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从管理类跨考汉语言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上岸,嗯,已经下岸几年了。
当年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校考研成功,很多周围人都对我佩服不已。我给大家分析一波考研的难度,再说文学考研。
决定考研难度的有几个要素:
第一:目标院校和专业的难易程度。先说学校。比如清北、复交,那基本每个专业都很难,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和实力才能成功。需要做好二战甚至三战的准备。再说专业,一个学校的王牌专业一般竞争都超级激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业,人大的各社科专业。但对于一些专业(尤其是专硕)来说,即使名校的本专业,难度也并没有那么大。在文科中,马哲专业应该是报考人数较少的。
第二:报录比。 这是决定考研难度的直接因素。顾名思义,就是报某专业的总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比如100人报,录取10人,报录比就是10:1。这算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比例,考研难度适中。当报录比为15甚至20/30:1的时候,便是真的有难度了。不过也比起公务员考试那种动辄两千人报名,只录取一两人的难度低多了。
我报考的前两年,分别是130多和110多人报,录取的人数分别为五个和四个,你说难不难?所以,我也很佩服当初勇敢的自己。想想也有些后怕,即使你比较有实力,也很难说就是那四五个人吧。从我那年往后,就是录取6-8人了,压力依然很大。
第三:保研人数。一些名校难考的一个原因,在于保研比例过高。比如很多985大学的一些专业,虽然录取人数较多,但大部分都被保研者占据了,考研难度可想而知。
第四:学硕还是专硕。这也是准备考研的常识之一。在我作为文科考研者的认知中,学硕占大多数,一般报录比并不那么乐观。但对于一些专硕,比如对外汉语、新闻传播、包括法硕等,录取人数有时达四五十人,让人看得很受鼓舞,甚至难以置信,这便是专硕的难度了,即使名校的专硕,难度也是没有那么高的。而且二者的学历都是一样的,别人是清华的,你也是清华的,即使你是大班教学的,人家是精英教学的。有的专硕还是两年制,第一年有课,第二年基本就是实习和就业了,所以一般专硕的学术性弱一些,主要是用来就业的。这是需要考量的一个问题。
第五:是否跨考。这就得拿我做例子了。大部分目标学院和老师并不排斥跨考的学生,甚至还欢迎这种能带来新鲜血液的活水。比如学历史的,跨考古代文学,那就是如虎添翼。跨考不被人排斥的问题解决了,难度呢?其实的确不小,尤其是对跨考专业只是兴趣,而没有初步的知识基础。那就和那些非跨考的同学相比,输在了起跑线上,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经历过科班教学,一些知识只凭自学是替代不了的。所以跨考的难度不容忽视。不过考研其实还是看分数的战役,千方百计考出分数来了,在面试中对老师的问题对答如流,不管怎么样跨,都会被欢迎的。
第一:学习基础。这个对文学来说很重要。很多人要跨考文学,但对文学常识几乎一窍不通,连余华、莫言、贾平凹是否还在世都不知道,对于诗歌、小说的审美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对于文学这种比较感性,又依赖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的学科,考研难度是很大的。而且现在考研竞争激烈,考题比较偏、比较灵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作为支撑。
第二:身体素质。这个也很重要,是本钱。但大部分人身体并没有大的问题,考研的强度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意志力。这个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坚持,考研的苦人尽皆知,很多男生也报名考研,但还是割舍不下游戏,这就几乎给考研判了死刑。要宅在自习室至少多半年,两三百天如一日地坚持自习学习,几乎与世隔绝,很多人也是惧怕考研的苦而不敢报考。我当时还是学的很快乐,毕竟是文学内容,不会那么枯燥,可以看些文学作品缓解一下。如果让我学别的专业,估计也会陷入疲惫。
