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董**(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学古代汉语有感 内容摘要 汉字是古代小学的学习重要内容,也是古代经典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古代,汉字曾经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学者研究汉字的历史悠久,当代围绕汉字进行研究,已经形成了有古文字学、现代汉字学、汉字构成学、汉字符号学、汉字文化学、汉字信息处理等学科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 学习 , 研究, 收获一、引子以前我只是学习一些简单的文言文,没有接触过古代汉语。后来我在参加学习的过程中,于古代汉语近距离的接触,有开始的对古代汉语避而远之,到后来的如痴如迷。现在我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写成文章于大家一同分享。二、学习、研究在学习时我开始怎么也弄不懂,古代汉语到底是什么,在我多次接触
2、多次学习后我终于明白了。(一)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 孝经 【孔子徒弟,姓曾名参,跟前奉侍来。孔子说: “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 。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
3、(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 “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 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 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 相对凝固
4、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 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 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 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 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 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 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 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 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二)怎样才能更接近古代汉语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 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
5、 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 互补充和配合,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 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 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学习古代汉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 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 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 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 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
6、才能 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 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 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 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 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 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 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 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奉,你拉它,它就是不 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
7、桀)结婚相亲” 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 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 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 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 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 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 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 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结合汉语本来没有所谓的语法,只是后代进行对比才有了这一概念。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对而言的
8、,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 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 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 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 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 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另外,很显著 的一个用法是否定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例如:“时不我待”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的一个成语,把“我”这个宾语提在“待” 的前面。同样的词汇和句子还很多很多,这也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古代汉语这门课在解放前的旧大学里没有普遍开设, 解放后到 56 年
9、这段时间, 高校把古代汉语作为语言专业课开设, 但教学内容不同, 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教, 有的讲成文言语法, 有的专讲文字 , 音韵 , 训诂 , 有的讲成汉语史。各校要求不同, 但都是从理论上系统地讲述, 其目的不在于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当时学生有对文言的感性认识, 但缺乏理性认识. 而 57 年后的学生, 阅读文言的能力较差, 所以古汉语课程的性质就由专业课转为基础课 , 成为培养阅读文言能力的工具课.61 年 , 王力先生率先实践,把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改为文选, 常用词 , 通论三部分. 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 我们在教学时只讲通论, 文选 . 文选重在字, 词 ,句落实 , 并把一些
10、现象放到理论高度上认识, 与古代文学要求不同 . 古代汉语的通论主要包括文字, 音韵 , 词汇 , 语法和修辞等方面。(四) 、古汉语语法学常识研究古代汉语结构的规律、包括词法, 句法。 孟子?尽心下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告子上:"其一人专心致志, 唯弈秋之为听。"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 , 年十七 , 好古文 , 不拘于时, 学于余 ." 第一个 "于 ", 介词 , 引进行为主动者," 被 ". 第二个 "于 ", 引介动作涉及的对象,&q
