子名 艾本尼 Aban 古阿拉伯人名 阿拔斯‘Abbas al‘Abbas 严肃的 阿布德Abdud 礼拜者 阿丹Adam 圣人名 阿jvzquC41okv/qq6220ipo8ugkz{o1jqcdq544>>:;0nuou
4.英语词汇(带音标)英语单词大全带音标pen [pen] 钢笔 pencil ['pens?l] 铅笔 pencil-case铅笔盒['pens?lkeis]ruler ['ru:l?]尺子 eraser 橡皮[i'reiz?] crayon 蜡笔['krei?n]book 书[buk] bag 书包[[b?ɡ] sharpener 卷笔刀['?ɑ:p?n?]school 学校[sku:l] head 头[hed] face 脸 [feis]nose鼻子[n?uz] mouthjvzquC41yy}/5?5fqey/pny1fqi0do6368=66;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