第四:心态关。这一点和能否坚持一脉相承,考研之所以让人迷茫,是因为它的上限和下限都很高,另一个原因,则比较现实,很多人不敢面对考不上万事皆空的悲惨结局。在备考过程中总是畏惧失败,尤其是考前,很多人容易心态爆炸。这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关于文学考研的重要性:
个人感觉文学类包括整个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性价比还是挺高的。这类专业本科找工作和研究生找工作面临的待遇差别还是挺大的。本科生找工作可能优势不大,但是读研之后,就可以选择体制内的文字工作,找其他工作也会比同专业的本科生有一定优势。
所以,现在文科考研热就可以想见了。考研的难度也是越来越高。都说内卷这个词,其实一点也不假。大家考研的经验也在累积,选手们准备的也越来越充分,付出的精力越来越多,很多人对教材做到了熟读成诵,在考研这场没有数学的战争中,分差很容易拉不开,高分段高手如云,造成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所以你说他难不难,肯定是有难度的。毕竟他还是多中取少的方式来选拔,大部分人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一般录取十几人就算是比较多的了,但报考人数经常过百。
但是你要说汉语言的考研简单,也的确简单,我一个跨考生,本科基本没有上过文学课,没有报过任何政治、英语班,没有学长学姐传授的任何经验,就买了教材,横扫了图书馆,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考上了。
下面上文学考研的干货
〇、选好专业和学校
这个其实是考研早期最关键的问题,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来说,选择的过程有时会相当纠结。其实很多人到了考试当年的四五月份都不能下定是否考研的决心,别说在前一年寒假就准备复习了。如果你在头一年秋季就做好了考研的准备和打算,这个寒假就千万不要完全玩过去,多学习一两个月,手里就多握住了希望。
我早在大三下学期就确定了专业,因为文学里面,就现当代文学最容易进入一些,都是白话文,自己大二上过一门“现当代文学名著分析”的课程,无形中增加了对现当代的好感。文学理论是最难跨考的,既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阅读量。古代文学也比较考验古文基础,比较文学和现当代比较像,但现当代和古代比较热门,比较文学报考人数相对少不少,当然录取人数也少。
但直到第二年五六月份我才最终确定学校,幸好各学校同专业的教材和知识点都是差不多的。甚至别人问我是不是在考研的时候,我甚至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有时候,就是有了个想法的种子,然后不断发酵,就逐渐“一条道走到黑”,成长为了大树。选择学校的过程也是给自己心理暗示,来激励自己的过程。我当时没少用南开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以周总理校友的身份来激励自己。
可以通过上目标学校研究生网和目标学校官网去查找往届的报录比等信息,还可以去学院官网看看学院组织过什么学术活动,甚至能帮助你预测未来的考题方向呢。还可以去考研帮的论坛去看一些经验贴和一些指南,是一个整体风格为蓝色的考研网站,有大量的考研生都在上面寻找救命稻草。上面成功上岸的学哥学姐比较活跃,也有卖资料的,遇到干货经验贴,你就赚了,多读几遍,能加联系方式就加。
考研学子太拼了,就和侦探一样,在我毕业两年后,还有人不知怎么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咨询我考研问题。还有的人在考研复习中,几乎把我们研究生同学全加上了。真是厉害了哈。
一、文学考研最重要的事:积累专业知识,疯狂读书,积累经验值。
文学专业和我的本专业跨度比较大,如果突击四五个月一般是没戏的,必须是有备而来,毕竟很多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非常爱看书,他们本科三年的积淀你怎么可能用短时间补过来呢。而且文学包括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等多个方向,很多学校除了自己主攻的方向还有文学大综合,所以必须把战线拉长,尽快行动,多付出时间。
