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奋进向前,文院旧址见证着武汉大学历史;新时代初心不改,振华新楼翰墨飘香延续文脉。文学院陪伴武汉大学走过百年峥嵘,一代代文院学子心系着民族的兴衰,捍卫着民族的文脉。
武汉大学文学院前身是1917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国文部,从那时起,文学院便承担着守护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探索文明前行方向的任务。
1917年至20年代末,是武大文学院的初创期。先后在文学院任教的著名学者有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等,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侃教授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他与章炳麟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夕,是武大文学院的成长壮大期。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曾在文学院任教。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文学院的优势学科。
50年代为武大文学院的鼎盛期,文学院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由于具有群体优势,文学院的教学科研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80年代以来,文学院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文学院硕士点在全国研究生培养专业调整前即达10个之多,几乎覆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所有二级学科。汉语史学科于1981年获准设立博士点,成为全国最早的博士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于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于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2001年,文学院正式设置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在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强。2007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获国家重点学科称号,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重新回到全国前十,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稳中有进,被评为A-。2019年,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
专业简介: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由本科生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分流而来。专业学习内容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作学等多个方向。目前,本专业有多位知名学者任教。
培养目标: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必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
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之外,本专业开设多门专业选修课程,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分为文学类和语言类两个大类。文学类课程包括红楼梦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研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古代文学与文化专题等;语言类课程包括第二外语(法语/德语/日语)、《说文解字》导读、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现代语言学名著研读、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课程学分:公共必修课程28分,占总学分的20%;通识教育课程12分,占总学分的8.5%;大类平台课程学分18分,占总学分的12.9%;实践教学必修22分,占总学分的16%;选修课程学分大于等于38分,占总学分的27.1%。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中语言类和文学类各不低于10分。
推荐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涂险峰、张箭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简介:对外汉语学科是文学院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包括: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探讨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理论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汉语国际传播史;立足汉语国际传播的需要,适应汉语海外教学的特殊要求,开展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汉字的研究;研究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探讨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培养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多种教学科研任务或外事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目前已拥有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必修课程:句法学、语义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第二语言习得导论、教育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技术。
课程学分:公共必修课程28分,占总学分的20%;通识教育课程12分,占总学分的8.5%;大类平台课程学分18分,占总学分的12.9%;实践教学必修22分,占总学分的16%;选修课程学分大于等于39分,占总学分的27.9%。
学科实力: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学院还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在美国宾州创办了孔子学院。2002年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设立对外汉语教学方向,2006年正式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点,2007年正式招生。2007年获得全国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正式申报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并试招生(200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2008年3月开始筹建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2009年4月获得批准,成为国家汉办十大基地之一。2010年3月成立对外汉语教研室,教研室成员都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工作、教学经验,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推荐书目:《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李泉主编,商务印书馆
《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认知》,向平著;邢福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班)
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会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全面的实践技能,了解本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接受系统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思想创新能力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经后续培养后成为所从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
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特色课程和学术拓展课程(本硕博衔接课程)。特色强基课程分为两个系列,一是“古典语言文字及文献”强基课程系列,共20学分,包括古典语文学专题研讨课、典籍精读、古典语言课等;二是人文强基课程系列,共20学分,包括专题研讨课、语言课。学术拓展课程包括中国学术史专题、文献研究方法论、语言文学理论专题、文学与文化专题、文学与艺术专题、文学史哲学、文学前沿问题、经学研究、西方正典等,计入研究生阶段学分。
课程学分:毕业应取得总学分140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28分,占总学分的20 %;大类平台课程学分18分,占总学分的12.9%;实践教学必修22分,占总学分的16%。
推荐书目:《汉字学》,王凤阳著,中华书局2018版
教研室概况
一、中国文学系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三)文艺学教研室
(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
(五)写作学教研室
二、汉语言文化系
(一)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
(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
(三)对外汉语教研室
三、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实践教学中心
精品课程介绍
通识选修课程
方言与中国文化
该课程是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选修课程。方言是特定地区文化和习俗的表现符号。课程重点讲述汉语方言的形成历史,方言与地名、风俗、移民、戏曲等的关系。教学与方言音视频材料紧密结合,让学习者直接感受到方言的独特魅力。
文学欣赏与批评
课程主要以欣赏和批评两个部分组成,以经典为依托,审美为中心,与大家一起畅游文学世界。课程将干货满满的讲解与丰富多彩的影视元素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相互促进的效果。
专业选修课程
古文字学
课程主要讲述汉字的起源、发展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面貌以及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学习者们能接触到各种古文字原材料,从而深化自己对古文字宝贵遗产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打下基础。
《说文解字》导读
课程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参考甲骨文、金文,分九大类通讲470基础汉字,并且对“六书”造字方法也加以讲解。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课程逐渐把握汉字的整体面貌。
专业必修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课程以时期为主线,分不同历史阶段来讲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并且选取如鲁迅、郭沫若、艾青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详细讲述和剖析,展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概论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求知者们能从哲学文化、政治文化、学术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器物文化等多个维度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
人文荟萃,学养深厚,武汉大学文学院以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治学环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在一百多年的风雨征程中从容走过,并将在一届届文院学子的建设下,不断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