11、uot; 向 ". 不受当时社会上那种耻于学师的风尚拘束, 向我学习. 论语?颜渊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 ." 公曰 :" 善哉 !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 父不父 , 子不子 , 虽有粟 , 吾得而食诸 "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借代 "," 互文 "" 借代 "现代汉语仍然使用, 而 " 互文 "用得极少." 互文 "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 参互见义. 重在形分义合, 上
12、下文互相补充,共同表达文意.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 烟 "" 月 "在上 ," 寒水 "" 沙 "在下 , 它们是 "笼 "与被 "笼 "的关系 . 在这里 " 烟 "" 月 " 互相补充, 理解为 : 烟 , 月都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 捕蛇者说:" 叫嚣乎东西, 突乎南北." 在东西南北都大喊大叫, 横冲直撞. 假如不明互文的特点, 只从形式上理解,易误.楚
13、辞?离骚:" 启九辩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 王逸 楚辞章句注释没有考虑互文, 把 "夏康 "连读 , 讲成人名, 即 "太康". 实际 " 启 " 为夏启 ," 夏 "亦为夏启. 两者互文, 一言启 , 一言夏 ,实指一个人. 这样理解形式上对应才整齐.总的来说,以运用为主。注意:1, 树立历史观点, 重在掌握古今汉语不同之处。2, 熟读课文,多练习。所读篇章要精读. 要求背诵的篇章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簟之战、吕相绝秦、晏子不死君难。3, 勤查工具书。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辞源
14、、 大字典 、大词典、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中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三、收获在不断的学习中。我的收获不小,归纳出几条:(1) 、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 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 , 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 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 , 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 , 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医学上 , 学习医古文, 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 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 熊颈鸱顾." 熊颈 "应作 "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 4 期李怀之&
15、quot;熊经 "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 经 "当 "悬挂 "讲 ," 熊经 "即象熊一样悬挂。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广雅?释言:" 经 , 径也。 " 文选?左思李善注 :" 直行为经。"径 : 径直行走。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有题为 " 熊经 " 的 , 其图为左右两脚一前一后, 左右两臂一起一落, 收腹挺胸 , 身体悠然有摇晃之状, 类似后人的行步功法。这正是熊直立行走的姿态。鸱, 又名角鸱, 是猫头鹰的一种. 鸱顾 , 象角鸱一样回头顾盼. 模仿角
16、鸱回头顾盼的动作。" 熊 "" 鸱 " 都在动词前作状语 , 这种现象称作普通名词作状语. 译为象熊一样径直走,象角鸱一样来回顾盼。军事上 , 要学习古人的军事思想, 也要接触文言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述了齐国和魏国在魏马陵的一场战役. 齐军师孙膑向大将田忌分析两国军情时说:"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百里指每天行军一百里;" 趣 " 义同 " 趋 "." 趣利 ", 跑去争利. 蹶 , 形声字 , 从足厥声. 本义为仆倒, 跌倒 , 引申为 " 挫折 &quo
17、t;. 蹶 , 动词的使动用 , 使 , 受挫折; 上将 , 高级武官, 义同大将, 主将 . 每天行军一百里跑去争利会使大将受挫折。(2) 、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 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 就其自身的规律来说,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词语, 语法规则, 修辞手法。还保留着表现力极强的成语 , 格言 , 诗文名句。"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现代成语词典( 甘肃师大中文系 ):" 百足 , 虫名 , 即马陆 , 约一寸长, 躯干计二十节, 切断后仍能蠕动 ; 僵 : 僵硬 , 用以比喻人虽死
18、去, 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 ." 战国策 ?燕策一: “苏代谓燕昭王曰 "章苏代讲 "其丈夫宦三年不归, 其妻爱人. 其所爱者曰: 子之丈夫来, 则且奈何乎其妻曰 : 勿忧也 , 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 已而丈夫果来, 於是因令其妾酌( 斟 ) 药酒进之。其妾知之, 半道而立。虑曰: 吾以此饮吾主父 , 则杀吾主父; 以此事告吾主父, 则逐吾主母。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蹑(zh i)而覆之(倒了它).於是因佯值而仆之( 倒掉它 ) 。 ” 又 战国策?燕策一人有恶苏秦於燕王者" 章苏秦讲忠信之事:" 臣粼家有远为吏者, 其妻私人。其夫且归
19、, 其私之者忧之。 其妻曰 : 公勿忧也 , 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 , 夫至 .妻使妾奉卮酒进之. 妾知其药酒也, 进之则杀主父( 男主人 ), 言之则逐主母(女主人 ), 乃阳僵弃酒."( 阳 : 通 "佯 ") 文选卷52曹 六代论:" 百足之虫, 至死不僵, 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 鲁连子:" 百足之虫 , 断而不蹶 , 持之者众也。"光明日报:"他们在思想上腐蚀拉拢, 引诱一些人唯名是争, 唯利是图, 唯官是抢 , 唯权是夺, 肆无忌惮地侵吞和挥霍人民的劳动果实, 追求比资本家还腐朽糜烂的生活.&q
20、uot; 其中 "唯名是争, 唯利是图, 唯官是抢 , 唯权是夺" 是古代汉语中" 唯 , 是, " 的格式 . 平常说一锅饭能吃十个人, 一条登子能坐五, 六人 . 实际运用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使动 ." 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 ": 没有不知道的东西。而立 : 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既然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然要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 就要从古代汉语中摄取养料。像鲁迅,茅盾 , 朱自清 , 冰心等现代文学大作家, 无一不在古代文学, 古代汉语方面有精深的造诣。钱钟书管锥编. 台湾作家琼瑶在水一方 , 篇名和主题歌都取自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邂涧从之,道阻且长。邂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可见 , 熟悉古代文学的语言, 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3) 、培养教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 有的没有注释, 需要老师自己解决。如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恳求焦母留下刘兰芝时说:" 儿已薄禄相 , 幸复得此妇。"&qu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