其实,除了文学,很多文学甚至理科的考研尤其是跨专业考研,都有着需要厚积薄发的特点。只短时间突击专业书是得不到最高分数的,因为很多精髓还在教材之外。
我当时是大三上学期买了钱理群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两本文学考研的专业书,但当时自己还在业余打工,考研的决心还没有下,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主要的战役是在图书馆打响的,大一大二没碰过图书馆的我,开始横扫文学柜区,几乎翻了个底朝天,把很多书在哪个位置都能记得很清楚,为了抢一本新上架的书,要火速去图书馆借,一些作家的书比如村上春树的、莫言的书很难借,也得等和蹲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我先从外国文学入手,读了博尔赫斯的诗集,慢慢渗透了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现当代作家的一些中短篇小说也读了,知道了张炜、张承志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根本听不到的优秀作家。就这样,看书的过程从大三的上学期一直持续到了快考研,自己还获得了当年学校的图书馆阅读之星称号。当然,考前看图书馆的书就没大用了,主要该背教材知识点了。
二、按部就班推进教材
春暖花开,大三下学期新学期开始,考研的苦战就真正开始了。
考研整个过程说白了非常简单,就是看教材、看作品、看论著。其中最核心的是看教材。
教材YYDS。字密密麻麻的,一本教材大几十万字。看作品也是为了印证或夯实教材中的内容,增进对教材的理解。看论著则是为了拓宽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学术问题的问题意识。通过读论著,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大牛有了初步的了解。
推进教材的过程一定要和读文学作品相结合。既能增进对教材理解,还能放松自己。
读文学作品,有时就是一种放松和精神的享受。我至今记得在长春的大雪天,看作家无名氏的《北极风景画》这篇唯美凄美的爱情小说时的感觉,真的会让你忘了考研,身处一个无比诗意的世界。
三、关于怎样背书
1.站坐结合,背书站着背。读教材、做笔记、整理知识点、看著作,等等,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脑细胞,需要精神比较集中。这种高消耗的活动进行两个小时基本就很累了。这时可以拿着整理的知识点,找一个安静的又不会打扰别人的地方背书,可以背出声。比如背单词、背文学名词解释,有时本来坐着很困,但站起来背背书就又变得精神了。
2.阅读和记忆结合。做笔记的时候有意识地记忆,准确理解,这样自然能记住大部分知识点。
3.冥想式、放电影式记忆。下面在调整心态那一章会讲到。
四、关于英语和政治
对于文科生来说,政治的很多知识在高中都已经学过,接受起来会比较快,大四上学期准备也是来得及的。
英语的学习的确是贯穿始终的,而且不能掉以轻心,我就是自认为英语底子不错,英语六级五百多分,复习英语不够拼命,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到了现当代文学上面,英语考研分数不算太高。
英语其实就是积累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这两条主线,考研期间,为了缓解紧张心情,我看了两遍的老友记和一遍《老爸老妈罗曼史》,虽然英语阅读能力没提升,但英语一直听,自己生活中的确特别想说英语,也可能潜移默化中对做英语题有所帮助吧。至少有那个语境了。
单词其实背了经常是白背,还会混淆,主要还是融入短语和句子,融入语境。考研英语没有听力,其实最大的难点是长难句的理解能力,有很多从句,很多定语,需要剥茧抽丝,找到语句表达的核心意思。
还有就是积累一些高级的句型、短语,就可以在作文中出彩一些。
五、关于每天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长
