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学科发展与就业趋势持续演变,
令人意外的是,
这三个曾经炙手可热的领域,
如今却成了众人避之不及的“雷区”?
一、土木专业
还记得十年前那股“土木热潮”吗?那时候几乎每一个高中男生,若没选择土木工程,似乎就错过了时代机遇。同学之间谈论谁被土木专业录取,立马就成了焦点人物,因为在众人眼中,这个专业毕业后不仅薪资可观、还能进入国企、参与大型项目,稳定又体面。
当时的房地产行业有多火爆?城市上空的塔吊密密麻麻,甚至比如今的共享单车还多,开发商抢人如同抢菜,土木毕业生几乎被“包揽”,月薪过万已是常态,985高校土木专业录取分数线年年上涨,考上这个专业简直比中奖还让人兴奋!
更让人沮丧的是,该行业薪资增长缓慢,从事施工工作五年,月薪才勉强达到一万,而同期学习计算机的同学,毕业两三年年薪二十万已是常见现象。若想转型从事设计工作?必须先考取一级建造师这一极难获得的资格证书,没有三五年的实战经验,连报考资格都难以满足。
许多毕业生最终只能选择考公务员,但土木对口的岗位极其有限,千人竞争一个职位已是常态。因此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学土木最好的出路,就是别干土木。”所以张雪峰在直播中经常劝退那些打算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
二、教育专业
还记得教育专业曾经有多受欢迎吗?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个女孩考上师范,亲戚邻居无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当老师多好!稳定、受人尊敬,一辈子都不用愁了!”不少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填报师范专业,他们普遍认为这条路踏实、可靠,前途光明。
但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出生率骤降,就像踩了急刹车一样,去年全国新生儿人数不足1000万,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超过5600家幼儿园关闭,这一数字背后是多少幼教老师被迫转行、多少园长在为生计发愁啊!
幼儿园一“感冒”,整个教育专业也跟着“打喷嚏”。以前录取分数居高不下的师范院校,如今甚至降分补录都难以招满。因此有家长直言:“现在学师范?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一句话道尽了现实的无奈……
之前网络热议的“扁担女孩”就想报考教育专业,当时考研名师张雪峰立刻公开回应,指出师范类专业并不一定就能当老师,尤其是某些细分方向,比如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连续三年被列入就业“红牌专业”。
与此同时,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公办学校编制越来越紧张,许多地方“一个岗位百人竞争”,私立学校的门槛也不断提高,非名校硕士几乎不敢投递简历。不少应届生只能选择做代课老师,每月收入两三千元,别说给父母养老,自己连租房吃饭都成问题。
教育行业,曾经被无数人视为“铁饭碗”、“安稳之路”的代表,但近几年它早已悄然变天,行业萎缩、岗位饱和、竞争激烈……“稳定”已经成为过去式。说到底,没有哪个行业能永远高枕无忧,选择专业或许更需要一些前瞻性和冷静思考。
三、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曾是无数文科生心中的“黄金选择”——出路广、体面、机会多,笔译、口译、外贸、外企……一张英语专业的文凭仿佛就是通往这些职业的通行证,因此小语种虽小众,但凭借“物以稀为贵”的优势,也吸引了不少学子投身其中。
但技术的变革从不等待任何人,AI翻译近年来悄无声息却来势汹汹,准确率和速度不断提升,许多传统语言类岗位受到直接冲击。如今再看语言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早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数据显示,2024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仅维持在五成左右,剩下的大部分学生要么迟迟找不到对口岗位,只能转行另谋出路,要么暂时待业观望。
即便“成功就业”的群体中,也有不少人从事的是兼职教培、外贸客服等工作,前者课时费不稳定,月收入常在3000~5000元之间,后者则是每天机械回复邮件、处理售后,薪资普遍在4000~6000元之间。
就连北外、上外这类传统外语名校的小语种毕业生,也面临就业率持续下滑的困境,不少人最终转行从事英语辅导、行政文员等岗位,薪资水平与预期相差甚远。更现实的是,AI翻译技术仍在不断进步,纯语言技能的价值仍在快速“贬值”。
小语种的处境更为艰难,日语、韩语等语种毕业生数量远超市场实际需求,岗位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人最终进入跨境电商领域担任所谓“语言运营”,但由于时差影响,常常深夜仍需在线处理消息,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界限早已模糊。
即便是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冷门语种”,想要获得较高收入,往往也需依靠外派机会,而外派地区环境普遍艰苦,如中东高温少雨、文化差异大,很多人不到半年就因适应困难而选择回国。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纯语言专业培养的是“软实力”,而非“硬技能”。想转行做行政,不如公共管理专业有系统知识;想做运营、市场,又缺乏新媒体或营销背景。很多毕业生陷入“语言不够专、其他不够会”的尴尬境地……
如果真的对语言感兴趣,不妨早做“复合型”准备,例如“英语+跨境电商”、“日语+法学”、“西班牙语+国际贸易”等,把语言作为工具,而非唯一依靠。仅靠语言而缺乏其他专业技能,在当前就业市场中已越来越难立足。
四、人生在己
不过张雪峰的这些观点,有家长深以为然,甚至将其视为选择专业的“权威指南”,毕竟他长期接触高考与考研就业数据,非常了解市场动向,确实揭示了一些专业的现实困境。
例如土木行业工作环境通常较为艰苦,教育专业薪资待遇普遍不高,英语专业因会英语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优势确实不如从前,这些提醒对家长和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参考。
但如果将他的建议绝对化、甚至神化,那就有些偏颇了。张雪峰的观点基于普遍情况,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别人的良药,可能是你的毒药;别人眼中的坎坷路,或许你能走得一路顺畅。
专业选择终究要回归孩子自身:他的兴趣何在?擅长什么?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如今信息发达,家长和孩子更应多方搜集信息,做到兼听则明。除了听取张雪峰等专业人士的意见,也不妨询问从业者的真实体验,查阅就业市场报告,了解各行业的发展前景。
更重要的是,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如果孩子真心热爱教育行业,不怕待遇一般,那么教育专业也可以是实现价值的舞台;如果孩子语言天赋突出,肯下功夫学到顶尖,英语专业毕业照样能成为佼佼者。
例如洪家光起初读的是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工厂当技术工人,但他肯钻研、能坚持,最终掌握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高超技艺,成为大国工匠,后来有美国企业高薪挖他都没去,而是选择继续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你能说专科毕业的他人生就没有光芒吗?
还有一位21岁的女孩,读职高学烘焙,每天从早到晚反复揉面、调温、控火,手上常常布满面粉和烫痕,但她偏偏不服输,最终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为中国赢得金牌,你说这难道不是成功吗?
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即便所选专业不尽如人意,也不意味着未来就此定型。大学期间孩子还可以通过辅修、跨专业考研、实习实践等方式探索其他方向,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才是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张雪峰的话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必奉为圭臬。专业选择关乎孩子的未来,愿家长们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盲从,引导孩子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在前行路上不断调整和完善,毕竟没有人能替孩子走他的人生路,最终的决定权应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