本人考研从3、4月份到12月份,大概八九个月时间,基本保持在每天八点多去自习室,晚上十点左右回宿舍的生活节奏。中间的高效学习时间没有算过,10个小时应该有的。中间除了午休二十分钟,和吃外卖的一个小时,别的时间基本都在学习。自习室的椅子是那种可以立起来的阶梯教室式的,我有时横在三四个椅子上睡一会,居然也能睡着。
早上8点半到10点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开始做笔记,深读教材。
10点到12点之间开始有些疲惫,眼睛有些酸痛,开始站起身,在楼道里背诵名词解释等知识点。
12点开始吃外卖,在自习室的窗前站着吃,一边吃一边看《老友记》《老爸老妈罗曼史》等美剧喜剧,除了可以练习英语,让自己生活在一个英语的氛围中,还可以缓解考研的紧张情绪,轻松地笑一笑。
而且,这跨越春夏秋冬的漫长复习过程中,我很少觉得复习得很累和压抑,只有在10月份感觉复习差不多了,不知道复习什么了,有些浮躁,就去附近城市找朋友玩了一天,回来后立马回归了状态。
时常卡时间逼自己一把。就是设定一个时间点,比如一个小时之内我要完成什么任务,这个任务量比正常复习要大,然后自己就会拼命去完成。比如平时20分钟只能背两页书,这次逼自己背四页,紧迫感会让自己精神饱满。
我经常用上面提到的卡时间逼自己一把来助兴。考研时往往是一科学累了,就自动换下一科。一天也不用把英语、政治、两门专业课都学到,能学到两三本课就足够了。
你会发现,学习十二小时以上都不是难事。到了东北的冬天,早上的学习时间就压缩了,有时九点醒来,躺床上抠手机到十点多,起来去食堂吃一顿饱饭,直接杀到自习室,午休就取消了。一直学到晚上十点多。一天的学习时间也有十个小时左右。
所以,考研学习并不一定是起早贪黑,至少起早不是必需的。每天学到晚上十一点以后也没必要,十点多就够了。你会发现,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的8小时,真的还有很多高效学习时间可以把握。
六、关于怎样调整好心态
1.强大的动力支撑。考研是长线战役,对目标学校和专业的强大欲望是最大的精神支撑,可以唤醒很大的精神潜力,让你每天精神饱满。
还要坚定信心,不要患得患失,压力山大,我认识的朋友每天拼命看书,最后几乎都考上了,那些三天打鱼的人,几乎只能做炮灰和陪跑。
2.冥想调节。复习失去效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眼睛的疲惫,带动大脑的疲惫。眼睛得到休息的最好方法在我看来不是趴着睡觉,而是闭上眼睛冥想。冥想既是缓解疲劳的手段,还能缓解紧张,还可以在这种状态下记忆知识点。
冥想不是闭上眼睛就可以了,而是平静下来,做腹式呼吸,也就是向外呼气的时候,肚子是凹陷进去的;向内吸气的时候,肚子是凸出来的。做瑜伽的朋友应该对这种呼吸很熟悉了。科学研究,α电波是最有利于学习和工作的电波,而冥想的方式可以让大脑在α电波下工作。
在进行几分钟的冥想之后,你会觉得大脑像蓝天一样澄澈,心胸十分开阔,可以只张嘴不出声背一些知识点。如果只是看着书来读和背,没法检验自己有没有记住,往往是真正落到纸上很容易落点,这就是眼高手低啊。
闭上眼背诵可以很好检验是不是真的记住了知识点。冥想还有助于加深记忆,将知识点刻入大脑。一些高僧之所以能记住枯燥的经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参禅闭目冥想的功劳,经文会像石刻一样烙在他们的脑海。
3.学会奖励自己。比如某天状态很好,超额完成目标,或者这套英语真题模拟题发挥出色,可以奖励自己看一集电视剧,或者和朋友唠唠嗑,或者去美食城吃顿好吃的。让自己每天都快乐而充实。
4.学会排遣情绪。比如刚才说的可以来一场很短的旅行来放松心情。我当时考研压力大,便骑车在校园里兜圈,看看美女,看看校园里的春景,写写诗歌(写诗真的很有用,比起写日记的流水账,写诗能排解心里的不好情绪)。当时除了用手机看看老友记啥的,也不怎么上网,但微博一直在更新,把看书的收获和灵感随时记录下来,身边也有朋友为我的广泛阅读而点赞。微博就像一个树洞,陪伴我度过了考研的时光。
5.更换学习阵地。考研的很多朋友包一个自习室的固定位置,然后一坐就是一天,我却经常更换阵地,上午在图书馆找书看书,找座位复习,下午或者傍晚便去一座教学楼学习。换学习地点会感觉一天变得长了许多,换了环境之后,心情也会变得舒畅,给自己新的学习起点。
坐飞机、动车高铁出差的人都有这种时空经历,就是时空的恍惚感。早上在哈尔滨,中午到了深圳,下午又到了北京,晚上又回到哈尔滨,你会感觉一天过得十分漫长,而且充实。如果在哈尔滨睡一天,你会觉得一天很慢,很空虚。还是很奇妙的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